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塔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9655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型塔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殡葬祭祀建筑物,尤其为一种具有立体组合式灵墙的环保型塔陵。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殡葬改革不断推进,推行火化成绩显著,推行少占地或不占地的丧葬方式,节约殡葬用地,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已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绕不开的“老大难”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情形愈加紧急。据不完全统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每年死亡人数约近3万,如果每具遗体占用土地面积1平方米,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长期以来,多数城市在城郊结合部的林区建立公共墓园,有些墓园就建设在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内,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散葬坟墓散布在广阔的林地之中,上坟烧纸已成为引发林区森林火灾的主要隐患。

我国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公墓,已经批准建设的不得再扩大墓园范围,林区内禁止私自乱葬,对原有的散葬坟墓应当限期迁出。以上“治标不治本”的条例,仍然摆脱不了要占用大量土地安排墓地的窘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政府倡导,要节地生态安葬,促进殡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江海葬”、“草坪葬”、“花葬”、“树葬”、“烟花葬”和“气球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被誉为“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特点”,以破解“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困局,并希望在公众中树立新的生死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实施了多项惠民政策。如每年清明节前由市殡葬管理处组织骨灰集体洒江活动,各类新闻媒体为此还专门配发通知和后续新闻报道。其实,所谓的“生态葬”是会“二次污染”环境的。因为人的骨灰是碳化物,不能全部沉淀,撒入江海后只能部分沉淀,部分将漂浮在水面,会对水资源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人身上的病原体(如:肝炎病毒)通过焚烧后不能彻底杀灭,骨灰洒江海必然会污染水质,最终会通过饮用水、食盐、水产品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而骨灰下坑植树栽花的殡葬措施,同样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骨灰入坑后,病原体(如:肝炎病毒)会进入土壤后,一部分随着雨水或灌溉用水渗透进地表和地下水,另外的部分会被所栽植物的根茎吸收,进入茎、叶和果实,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而所谓的“烟花葬”、“气球葬”,则直接污染大气,是造成传染疾病大面积流行的途径。

既然“生态葬”不是化解“墓地危机”的必然出路,而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那么,是否有其它的有效途径,从民政部门了解到,为了倡导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最佳的骨灰安置方式是从地下往地上转移、室外向室内转移,从骨灰墙、骨灰安息堂向塔陵转移。塔陵建设既解决了骨灰出路问题,又节约了大量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对推进殡葬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塔陵和传统公墓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供于殿堂”,后者“葬于山野”。有人将塔陵和公墓进行比较,一个直观形象的概念就是好比“别墅”与“高层楼房”,两者的占地一样,塔陵的省地是非常明显的。据初步统计,仅一座中等规模的塔陵就可省上千亩良田。塔陵是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情和国际影响,综合复兴而来的一种文化、旅游场所。塔陵建筑神圣而庄严,所谓“造塔建陵,神圣如法;庄净其心,乃成功德”。塔葬与传统土葬相比,亲人的骨灰安置在塔内,风不吹,雨不淋,祭祀时有一种与亲人面对面的感觉,可以尽情地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塔陵这一传统在我国的的台湾、香港等地最早兴起。我国台湾省为了解决每年40万的死亡人口,已建塔陵50处。日本拥有的塔陵公墓已超过骨灰公墓的30倍。中国大陆的福建、广州、苏州等地陆续兴建园林式塔陵。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实行殡葬改革开始,北京率先采用了塔陵供奉的方式,以原有的护国寺和娘娘庙改建而成“八宝山革命公墓”塔陵。塔陵最大的好处是节约上地和增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现代园林公墓生态建设的一种好形式。这种方式,既卫生环保,又文明方便,更为国家节约土地,是一举多得的功德善事,利己利国。塔陵还有一个令人意料不到的功能,就是集中安置能力强。2015年,合肥市包河区骆岗街道因“大建设”中需要一次集中搬迁2000多座坟墓,没想到某塔陵让出一层,就解决了此难题。

国内有关部门算过这样一笔帐,造一个塔,占地600㎡,造13~17层,面积增至7900~10200㎡,可安置6万只骨灰盒,每穴占地0.o1㎡,只是骨灰公墓每穴占地l㎡的1%。以某县为例,该县以每年存1万计,每年可节约上地40多亩。而且,塔陵公墓是一种风景园林,对于越来越拥挤的城市来说,增加风景园林式的公墓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方向,对于我们这个注重风水、注重感情、注重伦理的民族来说,这种公墓也体现一种精神文明。节约下来的上地用于绿化和风景园林布局,增加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塔陵是我国殡葬改革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名词。塔,取僧塔的葬式;陵,取皇陵之气派。塔陵不仅是塔和陵完美的结合体,还蕴含着当代殡葬的崭新理念和崭新风范。在推行塔陵这种骨灰处理方式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凭吊祭祀的心理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塔陵建造的环保问题,还要引导人们在塔陵公墓中实现从传统凭吊祭祀习俗向文明凭吊祭祀的演变和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塔陵,节约用地,造价低,既符合国家的殡葬改革政策,也符合我国传统的丧葬民俗要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型塔陵,其构成包括有塔体、塔盖和塔尖,塔体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多层空间,设置多个不同层级,各层级设置有供祭祀人员站立的平台,各层级均可通过步梯和电梯到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内部空间各层级设置有立体组合式灵墙,所述立体组合式灵墙由立体框架、模块化寿龛构成,所述立体框架沿塔体内壁布置,立体框架形成若干个大小尺寸一致的空腔,所述模块化寿龛一一对应地放置于立体框架的空腔内,逝者骨灰盒或逝者塑像存放于该模块化寿龛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模块化寿龛采取预制构件组装而成,该预制构件是采用经过粉碎的拆迁建筑垃圾制成,所述模块化寿龛的内外表面采用环保型竹木纤维集成板来装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模块化寿龛由箱体和前端盖构成,前端盖下方与箱体下边沿用铰链活动连接,箱体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和前端盖开启机构,电机驱动前端盖开启机构控制前端盖开启和关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模块化寿龛内还设置有照明装置,前端盖开启时,照明装置光线照射到寿龛内逝者骨灰盒或逝者雕像正面,当前端盖关闭时,照明装置随之关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模块化寿龛前端盖外表面设置有挂钩或磁块,可以钩挂或吸贴微型花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逝者塑像由3d打印机根据逝者生前照片打印出逝者塑像,并将经过消毒处理后的逝者骨灰填充并封存到该3d打印生成的逝者塑像内部空腔中,再密封;所述逝者塑像3d打印机材料为树脂材料、仿象牙材料;所述逝者塑像外表面进行贴金装饰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环保型塔陵的构成还包括摄像设备、显示播放设备、控制设备,在塔体内部各层级设置有摄像设备,摄像设备镜头能指向四面环绕的立体组合式灵墙,所述显示播放设备位于四面环绕立体组合式灵墙之间的空间,所述控制设备实时或按预设程序控制摄像设备和显示播放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立体组合式灵墙沿塔体内部的四面墙壁布置,立体组合式灵墙下方设置有祭祀平台,塔体中央区域划分为四个休息等待区,每个等待区用绿化带隔离,在塔体内部的四个角落设置有显示屏、祭品桌,并隔离出祭祀人员站立区域,在塔体中心处设置有电梯井,安装有两部电梯,在电梯井外围设置有供人员上下步行的安全楼梯通道,正方形摄像导轨的四个角处设置有四个固定位摄像头,而其它十二个可移动摄像头则设置在摄像导轨上。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将依地面铺开的传统墓地,以多层塔陵与立体组合式灵墙相结合的形式向地下和地上空间拓展,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

2.本发明模块化寿龛为标准模块化制作,采用废弃材料预制而成,加之环保型竹木纤维集成板来装饰,免油漆免涂料,可数十年持久如新。

3.本发明既保留传统雕塑逝者塑像,又添加了现代3d打印技术形成逝者塑像,既满足了中国人传统地习俗即保留死者遗物以寄托思念之情,同时又艺术的再现了死者生前的风采,二者完美的结合为我国殡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4.本发明充分考虑了人们凭吊祭扫情感需要,利用现代光影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地拉近了灵墙上安放的逝者存放遗像雕塑盒与凭吊祭祀者之间的距离。

5.本发明采用当前普遍采用的第三方支付形式来实现定制服务的认定和付费,可以使得凭吊祭祀活动具有定制化,特质化,以满足凭吊祭祀人们的不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环保型塔陵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地上一层的环状立体框架与模块化寿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模块化寿龛结构示意图(前端盖开启状态)。

以上附图中,1是立体组合灵墙,2是祭祀平台,3是休息等待区,4是显示屏,5是祭品桌,6是祭祀人员站立区域,7是绿化区,8是电梯,9是电梯井,10是安全楼梯上行通道,11是安全楼梯下行通道,12是摄像头导轨,13是可移动摄像头,14是固定位摄像头,15是立体式框架,16是模块化寿龕,21是模块化寿龛箱体,22是模块化寿龕前端盖,23是铰链,24是箱体前端盖开启关闭驱动机构,25是照明装置,26是荷花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由塔体、塔盖和塔尖构成,外部呈六角形,塔体建筑地下二层、地上六层,塔陵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设计。

附图1为该实施例环保型塔陵某一层级内部布置的俯视平面图。

组合式灵墙1沿塔体内部的四面墙壁布置,组合式灵墙下方设置有祭祀平台2,该层级中央区域划分为四个休息等待区3,每个等待区用绿化带7相互隔离,在该层级的四个角落设置有显示屏5、祭品桌6隔离出祭祀人员站立区域6,在塔体中心处的电梯井9设置两部电梯8,在电梯井外围设置有供人员上下步行的安全楼梯通道10、11,正方形摄像导轨12的四个角处设置有四个固定位摄像头14,而其它十二个可移动摄像头13则设置在摄像导轨12上。

本实施例组合灵墙1的具体结构如附图2所示,立体式框架15固定于塔体内墙壁,模块化寿龕16放置于立体式框架15的各个大小尺寸一致的空腔内。该组合灵墙每行安置八个寿龕,每列安置五个寿龕,共计可安置四十个寿龕。

本实施例模块化寿龕如附图3所示。每个模块化寿龛由箱体21和前端盖22构成,前端盖下方与箱体下边沿采用铰链23活动连接,箱体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和前端盖开启机构24,每个模块化寿龛的电源线插头与金属框架上布置的电源插座插接,每个模块化寿龛内还设置有照明装置25,又如荷花灯26,当电机驱动前端盖开启机构控制前端盖开启时,荷花灯25点亮,光线照射到寿龛内放置的逝者骨灰盒或逝者雕像正面。当电机驱动前端盖开启机构关闭前端盖时,照明装置和荷花灯也随之关闭。为降低造价成本,该模块化寿龛采取预制构件组装而成,该预制构件是采用经过粉碎的拆迁建筑垃圾制成,模块化寿龛的内外表面采用环保型竹木纤维集成板来装饰,免油漆免涂料,可数十年持久如新。此外,该模块化寿龛前端盖外表面设置有挂钩或磁块,可以钩挂或吸贴微型花圈。

当凭吊祭祀者来到塔陵底层入口处,首先预约取号,并依号进入塔陵,乘电梯8或步行10登塔。当凭吊祭祀者来到逝者骨灰盒或雕像安放层级,若此时四个角落的祭祀区均被使用,则在休息等待区3静候。若四个角落祭祀区有未被使用的,凭吊祭祀者可直接进入任意一个祭祀区,并在终端设备上扫描逝者模块化寿龛的专用两维码,完成认证检验或付款等手续,即可开始凭吊祭祀活动。在控制设备自动或人为操控下,首先,音乐缓缓响起,逝者模块化寿龛的前端盖慢慢开启,该模块化寿龛的照明灯点亮并照射在寿龛中的骨灰盒正面,此时,可移动摄像头13调整其在导轨12上的位置和拍摄角度,准确地将该逝者骨灰盒清晰的特写画面呈现在该祭祀区的显示屏4上,此时,处在祭祀区6的凭吊祭祀者可以面向显示屏4上出现的逝者骨灰盒或雕像的清晰图像,凭吊祭祀者可以将供品放置在祭祀桌5上,并面对显示屏4鞠躬膜拜。在凭吊祭祀的规定时段内,还可以在显示并上播放逝者生前的纪念音像。

当凭吊祭祀活动结束,被祭祀逝者的模块化寿龛的前端盖关闭,最后,摄像头关闭,凭吊祭祀活动结束。凭吊祭祀者可以要求塔陵工作人员通过长杆将铁质框架的精致鲜花小花圈与寿龛前端盖正面的磁块粘合。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模块化寿龛中安放的不是传统骨灰盒,而是安放逝者的塑像,以创建环保型塔陵的崭新思路。

本实施例中,由3d打印机根据逝者生前照片打印出逝者塑像,再将经过消毒处理后的逝者骨灰封存到该逝者塑像内部空腔内,并密封开口。3d打印材料采用树脂材料、仿象牙材料,还可对塑像进行贴金等高端装饰。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逝者生前照片或影像资料,由人工雕塑制作成逼真的逝者塑像,再将经过消毒处理后的逝者骨灰添加到逝者塑像内部空腔内,并密封开口。同样,也可以对逝者雕像进行贴金等特殊高端装饰处理。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二次制模方法制成的石膏雕塑类似仿象牙料,具有坚硬、不怕碰压、不怕水,可随意用水清洗除尘。而铜质外表面雕塑更加高贵,可永久保存。

本实施例中,逝者塑像形式为园雕,可以有全身像、有立像、有坐像、也可做人体各种姿态,并可根据需要对该塑像进行外表面处理。使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通过栩栩如生的遗像雕塑而得到慰藉。

本实施例中的逝者塑像由于具有工艺美术性,既可以放入本塔陵模块化寿龛以供祭祀瞻仰,也可陈设在家中某个厅堂以纪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