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屋的墙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954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木屋的墙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木屋的墙柱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屋的墙柱。
背景技术
[0002]地震作为一种很难被人们预测的自然现象,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0003]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邢台、唐山、通海、丽江、喀什等地区就先后发生过相当强烈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地砖混结构的房屋墙体几乎全部倒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大批受灾群众无家可归。这突出表明,砖混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有鉴于此,迫切需要开发更为合理的住宅体系,以提闻农村住宅的抗震能力。[0004]相比砖混结构的房屋,木屋具有抗震性能好的优点。但是,现有的木屋其墙柱都是采用直径较大的实心圆柱结构,导致木材的大量使用,制造成本相当高。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木屋的墙柱,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6]一种木屋的墙柱,由若干连接板及若干内垫块拼接而成,所述这些内垫块设置在所述这些连接板之间,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底部围成用于与木屋的基础梁相卡接的卡接槽,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顶部围成用于收容木屋的屋面支撑梁的收容槽。[0007]—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墙柱上设有若干用于供窗梁、框架梁穿插的插孔。[0008]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插孔。[0009]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挑檐梁穿插的插槽。[0010]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插槽。[0011]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屋梁穿插的穿孔。[0012]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穿孔。[0013]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卡接槽呈直线形状或L形状或T形状或十字形状。[0014]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水电线管穿行的管道。[0015]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0016]1.所述墙柱由若干连接板及若干内垫块拼接而成,有效地利用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料,避免对森林的直接砍伐,具有节省木材资源、造价低的优点。[0017]2.所述卡接槽、收容槽、插孔、插槽、穿孔都由所述这些连接板与内垫块所围成,不必在实心的圆木上钻孔,具有生产制造方便的优点,节省劳动力。


[0018]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9]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0]图2绘示了图1所示墙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1]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2]图4绘示了图3所示墙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3]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4]图6绘示了图5所示墙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5]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6]图8绘示了图7所示墙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7]图9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8]图10绘示了图1及图3所示墙柱的横截面示意图。[0029]图11绘示了图5所示墙柱的横截面示意图。[0030]图12绘示了图7所示墙柱的横截面示意图。[0031]图13绘示了图9所示墙柱的横截面示意图。[0032]图14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墙柱在木屋中的应用的立体示意图。[0033]图15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墙柱在木屋中的应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木屋的墙柱,用于支撑、连接地板与屋顶,并形成墙体的边框结构。根据墙柱位置不同,可以把墙柱分为中间墙柱(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转角墙柱(如图5、图6所示)、分户墙柱(如图7、图8所示)、十字墙柱(如图9所示)。[0035]请参照图1和图2,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一实施例。所述中间墙柱100由两块连接板I及三块内垫块2拼接而成。所述这些内垫块2设置在所述这两个连接板I之间。所述这些内垫块2竖直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内垫块2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这些连接板1、内垫块2在该墙柱100的底部围成一卡接槽3,请参照图10,所述卡接槽3呈直线形状。所述连接板1、内垫块2在该墙柱100的顶部围成收容槽4,所述收容槽4呈十字形的斜槽状。所述墙柱100上设有两个插孔5,所述插孔5由所述间隙与所述两连接板I围成。所述插孔5的数量并不受限制,可根据需要制定多个,例如,若需要设置窗上梁、窗下梁、框架梁,则设置三个所述插孔。所述墙柱100上设有插槽6,所述插槽6贯穿一块所述连接板I与一块所述内垫块2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在所述墙柱100上设置用于供水电线管穿行的管道。[0036]请参照图14及图15,所述中间墙柱100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分。所述卡接槽3用于与木屋的基础梁31相卡接。所述收容槽4用于与木屋的屋面支撑梁42卡接(屋面支撑梁42可以是屋脊梁、屋架斜梁、檐口梁、横檩梁)。所述两插孔5分别用于供木屋的窗梁51和框架梁53穿插设置。所述插槽6用于供木屋的挑檐梁61穿插设置。[0037]请参照图3和图4,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二实施例。所述中间墙柱IOOa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间墙柱IOOa上设有穿孔7,所述穿孔7由相邻两内垫块2之间的间隙与所述两连接板I围成。所述中间墙柱IOOa上不再设置供挑檐梁穿插设置的插槽。[0038]请参照图15,所述穿孔7用于供木屋的屋梁71穿插设置。[0039]请参照图5及图6,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三实施例。所述转角墙柱2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板I的数量是五块,所述内垫块2的数量是六块。所述这些连接板1、内垫块2拼接成L形状的截面(如图11所示),所述卡接槽3呈L形状。所述转角墙柱200上一共设有四个插孔5。所述内垫块2之间的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I围成所述插槽6 (如图15所示)。[0040]请参照图14及图15,所述转角墙柱200设置在墙体的转角处。所述四个插孔5分别用于供木屋的两个窗梁51和两个框架梁53穿插设置。所述插槽6用于供木屋的挑檐梁61穿插设置。[0041]请参照图7及图8,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四实施例。所述分户墙柱3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这些连接板1、内垫块2拼接成T形状的截面(如图12所示),所述卡接槽3呈T形状。所述分户墙柱300的连接板1、内垫块2、插孔5、插槽(图未示)的数量不受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可以理解,所述连接板1、内垫块2的数量并不受限制。[0042]请参照图14,所述分户墙柱300设置在墙体中并位于需要分户的位置处。[0043]请参照图9,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木屋的墙柱第五实施例。所述十字墙柱4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这些连接板1、内垫块2拼接成十字形状的截面(如图13所示),所述卡接槽3呈十字形状。所述分户墙柱300的连接板1、内垫块2、插孔5、插槽(图未示)的数量不受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0044]所述十字墙柱400 —般设置在木屋的中部位置。[0045]可以理解地,只要利用若干所述连接板I和若干所述内垫块2拼接成设有所述卡接槽3与所述收容槽4的柱体形状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述插孔5、插槽6、穿孔7的数量、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不限于具体的实施例。[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由若干连接板及若干内垫块拼接而成,所述这些内垫块设置在所述这些连接板之间,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底部围成用于与木屋的基础梁相卡接的卡接槽,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顶部围成用于收容木屋的屋面支撑梁的收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上设有若干用于供窗梁、框架梁穿插的插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插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挑檐梁穿插的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屋梁穿插的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内垫块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这些连接板围成所述穿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呈直线形状或L形状或T形状或十字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木屋的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上设有用于供水电线管穿行的管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木屋的墙柱,由若干连接板及若干内垫块拼接而成,所述这些内垫块设置在所述这些连接板之间,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底部围成用于与木屋的基础梁相卡接的卡接槽,所述这些连接板、内垫块在该墙柱的顶部围成用于收容木屋的屋面支撑梁的收容槽。所述墙柱由若干连接板及若干内垫块拼接而成,有效地利用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料,避免对森林的直接砍伐,具有节省木材资源、造价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E04C3/36GK202969722SQ20122072807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吴冬平 申请人:吴冬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