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吸热砖、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95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吸热砖、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和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 太阳能吸热砖、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利用太阳能的各类装置很多。但其普遍存在下述缺点结构复杂,制 造和使用成本高,技术效果有限,安装要求高,不能与常规建筑形成和谐美观的完美结合。砖、瓦是较常用的建筑用料,但常规的砖、瓦虽然成本低、结构简单,但却不能很方 便地利用太阳能。人们期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太阳能吸热砖、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太阳能吸热砖、瓦。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由外侧壁1、支 撑结构2、集热腔3构成;其中外侧壁1为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安装时暴露在外能直接接触太阳光的表面隔离 材质层;支撑结构2固定设置在外侧壁1上;在支撑结构2和外侧壁1之间共同构成集热 腔3,所述集热腔3满足下述要求之一或者组合集热腔3与外界连通构成一端开口的半密 闭结构;集热腔3为开放式的结构,不同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的集热腔3处于各自外侧壁1 的同一侧,且各自的集热腔3连通为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还要求保护下述优选内容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外侧壁1的同一侧即远离太阳光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2 的具体结构形式满足下述要求之一或其组合支撑结构2为半封闭的盒状、圆筒状、板状、 柱状、锥台状。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与外侧壁1的主要伸展方向 基本平行;底座4与外侧壁1通过支撑结构2固定连接为一体;当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设置有底座4时;在外侧壁1、支撑结构2、底座4三者之间 共同构成半封闭或者开放式的集热腔3。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集热腔3为封闭结构,且开有至少1个导热出口 5 ;导热 出口 5具体设置在底座4或/和支撑结构2上。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用于在太阳能吸热砖、瓦与安装面之间或者在 相邻的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相互之间配合安装的结构,其具体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 凹槽、凹孔、凸棱、凸台、外加并且固连在其上的螺钉、固定连接用的磁扣、其他辅助固定件。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为瓦形,具体设置有平行且贯通整个外 侧壁1外表面的间隔布置的凹槽与凸棱结构,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瓦的瓦形外侧壁1能相 互搭接在一起一类似于传统的瓦形结构;[0015]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 ;进一步优选的总高度或称厚度 为6 15cm ;如果都使用具有半封闭的集热腔3,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瓦之间设置有使其各自的 集热腔3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通过本身的凹凸配合结构连接或者借助于 辅助连接件连接。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远离支撑结构2的外表面基本为平面,具 体是摩擦系数较大带有间隔布置的凹凸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 ;进一步优选的总高度或称厚度 为6 15cm0如果都使用具有半封闭的集热腔3,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砖之间设置有使其各自的 集热腔3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通过本身的凹凸配合结构连接或者借助于 辅助连接件连接。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底座4上设置有固定在其上的高度调整件,以便于安装时调 整其高度。需要强调的是1)本实用新型中,外侧壁1可以选择使用透光性好的材质,也可以选用透光性很 差或不能透光的材质。2)外侧壁1、支撑结构2、底座4这三者或者前二者之间,是固定连接为一体化的结 构;例如可以是使用一体化的泥坯共同烧制成为一个整体的陶瓷制品;当然也可以使用其 他材质。2)支撑结构2可以将外侧壁1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从外侧壁1传到底座4 上,并通过外侧壁1内侧、支撑结构2、底座共同构成较大的散热表面积,并进而起到一体化 结构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热量分布的均勻性程度,扩大热容量,延长保温时间,能对内部处 于半封闭状态下流动性较差的气体进行加热并进而保温或者绝热的良好效果。3)本发明具有辅助建筑物墙体或者屋顶进行保温、隔热等多种功能;4)本发明结构相对简单,技术效果优良;成本低,效果好;便于施工和维护;其具 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对应的太阳能吸热砖示意图主视图;图2为
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2对应的太阳能吸热砖示意图主视图,;图4为实施例3太阳能吸热瓦示意图主视图;图5为实施例4太阳能吸热砖示意图主视图。图6为实施例5对应的太阳能吸热砖示意图主视图;图7为实施例1中借助于导热内管8作为辅助连接件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1对应的使用辅助连接件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6对应的使用太阳能吸热砖瓦本身形成的凹凸配合的连接结构的太 阳能吸热砖瓦示意图。[0038]具体实施方式
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外侧壁1、支撑结构2、集热腔3、底座4、导热出口 5、导热内管8。实施例1一种太阳能吸热砖,如附
图1、2所示。其由外侧壁1、支撑结构2、集热腔3构成; 其中外侧壁1为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安装时暴露在外能直接接触太阳光且能够透光 的表面隔离材质层;支撑结构2固定设置在外侧壁1上;在支撑结构2和外侧壁1之间共同构成集热腔3,所述集热腔3满足下述要求集 热腔3与外界连通构成半封闭结构。连通借助于导热出口 5进行。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还包含有下述优选内容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外侧壁1的同一侧即远离太阳光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2 的具体结构形式满足下述要求支撑结构2为半封闭的盒状。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与外侧壁1的主要伸展方向 基本平行;底座4与外侧壁1通过支撑结构2固定连接为一体;当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设置有底座4时;在外侧壁1、支撑结构2、底座4三者之间 共同构成半封闭的集热腔3。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集热腔3为半封闭结构,其开有2个导热出口 5 ;导热出 口 5具体设置在支撑结构2上。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用于在太阳能吸热砖、瓦与安装面之间或者在 相邻的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相互之间配合安装的结构,其具体为以下几种的组合凹槽、 凹孔、凸棱、凸台、外加并且固连在其上的螺钉、固定连接用的磁扣。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远离支撑结构2的外表面基本为平面,具 体是摩擦系数较大带有间隔布置的凹凸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10cm。如果都使用具有半封闭的集热腔3,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砖之间设置有使其各自的 集热腔3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通过本身的凹凸配合结构连接或者借助于 辅助连接件连接;请参见图7或图8。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底座4上设置有固定在其上的高度调整件,以便于安装时调 整其高度。实施例2参见附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 一种太阳能吸热砖(如附图3所示),支撑结构2在远离外侧壁1能接触阳光 的一侧布置,其与外侧壁1共同包围构成半密闭的集热腔3 ;夕卜侧壁1不透光,但其借助于 支撑结构2向内部传导热的能力较强;半密闭的集热腔3上设置有导热出口 5。2)另外集热腔3内部和/或外部还设置有其他连接在外侧壁1与底座4之间的 支撑结构2,例如图3中最中央处未加剖面线的条状结构;集热腔3内部和/或外部还设置 有连接在外侧壁1上但未与底座4连接的支撑结构2,如图3中左、右两侧固定在外侧壁1 下部的短条状结构所示(左侧结构带剖面线,右侧结构不带剖面线)。多加的支撑结构2有利于增加热容量,增强热传导效果、增大内部散热面积。实施例3一种太阳能吸热砖,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 处主要在于支撑结构2、外侧壁1、底座4三者包围部分共同构成集热腔3,相对与实施例2而 言,本实施例中除了辅助构成集热腔3的支撑结构2之外并未设置其他集热腔3 ;本实施例 相当于实施例2的简化结构。外侧壁1透光性较差。但其借助于支撑结构2向内部传导热的能力较强。实施例4一种太阳能吸热砖,如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 处主要在于底座4的长度和/或宽度小于外侧壁1,在安装时可以借助于安装配合面上设置的 凹坑、凸棱等进行方便的辅助精确固定,以便保证技术效果。实施例5一种太阳能吸热瓦,如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内容基本相同,其需要重 点强调之处主要在于1)其外侧壁1为瓦形,具体是凹槽与凸棱间隔布置的结构,相邻两块太阳能集热 瓦的瓦形外侧壁1能相互搭接在一起——类似于传统的瓦形结构;2)支撑结构2、外侧壁1、底座4三者包围部分共同构成集热腔3为内外两层结构, 可以如附图6所示设置导热出口 5,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为不设置导热出口 5以便形成事实 上的全封闭的集热腔3;3)类似实施例2,集热腔3内部和/或外部还可以设置有其他连接在外侧壁1与 底座4之间的支撑结构2,例如图3中最中央处未加剖面线的条状结构;集热腔3内部和/ 或外部还设置有连接在外侧壁1上但未与底座4连接的支撑结构2,如图3中左、右两侧固 定在外侧壁1下部的短条状结构所示(左侧结构带剖面线,右侧结构不带剖面线)。多加的 支撑结构2有利于增加热容量,增强热传导效果、增大内部散热面积。实施例6 一种太阳能吸热砖/瓦,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 5其中之一内容基本相同,可以对 照附
图1 6理解;其需要重点强调之处主要在于1)太阳能吸热砖/瓦中,集热腔3为下部开口的半封闭结构,此时下部开口可以使 得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的外侧壁1下部空间连通;也可能下部开口半封闭结构的集热 腔3在安装面配合安装后会形成半封闭空腔,其上设置有导热出口 5 ;具有较好的热量传送 和均衡效果。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外侧壁1的同一侧即远离太阳光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2 的具体结构形式满足下述要求之一或其组合支撑结构2为半封闭的盒状、圆筒状、板状、 柱状。2)导热出口 5的个数可以为1 100个,极端的情况1个时,集热腔3半封闭通 过唯一的1个导热出口 5对外连通;100个时,太阳能吸热砖/瓦整个的规格尺寸较大,较 多的导热出口5利于整个安装面上的多块太阳能吸热砖/瓦下部形成一个与外部气体无对流或者对流不明显的环境,具备相应的较好的技术效果。3)所述底座4下部或者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上设置有通过太阳能吸热砖/ 瓦本身形成凹凸配合的连接结构,请参照附图9理解。4)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用于在太阳能吸热砖、瓦与安装面之间或者 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相互之间配合安装的结构,其具体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 合凹槽、凹孔、凸棱、凸台、外加并且固连在其上的螺钉、固定连接用的磁扣、其他辅助固定 件。5)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为瓦形,具体设置有平行且贯通整个 外侧壁1外表面的间隔布置的凹槽与凸棱结构,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瓦的瓦形外侧壁1能 相互搭接在一起一类似于传统的瓦形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 ;6)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远离支撑结构2的外表面基本为平 面,具体是摩擦系数较大带有间隔布置的凹凸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实施例7一种太阳能吸热砖/瓦。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 5其中之一内容基本相同,其需 要重点强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所述底座4下部或者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可以借助于辅助连接件连接; 请参见图7或图8理解。2)太阳能吸热砖/瓦中,集热腔3为开放式结构,亦即支撑结构2相互之间形成半 封闭的包围结构;但是不影响整个安装面上的多块太阳能吸热砖/瓦下部形成一个与外部 气体无对流或者对流不明显且互相连通的环境,具备相应的较好的技术效果。3)可以设置多个支撑结构2,以增加热传导有效面积,增大内部散热面积,增加热容量。4)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外侧壁1的同一侧即远离太阳光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 2的具体结构形式满足下述要求之一或其组合支撑结构2为半封闭的盒状、圆筒状、板状、 柱状、锥台状5)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置有用于在太阳能吸热砖、瓦与安装面之间或者 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吸热砖、瓦相互之间配合安装的结构,其具体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 合凹槽、凹孔、凸棱、凸台、外加并且固连在其上的螺钉、固定连接用的磁扣、其他辅助固定 件。6)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为瓦形,具体设置有平行且贯通整个 外侧壁1外表面的间隔布置的凹槽与凸棱结构,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瓦的瓦形外侧壁1能 相互搭接在一起一类似于传统的瓦形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6 15cm ;7)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远离支撑结构2的外表面基本为平 面,具体是摩擦系数较大带有间隔布置的凹凸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6 15cm。
权利要求1.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由外侧壁(1)、支撑结构O)、 集热腔⑶构成;其中外侧壁(1)为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安装时暴露在外能直接接触太阳光的表面隔离材 质层;支撑结构O)固定设置在外侧壁(1)上;在支撑结构(2)和外侧壁(1)之间共同构成集热腔(3),所述集热腔(3)满足下述要求 之一或者组合集热腔(3)与外界连通构成一端开口的半密闭结构;集热腔(3)为开放式 的结构,不同的太阳能吸热砖、瓦的集热腔⑶处于各自外侧壁⑴的同一侧,且各自的集 热腔( 连通为一个整体。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外侧 壁(1)的同一侧即远离太阳光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O)的具体结构形式满足下述要求之 一或其组合支撑结构( 为半封闭的盒状、圆筒状、板状、柱状、锥台状。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还设 置有底座,所述底座⑷与外侧壁⑴的主要伸展方向基本平行;底座⑷与外侧壁⑴ 通过支撑结构O)固定连接为一体;当太阳能吸热砖、瓦中设置有底座(4)时;在外侧壁(1)、支撑结构(2)、底座(4)三者 之间共同构成半封闭或者开放式的集热腔(3)。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中,集热 腔⑶为封闭结构,且开有至少1个导热出口(5),导热出口(5)具体设置在底座⑷或/ 和支撑结构(2)上。
5.按照权利要求1 4其中之一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 砖、瓦中还设置有用于在太阳能吸热砖、瓦与安装面之间或者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吸热砖、 瓦相互之间配合安装的结构,其具体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凹槽、凹孔、凸棱、凸台、外 加并且固连在其上的螺钉、固定连接用的磁扣、其他辅助固定件。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为瓦形,具体设置有平行且贯通整个外侧 壁(1)外表面的间隔布置的凹槽与凸棱结构,相邻两块太阳能吸热瓦的瓦形外侧壁1能相 互搭接在一起;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 ;当使用具有半封闭的集热腔(3),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瓦之间设置有使其各自的集热腔 (3)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通过本身的凹凸配合结构连接或者借助于辅助 连接件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瓦的总高度或 称厚度为6 15cm ;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底座(4)上设置有固定在其上的高度调整件。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要求是其外侧壁(1)远离支撑结构(2)的外表面基本为平面,具 体是摩擦系数较大带有间隔布置的凹凸结构;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3 30cm。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总高度或称厚度为6 15cm ;如果都使用具有半封闭的集热腔(3),相邻的太阳能吸热砖之间设置有使其各自的集 热腔(3)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通过本身的凹凸配合结构连接或者借助于 辅助连接件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的底座(4) 上设置有固定在其上的高度调整件。
专利摘要太阳能吸热砖、瓦,其由外侧壁(1)、支撑结构(2)、集热腔(3)构成;其中外侧壁(1)为所述太阳能吸热砖、瓦安装时暴露在外能直接接触太阳光的表面隔离材质层;支撑结构(2)固定设置在外侧壁(1)上;在支撑结构(2)和外侧壁(1)之间共同构成集热腔(3),所述集热腔(3)满足要求集热腔(3)与外界不连通构成半密闭结构或者开放式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辅助建筑物墙体或者屋顶进行保温、隔热等多种功能;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单,技术效果优良;成本低,效果好;便于施工和维护;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档编号E04D13/18GK201857686SQ20102027633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30日
发明者刘东华, 祁魁 申请人:刘东华, 祁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