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力企业规划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改机型分布式能源站分布系统。
背景技术:
厂区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建设场地特定的条件,因地制宜,做到平面布局合理、紧凑、工艺流程顺畅,功能分区明确,运行管理相对集中。在扩建端将预留出足够的场地,总平面考虑汽机房和燃机、余热锅炉为主体的主厂房区,位于厂区中部,主厂房区南北向布置,主厂房固定端朝南,向北扩建。汽机房主立面向东,余热锅炉和燃机朝西。燃机、余热锅炉和汽机房的厂房尺寸,#1机和#2机之间的的间距和方案一相同。
在燃机和余热锅炉南面布置110kv屋内配电装置(g.i.s)和继电器室,与主厂房区道路相隔。四台主变压器,布置在厂区西面端部,主变压器至升压站之间采用电缆连接。送出也将采用电缆,至厂区西围墙外1.0m。
厂区内设调压设备和计量装置各一套,位置在本期主厂房区扩建端北面,并预留扩建调压站位置,调压站区域内另设尖峰锅炉房。
2×60mw燃机机组循环冷却水采用闭式循环系统,机力通风冷却塔以及相应的中央水泵房,具体位置在主厂房区的东面,并预留扩建场地。进排水管道采用单元制,根据汽机主厂房和已建冷却塔的相对位置,循环水进、排水管将从汽机主厂房东面进出,可缩短循环水管道的长度。机组冷却补水的水源取自六磊塘,另外,在厂区东北角新设补水泵房一座。
本期工程由于是燃气热电冷三联供项目,投产后需要对外提供蒸汽,所以化学水的用量将增加很多,由于厂区用地相当紧张,所以原水预处理系统、化学预除盐处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等水系统,根据工艺流程,合并布置,节约用地。
由于厂区用地东西向较狭窄,本方案主厂房区采用东西向布置后,对厂区整体布局影响较大,受场地限制,水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只能分开布置,原水预处理站场包括消防泵房、脱水机间、室外构筑物等布置在厂区东北面,而预除盐车间及室外构筑物等布置在机力通风冷却塔南面,以上设施并考虑预留场地,满足扩建燃机所需。
电厂厂前区集中在厂区东南角进行规划,该区域主要为电厂管理中心,将设置行政、生产办公楼、食堂、综合楼以及运行公寓等建筑,用地面积将控制在6000m2,按场地条件将采用联合建筑形式。
但是在主厂房区域采用南北向布置后,北面和南面的辅助生产设施用地就显得较为紧张,如水系统设施只能分开布置。而主厂房区域东面布置机力通风冷却塔后,受建构筑物最小间距控制,布置相对比较宽松,而且机力通风冷却塔布置在主厂房区域东面,处于最大风频的上风侧,燃机和余热锅炉容易受到水雾的影响。
故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航改机型分布式能源站分布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航改机型分布式能源站分布系统,其包括:汽机房、燃机、余热锅炉模块、变压器区和升压站区模块、天然气调压站模块、冷却塔区模块、净水预处理区和预除盐水处理区模块;
变压器、燃机、余热锅炉、汽机房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主厂房固定端朝西,向东扩建;预除盐水处理区、净水预处理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区合并布置、对该区域重新进行整合,相互之间靠近重点服务对象,缩短彼此间的管线联系,节约建构筑物用地。
进一步包括天然气计量站,天然气计量站、天然气调压站、天然气放散管区各区域集中布置,有装卸、贮存功能的建构筑物将沿道路布置,压缩分区用地面积,使全厂形成清洁整齐、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美环境。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东南角的制冷加热站和西南角的厂前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节约建构筑物用地;压缩分区用地面积,使全厂形成清洁整齐、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美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0米层平面图;
图3为图1中6米层平面图;
图4为图1中10米层平面图;
图5为图1中12.5米层平面层;
图6为生活水泵房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图6,一种航改机型分布式能源站分布系统,汽机房、燃机、余热锅炉岛模块、变压器区和升压站区模块、天然气调压站模块、冷却塔区模块、净水预处理区和预除盐水处理区模块等。
模块划分的原则:根据本工程具体条件,在本次设计中为业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特别是汽机房、燃机、余热锅炉岛模块,在各工艺采用的基本模块划分的基础上,立足于与系统模块相结合,通过反复比较组合成各种方案,并进行深入优化,使整个总图布置系统流程短捷,检修方便,占地少、空间利用程度高,通道合理顺畅,实现“建设一个全寿命期内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能源电厂”的设计思路,同时,也给业主创造一个灵活多样的布置选择空间。
集各工艺系统优化成果,汽机房、燃机、余热锅炉区域布置紧凑。
本厂址用地是开发区用地,项目用地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取得,厂区用地面积与可研要求所需有一定差距,建设场地仅为380m×190m,面积约73300m2,所以建设用地非常紧张。通过优化主厂房区域合理布置,包括a排外变压器区的布置调整,循环水进、排水管的规划走向,满足主厂房区域的布置。
辅助生产区集约化集中布置,厂区格局分区明确
通过集约化布置,将预除盐水处理区、净水预处理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区合并布置、对该区域重新进行整合,相互之间靠近重点服务对象,缩短彼此间的管线联系,节约建构筑物用地,天然气计量站、天然气调压站、天然气放散管区等各区域集中布置,有装卸、贮存功能的建构筑物将沿道路布置,压缩分区用地面积,使全厂形成清洁整齐、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美环境。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道路红线,优化厂区布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道路红线是不可逾越的,为解决红线与厂区布置的矛盾,将优化主变压器和升压站的布置,通过各专业配合,主厂房区域布置进一步优化。压缩厂区用地,解决厂区布置和道路红线的矛盾,也为预留厂区扩建用地创造有利条件。
立足本期,着眼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期工程建设2×60mw(级)燃气热电冷三联供项目,远期全厂装机容量将达到4×60mw以上,根据莘庄工业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电厂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工业区范围将建设大型商务、休闲和居住区,给电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鉴于此,做好做足规划预留工作是相当必要的。
布置克服了由于厂区东西向较狭窄带来的不利因素,经多次优化设计,使厂区总平面布置分区功能明确,工艺流顺顺畅,生产管理方便,相互之间干扰少,作为采用天然气为清洁燃料的燃气热电冷三联供项目,厂区整体空间将更加完美、整齐。
厂区总平面布置,结合建设场地现状,因地制宜,并考虑电厂近、远期的发展。基于上述规划思路,本期2×60mw(级)燃机热电联产项目的总平面布置根据美国ge公司和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提供的三大机组主设备及相关的其它资料进行规划,并作预留扩建的条件。
本期工程将按照建设场地的特定条件,完善全厂总体规划,为电厂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扩建条件。
以汽机房和燃机、余热锅炉为主体的主厂房区,是电厂的核心区域,燃机和余热锅炉露天布置,汽机房屋内布置。本工程根据地形现状和地质条件,首先确定主厂房区域的位置,东西方向,以电厂西围墙处向东退18.50m,作为主厂房固定端,南北方向,基本处于场地中部偏南。按工艺要求,主厂房区的布置格局如下:由南向北依次为主变压器、燃机、余热锅炉、汽机厂房。主厂房固定端朝西,向东扩建。
燃机和余热锅炉露天布置,燃机布置在余热锅炉南面,二台燃机之间的中心距离为29.5m。南北方向,从燃机端部至余热锅炉烟囱中心的距离为42.579m。
汽机房布置在余热锅炉北面,中间用通道分隔,汽机房横向双跨布置,主跨和副跨分别为13.25m和9.00m,汽机房主立面朝北。汽机主厂房纵向长度为53.00m,另加3.00m楼梯间。从余热锅炉烟囱中心向北至汽机主厂房a排柱中心的距离为12.00m。
在主厂房区南面布置110kv屋内配电装置(g.i.s)和继电器室,与主厂房区道路相隔。由于二套燃机发电和蒸汽发电配有有四台发电机,需要四台主变,进线间隔也需要四个,限于场地南北向尺寸,主变压器至升压站之间采用电缆连接。送出也将采用电缆,至厂区西围墙外1.0m。
本期机组燃料采用川气东送天然气,由区域网络送至厂内,厂外输送管道由中国市政西南院负责设计,厂内外管道的设计分界点在厂内计量站和调压站之间。厂区内调压设备和计量装置一套,位置在本期燃机厂房北面,并预留扩建调压站位置,调压站南面另设尖峰锅炉房。本厂计量装置由中国市政西南院负责设计。
2×60mw燃机机组循环冷却水采用闭式循环系统,本期工程将新建一座3×2100m3/h的机力通风冷却塔以及相应的中央水泵房,具体位置在汽机房的东北面,并预留扩建场地。进排水管道采用单元制,根据汽机主厂房和已建冷却塔的相对位置,循环水进、排水管将从汽机主厂房北面进出,可缩短循环水管道的长度。机组冷却补水的水源取自六磊塘,另外,在厂区东北角新设补水泵房一座。
本期工程由于是燃气热电冷三联供项目,投产后需要对外提供蒸汽,所以化学水的用量将增加很多,由于厂区用地相当紧张,所以原水预处理系统、化学预除盐处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等水系统,根据工艺流程,合并布置,节约用地。
原水预处理站场包括消防泵房、室外构筑物等以及预除盐车间及室外构筑物、脱水机间等全部布置在厂区东北面,并考虑预留场地,满足扩建燃机所需。
电厂厂前区集中在厂区东南角进行规划,该区域主要为电厂管理中心,将设置行政、生产办公楼、食堂、综合楼以及运行公寓等建筑,用地面积将控制在6000m2,按场地条件将采用联合建筑形式。
另外,包括设置在东南角的制冷加热站和西南角的厂前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