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90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建筑施工领域的エ装设备,特别是ー种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在结构施工的顶部搭设施工操作架。搭设施工操作架,经常会遇到因建筑物平面布置随楼层改变或局部预埋构件较大而妨碍搭设的情況。当施工操作架架体与结构发生冲突时,采用的施工措施一般是现场拆除部分已架设好的施工操作架,待避开结构冲突后,再将施工操作架架体补充完整。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施工行业里,采用的是在建筑物上随施工进度逐层搭设架体的做法,但是该施工措施仍有缺陷一、劳动力投入多;ニ、施工周期长,在结构施工时搭设施工操作架架体,将会影响结构施工的进度; 三、在高空进行施工操作架架体搭设作业属于高空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四、在结构冲突部位拆除架体需要时间长且对整体建筑安全隐患大。因此能重复使用的施工操作架可开合的设计也就成了建筑施工中需要突破的ー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传统施工操作架的缺点,解决现有施工操作架不能避开结构障碍,架设后结构局部需要重新拆装的技术问题。提供ー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主动避开建筑障碍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包括ー个外部承扭立杆和ー个外部承拉立杆,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承扭立杆上下两端各固接一个连接件,所述两个连接件上表面各设有ー个铰轴,所述两个铰轴与可开合架体后部的上下两根桁架端头铰接,所述可开合架体后部下桁架在所述铰轴处连接有一根直角形转动杆,所述直角形传动杆的长臂端通过手拉葫芦与所述外部承拉立杆连接。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中所述可开合架体在所述铰轴上具有ー个0° 180°的转动区域。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中所述直角形转动杆与所述可开合架体的连接为可拆卸组装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中所述可开合架体前部的上桁架和下桁架中部各铰接ー个转动钢梁,所述转动钢梁各自通过ー个手拉葫芦与可开合架体上相邻的横梁连接。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中所述两个转动钢梁各自在所述可开合架体前部上桁架和下桁架上均具有ー个0° 100°的水平转动区域。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设置的可开合架体具有整体开合功能、分层开合功能和局部开合功能。可开合架体毎次在60°范围内转动,可以转动到180°范围内的任意工作面。从而避开了建筑结构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障碍。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施工操作架中。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作进ー步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三维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转动前的位置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转动60°时的位置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转动120°时的位置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转动180°时的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图2所示,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包括ー个外部承扭立杆5和ー个外部承拉立杆6。外部承扭立杆5上下两端各固接一个连接件7,两个连接件7上表面各设有ー个铰轴1,两个铰轴I与可开合架体3后部的上下两根桁架端头铰接。可开合架体3后部下桁架在铰轴I处连接有一根直角形转动杆2。直角形传动杆2的长臂端通过手拉葫芦4与外部承拉立杆6连接。可开合架体3在铰轴I上具有0° 180°的转动区域,通过转动可开合架体3,达到躲避建筑结构及其它障碍的目的。直角形转动杆2与可开合架体3的连接为可拆卸组装的连接结构。以便达到反复利用直角形转动杆2对可开合架体3进行多次转动的目的。可开合架体3前部的上桁架和下桁架中部各铰接ー个转动钢梁3. 1,转动钢梁3. I各自通过ー个手拉葫芦4与可开合架体3上相邻的横梁连接。两个转动钢梁3. I各自在可开合架体3前部上桁架和下桁架上均具有ー个0° 100°的水平转动区域。分别或同时转动转动钢梁3. 1,可避开不同处的障碍。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操作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的步骤ー准备工作就绪后,拆除可开合架体3上面的物料及走道板,将可开合架体3与铰轴I连接,并连接直角形转动杆2 ;步骤ニ 在6°转动角范围内,转动可开合架体3,检查可开合架体3的稳定性;步骤三确认可开合架体3稳定后,拉动手拉葫芦4通过直角形转动杆2将可开合架体3旋转60°,之后将直角形转动杆2拆装回复至原位;步骤四若转动不到位,继续拉动手拉葫芦4通过直角形转动杆2旋转开合架体3至120°,之后,再次将直角形转动杆2回复至原位;步骤五转动仍不到位,继续旋转可开合架体3至180°,还将直角形转动杆2回复至原位,并将可开合架体3临时固定,这时可以进行其他操作或施工;步骤六參照步骤一至六,按相反顺序将可开合架体3旋转回至初始位置,并固定。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转动钢梁3. I的操作步骤如下步骤ー准备工作就绪后,拆除可开合架体3上面的物料及走道板,并通过销轴将转动钢梁3. I与可开合架体3连接;步骤ニ 拉动手动葫芦4,转动转动钢梁3. I至无障碍位置,并通过临时设施进行固定,再进行相应的施工操作;步骤三按照相反的顺序将转动钢梁3. I旋转到原来的位置,并固定。图3、图4、图5、图6描绘了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使用状态。通过图
3、图4、图5、图6的描绘,更清楚的理解了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能很好的适应了结构平面尺寸的变化,特别在结构角部截面变化或者结构上有突出物时,可根据需要将可开合架体3在冲突部位进行整体
开合、分层开合、局部开合操作,从而顺利地推进施工;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的架体可先拼装形成单片,然后将单片连成整体,这样就減少了在建筑物上搭设架体的时间,从而为架构施工赢得更多的时间;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可以周转使用,从而节约资源及成本。本实用新型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操作架中。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包括ー个外部承扭立杆(5)和ー个外部承拉立杆(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承扭立杆(5)上下两端各固接一个连接件(7),所述两个连接件(7)上表面各设有ー个铰轴(I ),所述两个铰轴(I)与可开合架体(3)后部的上下两根桁架端头铰接,所述可开合架体(3 )后部下桁架在所述铰轴(I)处连接有一根直角形转动杆(2 ),所述直角形传动杆(2)的长臂端通过手拉葫芦(4)与所述外部承拉立杆(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架体(3)在所述铰轴(I)上具有ー个O。 180°的转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形转动杆(2)与所述可开合架体(3)的连接为可拆卸组装的连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架体(3)前部的上桁架和下桁架中部各铰接ー个转动钢梁(3. 1),所述转动钢梁(3. I)各自通过ー个手拉葫芦(4)与可开合架体(3)上相邻的横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转动钢梁(3.I)各自在所述可开合架体(3)前部的上桁架和下桁架上均具有ー个0° 100°的水平转动区域。
专利摘要一种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包括承扭立杆和承拉立杆。承扭立杆上下各固接一个其上表面设有铰轴的连接件,两个铰轴与可开合架体的上下桁架端头铰接。可开合架体下桁架在铰轴处连接有其长臂端通过手拉葫芦与承拉立杆连接的直角形转动杆。可开合架体的上桁架和下桁架中部各铰接通过手拉葫芦与可开合架体横梁连接的转动钢梁。可开合架体在铰轴上具有小于180°的转动区域。转动钢梁在桁架上均具有小于100°的转动区域。施工操作架开合机构具有整体开合功能、分层开合功能和局部开合功能。可开合架体每次在60°范围内转动,可以转动到180°范围内的任意工作面。从而避开了建筑结构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障碍。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施工操作架中。
文档编号E04G3/28GK202519962SQ201220156009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3日
发明者刘威, 吴延宏, 周鹏华, 崔健, 张 杰, 张琨, 李迪, 武超, 王健, 王开强, 王辉, 邓伟华, 陈波, 黄刚 申请人: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