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板。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红砖砌墙模式已不能满足的节能、高效的建筑要求。在建筑装模时浪费大量的模板木材,在拆模时也存在不安全等不足。现有的预制件由于不具有通用性,必须从设计到施工统一完成,预制件还存在质量笨重、运输难、安装需要大型起重设备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操作简单、环保、适应广的建筑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板,主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正面设置为光滑面、所述板体背面设置为粗糙面,所述粗糙面设置有凸起结构、以及便于连接连接杆的连接架。
进一步,所述板体采用水泥板、混凝土压紧板、瓷板、木板、塑料板、橡胶板、复合材料板。
进一步,所述板体内设置有钢筋或纤维或钢丝网。
进一步,所述板体内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所述光滑面粘贴有瓷砖。
进一步,所述粗糙面外置有钢网层。
进一步,所述板体设置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多边形、球形、圆柱形。
进一步,所述建筑板用于制作墙面、楼板、立柱、横梁。
一种建筑墙面板,主要包括板体一、板体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位于板体一、板体二粗糙面上的支撑架相连接,所述连接杆设置有若干根,所述板体一与板体二之间设置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与连接架采用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所述板体一与板体二之间设置有钢网层。
进一步,所述板体一与板体二之间设置有隔板。
进一步,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填充材料。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安全性强,高效环保、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建筑墙面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板,主要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正面设置为光滑面2、所述板体1背面设置为粗糙面3,所述粗糙面3设置有凸起结构4、以及便于连接连接杆的连接架5。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1采用混凝土压紧板,所述板体1内设置有钢筋,所述板体1内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但不限于透气孔、透水孔、透视孔,所述板体1设置为圆形。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滑面2粘贴有瓷砖7,所述粗糙面3外置有钢网层8。
如图3所示,一种建筑墙面板,主要包括板体一100、板体二101、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与位于板体一100、板体二101粗糙面3上的支撑架5相连接,所述连接杆6设置有若干根,所述板体一100与板体二101之间设置有间隙。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杆6与连接架5采用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一100与板体二101之间设置有钢网层。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一100与板体二101之间设置有隔板。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泡沫材料、保温材料。
一种建筑墙面板,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按照墙面大小将板体一100、板体二101连接起来,然后通过连接栓将板体一100、板体二101固定好,形成夹层,然后往夹层中间灌注混凝土(浆液)等各种建筑材料,最后震动泵将建筑材料压实,等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凝固后便与板体一100、板体二101凝固为一体。本发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安全性强,高效环保、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