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房屋木梁、屋面板以及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房屋搭建结构复杂,搭建时耗费人工,搭建时间较长,生产成本和搭建成本较高,且稳定性低,无法实现木质房屋的快速搭建与稳定性的保证,因此木结构搭建房屋应用率较低,适用范围较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房屋木梁,便于与屋面板进行快速搭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房屋木梁,包括一号木梁本体,所述一号木梁本体的上端面是由一个一号倾斜面和一个二号倾斜面组成的倒V形面;在一号倾斜面和二号倾斜面上分别设有沿一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一号木梁本体的一号插槽;所述一号插槽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和一个二号矩形槽组成,二号矩形槽连接在一号矩形槽的底部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房屋木梁,便于与屋面板进行快速搭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房屋木梁,包括二号木梁本体,所述二号木梁本体的上端具有一个三号倾斜面;在三号倾斜面上设有一个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伸展的矩形凸台;在三号倾斜面上还设有沿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二号插槽;二号插槽位于矩形凸台的下侧;所述二号插槽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和一个二号矩形槽组成,二号矩形槽连接在一号矩形槽的底部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屋面板,便于与房屋木梁进行快速搭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屋面板本体下表面上分别设有沿垂直于屋面板本体长度的方向贯穿该屋面板本体的三号插槽、矩形凹槽和四号插槽;三号插槽和四号插槽结构相同;三号插槽/四号插槽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和一个二号矩形槽组成,二号矩形槽连接在一号矩形槽的底部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中的木梁与屋面板搭建稳定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包括一号木梁、二号木梁和屋面板,所述一号木梁包括一号木梁本体,一号木梁本体的上端具有一个一号倾斜面;在一号倾斜面上设有沿一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一号木梁本体的一号插槽;所述二号木梁包括二号木梁本体,二号木梁本体的上端具有一个三号倾斜面;在三号倾斜面上设有一个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伸展的矩形凸台;在三号倾斜面上还设有沿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二号插槽;二号插槽位于矩形凸台的下侧;所述屋面板包括屋面板本体,在屋面板本体下表面上分别设有沿垂直于屋面板本体长度的方向贯穿该屋面板本体的三号插槽、矩形凹槽和四号插槽;一号插槽、二号插槽、三号插槽和四号插槽结构相同;每个插槽均呈L形,且由一个一号矩形槽和一个二号矩形槽组成,其中,二号矩形槽连接在一号矩形槽的底部一侧;屋面板本体位于一号木梁本体和二号木梁本体的上方;所述一号倾斜面的倾斜方面与三号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一号插槽与三号插槽位置对应且组合形成用于连接一号木梁本体与屋面板本体的一号插孔,在一号插孔内设有与所述一号插孔相适配的一号插块;矩形凸台位于矩形凹槽内;二号插槽与四号插槽位置对应且组合形成用于连接二号木梁本体与屋面板本体的二号插孔,在二号插孔内设有与所述二号插孔相适配的二号插块。
优选地,所述一号插块与二号插块结构相同,由长度相等的一号插块本体和二号插块本体组成;其中,一号插块本体为方形插块;二号插块本体为C形插块,C形插块的两个端部均与所述二号矩形槽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分别给出了房屋木梁和屋面板的具体结构,通过合理设计上述结构关系,便于实现房屋木梁与屋面板的快速搭建,搭建后的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房屋木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另一种房屋木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一种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插入插块之前);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插入插块之后);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一号插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二号插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一号木梁本体,2-一号倾斜面,3-二号倾斜面,4-一号插槽,5-一号插槽,6-一号矩形槽,7-二号矩形槽,8-二号木梁本体,9-三号倾斜面,10-矩形凸台,11-二号插槽,12-屋面板本体,13-三号插槽,14-矩形凹槽,15-四号插槽,16-一号插孔,17-一号插块,18-二号插孔,19-二号插块,20-一号插块本体,21-二号插块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所示,一种房屋木梁,包括一号木梁本体1。一号木梁本体1的上端面是由一个一号倾斜面2和一个二号倾斜面3组成的倒V形面。
在一号倾斜面2和二号倾斜面3上分别设有沿一号木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一号木梁本体的一号插槽,例如一号插槽4和一号插槽5。
以一号插槽4为例说明:该一号插槽4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6和一个二号矩形槽7组成,二号矩形槽7连接在一号矩形槽6的底部一侧。
本实施例1中的房屋木梁可以放置在屋脊位置处使用,利于实现与屋面板的快速搭建。
实施例2
结合图2所示,一种房屋木梁,包括二号木梁本体8。二号木梁本体8的上端面采用倾斜式设计,即具有一个三号倾斜面9。
在三号倾斜面9上设有一个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伸展的矩形凸台10,该矩形凸台10在二号木梁本体8与屋面板配合使用时起到限位作用。
在三号倾斜面9上还设有沿二号木梁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该二号木梁本体的二号插槽11;二号插槽11位于矩形凸台10的下侧。
二号插槽11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6和一个二号矩形槽7组成,二号矩形槽7连接在一号矩形槽6的底部一侧。
本实施例2中的房屋木梁可以放置在非屋脊位置使用,利于实现与屋面板的快速搭建。
实施例3
结合图3所示,一种屋面板,包括屋面板本体12,在屋面板本体12下表面上分别设有沿垂直于屋面板本体长度的方向贯穿屋面板本体的三号插槽13、矩形凹槽14和四号插槽15。
本实施例3中的三号插槽13和四号插槽15结构相同。以三号插槽13为例说明:
三号插槽13呈L形,即由一个一号矩形槽6和一个二号矩形槽7组成,二号矩形槽7连接在一号矩形槽6的底部一侧。
此外,为了方便加工,矩形凹槽14和四号插槽15可以设计为连通结构,图3中的虚拟线只是用于说明上述矩形凹槽14和四号插槽15是独立存在的。
实施例4
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木梁与屋面板连接结构,包括一号木梁、二号木梁和屋面板。其中,一号木梁可以采用如上述实施例1中的一号木梁,二号木梁可以采用如上述实施例2中的二号木梁,屋面板可以采用如上述实施例3中的屋面板。
在木梁与屋面板搭建时,一号木梁本体1位于屋脊A位置,二号木梁6位于非屋脊B位置。其中,一号木梁本体1有一根;二号木梁本体6有两根,其中一根位于一号倾斜面2的所在侧,另一根木梁位于三号倾斜面3的所在侧。
以二号木梁本体6位于一号倾斜面2的所在侧为例说明木梁与屋面板的连接结构。
在木梁与屋面板搭建时,屋面板本体12位于一号木梁本体1与二号木梁本体8上方。其中,矩形凸台10位于矩形凹槽14内,起到限定屋面板本体12与二号木梁本体8位置的作用。
一号倾斜面2的倾斜方向与三号倾斜面9的倾斜方向一致。
一号插槽4、二号插槽11、三号插槽13和四号插槽15结构均相同。
一号插槽4与三号插槽13位置对应且组合形成用于连接一号木梁本体1与屋面板本体12的一号插孔16,在一号插孔16内设有与所述一号插孔相适配的一号插块17。
二号插槽11与四号插槽15位置对应且组合形成用于连接二号木梁本体8与屋面板本体12的二号插孔18,在二号插孔内设有与所述二号插孔相适配的二号插块19。
一号插块17与二号插块19结构相同,以一号插块17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一号插块17由长度相等的一号插块本体20和二号插块本体21组成。
其中,一号插块本体20为方形插块;二号插块本体21为C形插块,C形插块的两个端部均与二号矩形槽7相适配。
在二号插块本体21插入相应插孔内时,其两个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二号矩形槽7内。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