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188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扶栏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



背景技术:

顾名思义,扶栏是固定于墙面帮助老弱病残人们上下楼和走动的辅助设备,医院及公共场所,人们居住的楼房走廊为了老年人、体弱疾患者都建有扶栏,扶栏十分常见。

扶栏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人们上下楼,它还具备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尤其在一些高楼、危险的地方,比如说在楼顶,如果没有护栏,则增加了人员高处坠落的可能性,而目前的扶栏生产制造出来后,高度一般是固定的,这对应一些高低不同的人来说,太高会影响扶栏的辅助功能,太低又会影响安全性,所以需要一种能够调节高低的扶栏来满足要求。

在公开号cn102405183a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扶栏组件包括不用紧固件而附连到彼此上且附连到扶栏支承结构上的盖板面板和裙缘面板。包括在扶栏组件中的定位装置通过推压固定式构件来沿两个方向改变裙缘面板的相对于运动梯级的位置,固定式构件为乘客传送器的构架的一部分或者否则连接到该构架上。在该组件中采用的扶栏支承件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并且可调节以改变乘客传送器中的扶栏面板和扶手的高度;但该发明结构复杂,成本仍然很高。

在公开号cn101119920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铰接在轿厢顶部的支撑框架上的折叠侧边的电梯轿厢顶部扶栏,其包含:能如手风琴般向内折叠成至少两个部分的两侧边,其垂直于电梯井道的平台门开口并且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与每个所述折叠侧边的后上端连接的上后侧杆,长度大约等于电梯轿厢的深度且铰接在或靠近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中间部分上的致动手柄,其垂直于井道的所述平台门开口,其中所述手柄至少通过铰接在中间平面内的杆与上后侧杆连接,并且具有末端球窝关节的侧杆连接在每个折叠侧边的后部,所述手柄可从一个较低的,基本水平的扶栏折叠位置穿过平台门开口提升到一个锁定的基本垂直的上部位置,同时拉拽两个折叠侧边,使它们垂直直立,并形成具有实施锁定的上侧杆和所述侧边上的后部连接杆以形成扶栏的第三后侧边,且相反的,可以从上部位置降低到较低位置,其中移动手柄导致同时折叠扶栏的两个折叠侧边,并由此收缩扶栏自身在轿厢顶部形成一个很小的高度;虽然该发明也能增加高度,但增加的高度是固定的,灵活性不足,而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能有效地调节楼顶扶栏的高度,既有利于辅助人员,又能保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包括相互平行的底杆和第一顶杆,底杆和第一顶杆之间设有多个第一竖杆,所述多个第一竖杆内均设有开口向上的圆腔,顶杆上设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与圆腔上下对应;

还包括多个第二竖杆,所述多个第二竖杆从第一圆孔插入对应的圆腔内且能上下移动,所述多个第二竖杆顶端设有第二顶杆;

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上均设有一列相互对应配合的螺孔,一螺钉插入螺孔内用来固定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的位置。

作为优选,第一圆孔内壁上周向设有多个滚珠,所述多个滚珠均与第二竖杆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滚珠均凸出第一圆孔侧壁且凸出长度为3-5mm。

作为优选,第二竖杆底端设有卡块,卡块侧壁与圆腔腔壁贴合,卡块的材料为橡胶。

作为优选,第一竖杆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与圆腔相通。

作为优选,第二竖杆内也设有另一圆腔,第二顶杆内对应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侧壁上设有另外的多个滚珠,所述另一圆腔内插入有能上下移动的第三竖杆,第三竖杆顶端设有第三顶杆,第三竖杆上也对应一列多个螺孔。

作为优选,第一竖杆直径是第二竖杆直径的1.5倍,第二竖杆直径是第三竖杆直径的1.5倍。

作为优选,除卡块的所有其它部件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本发明结构简单,能有效地调节扶栏的高度,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通过第二竖杆和第三竖杆的上下移动,并通过螺钉的固定,使得本发明能灵活地调节楼顶扶栏的高度,使之适用于对应高度的人员,结构简单,操作快捷,十分方便,既能辅助人员,充当扶手,又能较佳地保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滚珠的设置能方便第二竖杆、第三竖杆的上下移动,而且跟卡块的配合能增加第二竖杆在圆腔内的稳定性,卡块的材料为橡胶,这使得第二竖杆能从具有凸出滚珠的第一圆孔处塞入到圆腔内,而且在滚珠的阻碍下,第二竖杆不易在抽出时脱落,保证了抽出时的安全性;

(3)、具有较佳的防水能力。

(4)、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圆腔和第二竖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10、底杆;120、第一顶杆;121、第一圆孔;122、滚珠;130、第一竖杆;131、圆腔;132、排水孔;140、第二竖杆;141、卡块;150、第二顶杆;151、第二圆孔;160、螺孔;170、螺钉;180、第三竖杆;190、第三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楼顶扶栏,包括相互平行的底杆110和第一顶杆120,底杆110和第一顶杆120之间设有多个第一竖杆130,所述多个第一竖杆130内均设有开口向上的圆腔131,顶杆120上设有第一圆孔121,第一圆孔121与圆腔131上下对应;

还包括多个第二竖杆140,所述多个第二竖杆140从第一圆孔121插入对应的圆腔131内且能上下移动,所述多个第二竖杆140顶端设有第二顶杆150;

第一竖杆130和第二竖杆140上均设有一列相互对应配合的螺孔160,一螺钉170插入螺孔160内用来固定第一竖杆130和第二竖杆140之间的位置。

第二竖杆140能在圆腔131内上下移动,当第二竖杆140移动到合适的高度后,通过螺钉170插入第一竖杆130和第二竖杆140上对应的螺孔160,便可将移动后的第二竖杆140固定在圆腔131内,从而升高了楼顶扶栏的高度,使之适用于对应高度的人员,结构简单,操作快捷,十分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孔121内壁上周向设有多个滚珠122,所述多个滚珠122均与第二竖杆140贴合。

通过滚珠122的设置,能减小摩擦,使得第二竖杆140的上下移动十分方便,而且十分稳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滚珠122均凸出第一圆孔121侧壁且凸出长度为4mm。

滚珠122凸出第一圆孔121的长度为4mm,这能较佳地保证第二竖杆140的稳定性,而且方便卡块141的拉出,方便圆腔131的清洁,也方便第二竖杆140的安装和更换。

本实施例中,第二竖杆140底端设有卡块141,卡块141侧壁与圆腔131腔壁贴合,卡块141的材料为橡胶。

卡块141的设置,使得第二竖杆140在圆腔131的位置十分稳定,卡块141的材料为橡胶,也方便了第二竖杆140的拉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竖杆130上设有排水孔132,排水孔132与圆腔131相通。

因楼顶扶栏一般安装在户外,通过排水孔132的设置,能有效地排除雨天落入到圆腔131内的雨水。

本实施例中,第二竖杆140内也设有另一圆腔,第二顶杆150内对应设有第二圆孔151,第二圆孔151侧壁上设有另外的多个滚珠122,所述另一圆腔内插入有能上下移动的第三竖杆180,第三竖杆180顶端设有第三顶杆190,第三竖杆180上也对应一列多个螺孔160。

通过第三竖杆180和第三顶杆190的设置,使得楼顶扶栏的高度调节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同样,第三竖杆180和第三顶杆190上方仍然能够添加竖杆和顶杆,以进一步地增加高度调节范围。

本实施例中,第一竖杆130直径是第二竖杆140直径的1.5倍,第二竖杆140直径是第三竖杆190直径的1.5倍。

第一竖杆130直径是第二竖杆140直径的1.5倍,第二竖杆140直径是第三竖杆190直径的1.5倍,这能较佳地保证第一竖杆130、第二竖杆140和第三竖杆190之间的稳定性,也方便螺孔160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除卡块141的所有其它部件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不锈钢材料具有较佳地防锈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