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七节水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663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七节水大棚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拱棚(1)、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3)、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所述拱棚(1)通过加固件(6)设置在第一立柱组(2)和第二立柱组(3)上,所述第一沟槽(4)设置在所述大棚第一外沿铅垂线的两侧,所述第二沟槽(5)设置在所述大棚第二外沿铅垂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节水大棚至少能够集雨节水,实现雨水的再利用。
【专利说明】一种三七节水大棚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棚,尤其涉及一种三七节水大棚。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农、林、牧、渔业的迅速发展,大棚的种类日益增多,农业从业者对大棚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传统的大棚主要由大棚的骨架和塑料薄膜构成,能够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利于植物的种植。但是,传统大棚的功能较为单一,没有节水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新型三七节水大棚。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拱棚、第一立柱组、第二立柱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
[0005]所述拱棚通过加固件设置在第一立柱组和第二立柱组上,
[0006]所述第一沟槽设置在所述拱棚第一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0007]所述第二沟槽设置在所述拱棚第二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0008]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棚和/或所述加固件包括镀锌钢管。
[0009]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和所述第二立柱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立柱组与所述第二立柱组的间距为3.2米。
[0010]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和所述第二立柱组均包括多根立柱,每组相邻的所述立柱的间距为3米。
[0011]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和/或第二立柱组包括水泥柱。
[0012]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棚的横向跨度为4米。
[0013]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一遮阳网层,所述第一遮阳网层设置在所述加固件上。
[0014]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塑料层,所述塑料层设置在所述拱棚的外表面。
[0015]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二遮阳网层,所述第二遮阳网层设置在所述塑料层的外表面。
[0016]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和/或第二沟槽与水塘相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节水大棚至少能够集雨节水,实现雨水的再利用。【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在附图中,参考数字之后的字母标记指示多个相同的部件,当泛指这些部件时,将省略其最后的字母标记。在附图中: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三七节水大棚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了图1中A-B切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拱棚1、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3、第一沟槽4、第二沟槽5、加固件6、第一遮阳网层7、塑料层8、第二遮阳网层9。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许多可应用的创造性概念,该创造性概念可大量的体现于具体的上下文中。在下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4]一种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拱棚1、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3、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
[0025]所述拱棚I通过加固件6设置在第一立柱组2和第二立柱组3上,
[0026]所述第一沟槽4设置在所述拱棚I第一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0027]所述第二沟槽5设置在所述拱棚I第二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002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极大地提高,体现在:现有技术中大棚的功能较为单一,没有节水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大棚中设置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从而实现集雨节水灌溉的目的,达到雨水再利用的效果。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解释:
[0030]如图1所示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三七节水大棚正面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所示的图1中A-B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
3、第一沟槽4、第二沟槽5、加固件6、第一遮阳网层7 ;图2中由A至B依次为拱棚1、塑料层8、第二遮阳网层9。
[0031]一种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拱棚1、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3、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所述拱棚I通过加固件6设置在第一立柱组2和第二立柱组3上,所述第一沟槽4设置在所述大棚第一外沿铅垂线的两侧,所述第二沟槽5设置在所述大棚第二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0032]所述拱棚I的横向跨度为4米。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所述第二立柱组3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立柱组2与所述第二立柱组3的间距为3.2米。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所述第二立柱组3均包括多根立柱,每组相邻的所述立柱的间距为3米。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第二立柱组3包括水泥柱。所述水泥柱在地下埋有50cm,地上部分高180cm。根据以上设计建造的所述大棚能为三七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0033]所述拱棚I和所述加固件6包括镀锌钢管。使用镀锌钢管能够延长所述拱棚I和加固件6的寿命,从而延长大棚的使用时间。所述加固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大棚横向跨度间的刚体,一方面可以将所述大棚与所述水泥柱相连接,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固定所述拱棚的作用。
[0034]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一遮阳网层7,所述第一遮阳网层7设置在所述加固件6上。所述加固件6设在距地面180cm的水泥柱上,将所述第一遮阳网层7设置在所述加固件6上能够方便三七种植人员根据季节的情况调节所述大棚的透光率。
[0035]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塑料层8,所述塑料层8设置在所述拱棚I的外表面。由于雨水中含有病菌,当病菌进入三七种植地时,将引起三七疫霉病、病毒病等爆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所述拱棚I的外表面设置塑料层8,能够防止雨水进入三七种植地,从而降低三七病疫的发生几率,促进三七健康成长。
[0036]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二遮阳网层9,所述第二遮阳网层9设置在所述塑料层8的外表面。经验证明,三七的成长需要适宜的阳光,但又不能长期暴晒,第二遮阳网层9的设置能够满足三七成长对透光率的要求,为三七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0037]所述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与水塘相连接。将雨水从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引入水塘,能够实现雨水的节水灌溉,既能降低三七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节约资源、响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的政策导向。
[0038]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权利要求】
1.一种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拱棚(I)、第一立柱组(2)、第二立柱组(3)、第一沟槽(4)和第二沟槽(5), 所述拱棚(I)通过加固件(6)设置在第一立柱组(2)和第二立柱组(3)上, 所述第一沟槽(4)设置在所述拱棚(I)第一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所述第二沟槽(5)设置在所述拱棚(I)第二外沿铅垂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棚(I)和/或所述加固件(6)包括镀锌钢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所述第二立柱组(3)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立柱组(2)与所述第二立柱组(3)的间距为3.2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所述第二立柱组(3)均包括多根立柱,每组相邻的所述立柱的间距为3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2)和/或第二立柱组(3)包括水泥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棚(I)的横向跨度为4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一遮阳网层(7),所述第一遮阳网层(7)设置在所述加固件(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塑料层(8 ),所述塑料层(8 )设置在所述拱棚(I)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节水大棚进一步包括第二遮阳网层(9),所述第二遮阳网层(9)设置在所述塑料层(8)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七节水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4)和/或第二沟槽(5)与水塘相连接。
【文档编号】E04B1/32GK203387943SQ201320448219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魏富刚, 侯成能, 宋德功, 陈中坚, 余育启 申请人: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