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马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730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马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施工马道。



背景技术:

膜结构是由多种高强薄膜材料及加强构件(钢架、钢柱或钢索)通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形成某种空间形状,作为覆盖结构,并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载作用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膜结构可分为充气膜结构和张拉膜结构两大类。充气膜结构是靠室内不断充气,使室内外产生一定压力差,室内外的压力差使屋盖膜布受到一定的向上的浮力,从而实现较大的跨度。张拉膜结构则通过柱及钢架支承或钢索张拉成型。

将张拉膜固定在绷膜钢管上,简称绷膜。在绷膜过程中,工人先把绷膜钢管固定在待安装位置,然后再向绷膜钢管上进行绷膜工作。一般采用在绷膜钢管侧布置满堂式脚手架的方法,但是这种传统的满堂式脚手架不适合跨度较大的张拉膜的安装,因为跨度较大的张拉膜的,面积较大,如果采用满堂式脚手架的方法,安装成本过高,施工效率低。

现有的可参考申请号为201420251725.3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颖施工马道,包括两道平行的马道框边,固定在马道框边上的扶栏和一组踏板,马道框边的上端固定有挂钩,下端固定有支座,扶栏是由钢筋焊接而成的网架结构,踏板是由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互相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踏板之间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水平固定在马道框边之间,踏板的中部自上而下连接有一排加固支撑架。克服了传统马道制作成本高且不易制作的缺点,解决了降低人力物力投入量和成本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结构的施工马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施工马道,包括架体和放置在架体上的移动踏板,架体包括至少两个挂架,挂架包括竖直杆和水平杆,竖直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绷膜钢管连接的连接部,竖直杆的另一端与水平杆的端头固接,竖直杆与水平杆相互垂直,移动踏板的下表面与水平杆抵接,所述水平杆远离竖直杆的端头固设有挡板,挡板与竖直杆之间的距离等于移动踏板的宽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工人将至少两个挂架通过连接部挂在绷膜钢管上,竖直杆周向侧壁与绷膜钢管抵接,将移动踏板放置在水平杆上,移动踏板的底壁与水平杆的顶部抵接,移动踏板长度方向 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与竖直杆抵接,另一个侧壁与挡板抵接。移动踏板在宽度方向上无晃动,工人踩在移动踏板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工人可以向前继续放置挂架,在新的挂架与其相邻的挂架之间继续铺设移动踏板,工人可以继续前行。该结构连接稳定,使用灵活,体积小巧,便于重复利用。

较佳的,所述连接部为固接在竖直杆端头、向远离水平杆的方向弯折的挂钩,挂钩内壁与绷膜钢管的外壁相适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挂钩由绷膜钢管的上方挂在绷膜钢管上,当工人踩在移动踏板上时,移动踏板给水平杆向下的压力,水平杆给竖直杆向下的拉力,竖直杆带动挂钩稳稳的压在绷膜钢管顶部,挂钩与绷膜钢管的摩擦力限制挂钩的来回移动,较为稳定。当需要将挂架移走时,直接将挂架向上移动,使得挂钩由绷膜钢管的上方离开绷膜钢管,方便快捷。

较佳的,所述移动踏板远离竖直杆的侧壁固设有若干固定槽,固定槽的内壁与挡板相适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卡在两个固定槽之间,能够避免移动踏板在水平杆上沿着移动踏板的长度方向滑动,能够使得移动踏板更加稳定,进一步保证工人的施工安全。

较佳的,所述移动踏板上表面长度方向两侧固设有挡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避免移动踏板上表面的工件和工人从移动踏板的边缘滑落,保障移动踏板上的工人安全,同时避免地上作业的工人被掉落的工件砸到。

较佳的,挡板顶端向远离竖直杆的方向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工人将移动踏板由上至下的放置在水平杆上,移动踏板的侧壁首先与挡板顶端抵接,倾斜的挡板对移动踏板起到引导作用,随着挡板的倾斜向下滑落,直至移动踏板的下表面与水平杆的顶部抵接,方便省力。

较佳的,移动踏板的下表面固定铺设有防滑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与移动踏板下表面与水平杆抵接而受到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移动踏板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工人的安全。

较佳的,移动踏板的边缘固设有把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给工人提供施力提供着力点,便于工人移动移动踏板的时候把持,给工人提供便利,节省人力。

较佳的,所述把手固设在移动踏板长度边的一侧的侧壁上,移动踏板的另一侧固设有供把手放置的缺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避免两个移动踏板相连设置时,把手使得两个移动踏板之间产生间隙,避免两个移动踏板无法紧密连接的现象产生。

较佳的,所述把手呈门字型,缺口的内壁与把手的外壁相适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缺口限制把手在移动踏板的宽度方向上左右晃动,提高移动踏板的稳定性,保证工人的施工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结构连接稳定,使用灵活,体积小巧,便于重复利用,保证工人的施工安全;给工人提供便利,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施工马道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施工马道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挂架;11、竖直杆;12、水平杆;13、挂钩;2、移动踏板;21、固定槽;22、挡边;23、防滑垫;24、把手;25、缺口;3、挡板;4、绷膜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马道,如图1所示,马道安装在绷膜钢管4上。包括架体和放置在架体上的移动踏板2。架体至少包括两个挂架1,才能够支撑杆起一个移动踏板2。

挂架1呈L形,包括相互固接的竖直杆11和水平杆12。竖直杆11竖直设置,竖直杆11的底端与水平杆12靠近绷膜钢管4的一端固接。水平杆12水平设置,其远离竖直杆11的端头向远离绷膜钢管4的方向延伸。在水平杆12杆远离竖直杆11的端头固设有向上延伸的挡板3。

如图3所示,挡板3的靠近竖直杆11的侧壁顶部向远离竖直杆11的方向倾斜,底部与竖直杆11的距离等于移动踏板2的宽度。

回看图2,在竖直杆11的顶端固设有用于连接绷膜钢管4的连接部,连接部为挂钩13,挂钩13的内壁呈弧状,与绷膜钢管4的顶部外壁贴合。竖直杆11靠近绷膜钢管4的侧壁与其他绷膜钢管4抵接。

移动踏板2呈长方形,移动踏板2的长度边一端的侧壁上固设有把手24,把手24呈门字形。移动踏板2的一端开设有供把手24放置的缺口25,当两个移动踏板2相邻放置时,把手24正好可以放入缺口25内。缺口25的内壁与把手24的外壁抵接。移动踏板2的底部固设有防滑垫23,防滑垫23由天然橡胶制成。

移动踏板2远离竖直杆1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固定槽21,固定槽21与挡板3相适配,当移动踏板2放置在水平杆12上时,挡板3正好卡在固定槽21内。挡板3的两个侧壁正好与固定槽21的内壁抵接,移动踏板2的远离竖直杆11的侧壁正好与挡板3靠近竖直杆11的侧壁底部抵接。移动踏板2底部的防滑垫23与水平杆12的顶部抵接。此时两个挂架1和一个移动踏板2之间相对固定。将两个挂架1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水平杆12卡移动踏板2下表面中间的位置也可以,也能够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平杆12位于移动踏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这样会使得移动踏板2最为稳定。

移动踏板2的上表面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边22。其中靠近竖直杆11一侧的挡边22沿着移动踏板2的长度变设置,轨迹呈直线状。远离竖直杆11一侧的挡板3沿着固定槽21的槽边蜿蜒设置,轨迹呈矩形的波浪状。挡板3的设置能够避免工人或工件从移动踏板2的长度边缘掉落。

其中,工人先将两个挂架1间隔一定距离挂在绷膜钢管4上。然后手持把手24将移动踏板2顺着挡板3顶部的倾斜面放置在水平杆12上,使得移动踏板2正好卡在竖直杆11和挡板3之间。同时挡板3位于固定槽21内。若不能够使得两个挡板3都位于固定槽21内,移动靠近自己的那个挂架1的相对位置即可,直至位置合适。工人踩到移动踏板2上,挡边22能够对工人和工件起到保护作用。若马道的长度不够,工人可以踩在移动踏板2上,继续向绷膜钢管4上挂两个架体,循环上述步骤。由于移动踏板2呈长方状,通过把手24和缺口25的配和,两个移动踏板2可以紧密相连,没有缝隙。使得工人在马道上走更加稳定,在马道上施工更加快速,达到了便于工人施工时灵活使用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