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0101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声景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



背景技术:

“声景观”一词最早由芬兰地理学家granoe于1929年提出,分为“sound”和“scape”两个词根组成。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schafer则初次提出声景观概念:用耳朵捕捉的景观,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人们愿意听到以及不愿意听到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声景观的研究逐渐掘弃了以噪声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历经了对于环境当中各个声源关系的研究,转而投向研究声音、自然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越来越多人对声景观的重视以至对其深入研究,声景观设计与实践也成为声学设计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科学前沿。在这一方面,西方起步尤早、发展更好。当代,国外声景观研究已获得初步成果,但多偏重以强迫自然的方式进行景观的设计,满足于让自然服从于人的需要,对声景观的判读也多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基准;而在东方,当代对声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古代。我国古典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精神,在声景观的塑造上十分重视自然与和谐。但我国现代声景观的发展起步较晚,体系理论研究也尚不完善。

与传统的视觉景观相比,声景观有如下优势:

1.打破视觉景观单一定式,为市民与游客创造丰富景观体验;

2.强调听觉健康,提倡与鼓励人们对声环境的重视,减少声污染;

但同时,当前声景观也具有下述缺点:

1.常见声景观在建设上难度普遍较大,可复制性差,所以多以个体形式零星散落分布;

2.声景观的设计与自然交集少,设计上物理原理与人为元素占主导;

3.常见声景观多为陆地景观装置,少有涉及滨水区,类型的多样性不足。陆地上的声景观有别于滨水区声景观,优秀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造难度低、建造于滨水区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包括临靠水域并列而建的若干滨水台阶,若干气鸣模块并排的埋设于所述若干滨水台阶之下,每一所述气鸣模块包括共鸣腔、浸入水中的进水腔、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共鸣腔的共振管及连接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共振管且斜向上设置的进水管,所述共鸣腔临水一侧的腔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设有通往外界的发声孔和与排水管连通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共鸣腔的所述共振管上设有连通所述共振管和所述共鸣腔的音孔,所述共振管和所述进水管之间设有起封堵作用的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与电磁铁连接,且与所述电磁铁共同构成所述气鸣模块的阀门,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橡胶塞在所述电磁铁的磁力作用下打开而所述共振管和所述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远离所述滨水台阶的一侧粗于靠近所述滨水台阶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包括远离所述滨水台阶一侧的圆筒结构和靠近所述滨水台阶一侧的锥台结构,所述锥台结构的较大的开口端与所述圆筒结构连接,所述锥台结构较小的开口端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圆筒结构远离所述滨水台阶的一侧还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较大的开口端与所述圆筒结构连接,所述导流部较小的开口端为自由端,且其半径大于所述锥台结构的较小的开口端的半径。

进一步地,所述共振管所处的高度大于水域的最大涨潮水位,以防止水域中的水倒流入所述共振管。

进一步地,所述音孔朝下设置,所述排水管自所述排水口斜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滨水台阶上安装有变色led灯管,所述水域中安装有感应水位变化的水压感应器,所述水压感应器与所述变色led灯管连接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改变所述变色led灯管的发光颜色。

进一步地,所述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还包括太阳能板和与所述太阳能板连接的蓄电池,所述电磁铁、所述变色led灯管和所述水压感应器均与所述太阳能板和所述蓄电池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共鸣腔的正上方的滨水台阶上设有维修井,所述维修井连通所述共鸣腔,且所述维修井被井盖盖封。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主要由若干所述滨水台阶和若干所述气鸣模块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所述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建造难度,有利于批量化工业生产,在工序上使得产品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建造完成后无需外接能源,每个模块中都携带的所述太阳能板已足以维持日常运作,实现零碳排放,满足了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且在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了景观体验感受的丰富度,同时建造成本低、建材容易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气鸣模块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包括临靠水域并列而建的若干滨水台阶2和并排的埋设于所述若干滨水台阶2之下的若干气鸣模块3。

请参考图1和图2,每一所述气鸣模块3均具有一共鸣腔34、一进水管32、一排水管39和一共振管33,所述共鸣腔34临水一侧的腔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设有通过相应的所述滨水台阶2通往外界的发声孔36和与排水管39连通的排水口,所述发声孔36斜向上延伸以使声音向上扩散到环境中,增加环境的美妙感;所述排水管39斜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共鸣腔34中的水通过所述排水管39流回水域2中,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流失。

所述进水管32沿若干所述滨水台阶2所在的方向斜向上延伸,其上端与水平设置的所述共振管34连通,其下端与一进水腔31连通,所述进水腔31浸入水域2的水中,所述进水腔31包括远离所述滨水台阶2一侧的圆筒结构311和靠近所述滨水台阶2一侧的锥台结构312,所述锥台结构312的较大的开口端与所述圆筒结构311连接,所述锥台结构312较小的开口端与所述进水管32连接,所述圆筒结构311远离所述滨水台阶2的一侧还设有导流部313,所述导流部313较大的开口端与所述圆筒结构311连接,所述导流部313较小的开口端为自由端,其半径大于所述锥台结构312的较小的开口端的半径。所述进水腔31远离所述滨水台阶2的一侧粗于其靠近所述滨水台阶2的一侧的设计,有利于水域2中的水在风力的作用下起伏时,将所述进水腔31中水和空气急剧的挤压进所述进水管32,有利于增加所述进水管32中的水流速度和气流速度。

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共振管33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共鸣腔34中,位于所述共鸣腔34中的所述共振管33上设有连通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共鸣腔34的音孔331,且所述音孔331朝下设置,以便于将进入所述共振管33中的水导入所述共鸣腔34,再由所述排水管39导出。所述共振管34所处的高度大于水域2的最大涨潮水位,以防止水域2中的水倒流入所述共振管34,影响所述共振管34的正常工作。

请参考图1,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进水管32之间设有起封堵作用的橡胶塞351,所述橡胶塞351与电磁铁352连接,且与所述电磁铁352共同构成所述气鸣模块3的阀门35,所述电磁铁352通电时所述橡胶塞351在所述电磁铁352的磁力作用下打开而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进水管32连通,从而可以保证本发明所述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在需要发声时发出美妙的自然之音,增加环境的美好程度。所述电磁铁352断电时,所述橡胶塞351封堵所述进水管32和所述共振管33,从而可以保证本发明所述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在不需要发声时保持安静,以避免本发明为周边环境带来声污染。

请参考图1,所述若干滨水台阶2上安装有变色led灯管4,所述水域2中安装有感应水位变化的水压感应器7,所述水压感应器7与所述变色led灯管4连接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改变所述变色led灯管4的发光颜色。

所述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还包括太阳能板37和与所述太阳能板37连接的蓄电池6,所述电磁铁352、所述变色led灯管4和所述水压感应器7均与所述太阳能板37和所述蓄电池6连接。所述太阳能板37在阳光的照射下获得的能量充足时,所述太阳能板37则会给所述蓄电池6充电,并且由所述太阳能板37为所述电磁铁352、所述变色led灯管4和所述水压感应器7供电。当出现阴雨天气或者处于夜间时,由所述蓄电池6为所述电磁铁352、所述变色led灯管4和所述水压感应器7供电。无需外接电源,实现零碳排放,满足了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

请参考图1,为了便于维修,每一所述共鸣腔34的正上方的滨水台阶2上设有维修井38,所述维修井38连通所述共鸣腔34,且所述维修井38被井盖盖封。

为了更加美化本发明所述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若干所述滨水台阶2摆放或者种植有花草树木一类植物5。

在本发明所述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运作过程中,随着起风而带动的水浪拍打所述滨水台阶2,由此引起相应景观水域2中水位的变化,经由所述进水腔31和所述进水管32挤压所述共振管33中的空气,让气压变化形成气流,从而使得气流在所述共振管33中振动发出一定的乐音,乐音再经过所述共鸣腔34得到放大,最后通过连接到景观表面的所述发声孔36将声音释放。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本发明所述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在常规水位以下装有所述水压感应器7,其能够通过该位置水位的高低浮动来感应到水压的变化,并由此变化输出对应信号电流,控制所述变色led灯管4使其产生相应灯光变换。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主要由若干所述滨水台阶2和若干所述气鸣模块3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所述滨水气鸣声景观装置的建造难度,有利于批量化工业生产,在工序上使得产品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建造完成后无需外接能源,每个模块中都携带的所述太阳能板37已足以维持日常运作,实现零碳排放,满足了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且在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了景观体验感受的丰富度,同时建造成本低、建材容易获得。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