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371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转角连接件具有大致呈L型的连接部,L型连接部由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合形成;第一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左侧的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右侧的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区;在第一连接体的尾端竖向设置有滑槽,在第二连接体的尾端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滑槽内的凸出滑条从而形成插接连接。这样,不仅便于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制造、运输,还能够方便吊顶型材在转角部位的连接,进而节约现场的组装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吊顶用构件,特别涉及一种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并形成所述吊顶型材之间的转角部位。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天花吊顶都需要使用吊顶型材组成吊顶系统的骨架,所述吊顶型材的连接方式一般是直线对接或转角对接,直线对接相当简单,而转角对接就显得相当困难。原始的方法是在现场把型材的外端部切割为45°或其角度后再进行焊接,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而且还容易导致型材的损坏。为此目前行业内常用转角连接件对所述型材进行连接并形成转角部位。
[0003]例如,申请号为201310696605.4,申请日为2013年12月18日,披露了一种“网架吊顶的二通连接结构”,它包括一根横梁1、一根纵梁2以及一个二通连接件3,所述横梁I的左端通过螺钉与二通连接件3的右端连接,所述纵梁2的后端通过螺钉与二通连接件3的前端连接。


【发明内容】

[0004]对现有技术201310696605.4所披露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所述二通连接件3的右端与所述横梁I之间通过螺钉进行连接时,所述二通连接件3和横梁I都可以随意摆放而放置到最合适的安装方位并把螺钉锁紧到所述二通连接件3和横梁I上。但当把所述纵梁2连接到所述二通连接件3的左端时,由于所述二通连接件3已经连接有所述横梁1,所以此时所述二通连接件3和纵梁2不能随意摆放,而必须把所述横梁I和纵梁2放于同一水平面上,还需要用手或其他辅助性工具顶压固定所述纵梁2,才能把螺钉锁紧到所述纵梁2和所述二通连接件3上。由此可见,即使使用所述二通连接件3对所述横梁和纵梁进行连接,从而不需要做多余的切割调整,但是把所述二通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横梁I和纵梁2进行连接的过程仍然相当繁琐,安装并不便利。特别在后期把所述横梁I和纵梁2连接呈环形时,操作会困难和繁琐。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之一旨在对所述连接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不仅能够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并形成型材间的转角部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型材切割调整操作,还能够使所述吊顶型材之间的连接操作得到简化、便捷化,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其次,我们还提高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强度使其不仅能够稳固的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连,还能够用于连接定位其它构件;再者所述连接件的结构简单,为此制造模具也能够相应地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小型的体积,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0006]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所述转角连接件具有大致呈L型的连接部,所述L型连接部由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左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右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区;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尾端竖向设置有滑槽,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尾端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滑槽内的凸出滑条从而形成插接连接。
[0007]其中,所述L型连接部是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的结构体,并形成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之间的转角部,把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间接地连接一起并互成角度。为了使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顶端能够快速地与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顶端上还设置有凸出的插接臂。这样,可以借助所述插接臂非常方便地与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进行连接。
[0008]而为了能够把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快速、便捷地连接一起,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尾端竖向设置有滑槽,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尾端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滑槽内的凸出滑条从而形成插接连接。其中,竖向是一个相对的方位名词,为方便理解我们以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相互连接而成的交界面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竖向。而所述滑槽竖向设置,是指所述滑槽总体上沿所述交界面的延伸方向布置,具体布置方式可以是,所述滑槽由多条滑槽段组成,每条所述滑槽段都竖向延伸并相互贯通设置;还可以是,所述滑槽为由多条滑槽段组成,每条所述滑槽段相互独立并且不贯通,所述滑槽段横向延伸并在竖向方向上相互间隔布置,此时所述凸出滑条由多条凸出滑条段组成,所述凸出滑条段分别对应所述滑槽段设置。这样,竖向设置的所述滑槽和凸出滑条形成插接连接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尾端快速连接一起。
[000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1.由于所述L型连接部由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合形成,而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是互为独立的构件,能够分开独立制造,而且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结构简单,为此制造模具也能够相应地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小型的体积,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0011]2.也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是互为独立的构件,这样,能够拆散包装,独立运输,减少运输体积。
[0012]3.还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是互为独立的构件,能够通过所述滑槽和所述凸出滑条的配合快速、便捷地插接连接一起形成所述吊顶型材之间的转角部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型材切割调整操作。另外,还能够优先将所述第一连接体的顶端和第二连接体的顶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进行初步连接,而且在连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都能够各自随意摆放而放置到最合适的安装方位进行连接而不受对方的影响,然后运输到安装现场后再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的插接连接机构快速进行组装,大大节约现场的组装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即使在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顶端已经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连接,仍能够拆散包装,独立运输,并不会增加运输体积。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槽的底端部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凸出滑条滑出的挡壁体。这样,借助所述挡壁体确定所述凸出滑条插入到所述滑槽中的深度,从而对所述凸出滑条进行定位,最终使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进一步可靠连接一起。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槽的截面呈T形或燕尾形。这样,所述凸出滑条的截面也相应地呈T形或燕尾形。当所述凸出滑条插入到所述滑槽内后,所述凸出滑条和滑槽的配合使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至少在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的延伸方向和反方向上得到制约而定位,最终使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进一步可靠地连接一起。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主体部分具有凹凸的外形轮廓。
[0016]其中,所述主体部分是指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基体部分,在所述基体部分上依附有其他功能性部分,例如滑槽、凸出滑条或下面将论述到的钩状凸起、定位通孔坐寸ο
[0017]其中,所述凹凸的外形轮廓是指,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主体部分并不是平坦的板体部,在其上的结构体的相对凹凸布置。例如,把所述主体部分分为上主体部分和下主体部分,所述上主体部分和下主体部分相对凹凸设置从而使所述主体部分总体呈凹凸的外形轮廓;又或者再对所述上主体部分和下主体部分最进行细分,然后对细分后的部分再进行凹凸设计,从而所述主体部分的凹凸轮廓更加明显。由于具有凹凸的外形轮廓,大大增强了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强度。
[0018]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横向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螺纹孔;还包括有连接辅助器,在所述连接辅助器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适配设置的连接通孔,螺钉能够穿过所述连接通孔把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同时连接到所述连接辅助器上。其中,所述连接辅助器不仅能够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还能够用于支撑定位其他构件。例如发光体。另外,所述横向端面是与竖向方向大致垂直的一个端面部,其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顶端面,或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之间的一个端面部。
[001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后侧面上设置有钩状凸起。其中,所述钩状凸起是一种具有钩挂功能的构造体,通过所述钩状凸起能够把其他构件非常方便地定位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上;另外,也可以借助所述钩状凸起把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钩挂定位在固定物上,例如建筑物的屋顶。
[0020]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对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进行定位的方式,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上还设置有贯穿竖向壁体的定位通孔。这样,螺钉穿过所述定位通孔后把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连接定位到固定物上。例如建筑物的墙体。
[0021]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吊顶型材的转角连接件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图1的转角连接件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图1所示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处于组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之间的插接连接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7]如图所示,是一种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所述转角连接件具有大致呈L型的连接部,所述L型连接部由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组合形成;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顶端11具有能够与位于左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21具有能够与位于右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区;而为了能够把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快速、便捷地连接一起,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竖向设置有滑槽13,在所述第二连接体2的尾端22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滑槽13内的凸出滑条23从而形成插接连接。
[0028]其中,所述L型连接部是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的结构体,并形成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的转角部,把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间接地连接一起并互成角度,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型材切割调整操作。而所述L型连接部由相互独立的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组合形成,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能够分开独立制造,而且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各自的结构简单,为此制造模具也能够相应地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小型的体积,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还能够拆散包装,独立运输,减少运输体积。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所述第一连接体的顶端11和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21能够快速地与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顶端11和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12上还分别设置有凸出的插接臂(14、24),所述插接臂(14,24)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插接臂(14、24)上都设置有一对连接通孔(141、241)。在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臂(14、24)适配的插接槽。安装时,把所述插接臂(14、24)分别插入所述插接槽内,然后打上螺钉,所述螺钉通过所述连接通孔(141、241)即能够把所述插接臂(14、24)快速稳定地定位到所述插接槽内,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体1、第二连接体2快速地与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进行连接。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优先将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顶端11和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21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吊顶型材进行初步连接,而且在连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都能够各自随意摆放而放置到最合适的安装方位进行连接而不受对方的影响,然后运输到安装现场后再进行最后组装,大大节约现场组装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即使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顶端11和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21已经分别与所述吊顶型材连接,仍能够拆散包装,独立运输,并不会增加运输体积。
[0030]而为了使所述第一连接体1、第二连接体2之间能够快速组装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竖向设置有滑槽13,在所述第二连接体2的尾端22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滑槽13内的凸出滑条23,所述尾端22和凸出滑条23形成插接连接机构。
[0031]其中,而所述滑槽13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第一种,如图2所示,所述滑槽13由三条滑槽段13a组成,每条所述滑槽段13a都竖向延伸并相互贯通设置。所述三条滑槽段13a分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的上、中、下三个位置;第二种,如图4所示,所述滑槽13由相互独立并且不贯通的三条滑槽段13a组成,每条所述滑槽段13a横向延伸并在竖向方向上相互间隔排列分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的上、中、下三个位置,此时在所述第二连接体2的尾端22对应所述滑槽段13a设置有三条凸出滑条段23a,三条所述凸出滑条段23a即形成所述凸出滑条23。这样,竖向设置的所述滑槽13和凸出滑条23形成插接连接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尾端12和第二连接体2的尾端22快速连接一起。
[0032]另外,为了增强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我们进一步对所述滑槽13和凸出滑条23的结构进行改进,即,所述滑槽13的截面呈T形或燕尾形,并且所述滑槽13的底端部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凸出滑条23滑出的挡壁体130。这样,当所述凸出滑条23插入到所述滑槽13内后,借助所述挡壁体130确定所述凸出滑条23插入到所述滑槽13中的深度,从而对所述凸出滑条23进行定位;另外,呈T形或燕尾形的所述凸出滑条23和呈T形或燕尾形的滑槽13的配合使它们之间至少在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的延伸方向上和延伸反方向上得到制约而定位,最终使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进一步可靠地连接一起。而为了防止所述凸出滑条23从所述滑槽13的顶端滑出,而影响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的顶端面(15、25)上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螺纹孔(16、26),所述顶端面(15,25)属于横向端面;还包括有连接辅助器4,在所述连接辅助器4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16、26)适配设置的连接通孔41,螺钉能够穿过所述连接通孔41把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同时连接到所述连接辅助器4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辅助器4不仅能够把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稳固的连接一起,还能够用于支撑发光体6。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辅助器4呈板状并在中央位置设置有一对旋接槽42,在所述连接辅助器4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通过一对连接耳51旋接到所述旋接槽42上,所述发光体6安装在所述支撑架5上后固定到所述转角连接件上。
[0033]其次,为了增强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自身的强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的主体部分(la、2a)具有凹凸的外形轮廓。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的主体部分(la、2a)组成凹凸的外形轮廓的结构类似,下面以所述第一连接体I为例作详细的说明。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主体部分Ia是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基体部分,在其上依附有其他功能性部分,例如滑槽13、或下面将论述到的钩状凸起17、定位通孔18等,而这些功能性部分的外形轮廓并不呈凹凸状。所述主体部分Ia包括上部主体lal,中部主体la2和下部主体la3,其中,所述上部主体lal、下部主体la3相对于所述中部主体la2往后侧凹陷设置,也可以说所述中部主体la2相对于所述上部主体lal、下部主体la3往前侧凸兀设置。这样,所述上部主体lal,中部主体la2和下部主体la3之间凹凸不平的设置方式使所述第一连接体I的主体部分Ia具有凹凸的外形轮廓。这样,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具有非常好的结构强度,从而也增强了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连接的连接稳定性。
[0034]本发明的所述转角连接件除了能够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连接,还能够用于把所述左、右两侧的吊顶型材连接定位到屋顶上或墙体上。具体的方案如下:
[0035]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的后侧面上设置有钩状凸起(17、27)。其中,所述钩状凸起(17、27)是一种具有钩挂功能的构造体,借助所述钩状凸起(17、27)把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钩挂定位在吊顶上。当然,还可以通过所述钩状凸起(17、27)把其他构件非常方便地定位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上。
[0036]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对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进行定位的方式,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上还设置贯穿过主体部分(la、2a)的定位通孔(18、28),所述主体部分(la、2a)属于竖向壁体。这样,把螺钉穿过所述定位通孔(18、28)后把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分别定位到墙体上。其中,所述定位通孔(18、28)为长型通孔。这样,把所述第一连接体I和第二连接体2定位到墙体上后能够根据所述吊顶型材的配合情况调整合适位置。
【权利要求】
1.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所述转角连接件具有大致呈L型的连接部,所述L型连接部由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左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体的顶端具有能够与位于右侧的所述吊顶型材形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区;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尾端竖向设置有滑槽,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尾端设置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滑槽内的凸出滑条从而形成插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底端部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凸出滑条滑出的挡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截面呈T形或燕尾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主体部分具有凹凸的外形轮廓。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横向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螺纹孔;还包括有连接辅助器,在所述连接辅助器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适配设置的连接通孔,螺钉能够穿过所述连接通孔把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同时连接到所述连接辅助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后侧面上设置有钩状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上还设置有贯穿竖向壁体的定位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吊顶型材转角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或第二连接体的顶端上还设置有凸出的插接臂。
【文档编号】E04B9/14GK204001363SQ201420414514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胡崇亮 申请人:胡崇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