一种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953028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乐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陶土为原料制备精陶编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古乐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早期的曾侯乙青铜双音编钟,它采用了七声音阶,音域宽达五个八度,能够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这种编钟韵律优美,外形美观,制造工艺精良,是我国古代文明辉煌的象征。然而,这种青铜编钟属于稀世珍品,主要用于珍藏或进行一般性的观赏。目前,这种古代的青铜编钟虽然可以仿制,但仿制的工艺复杂,制造的成本也比较高,因而价格昂贵,一般只能供大型乐团使用,所以青铜编钟很难作为普通的打击乐器进入千家万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陶瓷取代青铜,且韵律优美、外形美观、造价低廉的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制备而成,其工艺步骤如下①选料混合。根据所制备编钟坯片的成分要求,按照比例选用红色陶土20~30%,黄色陶土20~30%,黑色陶土8~15%,白色陶土15~25%,褐色陶土8~15%,煤粉5~15%,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在泥池中加入清水进行混合,搅拌成陶土泥浆。
②过滤沉淀。将陶土泥浆经300~400目的过滤网过滤,然后置入成泥箱中沉淀,去清水后得陶土料泥备用。
③制模成坯。按照编钟的大小顺序和厚薄要求,用高强度石膏分别做成相应数目的编钟模具;再将料泥逐个注入模具中,10~30分钟后脱模成编钟陶坯,对编钟陶坯进行雕刻、修坯,晾干后将其入窑备烧。
④烘干炼烧。将入窑后的编钟陶坯昼夜不停地进行分步烧制第一步,排除潮气,窑内温度升到20~40℃,持续时间1~2天;第二步,烘干,窑内温度升到40~100℃,持续时间1~2天;第三步,低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00~300℃,持续时间1~2天;第四步,中温烧制,窑内升温到300~800℃,持续时间1~2天;第五步,高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800~1000℃,持续时间1~2天;最后冷却到不高于200℃时出窑。
⑤后处理。将出窑的编钟进行筛选,对选取的正品进行去沙、抛光、修饰等加工处理,最后进行校音,制成所需的精陶编钟。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以价格低廉的山东省泗水县的柘沟陶土为原料,制出了在形状外观以及音质效果与古代青铜编钟相媲美的大小有序的精陶编钟。制作工艺简单,无毒无污染,演奏的乐曲清脆响亮,悠扬动听,能够奏出与歌唱一样优美的旋律,而且还可以作为珍品进行收藏。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制备,其工艺步骤如下①选料混合。根据所制编钟的成分要求,采用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的陶土,按比例选用红色陶土25%,黄色陶土25%,黑色陶土10%,白色陶土20%,褐色陶土10%,煤粉10%,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在泥池中加入清水进行混合,搅拌成陶土泥浆。
②过滤沉淀。将陶土泥浆经300目过滤网过滤,然后置入成泥箱中沉淀,去清水后得陶土料泥备用。
③制模成坯。按照编钟的大小顺序和厚薄要求,用高强度石膏分别做成八个种类的编钟模具;再将料泥逐个注入模具中,10分钟后脱模成编钟陶坯,再对编钟陶坯进行雕刻、修坯,晾干后将编钟陶坯入窑备烧。
④烘干炼烧。将入窑后的编钟陶坯昼夜不停地进行分步烧制第一步,排除潮气,窑内温度升到3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二步,烘干,窑内温度升到7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三步,低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25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四步,中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7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五步,高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0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最后冷却到不高于200℃时出窑。
⑤后处理。将出窑的编钟进行筛选,对选取的正品进行去沙、抛光、修饰等加工处理,最后进行校音,制成一排大小有序的8个深灰色精陶编钟。
实施例2本发明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制备,其工艺步骤如下①选料混合。根据所制编钟的成分要求,采用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的陶土,并按比例选用红色陶土20%,黄色陶土20%,黑色陶土15%,白色陶土15%,褐色陶土15%,煤粉15%的比例选料,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在泥池中加入清水进行混合,搅拌成陶土泥浆。
②过滤沉淀。将陶土泥浆经350目过滤网过滤,然后置入成泥箱中沉淀,去清水后得陶土料泥备用。
③制模成坯。按照编钟的大小顺序与厚薄要求,用高强度石膏分别做成八个种类相应数量的编钟模具;再将料泥逐个注入模具中,20分钟后脱模成编钟陶坯,再对编钟陶坯进行雕刻、修坯,晾干后将编钟陶坯入窑备烧。
④烘干炼烧。将入窑后的编钟陶坯昼夜不停地进行分步烧制第一步,排除潮气,窑内温度升到25℃左右,持续时间为2天;第二步,烘干,窑内温度升到60℃左右,持续时间为2天;第三步,低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60℃左右,持续时间为2天;第四步,中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650℃左右,持续时间为2天;第五步,高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0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最后冷却到不高于200℃时出窑。
⑤后处理。将出窑的编钟进行筛选,对选取的正品进行去沙、抛光、修饰等加工处理,最后进行校音,制成一排8个大小有序的黑色精陶编钟。
实施例3本发明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制备,其工艺步骤如下①选料混合。根据所制编钟的成分要求,采用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的陶土,并按比例选用红色陶土20%,黄色陶土30%,黑色陶土10%,白色陶土15%,褐色陶土10%,煤粉15%的比例选料,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在泥池中加入清水进行混合,搅拌成陶土泥浆。
②过滤沉淀。将陶土泥浆经400目过滤网过滤,然后置入成泥箱中沉淀,去清水后得陶土料泥备用。
③制模成坯。按照编钟的大小顺序和厚薄要求,用高强度石膏分别做成相应数量的编钟模具;再将料泥逐个注入模具中,25分钟后脱模成编钟陶坯,再对编钟陶坯进行雕刻、修坯,晾干后将编钟陶坯入窑备烧。
④烘干炼烧。将入窑后的编钟陶坯昼夜不停地进行分步烧制第一步,排除潮气,窑内温度升到4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二步,烘干,窑内温度升到1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三步,低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3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四步,中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8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第五步,高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000℃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最后冷却到不高于200℃时出窑。
⑤后处理。将出窑的编钟进行筛选,对选取的正品进行去沙、抛光、修饰等加工处理,最后进行校音,制成双排16个大小有序的黑色精陶编钟。
权利要求
1.一种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制备,其工艺步骤如下①选料混合。根据所制编钟成分的要求,按比例选用红色陶土20~30%,黄色陶土20~30%,黑色陶土8~15%,白色陶土15~25%,褐色陶土8~15%,煤粉5~15%,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在泥池中加入清水进行混合,搅拌成陶土泥浆。②过滤沉淀。将陶土泥浆经300~400目的过滤网过滤,然后置入成泥箱中沉淀,去清水后得陶土料泥备用。③制模成坯。按照编钟的大小顺序与厚薄要求,用高强度石膏分别做成相应数目的编钟模具;再将料泥逐个注入模具中,10~30分钟后脱模成编钟陶坯,对编钟陶坯进行雕刻、修坯,晾干后将其入窑备烧。④烘干炼烧。将入窑后的编钟陶坯昼夜不停地进行分步烧制第一步,排除潮气,窑内温度升到20~40℃,持续时间1~2天;第二步,烘干,窑内温度升到40~100℃,持续时间1~2天;第三步,低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100~300℃,持续时间1~2天;第四步,中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300~800℃,持续时间1~2天;第五步,高温烧制,窑内温度升到800~1000℃,持续时间1~2天;最后冷却到不高于200℃时出窑。⑤后处理。将出窑的编钟进行筛选,对选取的正品进行去沙、抛光、修饰等加工处理,最后进行校音,制成所需的精陶编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陶编钟的制备方法,要点在于利用多种颜色的陶土和煤粉为原料,按照选料混合、过滤沉淀、制模成坯、烘干炼烧和后处理的工艺流程精心制备。本发明以价格低廉、取材丰富的陶土为原料,制出了在形状、外观以及音质效果与古代青铜编钟相媲美的精陶编钟。同时,制作工艺简单,无毒无污染,演奏的乐曲清脆响亮,悠扬动听,能够奏出与歌唱一样优美的旋律,而且还可以作为珍品进行收藏。
文档编号C04B33/28GK1909056SQ200610068408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8日
发明者曹福明 申请人:曹福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