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3898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旨在解决因避难层层高变化引起墙肢的稳定问题。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旧城的改造工作是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增加城市改造空间、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旧城的改造工作十分重要。在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的今天,超高层公寓建筑优势日益突显,因此在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100m以上的超高层公寓住宅不断涌现,甚至出现300m的超高层公寓项目。对于超高层塔楼,除减小楼盖自重外,控制剪力墙厚度不仅有助于降低地震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有着良好的经济性。自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颁布后,对高层住宅的防火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规范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需要设置避难层。因设备要求,避难层高度需要做到4.2~6m,此时墙肢的高厚比往往达到21~30,易出现墙肢稳定问题。所以,在避免自上而下增加墙厚及满足墙肢稳定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合理设计避难层的剪力墙是结构工程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提供一种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包括:

位于所述避难层上侧的上暗梁、位于所述避难层下侧的下暗梁,以及,位于所述上暗梁与所述下暗梁之间的避难层墙肢,所述避难层墙肢的厚度较所述避难层下层的墙肢厚,所述避难层在原墙肢的基础上加厚的部分称为加厚墙肢。

进一步的,所述上暗梁及所述下暗梁均包括:暗梁上部钢筋、暗梁下部钢筋、暗梁腰筋,以及,用于箍住所述暗梁上部钢筋及所述暗梁下部钢筋的暗梁箍筋。

进一步的,所述加厚墙肢位于所述原墙肢的两侧或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加厚墙肢包括:位于所述上暗梁与所述下暗梁之间的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以及,所述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分别伸入所述上暗梁及所述下暗梁中,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进一步的,避难层上、下层原有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在避难层剪力墙内连续、贯通。

进一步的,原墙肢水平分布筋与所述原墙肢竖向分布筋相连接,所述原墙肢水平分布筋与所述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之间设置拉结筋。

进一步的,所述加厚墙肢的厚度不小于50mm。

进一步的,所述上暗梁及所述下暗梁的高度为所述避难层墙肢厚度的2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提供一种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旨在解决因避难层层高变化引起墙肢的稳定问题,包括:位于避难层上侧的上暗梁、位于所述避难层下侧的下暗梁,以及,位于所述上暗梁与所述下暗梁之间的避难层墙肢,所述避难层墙肢的厚度较位于所述避难层下层的墙肢厚,所述避难层在原墙肢的基础上加厚的部分称为加厚墙肢。这样,在满足避难层墙肢稳定要求的前提下,不加厚结构避难层以下及以上墙肢,几乎不改变整体结构的自重,维持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不变;避难层墙肢内增设的暗梁与相邻层墙肢形成一个整体,作为不同厚度墙肢的过渡段,暗梁对协调墙肢的变形发挥良好的作用;墙肢内增设的暗梁加强对暗梁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升墙肢的整体性;避难层相邻楼层的墙肢钢筋贯通,保持了受力的连续性;对加厚墙肢配置竖向分布筋、水平分布筋及水平拉结筋等,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升墙肢的承载能力及延性;仅避难层单层变截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因高度变化引起层刚度突变的程度,同时增加厚度处的水平钢筋也提高了楼层的抗剪承载力,使楼层间抗剪承载力变化更加均匀。此外,提供的施工方法简单,直接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外部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外部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其相关参数及结构如图1-2所示:

本实用新型避难层墙肢结构中:上暗梁1,下暗梁2、原墙肢厚度16,下层墙肢厚度3、避难层墙肢厚度与下层墙肢厚度的差值4、避难层高度5、上暗梁及下暗梁高度6、暗梁上部钢筋7,暗梁下部钢筋8、暗梁箍筋9、暗梁腰筋10、原墙肢竖向分布筋11、原墙肢水平分布筋12、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14及拉结筋15。

上述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主要包括:

位于避难层上侧的上暗梁1、位于避难层下侧的下暗梁2,以及,位于上暗梁1与下暗梁2之间的避难层墙肢,避难层墙肢的厚度较位于避难层下层的墙肢厚,避难层在原墙肢的基础上加厚的部分称为加厚墙肢。

上暗梁1及下暗梁2均包括:暗梁上部钢筋7、暗梁下部钢筋8、暗梁腰筋10,以及,用于箍住暗梁上部钢筋7及暗梁下部钢筋8的暗梁箍筋9。

在本实施例中,加厚墙肢位于原墙肢的一侧。

加厚墙肢包括:位于上暗梁1与下暗梁2之间的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以及,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14,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分别伸入上暗梁1及下暗梁2中,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避难层上、下层的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在避难层剪力墙内连续并贯通。

原墙肢水平分布筋12与原墙肢竖向分布筋11相连接,原墙肢水平分布筋12与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14之间设置拉结筋15。

加厚墙肢的厚度不小于50mm。

上暗梁1及下暗梁2的高度为所述避难层墙肢厚度的2倍。

原墙肢厚度16与下层墙肢厚度3相等。

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

在避难层中预留下层墙肢竖向分布筋13;

在避难层的下暗梁2位置采用暗梁箍筋9箍住暗梁上部钢筋7及暗梁下部钢筋8;

在避难层中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插入下暗梁2相应位置且满足锚固要求;

连接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14与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并将原墙肢水平分布筋12与原墙肢竖向分布筋11拉结;

在避难层中加厚墙肢竖向分布筋13伸入上暗梁1相应位置且满足锚固要求,上暗梁1位置采用暗梁箍筋9箍住暗梁上部钢筋7及暗梁下部钢筋8;

安装模板并浇筑混凝土得到避难层墙肢结构。

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包括:原墙肢水平分布筋12与加厚墙肢水平分布筋14之间设置拉结筋15。

在本实施例中,超高层公寓中避难层墙肢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包括如下工序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对预留的下层墙肢纵向分布筋和/或上层墙肢纵向分布筋进行调直理顺及杂物清理;

在绑扎前进行绑扎所涉及部分的定位,例如,在竖向分布筋上划好水平分布筋的分档标志、在竖向分布筋上绑扎定位水平分布筋、在水平分布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等;

钢筋绑扎相交的位置需要扎牢,绑扎时绑扎交点的铁丝扣成8字形以免歪斜变形;

在钢筋外部采用垫块或垫圈成型钢筋保护层;

采用模板工程施工,并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后的养护工作。

上述“联结”处理可采用焊接或绑扎等处理方式。

这样,在满足避难层墙肢稳定要求的前提下,不加厚结构避难层以下及以上墙肢,几乎不改变整体结构的自重,维持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不变;避难层墙肢内增设的暗梁与相邻层墙肢形成一个整体,作为不同厚度墙肢的过渡段,暗梁对协调墙肢的变形发挥良好的作用;墙肢内增设的暗梁加强对暗梁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升墙肢的整体性;避难层相邻楼层的墙肢钢筋贯通,保持了受力的连续性;对增厚的墙肢配置竖向分布筋、水平拉筋等,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升墙肢的承载能力及延性;仅避难层单层变截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因高度变化引起层刚度突变的程度,同时增加厚度处的水平钢筋也提高了楼层的抗剪承载力,使楼层间抗剪承载力变化更加均匀。此外,提供的施工方法简单,直接可靠。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厚墙肢位于原墙肢的两侧,具体如图3-4所示。

本申请的应用实例如下:

某旧改项目,有2栋超高层公寓,结构高度为140m,地下二层,地上43层,标准层高度3m。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体系,转换层以上为公寓。第16层和第35层为避难层,高度为4.2m,墙肢厚度为200mm,几片墙肢的稳定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常规做法是加大那些不满足墙肢稳定的剪力墙厚度,并将加厚的墙肢厚度一直往下延续。以第35层为例,将剪力墙厚度由200mm加大到250mm或300mm,此时转换层~第35层之间的墙肢厚度均加厚,这必然造成室内建筑使用空间的缩小、结构重量的加大,也造成框支层转换的难度与结构基础的不经济性。

采用本应用技术,仅对避难层处不满足稳定要求的墙肢加大厚度,典型标准层的建筑使用空间维持不变。本应用技术给出对增厚墙肢的设计:通过上、下暗梁加强对避难层墙肢的约束作用,并提升了墙肢与上下层墙肢的整体性;避难层与上下楼层的竖向受力分布筋相互贯通,确保受力连续性;避难层墙肢厚度加大也缓解了因高度变化引起层刚度突变的程度,配置增厚墙肢的水平钢筋改善了楼层间抗剪承载力变化的程度。此外,提供的变截面墙肢设计做法施工简单,直接可靠。

本实例中第35层墙肢需要增厚的有4片,第16层墙肢需要增厚有4片,采用本技术,可节约混凝土用量约240方,增加实际使用面约80m2。本实例中每栋可为甲方增加不低于480万元的效益(每平米单价按6万估算),可见,该技术具有比较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