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包括了步骤一,安装钢结构;步骤二,安装劲性钢梁;步骤三,铺设底层顶板模板;步骤四,浇筑底层顶板及第一段梁;步骤五,铺设顶层顶板及第二段梁的模板;步骤六,浇筑顶层顶板及第二段梁,将常规的一次性整体浇筑改为分层浇筑,将先行浇筑的部分结构梁作为支撑体系的一部分,减少转换梁支撑体系的一次性载荷量,提高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高层建筑更向多功能和综合用途发展,带有转换层设计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统计表明高层建筑中有转换层结构的占80%左右,这其中以梁式转换层的大尺寸转换梁的结构施工最为关键,这些转换层通常用于底层和上层的用途不一样的建筑,因为上层和底层用途不一样,从而造成底层和上层的结构也不一样,所以转换层就起到一个很好的转换支撑作用,上层结构均由转换梁承托,转换层设计有大截面、大跨度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梁高共跨越三个结构层,由于其截面大,支撑体系承载力要求高,荷载需向下多层传递,劲性钢梁吊装困难等,成为工程施工的难点。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减少转换梁支撑体系的一次性载荷量,提高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其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0005]步骤一,楼层放线,在两根转换大梁之间设好钢结构支架,并设好劲性钢梁的底部模板;
[0006]步骤二,底部模板上铺设垫木,吊运劲性钢梁首段和末段装于两根转换大梁上,然后吊运中间段将首段和末段拼接,最后在拼接完成后的劲性钢梁外面绑扎钢筋;
[0007]步骤三,在劲性钢梁底 部处支设底层顶板的模板,并绑扎钢筋,同时铺设好水电管道;
[0008]步骤四,用混凝土浇筑底层的顶板及顶板处对应的第一段梁;
[0009]步骤五,支设第二段梁的侧模板和顶层顶板的模板,并相应的绑扎好钢筋;
[0010]步骤六,用混凝土浇筑设备层混凝土及顶层与底层顶板之间的第二段梁。
[0011]优选的,第一段梁初凝后、终凝前次对混凝土的施工缝附近混凝土进行振捣,消除泌水现象,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对混凝土界面进行剔除浮浆及松动石子,剔凿形成深度不小于6mm的凹凸粗糙面。
[0012]优选的,施工中混凝土使用细骨料,减小原配比骨料粒径。
[0013]优选的,第一、二段梁在施工过程中、拆模后及封顶前采取全天候三点联测来观测转换梁是否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0014]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常规的一次性整体浇筑改为分层浇筑,将先行浇筑的部分结构梁作为支撑体系的一部分,减小转换梁最大施工荷载,降低模板承载力设计要求,简化模板支持体系,在工法实施中主要解决:混凝土浇筑分层高度问题;各浇筑层间施工缝(类叠合面)的抗剪强度问题,最终确保两部分混凝土形成整体,满足其设计刚度和承载力要求。【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6]图1为本发明转换层处施工完成后的三维示意图;
[0017]图2为整个楼层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根据本发明,将大截面劲性混凝土梁沿梁高合理分层浇筑,充分利用先浇筑部分的结构自身承载力,通过计算适当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承担自身荷载甚至后续剩余混凝土梁的施工荷载,从而简化混凝土梁结构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实现由大划小,进而利用新建结构自身辅助施工的目的,本发明非常适合带有转换层设计的高层,如图2中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个楼层的俯视图,图中从左到右有5根转换梁,转换梁处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转换梁是浇筑在劲性钢梁2上的混凝土层,在图中位置和劲性钢梁重叠),其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0019]步骤一,楼层放线,转换梁的两端是两根转换大梁1,在两根转换大梁I之间设好钢结构支架,并设好劲性钢梁的底部模板,如图1中所示,两根转换大梁在底层底板31上,钢结构支架则架架于两根转换大梁与底层底板的中间区域;
[0020]步骤二,底部模板上铺设垫木,铺设时,在每段钢梁下距离端部向内500mm铺设垫木,吊运劲性钢梁首段21和末段23装于两根转换大梁上,采用塔吊吊运,将吊运的钢梁放置在铺设好的垫木上,用电动葫芦及倒链调整垂直度、平整度测量,使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合格后与钢骨用高强螺栓栓接,然后同样用吊塔吊运中间段22,将中间段分别与首段和末段拼接,最后在拼接完成后的劲性钢梁2外面绑扎钢筋(箍筋)并支设好模板,具体过程为:绑扎箍筋、穿梁上铁、穿梁下铁、梁侧纵筋、划箍筋位置线、调整箍筋并绑扎、支设模板验收;
[0021]步骤三,在劲性钢梁底部处支设底层顶板32的模板,并绑扎钢筋,同时铺设好水电管道,具体过程为:划钢筋位置线、绑下层钢筋、水电配管、绑上层钢筋、留设梁侧模地锚、放垫块、验收;
[0022]步骤四,用混凝土浇筑底层的顶板及顶板处对应的第一段梁,浇筑的过程为先浇筑转换梁底层的第一段梁、浇筑底层顶板混凝土、凿毛转换梁混凝土,转换梁的施工缝留在底层顶板的上皮;
[0023]步骤五,支设第二段梁的侧模板和顶层顶板4的模板,并相应的绑扎好钢筋,体具体过程与步骤三中的方法类似;
[0024]步骤六,用混凝土浇筑上层混凝土及顶层顶板4与底层顶板32之间的转换大梁,即第二段梁,先浇筑转换梁及两根转换大梁的柱头混凝土,后浇筑上层顶板混凝土,为减小施工荷载,梁浇筑时应分层浇筑,每层不大于300mm。预先设计混凝土配比,减小水化热。
[0025]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0026]第一段梁初凝后、终凝前次对混凝土的施工缝附近混凝土进行振捣,消除泌水现象,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对混凝土界面进行剔除浮浆及松动石子,剔凿应形成深度不小于6mm的凹凸粗糙面;由于钢梁宽度大、梁钢筋数量多且直径大,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施工中混凝土使用细骨料,减小原配比骨料粒径;大截面劲性混凝土梁侧模固定,因开孔过多会造成结构薄弱,施工时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开孔,可采用直接焊接特制L型对拉螺栓或安装可调螺栓锚固件后装对拉螺栓两种方式。
[0027]大梁混凝土浇筑时施工荷载较大,且上部结构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不断加载,转换梁在施工过程中、拆模后及封顶前是否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是本工程结构施工最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将制定相应观测方案,使转换梁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其测量方法可以采用全天候三点联测,其三个观测点25如图2中所示,观测的时段及持续时间如下:
[0028]第一段梁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观测频率:5min/次,持续时间约Ih (砼浇筑施工全过程);
[0029]第一段梁混凝土初凝阶段,观测频率:0.5h/次,持续时间约3h ;
[0030]第一混凝土强度迅速增长阶段,观测频率:0.5天/次,持续时间至下段梁浇筑开始;
[0031]第二段梁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观测频率:5min/次,持续时间约Ih (砼浇筑施工全过程);
[0032]第二段梁混凝土初凝阶段,观测频率:0.5h/次,持续时间约3h ;
[0033]第二段梁混凝土强度迅速增长阶段,观测频率:0.5天/次,持续时间约7天;
[0034]整体梁混凝土强度至设计强度100%,观测频率:1天/次,持续时间根据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100%龄期为准;
[0035]上层结构持续施工施加荷载,观测频率:单层施工周期(一般5天-10天)/次持续时间根据上部结构层数量。
【权利要求】
1.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其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楼层放线,在两根转换大梁之间设好钢结构支架,并设好劲性钢梁的底部模板; 步骤二,底部模板上铺设垫木,吊运劲性钢梁首段和末段装于两根转换大梁上,然后吊运中间段将首段和末段拼接,最后在拼接完成后的劲性钢梁外面绑扎钢筋; 步骤三,在劲性钢梁底部处支设底层顶板的模板,并绑扎钢筋,同时铺设好水电管道; 步骤四,用混凝土浇筑底层的顶板及顶板处对应的第一段梁; 步骤五,支设第二段梁的侧模板和顶层顶板的模板,并相应的绑扎好钢筋; 步骤六,用混凝土浇筑设备层混凝土及顶层与底层顶板之间的第二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段梁初凝后、终凝前对混凝土的施工缝附近混凝土进行振捣,消除泌水现象,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对混凝土界面进行剔除浮浆及松动石子,剔凿形成深度不小于6_的凹凸粗糙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施工中混凝土使用细骨料,减小原配比骨料粒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混凝土梁分层浇筑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段梁在施工过程中、拆模后及封顶前采取全天候三点联测来观测转换梁是否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文档编号】E04G21/00GK103821359SQ201410071975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廖小军, 陆建飞, 赵鸣, 斯勇, 徐晓忠, 陈志远, 谢永章 申请人: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