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883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梁及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支承在型钢混凝土柱上。上述型钢混凝土梁是由内置梁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整体结构。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内置梁型钢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梁纵筋,梁纵筋通过梁箍筋固定,并与梁箍筋绑扎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钢混凝土梁及钢混凝土柱均由内置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主要考虑转换梁上部层数多,荷载大,且转换层位于第6层的大底盘屋面,属于高位转换,采用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可有效减少换转梁的梁高,即减少转换大梁的截面高度,增大承载能力,提高梁的抗震能力,满足规范的性能设计要求。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可为建筑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专利说明】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属于超高层建筑的高位转换结构的改造技术。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在超高层建筑中,为了满足业主要求,创造更大的空间,高位转换结构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产生了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型钢混凝土构件由内置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其受力性能优于两种结构的简单叠加,与传统的钢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1)与钢结构相比,外包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失稳,提高钢构件的抗压能力,使钢材的强度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外包混凝土克服了钢材的耐火性和防锈防腐等方面的缺陷,减少了正常使用中的钢构件的经常维护费用,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同时利用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较钢结构大大节约了钢材,较少了建设费用。(2)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内置型钢大大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同截面构件能提高承载力I倍以上,这就有效地减少了构件的截面尺寸,对增加有效使用面积和提高净高效果明显;同时与内置型钢共同发挥作用,提高了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改善构件受剪破坏的脆性性态,增强了构件的延性,提升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在一些重要的构件上提倡使用型钢混凝土。但型钢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中没有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减少转换大梁的截面高度,为业主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能满足规范性能设计要求的超高层建筑的高位转换结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可建筑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梁及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支承在型钢混凝土柱上。
[0005]上述型钢混凝土梁是由内置梁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整体结构。内置型钢通过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连接成整体,增加截面抗弯抗剪能力,提高截面延性。
[0006]上述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内置梁型钢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梁纵筋,梁纵筋通过梁箍筋固定,并与梁箍筋绑扎在一起。
[0007]上述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内置梁型钢的左右两侧还设有梁腰筋,梁腰筋的外侧还设有梁箍筋,梁腰筋通过梁箍筋固定,并与梁箍筋绑扎在一起。梁箍筋既固定了梁纵筋,梁腰筋又能提高截面的抗剪能力,同时使梁箍筋内混凝土形成约束混凝土,提高了截面的延性。
[0008]上述型钢混凝土柱由内置柱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整体结构。
[0009]上述型钢混凝土柱的内置柱型钢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柱纵筋,柱纵筋左右两侧还设有柱侧纵筋,柱侧纵筋的外侧还设有柱箍筋。
[0010]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钢混凝土梁及钢混凝土柱均由内置型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主要考虑转换梁上部层数多,荷载大,且转换层位于第6层的大底盘屋面,属于高位转换,采用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可有效减少换转梁的梁高,即减少转换大梁的截面高度,增大承载能力,提高梁的抗震能力,满足规范的性能设计要求。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可为建筑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跨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换梁的截面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换柱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
[001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梁I及型钢混凝土柱2,型钢混凝土梁I支承在型钢混凝土柱2上。本实施例中,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由内置梁型钢12和外包钢筋混凝土 16形成的整体结构。
[0016]此外,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中的内置梁型钢12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梁纵筋11,梁纵筋11通过梁箍筋15固定,并与梁箍筋15绑扎在一起。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中的内置梁型钢12的左右两侧还设有梁腰筋13,梁腰筋13的外侧还设有梁箍筋14,梁腰筋13通过梁箍筋14固定,并与梁箍筋14绑扎在一起。
[0017]上述型钢混凝土柱2的内置柱型钢21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柱纵筋22,柱纵筋22左右两侧还设有柱侧纵筋23,柱侧纵筋23的外侧还设有柱箍筋24。
[0018]本实施例中,上述内置梁型钢12与梁纵筋11之间可以用短钢筋固定,梁腰筋13和梁箍筋14可以用铁丝固定,梁纵筋11和梁腰筋13的材料是HRB400,fy=360MPa ;梁箍筋
14的材料是 HRB335,fy=300MPa。
[0019]本实施例中,型钢混凝土柱2的内置柱型钢21外侧的纵筋、腰筋、箍筋按图3设置即可。这些纵筋、腰筋、箍筋的固定方法及所用材料可与型钢混凝土梁I中的纵筋、腰筋、箍筋的固定方法及所用材料相同。
[0020]本实用新型使结构受力能更均匀,内力更趋于平缓,有效降低转换梁截面,更有利于内力的调幅。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规定的型钢混凝土梁钢骨的保护层厚度采用100_,其实是适用于只有一排底筋的情况,如果底筋超过一排,应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否则没办法安装。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只有圆钢与混凝土粘结应力的二分之一。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与型钢共同工作,需设置剪力连接件,常用的为圆柱头栓钉。内置型钢本身也要注意以下几点:(I)为了发挥内置型钢的最大强度,内置型钢的翼缘板不宜开洞。腹板开洞需焊接钢板加强;(2)所有的焊接宜工厂制作,不宜现场施焊,以便更好地保证焊缝的焊接质量;(3)内置型钢的接长需避开粱柱的节点区域。本实施例中,型钢混凝土梁I由于上下翼缘的存在,给混凝土的浇筑带来一定的难度,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可遵照下述工艺施工。首先是下翼缘下混凝土的浇筑,从型钢梁一侧下料振捣,混凝土从下翼缘钢板下溢到梁的另一侧,当浸到下翼缘钢板上50mm后,再从两侧同时下料振捣。在浇筑型钢混凝土粱的上半部时,可从某一梁柱节点开始,沿梁方向向另一节点延伸。一次成型。现场采用这种施工方法,能使水平翼缘板下气泡容易溢出。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梁(I)及型钢混凝土柱(2),型钢混凝土梁(I)支承在型钢混凝土柱(2)上;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是由内置梁型钢(12)和外包钢筋混凝土(16)形成的整体结构;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中的内置梁型钢(12)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梁纵筋(11),梁纵筋(11)通过梁箍筋(15)固定,并与梁箍筋(15)绑扎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型钢混凝土梁(I)中的内置梁型钢(12)的左右两侧还设有梁腰筋(13),梁腰筋(13)的外侧还设有梁箍筋(14),梁腰筋(13)通过梁箍筋(14)固定,并与梁箍筋(14)绑扎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型钢混凝土柱(2)由内置柱型钢(21)和外包钢筋混凝土(16)形成的整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层建筑的多塔楼高位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型钢混凝土柱(2)的内置柱型钢(21)的上下两侧还设有柱纵筋(22),柱纵筋(22)左右两侧还设有柱侧纵筋(23),柱侧纵筋(23)的外侧还设有柱箍筋(24)。
【文档编号】E04B1/30GK203613643SQ201320656553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2日
【发明者】何传铭, 马健雄, 杨国清 申请人: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