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安全围栏的制作方法
安全围栏
背景技术:
本公开涉及ー种多面板围栏,尤其涉及ー种包括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面板的围栏,所述面板形成环状墙。更确切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这样的围栏其能够由看护者在场地中组装以为儿童和宠物提供玩耍区域,之后可将其拆分以为存储或运输之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安全围栏包括多个壁单元。所述壁单元相互串联形成由相互连接的壁単元围绕的封闭空间,以用于儿童和宠物的玩耍区域。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互协作以形成根据本公开的安全围栏的壁单元是相同的。例如,可以使六块壁单元连接以形成六边形安全围栏,可以使八块壁单元连接以形成八边形安全围栏。每个壁単元均包括凸边缘连接器、凹边缘连接器,以及布置在凸边缘连接器和凹边缘连接器之间延伸的面板,并且所述面板在竖立包括壁単元的安全围栏时接触面板下的地面。一个壁单元的凸边缘连接器与相邻壁单元的凹边缘连接器配合,从而相互连接成套的一对壁单元,以建立由壁単元围绕的玩耍区域。稍后,如果需要,则成套的一对壁单元的凸边缘连接器和凹边缘连接器可以由看护者使用单手技术分离,以便于在安全围栏分解期间运输或者存储。示例性的壁単元包括沿着面板右侧延伸的凹边缘连接器和沿着面板左侧延伸的凸边缘连接器。示例性凹边缘连接器包括分离的上环和下环,并且每个环被形成以包括柱容纳通道。示例性凸边缘连接器包括分离的上环座和下环座,并且每个环座形成为包括联接到面板上的柱支撑平台以及锚接到柱支撑平台的枢转柱。根据本公开,为了使右侧壁单元配合相邻左侧壁単元,右侧壁单元的凸边缘连接器布置到左侧壁单元的凹边缘连接器的旁侧。然后,右侧壁单元的上环座的枢转柱经过左侧壁单元的上环的柱容纳通道,同时右侧壁単元的下环座的枢转柱经过左侧壁单元的下环的柱容纳通道,以在左侧壁单元和右侧壁单元之间建立枢转节点(joint),从而左侧壁单元自由地相对于右侧壁单元围绕垂直轴线而枢转,以根据看护者的选择改变右侧壁単元和左侧壁单元之间的夹角。
具体地參考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I是安全围栏的立体图,安全围栏包括联接在一起的六个壁单元以限定安全围栏的六角体形状;图2是图I的安全围栏中所包含的左、右壁单元的立体图,示出了左、右壁单元在垂直枢转轴线处联接在一起;图3是左、右壁单元的放大分解组件图;图4是图3的枢转节点的放大分解组件图;、
图4A是局部立体图和示意图,示出图1-4的锁定帽,锁定帽包括一对间隔开的翼片止动件和一对间隔开的抗漂移突块;图5-12是一系列视图,示出了左壁单元初始联接至右壁单元以建立枢转节点;图5是放大局部立体图,示出上环匹配上环座的初始阶段,其中上环在上环座上面向下滑动,引起该环座中所包含的ー对保持翼片朝向垂直枢转轴线径向向内偏转,如图6建议的;图6是沿图5的线6-6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两个保持翼片响应于上环在联接至保持翼片的环分离阻挡件上面的向下滑动而朝向彼此径向向内移动;图7是放大局部立体图,示出下环匹配下环座的初始阶段,其中下环在下环座上面向下滑动;图8是沿图7的线8-8截取的剖视图;图9是类似图5的视图,示出上环匹配在上环座上的最后阶段,其中上环已经向下移动并且由该环座中所包含的柱支撑平台支撑;图10是沿图9的线10-10截取的剖视图,示出由于上环移动经过联接至保持翼片的环分离阻挡件的结果,两个保持翼片已经返回到它们的初始垂直位置;图11是类似图7的视图,示出下环匹配在下环座上的最后阶段;图12是沿图11的线12-12截取的剖视图;图13-18是一系列视图,示出锁定帽安置至上环和环座,使得上枢转节点可以被锁定,如图17、图19、图20和图21建议的; 图13是局部放大立体图,示出锁定帽安装至上枢转节点的初始阶段;图14是沿图13的线14-14截取的剖视图;图15是类似图13的视图,示出锁定帽已沿垂直枢转轴线对齐环座,使得当锁定帽处于图17建议的安装位置吋,每个环分离阻挡件布置为延伸通过形成在锁定帽中的成套(companion)环分离阻挡件;图16是沿图15的线16-16截取的剖视图;图17是类似图15的视图,示出锁定帽处于解锁位置,其中允许左、右壁単元绕垂直枢转轴线的移动并且允许左壁单元与右壁单元分离,如图22-24建议的;图18是沿图17的线18-18截取的剖视图;图17-21是一系列视图,示出锁定帽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图19是沿图17的线19-19截取的剖视图,示出锁定帽中所包含的翼片止动件与帽中所包含的壳向内间隔开,使得环保持空间形成于每个翼片止动件和壳之间;图20是类似图17的视图,示出锁定帽处于锁定位置;图21是沿图20的线21-21截取的剖视图,示出翼片止动件布置在十二点钟位置和六点钟位置,使得成套保持翼片被捕获在翼片止动件和锁定帽的壳之间,从而阻止保持翼片朝向垂直枢转轴线的径向向内运动;图22-24是一系列视图,示出看护人员示意性地将安全围栏开放;图22是立体图,示出看护人员抱着孩子,并在锁定帽已被移动到解锁位置之后使用一只手提升以施加向上力至左壁単元从而打开图I的安全围栏,并且示出看护人员的左脚插入形成在右壁单元中的面板中的抓孔,使得左壁单元可被向上提起,如图23和图24建议的;图23是形成在左壁单元中的面板中的抓孔的放大局部立体图;图24是类似图23的视图,示出左壁单元响应于施加到左壁单元的向上力的应用而相对于右壁単元向上运动;图25是图I的安全围栏的立体图,示出通过分离左、右壁单元以在其间建立间隙可以扩大安全围栏,然后新的壁単元插入间隙中并且将新的壁单元联接至左、右壁单元以建成具有七角体形状的安全围栏,如图26建议的;图26是安全围栏的顶视平面图,该安全围栏包括七个侧面并且布置为具有七角体形状;图27是图I和图25的安全围栏的立体图,示出通过将第六壁単元与第五壁単元和第一壁単元分离以建立间隙,然后将第一壁单元联接至第五壁単元安全围栏以建成如图 28建议的具有五角体形状的安全围栏;图28是安全围栏的顶视平面图,安全围栏包括五个侧面并且布置为具有五角体形状;图29是图I和图25的安全围栏的立体图,示出具有六个壁单元的安全围栏可以重构为具有矩形形状;
图30是图I、图25和图29的安全围栏的立体图,示出安全围栏可布置为呈现折叠存放位置;以及图31是彼此联接的左、右壁单元的另ー配置的立体图,示出在左壁单元已经翻转180度之后左壁単元可以联接至右壁単元,使得左壁単元的抓孔如同右壁単元的抓孔ー样布置为沿地面放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安全围栏10包括多个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彼此串联连接以形成由互连的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定界的封闭空间11,该封闭空间11作为儿童和宠物的玩耍区。如图2和图3所示,协作以形成安全围栏10的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是相同的。例如,六个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能够连接以形成六角体形状的安全围栏10,而八个壁単元能够连接以形成八角体形状的安全围栏。每个壁単元12包括凸边缘连接器13、凹边缘连接器15和面板14,面板14布置为在凸和凹边缘连接器13、15之间延伸,并且当如图I所示包括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的安全围栏10竖立时面板14接触面板14下面的地面35。右(第二)壁单元12B的凸边缘连接器13匹配相邻的左(第一)壁単元12A的凹边缘连接器15以互连成套的ー对壁单元12A、12B,从而建立由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限界的玩耍区19。随后,如果需要的话,如图22建议的,在安全围栏10的破坏期间,成套壁单元12A、12B的凸和凹边缘连接器13、15能够由看护人员52使用单手分离技术分离以易于运输或存储。如图2和图3所示,示意性的壁単元12A包括沿面板14右侧延伸的凹边缘连接器15和沿面板14左侧延伸的凸边缘连接器13。凹边缘连接器15包括间隔开的上环18U、下环18L,每个环18U、18L形成为包括柱容纳通道61。凸边缘连接器13包括上环座16和与上环座16间隔开的下环座17。上环座16包括柱支撑平台26和上枢转柱24,上枢转柱24配置为匹配环18并将环18保持在其上。下环座17包括柱支撑平台26和下枢转柱25,如图4所示。右壁単元12A还称为第一壁単元12A,左壁単元12B还称为第二壁単元12B,通过沿第一壁単元12A的凹边缘连接器15对齐第二壁単元12B的凸边缘连接器13,使右壁単元12A匹配相邻的左壁単元12B,如图3和图4所示。然后将第二壁単元12B的上环座16的上枢转柱24穿入第一壁单元12A的上环18U的柱容纳通道61以建立上枢转节点21U。同时,第二壁単元12B的下环座17的下枢转柱25穿入第一壁単元12A的下环18L的柱容纳通道61以建立下枢转节点21し上、下枢转节点21U、21L协作以建立第一和第二壁单元12A、12B之间的枢转节点21,使得第二壁単元12B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一壁単元12A自由枢转,从而如图I所示根据看护人员52的选择改变第一和第二壁単元12A、12B之间的夹角60。凹边缘连接器15中所包含的环18包括圆形内壁23和一系列向内凸起的棘轮齿 27,棘轮齿27联接至圆形内壁23并且彼此协作以形成柱容纳通道61,如图19和图21所示。棘轮齿27与第一壁単元12A的凹边缘连接器15相关联,并布置为朝向与相邻第二壁单元12B的凸边缘连接器13关联的枢转柱24、25径向向内延伸。棘轮齿27延伸入柱容纳通道61中以建立第一和第二壁単元12A、12B之间的枢转节点21。齿间凹处62形成在每对相邻的棘轮齿27之间,这些齿间凹处62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径向向内开放以便接收径向向外凸起的环旋转阻挡件38,环旋转阻挡件38包括在已插入柱容纳通道61的枢转柱24、25中。通过将环旋转阻挡件38捕获在这些槽62之一中的枢转柱24、25中,第一和第二壁单元12A、12B相对彼此保持在静止位置,从而在它们之间建立固定的夹角,例如,如图I所
/Jn o凸边缘连接器13中所包含的上枢转柱24包括弾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 ;环分离阻挡件40 ;环旋转阻挡件38,其位于柱支撑平台26和环分离阻挡件40之间;以及翼片弯曲斜坡42,与环旋转阻挡件38处于间隔关系以将环分离阻挡件40定位在它和环旋转阻挡件38之间,如图4A所示。弾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的根端44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以在第ニ壁単元12B的枢转柱24移入和移出形成在第一壁単元12A的成套上环180中的柱容纳通道61期间,使轴向延伸的保持翼片36自由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弯曲和远离垂直枢转轴线22,如图5和图6所示。环旋转阻挡件38、环分离阻挡件40和翼片弯曲斜坡42中的每个联接至保持翼片36的外表面以延伸远离垂直枢转轴线22,同时保持翼片36的相反的内表面48面向垂直枢转轴线22,如图6所示。通过首先将上环18U居中在上枢转柱24U上面以使上枢转柱24U的自由端28对齐穿过形成在上环18U中的柱容纳通道61的垂直枢转轴线22,使第一壁単元12A的凹边缘连接器15的上环18U匹配第二壁单元12B的凸边缘连接器13的枢转柱24,如图3和图4所建议的。然后将上环18U相对于上枢转柱24U且朝向柱支撑平台26轴向移动,以引起(I)弾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暂时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向内弯曲,以允许上环18U移入设置在柱支撑平台26和环分离阻挡件40之间的环保持空间29中并且变成被捕获在环保持空间29中,而不会限制上环18U在上枢转柱24U上的旋转,使得第二壁单元12B根据看护人员52的选择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一壁単元12A自由枢转,以及引起(2)联接至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的外表面50的环旋转阻挡件38径向向外卡入到形成在上环18U中所包含的两个相邻棘轮齿27之间的齿间凹处62中,使得建立第一和第二壁単元12A、12B之间的夹角。 通过将第二壁単元12B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一壁単元12A枢转,看护人员52可自由改变所选择的第一和第二壁単元12A、12B之间的夹角。在环旋转阻挡件38于棘轮齿27上做棘轮运动期间,随着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相对于垂直枢转轴线22移动,看护人员移动第二壁単元12B会使上枢转柱24U的环旋转阻挡件38以棘轮运动关系置于上环18U的棘轮齿27上,直到环旋转阻挡件38延伸入形成在另ー对相邻棘轮齿27之间的所选择的不同齿间凹处62中。每个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中所包含的锁定帽20包括壳64,壳64安装成绕垂直枢转轴线22在上枢转柱24U的自由端28上、在如图20和图21所示的锁定位置以及如图17和图19所示的解锁位置之间旋转。锁定帽20还包括联接至壳64以与其一同旋转的翼片止动件71。在锁定帽20的锁定位置,翼片止动件71布置为与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的内表面48处于面对关系从而阻止保持翼片36的自由端46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的向内弯曲运动,使得环旋转阻挡件38被限制为停留在选定的齿间凹处62中,并且第一壁单元12A的上环18被限制为停留在设置于第二壁单元12B中所包含的柱支撑平台26和环分离阻挡件40之间的环保持空间29中。在锁定帽20的解锁位置,翼片止动件71移动远离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的内表面48以允许保持翼片36的自由端46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的向内弯曲运动,从而将环分离阻挡件40径向向内移离上环18U,使得允许上枢转柱24U的环旋转阻挡件38在上环18U的棘轮齿27上的棘轮运动从而利于第二壁単元12B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一壁単元12A枢转运动,并且使得上环18U能够从环保持空间29移出以利于上环18U从上枢转柱24分离,导致第二壁单元12B与第一壁单元12A分离,如图23和图24所示。安全围栏10包括六个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如图I所示。每个壁单元包括面板14、凸边缘连接器13和与凸边缘连接器13间隔开的凹边缘连接器15以及锁定帽20。凸边缘连接器13还包括上环座16、与上环座16间隔开的下环座17以及锁定帽20,如图2和图3所示。凹边缘连接器15包括上环18U和下环18し安全围栏10是通过将每个壁单元联接至两个相邻壁单元而形成的。如图I所示,第一壁単元12A在右侧联接至第ニ壁単元12B而在左侧联接至第六壁単元12F。锁定帽20联接至上环座16,从而阻止第一壁単元12A与第二壁単元12B的分离,并且阻止第二壁単元12B相对于第一壁単元12A绕垂直枢转轴线22旋转。第一壁単元12A联接至第二壁旋转单元12B用于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二壁单元12B旋转。如图3和图4建议的,通过使第一壁单元12A的上环18U在第二壁单元12B的上环座16上面滑动,将第一壁単元12A联接至第二壁単元12B。通过锁定帽20将第一壁単元12A被保持在第二壁単元12B上的适合位置。锁定帽20从图13-19图示的自由的解锁位置移动到图4A、图20和图21图示的锁定位置。当锁定帽20位于解锁位置时,第一壁単元12A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第二壁単元12B自由地枢转,并且自由地与第二壁単元12B分离。当锁定帽20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壁単元12A相对于第二壁単元12B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不可以与第二壁単元12B分离。、
上环座16包括上枢转柱24U和柱支撑平台26,如图4A所示。柱支撑平台26联接至第一壁単元12A的柱侧28,并且朝向第二壁単元12B延伸得远离第一壁単元12A。上枢转柱24U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并且布置为延伸得远离柱支撑平台26,如图3-4A所示。相邻的第一壁単元12A的凹边缘连接器15中所包含的上环18U布置为在上枢转柱24U上面滑动并且由柱支撑平台26支撑,如图9和图10所示。上枢转柱24U包括可移动的第一环保持件31、可移动的第二环保持件32、弯曲的内静止凸缘33以及弯曲的外静止凸缘34,如图4A所示。内静止凸缘33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并且布置为面向第一壁单元12A的柱侧28,如图4A所示。弯曲的外静止凸缘34定位成与弯曲的内静止凸缘33位于间隔关系,并且布置为当第一壁単元12A联接至第二壁単元12B时其面向第二壁単元12B。第一环保持件31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用于相对于柱支撑平台26的变形运动。第一环保持件31定位为位于内、外静止凸缘33、34之间,如图4A所示。第二环保持件32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用于相对于柱支撑平台26的变形运动。第二环保持件32定位为与第一环保持件31位于间隔关系并且定位为位于内、外静止凸缘33、34之间,如图4A所示。 第一和第二环保持件31、32响应于上环18U和锁定帽20经过环保持件31、32的运动是弹性可变形的,如图5、图6、图9、图10所示并如图15和图16建议的。在上环18U沿向下方向120运动期间,第一和第二环保持件31、32向内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偏转。在上环18U安置于柱支撑平台26上并由柱支撑平台26支撑之后,环保持件31、32向外移动远离垂直枢转轴线22并返回到变形前位置,从而导致上环18U被保持在环保持空间29中,如图4A所示。可移动的第一环保持件31与可移动的第二环保持件32大致相同,因此仅详细描述第一环保持件31。可移动的第一环保持件31包括弾性偏离保持架翼片36、环旋转阻挡件38、环分离阻挡件40和翼片弯曲斜坡42,如图4A所示。保持翼片36是悬臂式的以延伸得远离柱支撑平台26并且配置为向内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弾性可变形。环分离阻挡件40附接至保持翼片36并且布置为向外延伸得远离保持翼片36和垂直枢转轴线22。环旋转阻挡件38附接至保持翼片36并且布置为向外延伸得远离保持翼片36和垂直枢转轴线22。翼片弯曲斜坡42附接至保持翼片36和环分离阻挡件40。如图4A所示,翼片弯曲斜坡42从保持翼片36朝向环分离阻挡件40向下傾斜。如图4A所示,保持翼片36包括根端44和与根端44间隔开的相反的自由端46。根端44联接至柱支撑平台26,以允许自由端46响应于上环18U经过环分离阻挡件40的运动而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向内移动。保持翼片36还包括内表面48和相反的外表面50,内表面48布置为面向垂直枢转轴线22,外表面50布置为背向内表面48,如图20和图22所
/Jn o翼片弯曲斜坡42在保持翼片36的根端44和自由端46之间附接至保持翼片36的外表面50。翼片弯曲斜坡42布置为远离保持翼片36向下倾斜以互连保持翼片36和环分离阻挡件40。翼片弯曲斜坡42配置为提供用于响应于上环18U经过环分离阻挡件40的运动而使保持翼片36的自由端46朝向垂直枢转轴线22移动的器件。翼片弯曲斜坡42利于将上环18U安装在上环座16上,如图5、图6、图9和图10建议的。环分离阻挡件40在根端44和翼片弯曲斜坡42之间联接至保持翼片36的的外表面50。环分离阻挡件40布置为从保持翼片36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在上环18U已经安装至上枢转柱24上之后其匹配形成在上环18U中的环形槽37,如图10所示。环分离阻挡件40提供了用于在上环18U已经安置得抵靠柱支撑平台26之后阻止上环18U向上运动的器件。环旋转阻挡件38附接至外表面50并且配置为匹配上环18U的齿间凹处62,如图4A建议的和图9和图10所示的。环旋转阻挡件38配置为提供用于当锁定帽20位于锁定位置时阻止上环18U相对于上枢转柱24U运动的器件,以及配置为当锁定帽20处于自由的解锁位置时提供可听见的声音和阻抗以相对于第二壁単元12B重新定位第一壁単元12A。上环18U形成为包括第一柱接收孔56和柱容纳通道61,下环18L形成为包括第二柱接收孔58和柱容纳通道61,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柱接收孔56、58布置为朝向柱容纳通道61开放,使得上环18U能够在成套枢转柱24上面滑动,并且下环18L能够在成套枢转柱24上面滑动。上环18U形成为包括一系列形成在圆形内壁23中的齿间凹处62,并且布 置为开向柱容纳通道61。如图4A建议并如图10、图14、图16和图18所示,姆个齿间凹处62布置为接收和匹配成套环旋转阻挡件38。锁定帽20被看护人员52使用,以阻止每个壁単元相对于另外的每个壁単元的枢转运动,并阻止壁単元的分离。如图13-18所示,锁定帽20可以在上环18U已匹配上环座16后被安装。可选择地,锁定帽20可以在上环18U匹配上环座16之前安装在上环座16上。锁定帽20相对于上环座16绕垂直枢转轴线22可在图17-20所示的位置和图21和图22所示的锁定位置之间旋转。当锁定帽20位于解锁位置时,第一壁单元12A和第二壁単元12B可以绕垂直枢转轴线22相对于彼此旋转或者彼此分离,如图23-25建议的。当锁定帽20位于锁定位置时,可阻止壁单元12A、12B相对于彼此旋转,并且阻止壁单元12A、12B彼此分离。锁定帽20包括旋转壳64、一对翼片止动件71,72和一对抗漂移突块65、66,如图4A示意性示出的以及如图20和22图示的。壳64形成为包括柱接收空间68和布置为朝向柱接收空间68的柱接收孔70开放。上枢转柱24U布置为当锁定帽20在上枢转柱24U上面滑动时延伸通过柱接收孔70并进入柱接收空间68,如图13-18所示。第一和第二翼片止动件71、72附接至壳64,并布置为朝向柱支撑平台26延伸入柱接收空间68。第一和第二抗漂移突块65、66附接至旋转壳64。并布置为朝向上枢转柱24U延伸,如图20和图22所
/Jn o壳64包括圆柱壳壁66和手柄74,手柄74与柱接收孔70相对地联接至圆柱壳壁66。圆柱壳壁66和手柄74协作以限定柱接收空间68。手柄74配置为提供用于由看护人员52的手52H抓握锁定帽20的器件,使得可以绕垂直枢转轴线22沿环锁定方向(逆时针方向)82和环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81旋转锁定帽20,如图4A建议的。第一翼片止动件71实质上与第二翼片止动件72相同,因此仅详细讨论第一翼片止动件71。第一翼片止动件71附接至手柄74的内表面76,并布置为向下延伸入柱接收空间68中。第一翼片止动件71定位为在圆柱壳壁66和垂直枢转轴线22之间与圆柱壳壁66处于间隔关系。第一翼片止动件71限定了配置为接收第一环保持件31于其中的第一环保持件空间78,如图4A所示。第二翼片止动件72限定了配置为接收第二环保持件32于其中的第二环保持件空间80。当锁定帽20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环保持件31中所包含的保持翼片36的自由端46被捕获在圆柱壳壁66和第一翼片止动件71之间。在相同情况下,第二环保持件32的保持翼片36的自由端46被捕获在圆柱壳壁66和第二翼片止动件72之间。结果,阻止了环保持件31、32的径向向内偏转,并且阻止了第一和第二壁单元12A、12B相对于彼此的分离和旋转。在使用中,期望阻止第一和第二壁单元12A、12B分离的看护人员52沿第一环锁定方向81旋转锁定帽20 —锐角65,以使得锁定帽20呈现图21、22所示的锁定位置。结果,第一翼片止动件71从约八点钟位置移动到六点钟位置,第二翼片止动件72从约2点钟位置移动到十二点钟位置。当翼片止动件71、72分别处于六点钟和十二点钟位置时,阻止了环保持件31、32的径向向内运动,如图4A和图20所示。在锁定帽20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期间,抗漂移突块85、8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抗漂移突块85、86协作以提供用于最小化锁定帽20在安全围栏10使用期间的漂移的器件。第一抗漂移突块85的第一位置为邻近形成在第一环保持件31和外静止凸 缘34之间的第一间隙83。第一抗漂移突块85的第二位置为位于形成在外静止凸缘34中的第一凸块容纳槽87中。第二抗漂移突块86的第一位置为邻近形成在第二环保持件32和内静止凸缘33之间的第二间隙84。第二抗漂移突块86的第二位置为位于形成在内静止凸缘33中的第二凸块容纳槽88中,如图22所示。锁定帽20还形成为包括一对环分离阻挡件槽91、92和一对状态指示孔93、94,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环分离阻挡件槽91、92布置为开向柱容纳通道61,使得每个环分离阻挡件40可在柱容纳通道61中从保持翼片36延伸通过环分离阻挡件槽91、92并且接合和保持18,如图10、图14、图16、图18、图20和图22所示。状态指示孔93、94布置为与柱容纳通道61相通,使得看护人员52通过状态指示孔93、94可以看到涂覆于每个环保持件31、32的顶部上和内外静止凸缘33、34的一部分上的颜色。作为一个例子,当锁定帽20处于锁定位置时,通过状态指示孔93、94可以看到涂覆于静止凸缘33、34上的红色98,当锁定帽20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状态指示孔93、94可以看到涂覆于弹性变形保持翼片36、32上的绿色96.面板14包括网100和周边102,如图2所示。周边102布置为在网100周围延伸。周边102包括柱侧104 ;相反的环侧边106 ;第一水平侧边108,其在互连的柱侧104和环侧边106之间延伸;以及第二水平侧边110,其与顶侧108对置并且布置为互连柱侧和环侧边104、106。如图2和图3所示,凸边缘连接器13沿柱侧104联接至面板14,凹边缘连接器15沿环侧边106联接至面板14。周边102形成为包括定位为邻近第一水平侧边108彼此处于间隔关系的一对抓孔111、112,如图2所不。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壁单元12A的第一水平侧边108布置为与地面35处于间隔关系从而引起第二水平侧边Iio位于第一水平侧边108和地面之间。还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壁单元12B的第一水平侧边108布置为位于地面35和第二水平侧边110之间。可以使用第一水平侧边108的可选方位,以使得安全围栏10当布置成如图30所示的折叠存储位置时具有最小厚度。在使用的例子中,看护人员52开始于绕垂直枢转轴线22沿环锁定方向82或者环解锁方向81旋转锁定帽20。如图22所示,看护人员52用她的左臂52A抱住婴儿52B,并试图离开安全围栏10。结果,看护人员52沿环解锁方向81旋转锁定帽20以引起锁定帽20呈现解锁位置。看护人员52然后将看护人员的左脚52F插入到第二壁单元12B的抓孔Ill中以及将看护人员的右脚52H插入到第一壁单元12A的抓孔112中,如图22所示。接下来,看护人员施加向上力F到第一壁单元12A的面板14从而将第一壁单元12A与第二壁单元12B分离,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壁单元12A、12B分离之后,看护人员52可使壁单元12A、12B分离以建立其间的间隙114,从而允许看护人员52离开安全围栏10。作为使用的另一例子,看护人员52再次开始于移动锁定帽20到解锁位置。看护人员52然后用左臂52A沿向下方向120推动锁定帽20,从而引起保持翼片36响应于环分离阻挡件槽91、92的上边缘122接合翼片弯曲斜坡42而朝向彼此向内偏转,然后将左脚52F插入第二壁单元12B的抓孔111和将右手52H插入第一壁单元12A的抓孔112。使用此处建议的锁定帽20最小化了使弹性变形保持翼片36变形所需的力F的量。最后,看护人员施加向上力F到第一壁单元12A的面板14从而将第一壁单元12A从第二壁单元12B分离。可以通过增加壁单元12来修改安全围栏10,如图25和图26建议的。在第一例子中,第三和第四壁单元12C、12D已被分离开,并在其间建立间隙114,如图25所示。第七壁单元12G然后联接至第三和第四壁单元12C、12D以建立安全围栏200。安全围栏200具有限定在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12G之间的相对大的封闭空间211。安全围栏200还具有七角体形状。虽然示出的只增加了一个壁单元12,但是增加任何数量的壁单元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还可以通过减去壁单元12来修改安全围栏10,如图27和图28建议的。在另一例子中,第一和第六壁单元12A、12F已被分离开,在其间建立间隙114,如图27所示。第一壁单元12A然后与第六壁单元12F分离。最后,第六壁单元12F然后联接至第二壁单元12B以建立安全围栏300。安全围栏300具有由壁单元12A、12B、12C、12D、12E限定的相对小的封闭空间311,如图28所示。结果,安全围栏300具有五角体形状。虽然示出的是移除了仅一个壁单元,但是也可以移除额外的壁单元。仍还可以通过将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从图I的六角体形状重新布置 为图29所示的矩形形状,来修改安全围栏10。甚至还通过布置壁单元12A、12B、12C、12D、12E、12F为图29所示的折叠形状,来修改安全围栏10。安全围栏10的折叠形状类似压缩手风琴并且最小化安全围栏10的占用面积119。看护人员52通过旋转每个壁单元实现折叠形状,使得壁单元面向至少一个其他壁单元和与至少一个其他壁单元处于面对关系以呈现第一折叠宽度126。看护人员52可通过展开安全围栏10和布置面板来重建六角体形状,使得夹角60建立在每对相邻壁单元之间。还可通过绕水平轴线124翻转第一壁单元12A和将第一壁单元12A联接至第二壁单元12B,来修改安全围栏10,如图31所示。第一壁单元12A可绕水平轴线124相对于第二壁单元12B旋转约180度,使得第二壁单元12A中所包含的第一和第二抓孔111、112布置为邻近地面35,如图31所示。第一壁单元12A的锁定帽20示出为联接至第一壁单元12A中所包含的上枢转柱24,而上、下枢转节点21L、21U形成为邻近第二壁单元12B,如图31所示。如图31中修改的,当安全围栏10布置为类似图30呈现折叠形状时,作为锁定帽20的干扰的结果,安全围栏则具有相对大的第二折叠宽度,其中锁定帽20布置为彼此邻近而不是如图2所示的交替式。上环18U和成套上环座16协作以建立上枢转节点21U,如图2、图4和图32所示。上枢转节点2IU的建立没有使用硬件,如螺钉、螺栓、螺母、弹簧等,并且可以由各种材料形成,如塑料材料、金属或木材。锁定帽20联接至上枢转节点21U以阻止两个邻近壁单元的分离和旋转。看护人员52可使用仅一只手52H旋转锁定帽20小于90度,然后仅用一只手分离开壁单元12A、12B。每个壁单元12与其他每个壁单元12是相同的以允许看护人员52使用至少四个 壁单元12建立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安全围栏。看护人员52可将壁单元12布置为如图30所示彼此呈背背面对关系以用于存储或运输安全围栏。
权利要求
1.一种多侧安全围栏,包括 多个壁单元,彼此串联以形成封闭空间,每个壁单元包括 凹边缘连接器,所述凹边缘连接器具有分离的上环和下环,所述上环和下环中的每一个包括柱容纳通道; 凸边缘连接器,与所述凹边缘连接器相分离,具有分离的上环座和下环座,每个所述上环座与相邻壁单元的所述凹边缘连接器中的所述上环相关联,每个所述下环座与相邻壁单元的所述凹边缘连接器中的所述下环相关联;以及 面板,在单个的壁单元中的、成套的凸边缘连接器和凹边缘连接器之间延伸,并且在所述多侧安全围栏被竖起时接触所述面板下面的地面, 其中,包含于所述多个壁单元的第一壁单元的上环座中的上枢转柱延伸进入在相邻第二壁单元的上环中形成的柱容纳通道,以在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之间建立枢转节点,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壁单元自由地相对于所述第一壁单元围绕垂直枢转轴线旋转,以在组装所述多侧安全围栏期间,根据看护者的选择改变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之间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壁单元的上环座中的所述上枢转柱包括第一活动环保持架,其向上延伸通过相邻的所述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中形成的所述柱容纳通道,并到达围绕所述上枢转柱的所述上环上方的位置,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壁单元进一步包括锁定帽,其提供根据操作者的选择而用于在第一环锁定方向或相反的第二环解锁方向上旋转所述上枢转柱的暴露的自由端的装置,所述自由端布置在围绕上枢转柱的上环的上方, 其中,在所述第一环锁定方向上,所述锁定帽处于锁定位置,以阻挡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从直立位置向变形位置的向内运动,在所述直立位置能够阻挡所述上枢转柱从所述上环中的柱容纳通道撤回到所述垂直枢转轴线,而在所述变形位置则允许所述上枢转柱从形成于上环中的所述柱容纳通道撤回,以便于在拆分所述多侧安全围栏的过程中分离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以及 其中,在相反的第二环解锁方向上,所述锁定帽处于解锁位置,在该位置下,在所述第一壁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壁单元分离期间,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从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所述直立位置移动到所述变形位置,以便于所述上环座从所述上枢转柱分离从而导致所述第一壁单元与所述第二壁单元分离。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凸边缘连接器的所述上环座进一步包括柱支撑平台,所述柱支撑平台从与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凸边缘连接器联接的面板的柱侧向远处延伸,所述上枢转柱联接到所述柱支撑平台,向上沿着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延伸远离所述第一壁单元的面板下面的地面,并与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面板的柱侧分离,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上环位于所述柱支撑平台和所述上枢转柱的所述暴露的自由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座中的所述上枢转柱进一步包括 固定凸缘,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和所述固定凸缘中的每一个联接所述柱支撑平台的顶侧,并向上延伸经过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中的所述柱容纳通道,并且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包括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联接到所述柱支撑平台的顶侧,以及沿着所述固定凸缘和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与所述固定凸缘和所述垂直枢转轴线间隔分离; 环分离阻挡件,附着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上,并远离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和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向外延伸,与所述柱支撑平台的顶侧分离,以限定其间的环保持空间并在所述锁定帽处于锁定位置时在所述空间中容纳所述上环;以及 翼片弯曲斜坡,附着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上以在所述柱支撑平台和所述翼片弯曲斜坡之间定位所述环分离阻挡件,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该装置响应于所述上环向下朝向所述柱支撑平台经过所述环分离阻挡件到达环容纳空间的移动,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移动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自由端,并建立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相邻第二单元之间的枢转节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包括 根端和与根端分离的相对的自由端,所述根端与所述柱支撑平台联接,以允许相对的自由端响应于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向下朝向所述柱支撑平台的移动,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移动并经过所述环分离阻挡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包括 内表面和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面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而所述外表面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并且所述翼片弯曲斜坡附着到所述外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翼片弯曲斜坡和所述弹性偏离翼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翼片弯曲斜坡的上方,并与所述柱支撑平台分离且与其协作限定在两者之间的钝夹角。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环分离阻挡件位于所述翼片弯曲斜坡和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根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包括 内表面和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面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而所述外表面布置为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并且所述翼片弯曲斜坡附着到所述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进一步包括 环旋转阻挡件,其附着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外表面上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即该装置用于延伸进入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内的凹处中,以当所述锁定帽处于锁定位置时阻挡所述上环相对于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上枢转柱的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环旋转阻挡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即该装置提供可听声音,并且在所述锁定帽移动以呈现所述解锁位置时阻止所述第一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壁单元的重定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形成为包括一系列齿间凹处,用于与所述柱容纳通道相通以容纳所述环旋转阻挡件且与其配合。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翼片弯曲斜坡远离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向下倾斜,以使得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和所述环分离阻挡件相互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包括 内表面和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面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而所述外表面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并且所述翼片弯曲斜坡附着到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进一步包括 环旋转阻挡件,其附着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外表面上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即该装置用于延伸进入形成在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内的凹处中,以当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阻挡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上环相对于所述上枢转柱的移动。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进一步包括环旋转阻挡件,所述环旋转阻挡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该装置用于延伸进入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内的凹处中,以当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阻挡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上环相对于所述上枢转柱的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环旋转阻挡件提供这样一种装置,该装置提供可听声音,并且在所述锁定帽移动以呈现所述解锁位置时阻止所述第一单元相对于所述 第二壁单元的重定位。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锁定帽包括 旋转壳体,其被安装以围绕所述垂直枢转轴线旋转;以及 第一翼片止动件,联接到所述旋转壳体上,以与所述旋转壳体围绕所述垂直枢转轴线旋转,所述第一翼片止动件延伸进入在所述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内形成的所述柱容纳空间中,并且所述第一翼片止动件与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接合,从而当所述锁定帽到达锁定位置时阻挡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向内运动,由此阻挡所述第一壁单元与所述第二壁单元的分离和旋转。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旋转壳体包括 壳体壁,围绕所述上枢转柱;以及 手柄,联接到所述壳体壁上以位于所述上枢转柱之上,并与所述壳体壁协作来限定容纳得到上枢转柱的一部分的柱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翼片止动件联接到手柄上,并定位为与所述壳体壁分离以在其间限定第一环保持架空间,所述第一环保持架空间仅在所述锁定帽到达所述锁定位置时在其中容纳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一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锁定帽进一步包括 第一防漂移突块,当所述锁定帽到达所述锁定位置时延伸进入形成于所述上枢转柱的固定凸缘中的突块容纳槽,以提供在所述锁定帽I处于使所述锁定位置时用于使得所述锁定帽围绕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旋转漂移运动最小化的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旋转壳体包括 壳体壁,围绕所述上枢转柱;以及 手柄,联接到所述壳体壁上以位于所述上枢转柱之上,并与所述壳体壁协作来限定容纳所述上枢转柱的一部分的柱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翼片止动件联接到手柄上,并定位为与所述壳体壁分离以在其间限定第一环保持架空间,所述第一环保持架空间仅在所述锁定帽到达所述锁定位置时在其中容纳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一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旋转壳体形成为包括环分离阻挡件槽,其布置为与形成于上环中的柱容纳通道相通,以允许环分离阻挡件从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经过环分离阻挡件槽延伸以接合并保持上环。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旋转壳体形成为包括状态指示孔,其与所述柱容纳通道相通,从而使得当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附近的观察者能够通过状态指示窗口看到设置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第一指示标记,并且,当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附近的观察者能够通过状态指示窗口看到设置到所述固定凸缘的不同的第二指示标记。
2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围栏,其中,在所述第二壁单元的所述凹边缘连接器中的所述上环包括 环形内壁以及一系列联接到环形内壁并向内突起的棘轮齿,所述棘轮齿彼此协作以形成所述柱容纳通道,并且沿径向向内朝向所述上枢转柱延伸,并且其中,形成于每对相邻棘轮齿之间的凹处径向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为开放的,从而容纳包含于所述枢转柱中径向向外凸起的环旋转阻挡件,以保持相对于彼此处于固定位置的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从而建立其间固定的夹角。
2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上枢转柱的所述第一活动环保持架包括 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在所述上枢转柱移动进入所述柱容纳通道以及从其中出来的过程中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弯曲和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 环分离阻挡件,联接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上,并当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延伸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以位于所述上环和所述上枢转柱的暴露的自由端之间;以及 翼片弯曲斜坡,联接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上,并位于所述环分离阻挡件和所述上枢转柱的暴露的自由端之间,并在所述上枢转柱移动到所述柱容纳通道期间接合所述上环的下边缘,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暂时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弯曲,以允许所述上环位于所述环分离阻挡件之下,而不限制所述上环在所述上枢转柱上的旋转,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根据看护者的选择相对于彼此自由地围绕所述垂直枢转轴线进行枢转。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围栏,其中,在所述二壁单元的所述凹边缘连接器中的所述上环包括 环形内壁;以及 一系列联接到环形内壁并向内突起的棘轮齿,所述棘轮齿彼此协作以形成所述柱容纳通道,并且沿径向向内朝向所述上枢转柱延伸,并且其中,形成于每对相邻棘轮齿之间的凹处并径向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为开放的,从而使得联接到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所述环旋转阻挡件径向向外联接到一个凹处中,从而建立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之间的夹角,并允许在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通过将所选的壁单元第二单元相对于所选壁单元的第一壁单元枢转而改变夹角,以使得在所述环旋转阻挡件在所述棘轮齿上棘轮移动直到所述环旋转阻挡件延伸进入所选的不同凹处期间,当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相对于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移动时,所述上枢转柱的所述环旋转阻挡件与所述上环的所述棘轮齿松脱振动。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凸边缘连接器中的所述上环座进一步包括柱支撑平台,延伸远离联接到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凸边缘连接器上的所述面板的柱侦U,所述上枢转柱联接到所述柱支撑平台上并沿着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向上延伸远离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面板之下的地面,并与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所述面板的柱侧分离,所述相邻第二壁单元的所述上环在建立枢转节点时位于在所述柱支撑平台和所述环分离阻挡件之间设置的环容纳空间中。
2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锁定帽包括 壳体,被安装以围绕垂直枢转轴线旋转;以及 翼片止动件,联接到所述壳体上并随所述壳体旋转,在所述锁定帽的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翼片止动件位于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和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之 间,与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的内表面相对,以阻挡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向内弯曲移动,而在所述锁定帽的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翼片止动件移动远离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的内表面,从而允许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弯曲移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围栏,其中,所述第二壁单元的所述凹边缘连接器的所述上环包括 环形内壁;以及 一系列联接到环形内壁并向内突起的棘轮齿, 其中,所述棘轮齿彼此协作以形成所述柱容纳通道,并且沿径向向内朝向所述上枢转柱延伸,并且形成于每对相邻棘轮齿之间的凹处径向向内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为开放的,从而容纳包含于所述上枢转柱内的径向向外突出的环旋转阻挡件,以保持相对于彼此处于固定位置的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从而建立其间固定的夹角, 在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翼片止动件阻挡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翼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向内的弯曲移动,从而迫使所述环旋转阻挡件维持所选的凹处,并且迫使所述上环维持设置在联接到所述弹性变形保持架上并延伸远离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所述环分离阻挡件下的环保持空间, 在所述锁定帽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翼片止动件与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内表面分离,以允许所述弹性偏离保持架翼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的向内弯曲移动,从而将所述环分离阻挡件径向向内移动远离所述上环且朝向所述垂直枢转轴线,从而允许所述上枢转柱上的所述环旋转阻挡件在所述上环的所述棘轮齿上的棘轮移动,以便于所述第二壁单元围绕所述垂直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壁单元的枢转移动,从而能够从所述环保持空间中移除所述上环,以便于从上枢转柱上分离所述上环,导致所述第一壁单元和所述第二壁单元彼此分离。
全文摘要
根据本公开的安全围栏包括多个壁单元。所述壁单元彼此串联以形成由相互连接的壁单元所围绕的封闭空间,用作儿童和宠物的玩耍区域。
文档编号E04H17/20GK102733649SQ20121009799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5日
发明者盖塔努·D·德西蒙尼, 罗尔·G·佩雷拉, 贾斯汀·斯洛汀, 赖安·克利 申请人:克斯克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