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采光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050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屋面采光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屋面采光顶,包括左侧板及右侧板,左侧板及右侧板之间设有翼板,翼板中间设有连接框,左侧板及右侧板底部均设有附框压块,附框压块底部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底部设有立柱,立柱之间分别设有龙骨、型材、附框及压接板,龙骨分别与立柱及型材连接。本屋面采光顶安装简单,能有效解决冷凝水滴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冷凝水的负面影响,同时可增大附框压块与侧板之间的摩擦力,能有效防止附框压块发生移动。
【专利说明】屋面采光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光顶,特别涉及一种屋面采光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建筑设计和安装技术的日益提高,采光顶被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所采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其独特的透光性和遮阳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采光顶虽然能够满足日光采光的同时起到阻挡雨水的作用,随着而来的却是冷凝水排放的问题,同时一般的采光顶制作要求高,难度大,采用定制的方式生产,标准化差,通用性差,且安装施工时需要测量放线,安装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屋面采光顶,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屋面采光顶,包括左侧板及右侧板,左侧板及右侧板之间设有翼板,翼板中间设有连接框,左侧板及右侧板底部均设有附框压块,附框压块底部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底部设有立柱,立柱之间分别设有龙骨、型材、附框及压接板,龙骨分别与立柱及型材连接。
[0005]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板及右侧板均为两个,且呈上下结构设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框采用凸球面结构。
[0007]作为优选,所述附框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这种屋面采光顶安装简单,能有效解决冷凝水滴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冷凝水的负面影响,同时可增大附框压块与侧板之间的摩擦力,能有效防止附框压块发生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屋面采光顶,包括左侧板I及右侧板2,左侧板I及右侧板2之间设有翼板3,翼板3中间设有连接框4,左侧板I及右侧板2底部均设有附框压块5,附框压块5底部设有伸缩杆6,伸缩杆6底部设有立柱7,立柱7之间分别设有龙骨8、型材
9、附框10及压接板11,龙骨8分别与立柱7及型材9连接,所述左侧板I及右侧板2均为两个,且呈上下结构设置,所述连接框4采用凸球面结构,所述附框10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0012]左侧板I及右侧板2之间设有翼板3,翼板3中间设有连接框4,左侧板I及右侧板2底部均设有附框压块5,能有效防止附框压块5发生移动;附框压块5底部设有伸缩杆6,伸缩杆6底部设有立柱7,便于调节附框压块5与立柱7之间的距离,使其能更好的运用到采光中;立柱7之间分别设有龙骨8、型材9、附框10及压接板11,增强了两立柱7之间的连接性能;左侧板I及右侧板2均为两个,且呈上下结构设置,所述连接框4采用凸球面结构,所述附框10采用玻璃材料制成,这样的设计能更好的吸收日光,且更能有效的防止冷凝水的滴落。
【权利要求】
1.一种屋面采光顶,包括左侧板及右侧板,其特征在于:左侧板及右侧板之间设有翼板,翼板中间设有连接框,左侧板及右侧板底部均设有附框压块,附框压块底部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底部设有立柱,立柱之间分别设有龙骨、型材、附框及压接板,龙骨分别与立柱及型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采光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及右侧板均为两个,且呈上下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采光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采用凸球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采光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框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E04D3/06GK203475709SQ201320462866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梁枫 申请人:成都绿迪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