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476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移动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制粉料成型产品的模具技术,具体为ー种可移动式模具。该模具特别适用于多エ位板料生产线完成各个不同エ位的工作使用。
背景技术
多エ位板料(如吸音板,人造大理石等)生产线的模具分为两种ー是固定式,模具固定在压机的工作位,布料直接在压机下面的模具内进行,空间受到限制,很难达成自动化,一般需要人工完成,效率低,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ニ是移动式,模具在压机外面布料,布完料以后,再把模具推到压机的工作位进行冲压。但现有的多エ位板料生产线由于布料エ序多,不同エ序的模具定位存在精确度差异,并且成品与模具分离存在困难。因而目前均为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极低,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利益和企业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模具,该模具结构简単,易于安装,定位精确,工作可靠,易于实现多エ位粉末成型板料生产线自动化操作,提高效率,降低原料对人体的危害。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可移动式模具,由外模具和内模具配套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的外侧均布安装有四个滚轮,外模具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对应开有定位孔,外模具内侧底面的四边开有分离孔,分离孔围绕的中心区域有设计需要数量的凸台;所述内模具的底面中心区域有与所述凸台相同数量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开孔位置和形状与所述外模具底板的凸台位置和形状相配合,使内外模具扣合后外模具的底面为ー个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主要是在模具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开有定位孔,并采用了内模具和外模具分离的复合模具形式;定位孔实现各个不同エ位的精确定位, 为生产线的自动化提供了方便。内模具与外内模具分离的复合模具结构使内模具与原料接触,当模具与成品分离时,内模具对成品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了成品的质量。另外,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可使多个模具在生产线中同时运行,使模具贯穿生产线的各个エ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定位精确,工作可靠,易于实现多エ位粉末成型板料生产线自动化操作,提高效率,降低原料对人体的危害等特点。


图I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内模具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内模具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外模具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一种实施例的外模具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叙述本发明。本发明设计的可移动式模具(简称模具,参见图1-6),由外模具和内模具2配套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的外侧均布安装有四个滚轮3,外模具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对应开有定位孔1,外模具内侧底面的四边开有分离孔62,分离孔62围绕的中心区域有设计需要数量的凸台61 ;所述内模具2的底面中心区域有与凸台相同数量的通孔21,且该通孔21的开孔位置和形状与所述外模具底面65上的凸台61位置和形状相配合,使内外模具扣合后外模具的底面为一个平面。本发明模具的外模具可以是整体成型的,也可以是拼装式结构。实施例采用拼装式结构外模具,包括4块外模具侧板5和一个外模具底板6,外模具侧板5通过外模具底板 6上的侧板插槽63安装在外模具底板6上,且其中相对的两块外模具侧板5的中心位置(也可以开在其他位置)处对应开有定位孔1,以实现模具移动后的准确定位;同时这两块相对的外模具侧板5上安装有两根轮轴3,每个轮轴3安装有两个滚轮4 ;所述外模具底板6的四条边缘处各开有一个侧板插槽63,侧板插槽63上均布有连接孔64,在外模具底板6上的每个侧板插槽63的内侧各开有一个长条形的分离孔62,以方便产品与模具的良好分离;分离孔62围绕的中心区域有产品设计需要数量的凸台61 (实施例为16个,方形);所述内模具2的底面中心区域有与凸台相同数量的通孔21,且该通孔21的形状与开孔位置与所述外模具底板65的凸台61的形状与位置相配合(实施例也为16个,方形),使内外模具扣合后, 外模具的底面为一个平面。本发明模具由外模具和内模具2配套构成,是一种复合模具形式,以便于模具与产品分离。所述的凸台61可以对称布置,也可以非对称布置,当内模具2放入到外模具底板6上以后,模具底面正好形成一个面。本发明内模具2与外模具底板6相配合,实施例的内模具2有16个方孔21,外模具侧板5插在外模具底板6的侧板插槽63上,并靠螺栓紧固为一体;两根轮轴4安装在相对的两块外模具侧板5上,4个滚轮3分别安装在两根轮轴4 的轴端上,使模具移动非常方便。本发明模具能够与冲压机的冲头配合,实现粉料的模压成型,同时也可以与托料机构配合,完成成品与模具的良好分离。本发明模具的工作原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模具的滚轮3转动,带动模具整体移动,到达工作工位时,通过定位孔I的定位,使模具固定,进行该工序相应的工作,当该工序工作完成后,除去定位,模具移动顺序进入下一个工序的工位,定位后再进行该工序相应的工作,依此直至完成所有的工序,即可制备出所设计的产品。具体说,在起始位置,内模具2 和外模具是分离的,外模具在外力的作用下,滚轮3转动,带动外模具整体移动,到达上板工位时,通过模具定位孔I的定位,使外模具固定,将内模具2放入到外模具中,使模具底面成一个平面;当该工序工作完成后,除去定位,模具整体移动,到达上料工位时,通过模具定位孔I的定位,进行上料;当该工序工作完成后,除去定位,模具整体移动,到达冲压工位时,通过模具定位孔I的定位,进行冲压;当冲压完成后,模具运动到分离工位,通过模具定位孔I定位,利用分离孔62将内模具2和成品一起顶出;外模具回到起始位置,准备下一次循环,重复上板,上料,冲压和分离等エ序。在外模具回到起始位置的同吋,内模具2和成品一起被送入烘干箱烘干,待烘干完成后,将成品从内模具2上取下,即制备出所设计的模具冲压成品。从理论上说本发明可移动式模具适用于多エ位板料(吸音板,人造大理石等)生产线,其优势在于该设备方便定位,便于成品与模具分离。易于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移动式模具,由外模具和内模具配套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的外侧均布安装有四个滚轮,外模具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对应开有定位孔,外模具内侧底面的四边开有分离孔,分离孔围绕的中心区域有设计需要数量的凸台;所述内模具的底面中心区域有与所述凸台相同数量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开孔位置和形状与所述外模具底板的凸台位置和形状相配合,使内外模具扣合后外模具的底面为一个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可移动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为拼装式结构,包括4块外模具侧板和一个外模具底板,外模具侧板通过外模具底板上的侧板插槽安装在外模具底板上,并靠螺栓紧固为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移动式模具,由外模具和内模具配套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的外侧均布安装有四个滚轮,外模具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对应开有定位孔,外模具内侧底面的四边开有分离孔,分离孔围绕的中心区域有设计需要数量的凸台;所述内模具的底面中心区域有与所述凸台相同数量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开孔位置和形状与所述外模具底板的凸台位置和形状相配合,使内外模具扣合后外模具的底面为一个平面。
文档编号B28B7/00GK102581937SQ2012100972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5日
发明者关玉明, 肖艳军, 臧文涛, 许波 申请人:河北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