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06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高层建筑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各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楼层位于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第一公共平台和各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楼层上。本发明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左右、上下交错的平台,可在扩展公共交流空间的同时,兼顾公共平台对其附近户室采光的影响。
【专利说明】高层建筑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邻里间传统交往空间逐渐被高层建筑压缩,人均占地面积日趋减少,邻里间的交流被高层建筑割裂。根据2002年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I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且该规定为最小满足要求。随着居住品质的提高,此规定已不能满足邻里交往的需求,因此扩大居住区交往空间对于住宅设计品质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0003]但由于城市用地的限制,现有住宅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单位面积居住的户数日趋成长。因此现有的高层住宅中除了公共交通空间外几乎没有邻里间交往的空间和场所。大部分的居住区将此类交往空间设置在地面层,只是解决了居住区级的交往场所,但却忽视了楼层内邻里的交流,同时也使得老人及儿童游憩带来了诸多不便。
[0004]如果在建筑的每个楼层都设置一个公共平台,虽然可以解决缺乏邻里交往空间的问题,但是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区域利用率不高,以及部分户室采光较差等。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该高层建筑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邻里交流空间缺乏,但又可以避免影响建筑各户室的采光。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其中:各所述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所述楼层位于所述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所述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所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各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楼层上。
[0007]进一步的,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之间至少间隔有一层所述楼层。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公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第一所述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K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公共平台,所述N、K、Q为自然数,且K < Q0优选的,所述K、Q均为奇数,所述K= [Q/2]。即K取值为Q除以2所得数值的整数部分。
[0009]进一步的,可选择N = 3, Q = 4, K = 2。从而使每个第一公共平台和每个第二公共平台均可覆盖其自身所在的楼层以及上、下两个楼一共三个楼层,同时使得第一公共平台和第二公共平台之间只间隔了一个楼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互不重叠。
[0011]进一步的,所述高层建筑包括用于布置竖向交通设施的核心筒,在水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高层建筑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筒的外侧边界部分、所述核心筒的后侧边界以及所述第二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的外侧边界部分,三者成一直线。
[0012]进一步的,各所述楼层的所述若干户室围合形成“凹”字形、“V”字形、“U”字形、“ Y ”字形或倒“品”字形的后侧开口结构。
[0013]进一步的,各所述楼层包括M个户室,所述M个户室成轴对称布置于所述高层建筑楼层平面纵向轴线的两侧,M为大于或等于3的自然数。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的高层建筑并没有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一个“完整的”大公共平台,而是在不同的楼层分别设置“半个”小公共平台,从而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左右、上下交错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公共交流空间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平台处对其附近户室采光的影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第一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之一。
[0016]图2是第一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之二。
[0017]图3是第一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18]图4是第一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5是第二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6是第二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7是第二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8是第三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9是第三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0024]图10是第三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
“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26]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7]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如图1至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楼层平面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和用于布置竖向交通设施的核心筒90。
[0031]本发明高层建筑的核心筒90的横截面既可以采用标准的规则形状,例如矩形,也可以采用如图1至4所示非标准的不规则形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高层建筑的核心筒90包括电梯部分92和楼梯部分93,两者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各楼层的电梯厅91。其中,电梯部分92位于楼梯部分93的后方(图中所不为上方),电梯部分92的长度方向和楼梯部分93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楼层平面的纵向轴线Y-Y’,楼梯部分93以高层建筑楼层平面的纵向轴线Y-Y’轴对称布置,即纵向轴线Y-Y’为楼梯部分93的中轴线,而电梯部分92向右侧偏离所述纵向轴线Y-Y’。在各个楼层中,电梯厅91的左侧设有对齐于电梯部分92左侧边界的电梯厅隔断,该电梯厅隔断的后侧边连接于电梯部分92,前侧边连接于楼梯部分93,该电梯厅隔断处设有电梯厅门911。楼梯部分9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朝向后方(即朝向电梯厅91)开口的第一楼梯入口 931和第二楼梯入口 932,其中,第一楼梯入口 931位于该电梯厅隔断的左侧。
[0032]本发明高层建筑的各个楼层设有多个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例如“凹”字形结构、“V”字形结构、“U”字形结构或“Y”字形结构。每楼层的户数越多,越不利于后侧开口 31中的立面采光。
[00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4所示,各楼层的户室围绕所述核心筒90布置,围合形成“U”字形的后侧开口结构。各楼层在其后侧开口 31中的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沟通联系各户室和核心筒90内部设施的交通外廊20。同一楼层各户室的住户可通过该交通外廊相互联系沟通和进入核心筒90的竖向交通设施。
[0034]本发明各楼层(标准层)的户数为M,M为大于或等于3的自然数,M既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偶数。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楼层包括以所述纵向轴线Y-Y’为轴对称布置的8个户室,即M = 8,M为偶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各楼层的户室数量可以是三户、四户、五户、六户、七户、八户、九户、十户或者更多户,这些户室既可以按非轴对称方式布置,也可以按轴对称方式布置。
[0035]如图1所示,这8个户室大致成轴对称布置于高层建筑的纵向轴线Y-Y’的两侧,每侧各四个户室,总体为“U”字形结构。其中,位于纵向轴线Y-Y’左侧的第一户室11、第二户室12、第三户室13和第四户室14,分别轴对称于位于纵向轴线Y-Y’右侧的四个户室为第五户室15、第六户室16、第七户室17和第八户室18。
[0036]其中,第一户室11的右侧边界贴合于第五户室15的左侧边界。第二户室12、第三户室13和第四户室14位于第一户室11的左侧上方,第六户室16、第七户室17和第八户室18位于第五户室15的右侧上方。第二户室12连接于第一户室11的左上角,第二户室12连接于第五户室15的右上角。
[0037]第二户室12和第三户室13组合形成第一矩形,该第一矩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纵向轴线Y-Y’方向成一夹角,第六户室16和第七户室17组合形成第二矩形,该第二矩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纵向轴线Y-Y’方向成一夹角,从而使得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分别朝向两侧倾斜于第一户室11和第二户室12。
[0038]第四户室14连接于第三户室13的右上角,第四户室14的长度方向平行或垂直于第一矩形的长度方向,第八户室18连接于第七户室17的左上角,第八户室18的长度方向平行或垂直于第二矩形的长度方向。
[0039]进一步的,第四户室14的右下角和第八户室18的左下角之间的距离为hl,第二户室12的右下角和第六户室16的左下角之间的距离为h2,hi大于或等于h2。
[0040]本实施例各楼层位于本实施例高层建筑后侧开口 31中的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所述交通外廊20,该交通外廊20包括第一外廊部分21、第二外廊部分22、第三外廊部分23和第四外廊部分24,具体如下所述。
[0041]在所述纵向轴线Y-V的左侧:第二户室12、第三户室13的右侧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外廊部分21,该第一外廊部分2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户室12和第三户室13所组成的第一矩形的长度方向;第四户室14的户室入口则直接连接于该第一外廊部分21的左端。第二户室12右侧边界与第一户室11后侧边界的相交处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外廊部分22,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Y-Y’,并与第一外廊部分21的长度方向成一钝角,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左端连接于该第一外廊部分21的右端,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右端连接于所述核心筒90的电梯厅91。
[0042]在所述纵向轴线Y-Y’的右侧:第六户室16、第七户室17的左侧边界向外延伸一定的距离,形成第四外廊部分24,该第四外廊部分24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六户室16和第七户室17所组成的第二矩形的长度方向;第八户室18的户室入口则直接连接于该第四外廊部分24的右端。第六户室16左侧边界与第五户室15后侧边界的相交处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三外廊部分23,该第三外廊部分23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Y-Y’,并与第四外廊部分24的长度方向成一钝角,该第三外廊部分23的左端连接于所述核心筒90的电梯厅,右端连接于该第四外廊部分24的左端。
[0043]位于本楼层纵向轴线Y-Y’左侧的住户可沿第二外廊部分22进入核心筒90的电梯厅,选择通过核心筒90内的竖向交通设施离开该楼层,或穿过核心筒90到达纵向轴线Y-Y’右侧的外廊区域,如第三外廊部分23和第四外廊部分24。反之亦然。
[0044]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层建筑在部分楼层的交通外廊处设置有第一公共平台41,该第一公共平台41位于核心筒90的左侧,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向外进一步延伸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由所述第二外廊部分22进一步向后(图中向上方向)扩展,通过扩大位于纵向轴线Y-V左侧交通外廊的区域面积而形成位于核心筒90左侧的“半个”公共平台。
[0045]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层建筑还在部分楼层的交通外廊处设置有第二公共平台42,该第二公共平台42位于核心筒90的右侧,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向外进一步延伸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由所述第三外廊部分23进一步向后(图中向上方向)扩展,通过扩大位于纵向轴线Y-Y’右侧交通外廊的区域面积而形成位于核心筒90右侧的“半个”公共平台。
[0046]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公共平台41和各第二公共平台42分别设于不同的楼层上。也就是说左侧的“半个”公共平台(第一公共平台41)和右侧的“半个”公共平台(第二公共平台42)均不设置在同一个楼层中,从而形成竖向和左右交错的公共平台布局。进一步的,第一公共平台41靠近核心筒90的外侧边界部分、核心筒90的后侧边界,以及第二公共平台42靠近核心的外侧边界部分,三者在水平面的投影中成一直线。进一步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42的在水平面的投影可以是部分重叠或互不重叠。
[0047]在本实施例中,任一上下相邻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42之间至少间隔有一层楼层。具体为,第一公平台自高层建筑的第N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个楼层设置一个第一公共平台41 ;第二公共平台42自高层建筑的第N+K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个楼层设置一个第二公共平台42,N、K、Q为自然数,且K < Q0从而确保每个第一公共平台41和每个第二公共平台42分别设置在不同楼层,相互错开。
[0048]进一步的,K、Q均为奇数,且K = [Q/2],即K的取值为Q除以2所得数值的整数部分。由此可以保证上下相邻的公共平台之间间隔相同数量的楼层。
[0049]优选的,N = 3,Q = 3,K = I。这种布置方式,使得上下相邻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42之间都只间隔了一个楼层。以32层住宅为例,按照上述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 42 的布置方式,则第 1、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楼层如图1所示未布置公平平台;第3、7、11、15、19、23、27、31楼层如图2所示,布置有第一公共平台41 ;第5、9、13、17、21、25、29布置有第二公共平台42。本实施例的第一公平平台和第二公平平台均为2.5米*4.5米的平台区域。
[0050]上述公共平台的布置方式,对于设有公共平台的楼层而言,自身的平台即可满足公共交流区域的需求,而对未设置公共平台的区域则可以同时被上下相邻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42则同时覆盖到,也可以满足这些楼层公共交流区域的需求。
[0051]例如,最底下的第一公共平台41可同时覆盖自身所在的第三楼层,下方的第二楼层和上方的第四楼层。最底下的第二公共平台42则同时覆盖自身所在的第五楼层,下方的第四楼层和上方的第六楼层。其中,未设有公共平台的第四楼层同时被其下一楼层(第三楼层)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上一楼层(第五楼层)的第二公共平台42同时覆盖到。此夕卜,由于第一楼层是地面层,无需设置专门的公共平台,而且地面层的区域也可以覆盖第二楼层,因此第二楼层可以同时被其上一个楼层(第三楼层)的第一公共平台41覆盖到,也可以被地面层的公共区域覆盖到。因此总体而言,上述的第一公共平台41和第二公共平台42布置方式,可使每个公共平台不致于覆盖过多的楼层,在保障各户室(主要是建筑后侧的户室)采光和提供公共交流区域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
[0052]如图5至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楼层平面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各楼层只有6个户室,即M = 6,M为偶数。这6个户室轴对称分布于楼层平面纵向轴线Υ-Υ’的两侧,围合形成后侧开口 32的类似“V”字形或“U”字形的结构。其中,位于所述纵向轴线Υ-Υ’左侧的是第一户室11、第二户室12和第三户室13,位于所述纵向轴线Y-V右侧的是第五户室15、第六户室16和第七户室17。
[0053]本实施例各楼层位于后侧开口中的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交通外廊,该交通外廊包括第一外廊部分21、第二外廊部分22、第三外廊部分23和第四外廊部分24,具体如下所述。
[0054]在所述纵向轴线Y-V的左侧:第二户室12、第三户室13的右侧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外廊部分21,该第一外廊部分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户室12和第三户室13所组成的第一矩形的长度方向。第二户室12右侧边界与第一户室11后侧边界的相交处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外廊部分22,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Y-Y’,并与第一外廊部分21的长度方向成一钝角,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左端连接于该第一外廊部分21的右端,该第二外廊部分22的右端连接于所述核心筒90的电梯厅。
[0055]在所述纵向轴线Y-V的右侧:第六户室16、第七户室17的左侧边界向外延伸一定的距离,形成第四外廊部分24,该第四外廊部分24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六户室16和第七户室17所组成的第二矩形的长度方向。第六户室16左侧边界与第五户室15后侧边界的相交处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第三外廊部分23,该第三外廊部分23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Y-Y’,并与第四外廊部分24的长度方向成一钝角,该第三外廊23部分的左端连接于所述核心筒90的电梯厅91,右端连接于该第四外廊部分24的左端。
[0056]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部分楼层中设有第一公共平台43,该第一公共平台43位于核心筒的左侧,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向外进一步延伸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由所述第二外廊部分22进一步向后(图中向上方向)扩展,通过扩大位于纵向轴线Y-Y’左侧交通外廊的区域面积而形成位于核心筒左侧的“半个”公共平台。
[0057]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部分楼层中设有第二公共平台44,该第二公共平台44位于核心筒的右侧,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向外进一步延伸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由所述第三外廊部分23进一步向后(图中向上方向)扩展,通过扩大位于纵向轴线Y-Y’右侧交通外廊的区域面积而形成位于核心筒右侧的“半个”公共平台。
[0058]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公共平台43和第二公共平台44的布置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59]如图8至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楼层平面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第三实施例的楼层只有3个户室,即M= 3,M为奇数。这3个户室轴对称分布于楼层平面纵向轴线Y-Y’的两侧,围合形成后侧开口 33的倒“品”字形(也可以认为是“V”字形结构)。所述纵向轴线Y-Y’穿过第一户室51,第一户室51关于纵向轴线Y-Y’对称,第二户室52位于所述纵向轴线Y-Y’的左侧,第三户室53位于所述纵向轴线Y-Y’的右侧。
[0060]本实施例的核心筒同样包括楼梯部分94和电梯部分95,两者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电梯厅96,但与前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前后分布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核心筒的楼梯部分94和电梯部分95为左右分布方式,使电梯厅9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Y-Y’ (图中的竖直方向)。
[0061]与前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各楼层位于后侧开口 33中的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交通外廊25,具体是第一户室51的后侧边界向后延伸一定距离形成所述交通外廊25。该交通外廊25与第二户室52的入口、第三户室53的入口以及电梯厅96的后端入口连通,电梯厅96的前端入口则与第一户室51的入口连通,从而将核心筒与各户室连通。
[0062]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部分楼层中设有第一公共平台45,该第一公共平台位45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25后侧边界的左侧部分向后(图中向上方向)进一步延伸而形成。
[0063]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部分楼层中设有第二公共平台46,该第二公共平台位46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25后侧边界的右侧部分向后(图中向上方向)进一步延伸而形成。本实施例的第一公共平台45和第二公共平台46在水平中的投影有部分重叠。
[0064]本实施例的第一公共平台45和第二公共平台46的布置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6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 各所述楼层位于所述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所述户室的交通外廊; 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所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 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 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各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楼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之间间隔有一层或多层所述楼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第一所述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K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公共平台,所述N、K、Q为自然数,且K< Q。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K、Q均为奇数,所述K=[Q/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N= 3, Q = 4, K = 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互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层建筑包括用于布置竖向交通设施的核心筒,在水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高层建筑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筒的外侧边界部分、所述核心筒的后侧边界以及所述第二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的外侧边界部分,三者成一直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楼层的所述若干户室围合形成“凹”字形、“V”字形、“U”字形、“Y”字形或倒“品”字形的后侧开口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楼层包括M个户室,所述M个户室成轴对称布置于所述高层建筑楼层平面纵向轴线的两侧,M为大于或等于3的自然数。
【文档编号】E04H1/04GK104141394SQ201410353954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4日
【发明者】陈铂, 常发明, 张蕾, 杨宝光, 彭辉, 郁萍 申请人: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