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及建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6244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及建筑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及建筑方法。



背景技术:

按传统的建筑结构施工的建筑物,功能单一,住宅用房和教学用房因举架高低,开间大小不一致,导致在建筑物在开始进行施工时就已经把它的使用形式确定下来了,在建筑业强调可持续使用,全周期使用效率的今天,为业主提供灵活的建筑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全周期使用效率,成为了新的探索方向,如何从方案设计初始阶段开始,预留后期改造空间,使得建筑实现自身的多用途使用功能,从而提高建筑的全周期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及建筑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其组成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设有数层建筑物,在所述建筑物墙体的四角及中间部位,每隔一定间隔具有立柱,在所述的外墙的立柱之间具有外墙体垛口,所述的外墙体垛口之间具有外窗,在所述的外墙立柱与中间立柱之间具有墙体一和墙体二,在所述的墙体二上具有一组高窗,所述的高窗分独立高窗和门窗一体高窗,所述的独立高窗为在墙体上部建有高窗,而在高窗所处位置的下部的墙体为具有立缝的可拆除墙体,所述的门窗一体高窗为在墙体上部建有高窗,而在高窗所处位置的下部具有门,所述的高窗与所述的门的外框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所述的外墙的立柱与中间立柱之间还根据使用功能要求而具有间隔墙。

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所述的建筑物作为教室使用时,所述的外墙体、墙体一和墙体二所共同围成的房间为教室,在所述的墙体二的左右两端具有门窗一体高窗,中部具有独立高窗,所述的教室内具有讲台和学习座椅;所述的建筑物作为宿舍使用时,所述的外墙体、墙体一和墙体二所共同围成的房间可通过间隔墙进行分割成三个独立的房间,其中部的独立高窗下的可拆除墙体被拆除,加装门,三个独立的房间分别具有独立的门和窗,所述的独立的房间内具有床。

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的建筑方法,所述的建筑物采用:(1)“就高不就低”,宿舍将来使用功能可能会考虑作为教学楼使用,为了降低改造难度与成本,设计时将尽量满足要求高的使用功能;(2)根据疏散宽度与疏散距离要求,宿舍的一个防火分区内人数考虑144人,疏散宽度应为1×144/100=1.44m,教学楼一个防火分区内人数考虑为280人,疏散宽度应为1.05×280/100=2.94m,考虑双向疏散,两部楼梯,最终楼梯间梯段宽为1.8m,走廊净宽2.5m,教学楼同理,两种改造模式均采用统一模数;(3)根据宿舍疏散宽度计算标准,楼梯门、楼梯及走道总宽度应按每层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且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20m,楼梯平台宽度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4)根据教学楼疏散宽度计算标准,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等处每100人的净宽度应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同时,教学用房的内走道净宽度不应小于2.40m,单侧走道及外廊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80m;(5)根据层高要求,居室在采用单层床时,层高不宜低于2.80m;在采用双层床或高架床时,层高不宜低于3.60m,居室在采用单层床时,净高不应低于2.60m;在采用双层床或高架床时,净高不应低于3.40m;(6)根据楼梯梯段设计要求和中小学教学楼梯段要求,进行楼梯梯段设计;(7)其他要求:根据规范中对卫生间位置设置进行了要求,公共厕所应设前室或经盥洗室进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通过统一层高,统一疏散计算,统一辅助空间设计,本着“就高不就低”原则,通过学生公寓与教学楼同等柱网模数下的功能互换,可以极大地配合民营教育集团关于投资规模,招生人数等前期工作的开展。

本发明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实现建筑的全周期使用,提高建筑的全周期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建筑手段使得业主得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对设计工作的新探索。

本发明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参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对在需功能互换的建筑物进行整体规划。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图(教室)。

附图2是本发明的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图(宿舍)。

图中:1 —墙体一;2 —讲台;3 —教室门;4 —墙体二;5 —立柱;6 —高窗;7 —外窗;8 —外墙体垛口;9 —教室;10 —床;11 —宿舍门;12 —宿舍;13 —间隔墙; 14 —高窗下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其组成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设有数层建筑物,在所述建筑物墙体的四角及中间部位,每隔一定间隔具有立柱5,在所述的外墙的立柱之间具有外墙体垛口8,所述的外墙体垛口之间具有外窗7,在所述的外墙立柱与中间立柱之间具有墙体一1和墙体二4,在所述的墙体二上具有一组高窗6,所述的高窗分独立高窗和门窗一体高窗,所述的独立高窗为在墙体上部建有高窗,而在高窗所处位置的下部的墙体为具有立缝的可拆除墙体,所述的门窗一体高窗为在墙体上部建有高窗,而在高窗所处位置的下部具有高窗下门14,所述的高窗与所述的高窗下门的外框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所述的外墙的立柱与中间立柱之间还根据使用功能要求而具有间隔墙13,所述的高窗下门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又分别称为教室门3或宿舍门11。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所述的建筑物作为教室9使用时,所述的外墙体、墙体一和墙体二所共同围成的房间为教室,在所述的墙体二的左右两端具有门窗一体高窗,中部具有独立高窗,所述的教室内具有讲台2和学习座椅;所述的建筑物作为宿舍12使用时,所述的外墙体、墙体一和墙体二所共同围成的房间可通过间隔墙进行分割成三个独立的房间,其中部的独立高窗下的可拆除墙体被拆除,加装高窗下门,三个独立的房间分别具有独立的门和窗,所述的独立的房间内具有床10。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可进行功能置换的建筑结构的建筑方法,所述的建筑物采用:(1)“就高不就低”,宿舍将来使用功能可能会考虑作为教学楼使用,为了降低改造难度与成本,设计时将尽量满足要求高的使用功能;(2)根据疏散宽度与疏散距离要求,宿舍的一个防火分区内人数考虑144人,疏散宽度应为1×144/100=1.44m,教学楼一个防火分区内人数考虑为280人,疏散宽度应为1.05×280/100=2.94m,考虑双向疏散,两部楼梯,最终楼梯间梯段宽为1.8m,走廊净宽2.5m,教学楼同理,两种改造模式均采用统一模数;(3)根据宿舍疏散宽度计算标准,楼梯门、楼梯及走道总宽度应按每层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且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20m,楼梯平台宽度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4)根据教学楼疏散宽度计算标准,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等处每100人的净宽度应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同时,教学用房的内走道净宽度不应小于2.40m,单侧走道及外廊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80m;(5)根据层高要求,居室在采用单层床时,层高不宜低于2.80m;在采用双层床或高架床时,层高不宜低于3.60m,居室在采用单层床时,净高不应低于2.60m;在采用双层床或高架床时,净高不应低于3.40m;(6)根据楼梯梯段设计要求和中小学教学楼梯段要求,进行楼梯梯段设计;(7)其他要求:根据规范中对卫生间位置设置进行了要求,公共厕所应设前室或经盥洗室进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