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顶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042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顶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液压顶提系统,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中模板的爬升以及建筑中类似的需要爬升机构的情况。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施工(比如核心筒施工)中应用的液压爬升模板技术中的爬升系统需要附在墙体上,当墙体变截面时则需要进行过渡处理(比如通过二层爬升复位), 操作麻烦;而且目前的爬升系统爬升效率低,且缺少防坠落装置,容易发生危险。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液压顶提系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顶提系统,其能完成顶升和提升两个动作, 增大了爬升效率,而且其能防止坠落,避免危险发生;同时其不必附在墙体上,避免了墙体变截面时需要过渡处理的麻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顶提系统,用于顶提升施工用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以进行墙体施工,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能够固定在建筑完毕的墙体上,所述液压顶提系统包括管状立柱,所述管状立柱的上端固定于所述顶层平台、下端固定于所述中层平台;顶升立柱,所述顶升立柱的与所述管状立柱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上端穿过所述中层平台且延伸到所述顶层平台与所述中层平台之间的所述管状立柱中;在所述顶升立柱的外表面上均相对于其轴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列以上向外凸出的节,每列中的各个节均沿所述顶升立柱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其通过梁托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的底部,在所述顶升上盒内设置有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的上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上顶升脚和上提升脚,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上顶升脚和所述上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顶升下盒,所述顶升下盒包括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的下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下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顶升脚和下提升脚,每个所述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下顶升脚和所述下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横截面上绕所述顶升立柱对称分布,且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纵截面上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每个所述液压油缸均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上盒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下盒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液压顶提系统具有顶升脚和提升脚,其能分别完成对中层平台和顶层平台的顶升以及对底层平台的提升,加快爬升效率;同时,由于液压顶提系统的顶升上盒和顶升下盒各自均具有一对上顶提支腿和下顶提支腿,在顶升或者提升的过程中,其能同时顶住顶升立柱的节,从而保证了提升过程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坠落的危险;而且在顶升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时,底层平台锁定,在提升底层平台时,中层平台锁定, 从而也保证了施工安全。此外,管状立柱的设置能够对顶层平台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能同步被顶升;而顶升立柱从管状立柱中穿过,有效地利用了管状立柱的空心管,节省了设备占用的空间。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压顶提系统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显示图1所示建筑用提模系统的液压顶提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顶升准备时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液压顶提系统顶升准备时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将顶层平台和中层平台顶升一个楼层后的示意图。图6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提升准备时的示意图。图7为显示图2所示液压顶提系统将底层平台提升一个楼层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一图7,详细地显示了一个实施例的液压顶提系统。如图1所示,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彼此平行的顶层平台10、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若将该如所示的三个平台视为一个单元,在实际施工中,可以有多个这样的单元同时存在)。在顶层平台10的底部设置有垂直于墙体方向的轨道(图中未示出),轨道上设置有滑轮11,滑轮11下挂有墙体模板50,从而墙体模板50能沿顶层平台10水平移动,从而方便开模和合模,以完成墙体的施工。顶升/提升上述顶层、中层、底层平台10、20、30共使用了四个本实施例的液压顶提系统(在视图1中仅能看到两个,事实上在与该视图平行的位置上还设置有两个相同的液压顶提系统,四个液压顶提系统的位置分别处于截面矩形的四个角上);当然,鉴于3点支撑一个平面的原理,也可以使用三个液压顶提系统或者更多个液压顶提系统。下面参见图1、图2,以其中一个液压顶提系统为例进行介绍,该液压顶提系统包括垂直于顶层平台10 (或中层平台20)管状立柱13,该管状立柱13的上端固定于顶层平台10、下端固定于中层平台20,从而使得顶层平台10能和中层平台20同步地被顶升,并对顶层平台10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的两端要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这是由于在顶提升过程中,整个平台的荷载要通过底层平台30和中层平台20 传递给核心筒混凝土墙体上。垂直于底层平台30(或中层平台20)的顶升立柱41 ;顶升立柱41下端固定于底层平台30,上端穿过中层平台20,且延伸到顶层平台10和中层平台20间的管状立柱13中。 在顶升立柱41的外表面上相对于其轴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列向外凸出的节,每列的各个节411沿顶升立柱41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42,其通过梁托45固定连接于中层平台20的底部,在顶升上盒42内设置有一对在水平方向间隔开的上顶提升支腿421、422,顶升立柱41从这对上顶提升支腿 421,422之间的空间穿过,一对上顶提升支腿421、422的位置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且彼此对齐。上顶提升支腿421包括两个端部4211、4212,这两个端部4211、4212分别用作上提升脚和上顶升脚,同样上顶提升支腿422包括两个端部4221、4222,这两个端部4221、4222 分别用作上提升脚和上顶升脚。而且,每个上顶提升支腿421、422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上顶升脚4212、4222和上提升脚4211、4221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顶升立柱41上的节411。顶升下盒43,顶升下盒43的数目与顶升上盒42的数目相同;顶升下盒43包括一对在水平方向间隔开的下顶提升支腿431、432,顶升立柱41从这对下顶提升支腿431、432 之间的空间穿过,一对下顶提升支腿431、432的位置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且彼此对齐。 下顶提升支腿431包括两个端部4311、4312,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提升脚和下顶升脚,同样下顶提升支腿432包括两个端部4321、4322,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提升脚和下顶升脚。 每个顶提升支腿431、432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下顶升脚4312、4322和下提升脚4311、4321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顶升立柱41上的节 411。两个液压油缸44、46,这两个液压油缸44、46分列于顶升立柱41的两侧,且相对于顶升立柱41对称;液压油缸44、46的一端(缸体一端441、461,反之亦可)分别固定连接于顶升上盒42上,另一端(活塞杆端部442、462,反之亦可)分别固定连接于顶升下盒43上。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三列或者更多列节,相应地,顶升上盒中的上顶提升支腿的数目、顶升下盒中的下顶提升支腿的数目与节的列数相等且位置对应。液压油缸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液压油缸可以为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也可以不对应。上述上顶提升支腿、下顶提升支腿的转动以及液压油缸的运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适合技术来实现,在此不累述。作为优选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层平台20和底层平台30分别具有支承管状立柱的中层平台钢梁21和支撑顶升立柱的底层平台钢梁31,该中层平台钢梁 21和底层平台钢梁31的两端均应能固定于两侧墙体上,以实现将荷载转移到墙体上。 更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对应于每一个液压顶提系统,中层平台20上设有两条中层平台钢梁21,顶层平台10和底层平台30上分别设置一条顶层平台钢梁11、底层平台钢梁31 ;管状立柱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顶层平台钢梁1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两个中层平台钢梁21上;顶升立柱41的下端固定于底层平台钢梁31上、上端穿过两个中层平台钢梁21中间的空间,并延伸到管状立柱13中。[0032]如上所述,对应于一组顶层、中层、底层平台,至少设置有三个液压顶提系统,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合适的结构来设置各个平台上的横梁。下面结合图3—图7详细介绍该液压顶提系统的工作原理。(一)顶升运动。1、如图3 —图5所示,将底层平台30锁定;将顶升上盒42的上提升脚4211、4221 锁定;将顶升下盒43的下提升脚4311、4321锁定。2、顶升下盒43不动,其顶升脚4312、4322顶住顶升立柱41的节411。接通液压油,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出油时,活塞杆外伸带动顶升上盒42及其顶升脚4212、4222向上运动,当油缸内活塞处于终点位置时,顶升脚4212、4222顶住顶升立柱41的节411。顶升上盒 42与顶升下盒43之间具有既设的最长距离,这个过程中中层平台20连同顶层平台10被顶升。中层平台20和顶层平台10的载荷通过顶升脚和顶升立柱传递到底层平台10的钢梁 11上。3、油缸转换进油和出油方向,油缸接通液压油,无杆腔出油,有杆腔进油时,活塞杆收缩,油缸内活塞逆向运动至起点位置,同时带动顶升下盒43及其顶升脚4312、4322向上运动,直到恢复使顶升上盒42与顶升下盒43具有设定的最短距离。上述步骤2至步骤3为一个完整的顶升动作,循环往复可完成中层平台和顶层平台顶升一个楼层高度。(二)提升运动。1、如图6 —图7所示,将中层平台20锁定,将顶升上盒42的顶升脚4212、4222锁定;将顶升下盒43的顶升脚4312、4322锁定。2、顶升上盒42不动,其提升脚4211、4221顶住顶升立柱的节411。接通液压油,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出油时,活塞杆外伸带动顶升下盒43及其提升脚4311、4321向下运动,当油缸内活塞处于终点位置,此时顶升脚4311、4321被顶在顶升立柱41的节411上。顶升上盒42和下盒43之间具有既设的最长距离。同时底层平台30及顶升立柱41的载荷由油缸传递到中层平台20的钢梁21上。3、油缸转换进油和出油方向,油缸接通液压油,无杆腔出油,有杆腔进油时,活塞杆收缩。油缸内活塞逆向运动至起点位置,同时带动顶升下盒43及已锁定的顶升脚向上运动。此时提升脚就将顶升立柱41向上提升,从而带动底层平台30向上运动,直到恢复顶升上盒42和下盒43具有既定的最短距离。步骤2至步骤3为一个完整的提升动作,循环往复可完成底层平台30向上提升一个楼层的高度。以上揭示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任何变换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液压顶提系统,用于顶提升施工用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以进行墙体施工,所述中层平台和所述底层平台能够固定在建筑完毕的墙体上,所述液压顶提系统包括管状立柱,所述管状立柱的上端固定于所述顶层平台、下端固定于所述中层平台; 顶升立柱,所述顶升立柱的与所述管状立柱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顶升立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层平台、上端穿过所述中层平台且延伸到所述顶层平台与所述中层平台之间的所述管状立柱中;在所述顶升立柱的外表面上均相对于其轴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列以上向外凸出的节,每列中的各个节均沿所述顶升立柱的纵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顶升上盒,其通过梁托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层平台的底部,在所述顶升上盒内设置有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的上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上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上顶升脚和上提升脚,每个所述上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上顶升脚和所述上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顶升下盒,所述顶升下盒包括两个以上与所述顶升立柱上的节的列数对应的下顶提升支腿,所述顶升立柱从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之间的空间穿过,所述两个以上的下顶提升支腿的位置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且彼此对齐;每个所述下顶提升支腿均包括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用作下顶升脚和下提升脚,每个所述顶提升支腿均能绕其自身上的、处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一点枢转,使得每个所述下顶升脚和所述下提升脚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分别抵住所述顶升立柱上的所述节;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横截面上绕所述顶升立柱对称分布,且所述两个以上的液压油缸在纵截面上相对于所述顶升立柱对称;每个所述液压油缸均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上盒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下盒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顶提系统,其用于顶提升施工用的顶层平台、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以进行墙体施工,中层平台和底层平台能够固定在建筑完毕的墙体上,该液压顶提系统包括管状立柱,管状立柱的上端固定于顶层平台、下端固定于中层平台;还包括顶升立柱、顶升上盒、顶升下盒和两个液压油缸,两个液压油缸分列于顶升立柱的两侧,且相对于顶升立柱对称;每个液压油缸均一端固定连接于顶升上盒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顶升下盒上。该液压顶提系统能够自动将顶层平台与中层平台顶起,并能将底层平台提起,从而进行墙体的施工,尤其适用于核心筒的施工中。
文档编号E04G11/28GK202117314SQ20112018863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凌文轩, 吴昊, 吴瑞卿, 张元斌, 方世宏, 方耿珲, 潘伟杰, 赖泽荣, 黄亮忠 申请人: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