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板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地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铺地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现在市场上铺地材料多数为复合地板、地砖,地毯,PVC卷材或片材。
传统的地板在铺装过程中需用胶粘剂连接,但胶粘剂含有甲醛等化学成分,使用过多会造成室内和大气污染,更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传统的地板随温度的变化整体向四周延伸,容易引起局部隆起和内在变形等问题。上述的这种铺装连接方式不环保且铺装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锁扣式拼接的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申请号:201520335365.X],包括:多层实木复合地板A,所述的多层实木复合地板A侧面分别具有锁扣式凹槽,所述的锁扣式凹槽内安装有多层实木复合地板B,所述的多层实木复合地板B侧面分别具有齿状凸起,所述的齿状凸起与所述的锁扣式凹槽紧密贴合。该方案,采用了锁扣式凹槽紧密贴合提高了地板的稳定性、环保且经济。
上述的方案虽然具有以上的诸多优点,但是,该方案并未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该方案还是存在设计不合理,铺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加合理、铺装简单且效率高的复合地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复合地板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一侧具有能够将该板体分切成上半体和下半体的第一配合槽,且所述的下半体的外侧边位于上半体的外侧边外,在下半体的上表面设有位于上半体外侧边外且向上凸起的配合凸起,在板体的另一侧具有能够卡于所述的第一配合槽中的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的下表面与所述板体另一侧之间形成台阶,在台阶上设有配合凹槽且所述的配合凸起与配合凹槽相互匹配,在上半体靠近下半体的一面外侧具有第一配合面,在第一卡部上具有能与所述的第一配合面相互吻合的第二配合面。
在本申请中,1、通过在板体上设有的第一配合槽和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可以实现板体之间的快速铺装、且结构简单、铺装效率高。其次,通过配合凸起与配合凹槽配合可以防止板体之间的脱离,提高了板体的稳定性。另外,通过设有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第一卡部卡入的第一配合槽中后,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互相配合,实现板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得板体更加美观。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配合面为弧形配合凸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为弧形配合凸面。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配合面为第一配合斜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为第二配合斜面。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上半体厚度与下半体厚度相等。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卡部厚度为板体厚度的1/3-1/2,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卡部上表面与板体上表面齐平。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板体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底层、玻纤稳定层、下中层、上中层、印刷层、耐磨层和UV处理表面层。
在本申请中,通过对板体表面的UV处理,耐磨,耐污,清洁方便,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板体的上表面一端设有沿着板体宽度方向设置的配合卡槽,配合卡槽的一端与第一配合槽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在板体的下表面远离配合卡槽的一端设有沿着板体宽度方向设置的配合卡条,且所述的配合卡槽和配合卡条相互匹配。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配合凸起的外侧边与所述下半体外侧边齐平设置。由于配合凸起的外侧边与下半体外侧边齐平,更加便于配合凸起的生产和加工。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配合凸起与所述的下半体连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的复合地板中,所述的上半体和下半体平行设置。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复合地板的优点在于:
1、通过在板体上设有的第一配合槽和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可以实现板体之间的快速铺装、且结构简单、铺装效率高。
其次,通过配合凸起与配合凹槽配合可以防止板体之间的脱离,提高了板体的稳定性。
3、通过设有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第一卡部卡入的第一配合槽中后,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互相配合,实现板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得板体更加美观。
4、设计更加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A-A横向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B-B纵向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横截面剖视图。
图中,板体、1底层1a、玻纤稳定层1b、下中层1c、上中层1d、印刷层1e、耐磨层1f和UV处理表面层1g、上半体11、第一配合面11a、下半体12、配合凸起12a、第一配合槽13、第一卡部14、第二配合面14a、配合卡槽15、配合卡条16、台阶2、配合凹槽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地板,该地板包括板体1,板体1是由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底层1a、玻纤稳定层1b、下中层1c、上中层1d、印刷层1e、耐磨层1f和UV处理表面层1g组成。
如图3所示,在板体1一侧具有能够将该板体1分切成上半体11和下半体12的第一配合槽13。在本实施例中,下半体12的外侧边位于上半体11的外侧边外即下半体12的长度大于上半体11的长度。所述的上半体11和下半体12平行设置且上半体11厚度与下半体12厚度相等。
在下半体12的上表面设有位于上半体11外侧边外且向上凸起的配合凸起12a,在板体1的另一侧具有能够卡于所述的第一配合槽13中的第一卡部14且第一卡部14的下表面与所述板体1另一侧之间形成台阶2,在台阶2上设有配合凹槽21且所述的配合凸起12a与配合凹槽21相互匹配,在上半体11靠近下半体12的一面外侧具有第一配合面11a,在第一卡部14上具有能与所述的第一配合面11a相互吻合的第二配合面14a。
作为本实施的优化方案,优选地,配合凸起12a与所述的下半体12连为一体式结构且配合凸起12a的外侧边与所述下半体12外侧边齐平设置。第一配合面11a为弧形配合凸面,第二配合面14a为弧形配合凸面。当第一卡部14卡于第一配合槽13中后,弧形配合凸面与弧形配合凸面配合实现板体1之间的无缝拼接。
进一步地,第一卡部14厚度为板体1厚度的1/3-1/2,且第一卡部14上表面与板体1上表面齐平。
其次,如图4所示,在板体1的上表面一端设有沿着板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配合卡槽15,配合卡槽15的一端与第一配合槽13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在板体1的下表面远离配合卡槽15的一端设有沿着板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配合卡条16,且所述的配合卡槽15和配合卡条16相互匹配。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基本方案与实施例一一致,在此就不在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配合面11a为第一配合斜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14a为第二配合斜面。当第一卡部14卡于第一配合槽13中后,第一配合斜面与第二配合斜面互相配合,实现板体之间的无缝拼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板体、1底层1a、玻纤稳定层1b、下中层1c、上中层1d、印刷层1e、耐磨层1f、UV处理表面层1g、上半体11、第一配合面11a、下半体12、配合凸起12a、第一配合槽13、第一卡部14、第二配合面14a、配合卡槽15、配合卡条16、台阶2、配合凹槽2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