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施工防护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工隔离墙。
背景技术:
施工隔离墙是人们常见的用于城市建设施工的防护设备,用于保护居民的生活安全,同时避免建筑施工影响城市美观,是《建筑施工安全规范》中强制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
传统的施工隔离墙多数是使用铁皮或橡胶板制成,仅起到隔离行人的作用,对施工场所内产生的灰尘很难起到止灰效果;针对传统施工隔离墙的不足,专利技术中公开的了一种可吸尘城市建筑施工隔墙(专利号为201420318350.8),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外墙板和所述内墙板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筋连接,顶部连接成一体,内墙板和外墙板上还设有若干通孔,隔墙本体内设有可拆卸吸尘部件,在隔墙本体内还设有两两风向相反的风扇,风扇通过铺设在隔墙本体内的输电线路连接至设在隔墙本体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该种施工隔墙的不足之处是隔离墙结构复杂责,需通电耗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具有吸尘功能的施工隔离墙需通电耗能,且结构复杂。
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施工隔离墙,特征在于:包括板层1、网层2和海绵层3,网层2为内侧层,板层1为外侧层,海绵层3位于板层1与网层2之间,板层1与网层2通过连接件4连接。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板层1和网层2的下部设置有集水箱体5,板层1和网层2固定在集水箱体5上。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板层1与网层2平行,海绵层3的上部区与下部区等厚度。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板层1与网层2的夹角为5至15°,海绵层3的下部区厚度大于上部区厚度。采用该种结构,海绵层3吸水后,重心较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板层1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插销11和插槽12。采用该种结构,相邻板层1间可通过插销11和插孔12实现连接。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海绵层3上方设置有水槽31,水槽31下部设置有漏水孔32。采用该种结构,可通过向水槽加水,实现对海绵层3的补水和清洗;水流由上向下流经海绵层3,将海绵中的灰尘带出。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连接件4为螺栓;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拆卸。
作为进一步具体优化,所述连接件4为铆钉。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隔离墙,使用时,向海绵层3喷入一定量的水,使其吸水饱和,吸水后的海绵层3具有较大的重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吸水后的海绵层3具有较好的吸尘效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施工隔离墙,无需耗电,具有较好吸尘效果,且方便移动,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三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板层、11为插销、12为插槽、2为网层、3为海绵层、31为水槽、32为漏水孔、4为连接件、5为集水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进一步说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方案一(如图1和图2所示):
一种施工隔离墙,包括板层1、网层2和海绵层3,网层2为内侧层,板层1为外侧层,海绵层3位于板层1与网层2之间,板层1与网层2通过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件4为螺栓;
所述板层1和网层2的下部设置有集水箱体5,板层1和网层2固定在集水箱体5上;
所述板层1与网层2平行,海绵层3的上部区与下部区等厚度;
所述板层1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插销11和插槽12。
方案二(如图3所示):
与方案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板层1与网层2的夹角为15°,海绵层3的下部区厚度大于上部区厚度。
采用该种结构,海绵层3吸水后,重心较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方案三(如图4所示):
与方案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海绵层3上方设置有水槽31,水槽31下部设置有漏水孔32。采用该种结构,可通过向水槽加水,实现对海绵层3的补水和清洗;水流由上向下流经海绵层3,将海绵中的灰尘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