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搬到城市中去居住,城市住房结构一方面要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现有楼房住户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房屋内,长时间住户会产生压抑感,并且现有的建筑结构,大都没有带有庭院,种植花草、饲养宠物等活动只能在房屋内进行,缩小了住户的使用空间,造成屋内布局凌乱,并且饲养宠物也会对屋内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为此,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和多次现场试验,发明了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结构,种植花草、饲养宠物等活动均可在庭院内进行,提高了屋内的使用空间,解决了因在屋内养花草、饲养宠物的问题导致屋内布局凌乱、影响室内环境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它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所述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户型相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均包括走廊、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所述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的两侧,且与走廊连通,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所述第三单元包括走廊、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所述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的两侧,且与走廊连通,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进一步的,所述走廊内设有层间楼梯、电梯和通道,所述电梯设置在走廊一端,所述层间楼梯设置在走廊的一侧,所述通道设置在层间楼梯的另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均包括客厅、楼梯、餐厅洗手间和厨房;所述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客厅,所述楼梯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所述餐厅相邻楼梯设置,所述洗手间和厨房均设置在餐厅的另一侧。进一步的,所述洗手间和厨房共墙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均包括客厅、楼梯、厨房、餐厅、卧室和洗手间,所述楼梯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所述餐厅相邻楼梯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客厅和厨房,其一侧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卧室,其一侧设有洗手间。进一步的,所述卧室为两间,其中一卧室的一端设有阳台。进一步的,所述洗手间设置在两卧室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技术效果有本实用新型对建筑格局进行了改变,房屋内单独设立庭院,住户可以在庭院中设立游泳池、栽种花草树木,亦可在庭院中饲养宠物,满足住户的生活需要,在生活频率非常快的城市中,带给人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住户在室内不必外出即可放松身心,也可满足住户种植、饲养的爱好,植物可净化室内空气,充分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同时设有两种套房的布局,结构整齐、布局合理,使消费者对户型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单元,2、第二单元,3、第三单元,11、走廊,12、第一套房,13、第二套房,14、庭院,31、第三套房,32、第四套房,111、层间楼梯,112、电梯,113、通道,121、客厅,122、楼梯,123、餐厅,124、洗手间,125、厨房,126、卧室,127、阳台,128、玄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它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单元1、第二单元2和第三单元3,第一单元I与第二单元2的户型相同,第一单元I和第二单元2均包括走廊11、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11的两侧,且与走廊11连通,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14,第三单元3包括走廊11、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11的两侧,且与走廊11连通,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14。走廊11内设有层间楼梯111、电梯112和通道113,电梯112设置在走廊11 一端,层间楼梯111设置在走廊11的一侧,通道113设置在层间楼梯111的另一侧。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均包括客厅121、楼梯122、餐厅123、洗手间124和厨房125 ;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客厅121,楼梯122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餐厅123相邻楼梯122设置,洗手间124和厨房125均设置在餐厅123的另一侧,洗手间124和厨房125共墙设置。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均包括客厅121、楼梯122、厨房125、餐厅123、卧室126和洗手间124,楼梯122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餐厅123相邻楼梯122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客厅121和厨房125,其一侧设有通道113,通道113的两端分别设有卧室126,其一侧设有洗手间124,卧室126为两间,其中一卧室126的一端设有阳台127,洗手间124设置在两卧室126之间,餐厅122通过玄关128与走廊11连通。本实用新型可用在跃层户型的楼房结构中,作为首层使用,其中走廊11、层间楼梯111及电梯112可作为通道,向每一跃层住户的首层开设入户门,客厅121中的楼梯122专门开设在每一跃层户型中,使每一跃层户型中的各个楼层连通,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在平层楼房结构中,这样客厅121中不再设置楼梯122,将走廊11中的电梯112和层间楼梯111向每一层住户均开设入户门,使各个楼层连通。本实用新型产生技术效果有本实用新型对建筑格局进行了改变,房屋内单独设立庭院,住户可以在庭院中设立游泳池、栽种花草树木,亦可在庭院中饲养宠物,满足住户的生活需要,在生活频率非常快的城市中,带给人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住户在室内不必外出即可放松身心,也可满足住户种植、饲养的爱好,植物可净化室内空气,充分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同时设有两种套房的布局,结构整齐、布局合理,使消费者对户型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它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单元(I)、第二单元(2)和第三单元(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I)与第二单元(2)的户型相同,第一单元(I)和第二单元(2)均包括走廊(11)、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所述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11)的两侧,且与走廊(11)连通,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14),所述第三单元(3)包括走廊(11 )、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 ),所述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 )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11)的两侧,且与走廊(11)连通,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 )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1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走廊(11)内设有层间楼梯(111)、电梯( 112)和通道(113),所述电梯(112)设置在走廊(11) 一端,所述层间楼梯(111)设置在走廊(11)的一侧,所述通道(113)设置在层间楼梯(111)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均包括客厅(121)、楼梯(122)、餐厅(123)、洗手间(124)和厨房(125);所述第一套房(12)和第二套房(13)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客厅(121 ),所述楼梯(122)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所述餐厅(123)相邻楼梯(122)设置,所述洗手间(124)和厨房(125)均设置在餐厅(123)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手间(124)和厨房(125)共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房(31)和第四套房(32)均包括客厅(121)、楼梯(122)、厨房(125)、餐厅(123)、卧室(126)和洗手间(124),所述楼梯(122)分别设置在共墙的两侧,所述餐厅(123)相邻楼梯(122)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客厅(121)和厨房(125),其一侧设有通道(113),所述通道(113)的两端分别设有卧室(126 ),其一侧设有洗手间(124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室(126)为两间,其中一卧室(126)的一端设有阳台(12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手间(124)设置在两卧室(126)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餐厅(122)通过玄关(128)与走廊(11)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庭院的建筑模块结构,它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均包括走廊、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的两侧,且与走廊连通,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第三单元包括走廊、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分别对称共墙设置在走廊的两侧,第三套房和第四套房的一端均设置有庭院;住户可以在庭院中设立游泳池、栽种花草树木,亦可在庭院中饲养宠物,满足住户的生活需要,在生活频率非常快的城市中,带给人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住户在室内不必外出即可放松身心,植物可净化室内空气,充分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
文档编号E04H1/04GK202913724SQ20132001907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5日
发明者田志强 申请人: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