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提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04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用提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机械领域,涉及一种建筑用提模系统,尤其是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用的灵活液压顶提升平台与组合模板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施工(比如核心筒施工)应用较多的有液压爬升模板技术、整体钢平台电动升板机提模系统、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整体钢平台)等。而液压爬升模板技术的爬升系统需要附在墙体上,当墙体变截面时则需要进行过渡处理(比如通过二层爬升复位),操作麻烦;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的爬升系统无防坠落的结构,容易发生坠落危险。此外,大钢平台呈一个整体,在施工时需要把一个高度的平台的所有施工完毕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楼层的施工,不能实现流水作业,施工不灵活,浪费时间,而且整个平台大,难以实现纠偏操作。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建筑用提模系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提模系统,其能为核心筒等竖向结构的施工提供了灵活的操作和堆料平台,各个平台可以同步或分开顶升,因而核心筒等竖向结构施工可以流水作业,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其能实现高效的自动爬升,具有稳定性,不易发生坠落的危险。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彼此平行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在所述顶层平台的底部挂有可沿所述顶层平台水平滑动的墙体模板;在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中层平台之间设置有三根以上垂直于这两个平台的管状立柱,所述管状立柱的上端固定于所述顶层平台、下端固定于所述中层平台,所述底层平台和所述中层平台的两端能固定在墙体上;针对每一单元的所述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还设置有三个以上的液压顶提系统,每个所述液压顶提系统均包括垂直于所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且与所述管状立柱对应设置的顶升立柱;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上端穿过所述中层平台且延伸到所述顶层平台与所述中层平台之间的所述管状立柱中;在所述顶升立柱的外表面上绕其轴心线对称地设置两列以上向外凸出的节,每列的各个节沿所述顶升立柱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其通过梁托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的底部,在所述顶升上盒内设置有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一一对应的的上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上顶升脚和上提升脚,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上顶升脚和所述上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顶升下盒,所述顶升下盒包括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一一对应的下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下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顶升脚和下提升脚,每个所述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下顶升脚和所述下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横截面上绕所述顶升立柱对称分布,且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纵截面上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每个所述液压油缸均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上盒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下盒上。优选地,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分别具有支承所述管状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和支撑所述顶升立柱的底层平台钢梁,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端均应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优选地,对应于每一个液压顶提系统,所述中层平台上设有两条中层平台钢梁,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上分别设置一条所述顶层平台钢梁、所述底层平台钢梁;所述管状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层平台钢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钢梁上;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钢梁上、上端穿过所述两条中层平台钢梁中间的空间,并延伸到所述管状立柱中。优选地,在浇筑施工完毕的墙体上预埋有螺栓套,相应地在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侧端均设置有托住钢梁的钢构件以及与所述螺栓套配套的螺栓件, 所述螺栓件穿过所述钢构件再栓入所述螺栓套中就能使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实现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有效地固定在核心筒混凝土墙上。优选地,在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侧端的所述钢构件上均设置有水平调节螺栓和上下调节螺栓,分别用以调节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的端部距墙体的距离以及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的高度。优选地,所述顶层平台还外伸悬挑与其同一平面的外挂架,所述外挂架下挂有可沿其水平滑动的墙体模板,所述顶升平台的边缘还设置有安全网。优选地,在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外挂架的底部均设置有垂直于墙模板的轨道,且在所述管状立柱上设置有开模器,所述外挂架下也设有开模器,所述开模器能带动所述墙模板沿所述轨道水平移动,从而实现开模和合模。优选地,在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下分别设置有吊篮,用以承受工作人员, 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建筑用提模系统提供了灵活的操作和堆料平台,各个平台可以同步或分开顶升,因而建筑结构施工(比如核心筒结构施工)可以流水作业,加快了施工进度;由于单个平台面积不大,故纠偏较容易。其中,液压顶提系统能够自动地实现各个平台的顶升一个楼层高度,从而实现向上逐层进行墙体施工,具体顶提升过程将在下文具体实施方式
中详细介绍。同时,由于液压顶提系统的顶升上盒和顶升下盒各自具有上顶提支腿和下顶提支腿,在顶升或者提升的过程中,其能同时顶住顶升立柱的节,从而保证了提升过程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坠落的危险;而且在顶升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时,底层平台锁定,在提升底层平台时,中层平台锁定,从而也保证了施工安全。此外,管状立柱的设置能够对顶层平台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能同步被顶升;而顶升立柱从管状立柱中穿过,有效地利用了管状立柱的空心管,节省了设备占用的空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用提模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显示图1所示建筑用提模系统的液压顶提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顶升准备时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液压顶提系统顶升准备时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将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顶升一个楼层后的示意图。图6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提升准备时的示意图。图7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将底层平台提升一个楼层后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建筑用提模系统的中层平台或底层平台的与墙体连接的端部的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建筑用提模系统的中层平台或底层平台的与墙体连接的端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图9A为图9的A-A剖视图。图9B为图9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一图8B,详细地显示了一个实施例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如图1所示,该建筑用提模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彼此平行的顶层平台 10、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在顶层平台10的底部设置有垂直于墙体方向的轨道(图中未示出),轨道上设置有滑轮11,滑轮下挂有墙体模板50,从而墙体模板50能沿顶层平台 10水平移动,从而方便开模和合模,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现有技术的其他能实现墙体模板50水平移动的方法也可以被使用。在顶层平台10和中层平台20之间设置有四根垂直于这两个平台的管状立柱13 (在视图中仅能看到两根,事实上在与该视图平行的位置上还设置有两根管状立柱,四根管状立柱处于矩形截面的四个顶点处),管状立柱13 的上端固定于顶层平台10、下端固定于中层平台20,从而使得顶层平台10能和中层平台20 同步地被顶升,并对顶层平台10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的两端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这是由于在顶提升过程中,整个平台的荷载要通过底层平台30和中层平台20的钢梁传递给核心筒混凝土墙体上。在施工过程中上述顶层平台10、中层平台20、底层平台30可以视为一个单元,根据施工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单元的这些平台,各个单元的对应平台既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也可彼此独立的,这样使得建筑物施工更加灵活,尤其可以实现“流水线”式作业,加快施工进程某个单元的平台在较低处,施工人员对较低楼层的混凝土墙体进行施工,而同时另一个单元的平台在较高处,另一批施工人员可以同时对该单元所在处的较高楼层的混凝土墙体施工,同时再一个单元的平台在更高处,再一批的施工人员可以同时对该单元所在处的更高楼层的混凝土墙体施工,依次类推,在同一个时间,可以有更多的地方能被施工,加快了施工进程。而不必等整体的一个楼层所有的混凝土墙体施工都全部完成后才能在下一个楼层的墙体施工。而且这样一个单元的平台相对较小,纠偏时较容易操作。针对上述一个单元的顶层平台10、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设置有四个液压顶提系统40 (图1中为一个面的视图,仅显示了两个液压顶提系统),这四个液压顶提系统共同实现顶层、中层、底层平台的顶升、提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液压顶提系统,当液压顶提系统为三个以上时,上述管状立柱13也相应地为三个以上,其数目与液压顶提系统数目的相等。如图2所示(图3—图7亦有显示),上述每一个液压顶提系统40包括垂直于底层平台30(或中层平台20)的顶升立柱41 ;顶升立柱41下端固定于底层平台30,上端穿过中层平台20,且延伸到顶层平台10和中层平台20间的管状立柱13中。 一般,有多少根顶升立柱41,就设置多少根管状立柱13。在顶升立柱41的外表面上对称地设置有两列向外凸出的节411,每列的各个节沿顶升立柱411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42,其通过梁托45固定连接于中层平台20的底部,在顶升上盒42内设置有一对在水平方向间隔开的上顶提升支腿421、422,这两个上顶提升支腿的位置与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相对应;顶升立柱41从这对上顶提升支腿421、422之间的空间穿过,一对上顶提升支腿421、422的位置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且彼此对齐。上顶提升支腿421包括两个端部4211、4212,这两个端部4211、4212分别用作上提升脚和上顶升脚,同样上顶提升支腿422包括两个端部4221、4222,这两个端部4221、4222分别用作上提升脚和上顶升脚。 而且,每个上顶提升支腿421、422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上顶升脚4212、4222和上提升脚4211、4221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顶升立柱41上的节411。顶升下盒43,顶升下盒43的数目与顶升上盒42的数目相同;顶升下盒43包括一对在水平方向间隔开的下顶提升支腿431、432,这两个下顶提升支腿的位置与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相对应;顶升立柱41从这对下顶提升支腿431、432之间的空间穿过,一对下顶提升支腿431、432的位置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且彼此对齐。下顶提升支腿431包括两个端部4311、4312,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提升脚和下顶升脚,同样下顶提升支腿432包括两个端部4321、4322,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提升脚和下顶升脚。每个顶提升支腿431、432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下顶升脚4312、4322和下提升脚4311、4321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顶升立柱41上的节411。两个液压油缸44、46,这两个液压油缸44、46分列于顶升立柱41的两侧,且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液压油缸44、46的一端(缸体一端441、461,反之亦可)分别固定连接于顶升上盒42上,另一端(活塞杆端部442、462,反之亦可)分别固定连接于顶升下盒43上。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三列或者更多列的节,相应地,顶升上盒中的上顶提升支腿的数目、顶升下盒中的下顶提升支腿的数目与节的列数相等且位置对应。液压油缸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液压油缸可以为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 也可以不对应。上述上顶提升支腿、下顶提升支腿的转动以及液压油缸的运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适合技术来实现,在此不累述。作为优选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分别具有支承管状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21和支撑顶升立柱的底层平台钢梁31,该中层平台钢梁 21和底层平台钢梁31的两端均应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以实现将荷载转移到墙体上。更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对应于每一个液压顶提系统,中层平台20上设有两条中层平台钢梁21,顶层平台10和底层平台30上分别设置一条顶层平台钢梁11、底层平台钢梁31 ;管状立柱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顶层平台钢梁1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两个中层平台钢梁21上;顶升立柱41的下端固定于底层平台钢梁31上、上端穿过两个中层平台钢梁21中间的空间,并延伸到管状立柱13中。如上所述,对应于一组顶层、中层、底层平台,至少设置有三个液压顶提系统,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合适的结构来设置各个平台上的横梁。下面结合图3—图7详细介绍该液压顶提升系统的工作原理。(一)顶升运动。1、如图3 —图5所示,将底层平台30锁定;将顶升上盒42的上提升脚4211、4221 锁定;将顶升下盒43的下提升脚4311、4321锁定。2、顶升下盒43不动,其顶升脚4312、4322顶住顶升立柱41的节411。接通液压油,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出油时,活塞杆外伸带动顶升上盒42及其顶升脚4212、4222向上运动,当油缸内活塞处于终点位置时,顶升脚4212、4222顶住顶升立柱41的节411。顶升上盒 42与顶升下盒43之间具有既设的最长距离,这个过程中中层平台20连同顶层平台10被顶升。中层平台20和顶层平台10的载荷通过顶升脚和顶升立柱传递到底层平台10的钢梁 11上。3、油缸转换进油和出油方向,油缸接通液压油,无杆腔出油,有杆腔进油时,活塞杆收缩,油缸内活塞逆向运动至起点位置,同时带动顶升下盒43及其顶升脚4312、4322向上运动,直到恢复使顶升上盒42与顶升下盒43具有设定的最短距离。上述步骤2至步骤3为一个完整的顶升动作,循环往复可完成中层平台和顶层平台顶升一个楼层高度。(二)提升运动。1、如图6 —图7所示,将中层平台20锁定,将顶升上盒42的顶升脚4212、4222锁定;将顶升下盒43的顶升脚4312、4322锁定。2、顶升上盒42不动,其提升脚4211、4221顶住顶升立柱的节411。接通液压油,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出油时,活塞杆外伸带动顶升下盒43及其提升脚4311、4321向下运动,当油缸内活塞处于终点位置,此时顶升脚4311、4321被顶在顶升立柱41的节411上。顶升上盒42和下盒43之间具有既设的最长距离。同时底层平台30及顶升立柱41的载荷由油缸传递到中层平台20的钢梁21上。3、油缸转换进油和出油方向,油缸接通液压油,无杆腔出油,有杆腔进油时,活塞杆收缩。油缸内活塞逆向运动至起点位置,同时带动顶升下盒43及已锁定的顶升脚向上运动。此时提升脚就将顶升立柱41向上提升,从而带动底层平台30向上运动,直到恢复顶升上盒42和下盒43具有既定的最短距离。步骤2至步骤3为一个完整的提升动作,循环往复可完成底层平台30向上提升一个楼层的高度。此外,优选地,在顶层平台10外伸悬挑外挂架14,在顶升平台10的边缘还设置有安全网12,安全网12的高度可以视施工的需要而定,起到施工安全的防护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选用2. an高的安全网。优选地,在外挂架下设有开模器51,在管状立柱上也设置有开模器51,两开模器 51分别能带动墙模板水平移动,从而实现开模和合模。优选地,如图1、图8所示,在浇筑施工完毕的墙体上预埋有螺栓套52,相应地在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的分别支承管状立柱和顶升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21和底层平台钢梁31的两侧端设置有托住钢梁的钢构件53和与螺栓套52配套的固定螺栓件25。 安装时,固定螺栓件25穿过钢构件53再栓入螺栓套52中就能使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 30钢梁固定在墙体上,从而使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固定。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一图9B所示,在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的分别支承管状立柱和顶升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21和底层平台钢梁31的两侧端均设置有托住钢梁的钢构件53,钢构件53上设有水平调节螺栓22和上下调节螺栓23。拧动水平调节螺栓 22,可以调节中层平台钢梁21 (或底层平台钢梁31)的端部距墙体的距离。拧动上下调节螺栓23则可以调节中层平台钢梁21 (或底层平台钢梁31)的高度和水平程度。在钢构件 53上设置有固定螺栓M,在平台的位置调整妥当后,固定螺栓M将平台固定;同样在墙体内可以设置如图8中所示的螺栓套52,固定螺栓M插入螺栓套52即可固定。优选地,在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下设置有吊篮,用以承受工作人员,方便施工人员施工。其中,吊篮60用作施工人员安装和拆除钢构件53,图中只标识出左侧的吊篮,右侧的吊篮作用与之相同,在此不累述。吊篮61用作施工人员调节挂架下面的导向轮70,该导向轮70安装在挂架底层及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上,用于方便整个平台系统沿墙壁上下滑动。以上揭示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任何变换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彼此平行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在所述顶层平台的底部挂有可沿所述顶层平台水平滑动的墙体模板;在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中层平台之间设置有三根以上垂直于这两个平台的管状立柱,所述管状立柱的上端固定于所述顶层平台、下端固定于所述中层平台,所述底层平台和所述中层平台的两端能固定在墙体上;针对每一单元的所述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还设置有三个以上的液压顶提系统,每个所述液压顶提系统均包括垂直于所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且与所述管状立柱对应设置的顶升立柱;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上端穿过所述中层平台且延伸到所述顶层平台与所述中层平台之间的所述管状立柱中;在所述顶升立柱的外表面上绕其轴心线对称地设置两列以上向外凸出的节,每列的各个节沿所述顶升立柱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其通过梁托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的底部,在所述顶升上盒内设置有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一一对应的的上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上顶升脚和上提升脚,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上顶升脚和所述上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顶升下盒,所述顶升下盒包括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一一对应的下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下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顶升脚和下提升脚,每个所述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下顶升脚和所述下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横截面上绕所述顶升立柱对称分布,且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纵截面上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每个所述液压油缸均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上盒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下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分别具有支承所述管状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和支撑所述顶升立柱的底层平台钢梁,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端均应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每一个液压顶提系统,所述中层平台上设有两条中层平台钢梁,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上分别设置一条所述顶层平台钢梁、所述底层平台钢梁;所述管状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层平台钢梁上, 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钢梁上;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钢梁上、上端穿过所述两个中层平台钢梁中间的空间,并延伸到所述管状立柱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浇筑施工完毕的墙体上预埋有螺栓套,相应地在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侧端均设置有托住钢梁的钢构件以及与所述螺栓套配套的螺栓件,所述螺栓件穿过所述钢构件再栓入所述螺栓套中就能使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实现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有效地固定在核心筒混凝土墙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层平台钢梁和所述底层平台钢梁的两侧端的所述钢构件上均设置有水平调节螺栓和上下调节螺栓,分别用以调节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的端部距墙体的距离以及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平台还外伸悬挑与其同一平面的外挂架,所述外挂架下挂有可沿其水平滑动的墙体模板,所述顶升平台的边缘还设置有安全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层平台和所述外挂架的底部均设置有垂直于墙模板的轨道,且在所述管状立柱上设置有开模器,所述外挂架下也设有开模器,所述开模器能带动所述墙模板沿所述轨道水平移动,从而实现开模和合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提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下分别设置有吊篮,用以承受工作人员,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提模系统,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彼此平行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在顶层平台的底部挂有可沿顶层平台水平滑动的墙体模板,在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之间固定有垂直于这两个平台的管状立柱,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的支撑管状立柱的钢梁的两端应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针对每一单元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还设置有三个以上的液压顶提系统,每个液压顶提系统均包括顶升立柱、顶升上盒、顶升下盒和连接于顶升上盒和顶升下盒之间的一对液压油缸。这种建筑用提模系统能实现将平台有效地顶升一个楼层高度,从而实现向上逐层进行核心筒墙体及其他的施工,而且安全可靠性高,能避免发生坠落现象。
文档编号E04G11/24GK202117313SQ201120188638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凌文轩, 吴昊, 吴瑞卿, 尹穗, 张元斌, 方世宏, 方耿珲, 潘伟杰, 苏建华, 苏毅明, 赖泽荣, 黄亮忠 申请人: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