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轻钢结构集成房用预埋支柱。
背景技术:
集成房屋由结构系统、地面系统、楼面系统、墙面系统、屋面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单元模块在工厂制造完成,房屋现场由单元模块装配完成。集成房屋可拆装、可移动,不破坏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房屋的"不动产"属性到"动产"属性的转变,实现了千百年来"房地产"的房产和"地产"的完全分离。而目前流行利用集成房屋制成母婴保育房,母婴保育房是0.5-3岁婴幼儿家庭的会所,能够模仿家庭、社区生活环境,让亲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保证婴幼儿能够在亲人的陪伴以及具备代表性的安全、环保、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逐步认识生存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生存技能。
而在集成房施工建造时,首先需要进行地基以及混凝土支撑柱结构的施工,以确保上层建筑的稳定性。而现有的混凝土结构在与钢构件连接后,由于上层结构的持续或是间断施工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与钢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出现松动,两者间会产生相互的作用力,并作用至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柱以及地基上,降低了地基的稳定性,增大了集成房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钢结构集成房用预埋支柱,保证混凝土结构与钢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集成房使用时的安全可靠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轻钢结构集成房用预埋支柱,包括基础砼垫层以及设置在基础砼垫层上的T形混凝土柱体,混凝土柱体内设有由多个钢筋连接构成方形的钢筋柱,在所述混凝土柱体竖直段上端设有二次浇注层,螺杆下端依次贯穿所述二次浇注层与混凝土柱体后向下延伸,螺杆上端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平螺母、双螺母。针对现有技术中,因混凝土结构与钢构件的连接松动而导致集成房的稳定性下降的问题,申请人设计出一种T形的混凝土柱体,通过混凝土柱体与基础砼垫层的连接配合,以为钢构件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混凝土柱体内预埋的螺杆上端突出于二次浇注层,平螺母与双螺母设置在螺杆上,在与钢构件连接时,平螺母对钢构件进行初次紧固,而双螺母对钢构件进行二次紧固,以确保混凝土柱体与钢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集成房整体的安全性能;
具体施工时,先浇筑基础砼垫层,然后在基础砼垫层上固定方形的钢筋柱,使用T形的模具对钢筋柱进行固定,多个螺杆预埋在钢筋柱内且螺杆的上端突出,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T形的混凝土柱体,当混凝土柱体成型后,在混凝土柱体上端设置二次浇注层,以增加负载钢构件的支撑强度,避免负载直接作用在钢筋柱上,最后将平螺母以及双螺母套设在螺杆上端,通过对中,将钢构件固定在二次浇注层上,其中,平螺母、双螺母依次对钢构件进行紧固,以避免螺杆与钢构件之间发生松动,确保钢构件支撑部分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混凝土柱体呈T形,且其水平段与基础砼垫层连接,增大了混凝土柱体的受力支撑面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基础砼垫层上受力均匀,避免基础砼垫层上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而出现塌陷现象。
在所述钢筋柱两侧分别设有扩张部,且两个扩张部与所述混凝土柱体的水平段对应。在钢筋柱的两侧设有扩张部,该扩张部同样为混凝土柱体的骨架,且采用与钢筋柱同样的制造方式水平放置在基础砼垫层上,通过浇筑成型后与钢筋柱、混凝土柱体形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混凝土柱体的整体强度。
所述二次浇注层由微膨胀混凝土与碎石构成。二次浇注层由微膨胀混凝土与碎石组成,避免二次浇注层在使用过程中收缩,且具备一定的自由膨胀量,防止在钢构件负载后二次浇注层上出现裂缝,维持混凝土柱体的支撑强度。
还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钢筋柱底部连接,且加强筋的两端嵌入所述基础砼垫层内。为增强混凝土柱体与基础砼垫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在钢筋柱的底部通过钢丝绑定有加强筋,且加强筋的两端嵌入基础砼垫层内,最后通过浇筑,使得基础砼垫层与混凝土柱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述螺杆的下端端部弯曲至与水平方向平行。作为优选,螺杆的下端端部弯曲至与水平方向平行,使得在施工过程中钢构件上发生轻微摆动时,与钢构件直接连接的螺杆无法再混凝土柱体内发生摆动,以减小混凝土柱体开裂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混凝土柱体与基础砼垫层的连接配合,以为钢构件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混凝土柱体内预埋的螺杆上端突出于二次浇注层,平螺母与双螺母设置在螺杆上,在与钢构件连接时,平螺母对钢构件进行初次紧固,而双螺母对钢构件进行二次紧固,以确保混凝土柱体与钢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集成房整体的安全性能;
2、本实用新型在钢筋柱的两侧设有扩张部,该扩张部同样为混凝土柱体的骨架,且采用与钢筋柱同样的制造方式水平放置在基础砼垫层上,通过浇筑成型后与钢筋柱、混凝土柱体形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混凝土柱体的整体强度;
3、本实用新型中螺杆的下端端部弯曲至与水平方向平行,使得在施工过程中钢构件上发生轻微摆动时,与钢构件直接连接的螺杆无法再混凝土柱体内发生摆动,以减小混凝土柱体开裂的几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扩张部、2-基础砼垫层、3-钢筋柱、4-混凝土柱体、5-螺杆、6-钢构件、7-二次浇注层、8-平螺母、9-双螺母、10-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基础砼垫层2以及设置在基础砼垫层2上的T形混凝土柱体4,混凝土柱体4内设有由多个钢筋连接构成方形的钢筋柱3,在所述混凝土柱体4竖直段上端设有二次浇注层7,螺杆5下端依次贯穿所述二次浇注层7与混凝土柱体4后向下延伸,螺杆5上端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平螺母8、双螺母9。针对现有技术中,因混凝土结构与钢构件6的连接松动而导致集成房的稳定性下降的问题,申请人设计出一种T形的混凝土柱体4,通过混凝土柱体4与基础砼垫层2的连接配合,以为钢构件6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混凝土柱体4内预埋的螺杆5上端突出于二次浇注层7,平螺母8与双螺母9设置在螺杆5上,在与钢构件6连接时,平螺母8对钢构件6进行初次紧固,而双螺母9对钢构件6进行二次紧固,以确保混凝土柱体4与钢构件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集成房整体的安全性能;
具体施工时,先浇筑基础砼垫层2,然后在基础砼垫层2上固定方形的钢筋柱3,使用T形的模具对钢筋柱3进行固定,多个螺杆5预埋在钢筋柱3内且螺杆5的上端突出,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T形的混凝土柱体4,当混凝土柱体4成型后,在混凝土柱体4上端设置二次浇注层7,以增加负载钢构件6的支撑强度,避免负载直接作用在钢筋柱3上,最后将平螺母8以及双螺母9套设在螺杆5上端,通过对中,将钢构件6固定在二次浇注层7上,其中,平螺母8、双螺母9依次对钢构件6进行紧固,以避免螺杆5与钢构件6之间发生松动,确保钢构件6支撑部分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混凝土柱体4呈T形,且其水平段与基础砼垫层2连接,增大了混凝土柱体4的受力支撑面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基础砼垫层2上受力均匀,避免基础砼垫层2上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而出现塌陷现象。
其中,在所述钢筋柱3两侧分别设有扩张部1,且两个扩张部1与所述混凝土柱体4的水平段对应。在钢筋柱3的两侧设有扩张部1,该扩张部1同样为混凝土柱体4的骨架,且采用与钢筋柱3同样的制造方式水平放置在基础砼垫层2上,通过浇筑成型后与钢筋柱3、混凝土柱体4形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混凝土柱体4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浇注层7由微膨胀混凝土与碎石构成。二次浇注层7由微膨胀混凝土与碎石组成,避免二次浇注层7在使用过程中收缩,且具备一定的自由膨胀量,防止在钢构件6负载后二次浇注层7上出现裂缝,维持混凝土柱体4的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加强筋10,所述加强筋10与钢筋柱3底部连接,且加强筋10的两端嵌入所述基础砼垫层2内。为增强混凝土柱体4与基础砼垫层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钢筋柱3的底部通过钢丝绑定有加强筋10,且加强筋10的两端嵌入基础砼垫层2内,最后通过浇筑,使得基础砼垫层2与混凝土柱体4连接成一个整体。
作为优选,螺杆5的下端端部弯曲至与水平方向平行,使得在施工过程中钢构件6上发生轻微摆动时,与钢构件6直接连接的螺杆5无法再混凝土柱体4内发生摆动,以减小混凝土柱体4开裂的几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