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317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



背景技术:

窗框是墙体与窗的过渡层,起一个固定以及防止周围墙体坍塌的作用。目前,传统的办公楼或住房等窗台的窗框底部大部分是平面结构,在安装时,通过混凝土将窗框与墙体固定。时间一长,窗框与墙体很容易出现裂隙,窗户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甚至出现窗户踏裂现象,危及人身安全;特别是在靠外墙的窗户,窗框与墙体出现裂隙后,防水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常会出现渗水现象,如果不及时对其处理,雨水很容易通过裂隙渗透至房间内,给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甚至影响房屋墙体结构,造成墙体稳定性变差,给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现在的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双层窗在闹市区的新型住宅内逐渐被住户所接受使用。然而,针对双层窗的隔音窗框则不常见。因此,如何研发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结构框架使用时间长后存在渗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主框架为两块梯形板连接形成的纺锤体结构,梯形板从上到下通过上侧壁、侧立壁和下侧壁分别分隔为上腔、中腔和下腔,上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成对的防水卷轴,防水卷轴的内壁沿纵向设置有三棱锥体结构循环排布而成的导流槽;侧立壁的外表面沿纵向向外凸出设置有Z字形渗流板,Z字形渗流板的末端设置有倒弧形流道,下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V形溢流管;上腔和下腔内均嵌设有呈循环排布的支撑柱,中腔内沿纵向循环排布设置有U形支撑架,U形支撑架内设置有蜂窝形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Z字形渗流板为凹竖直板、凸竖直板通过倾斜板连接而成的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蜂窝形隔板内填充保温棉。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卷轴的外壁设置为十字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设置为中空圆柱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防水卷轴、Z字形渗流板和V形溢流管相互配合,形成连续的导流通道,保证了水流快速稳定的向下引流,避免水滴在主框架表面停留时间过长的现象;避免水流量的积累现象,建筑结构框架在施工时,可有效阻止框架外侧的水流向内侧渗水的问题,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实用性强,并有利于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承重性强,同时起到了保温、隔热、吸音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腔;2、U形支撑架;3、上腔;4、防水卷轴;5、Z字形渗流板;6、V形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防止窗户渗水的建筑结构框架,主框架为两块梯形板连接形成的纺锤体结构,梯形板从上到下通过上侧壁、侧立壁和下侧壁分别分隔为上腔3、中腔和下腔1,纺锤体的特殊结构,使内部空腔内形成了不同格局的空腔,充分利用了内部空间,主框架的梯形板保证了建筑结构框架的抗震稳定性,既保证了建筑的吸震、防震,又通过内部的支撑柱来避免主体部分的摇晃;主框架本身也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来防震。上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成对的防水卷轴4,防水卷轴4的内壁沿纵向设置有三棱锥体结构循环排布而成的导流槽;当建筑结构框架表面有雨滴或水流的时候,由于防水卷轴4向两侧倾斜排布设置,雨滴或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防水卷轴4内侧壁的导流槽向下顺流而下,从而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水滴在主框架表面停留时间过长的现象;防水卷轴4的外壁设置为十字凹槽,使防水卷轴4的外侧形成辅助导流作用,避免水流量的积累现象。侧立壁的外表面沿纵向向外凸出设置有Z字形渗流板5,所述Z字形渗流板5为凹竖直板、凸竖直板通过倾斜板连接而成的一体式结构,Z字形渗流板5向外凸出设置,凹竖直板、凸竖直板起到加速水流流动的作用,倾斜板起到引流作用,充分将侧立壁上的水流向下引流,防止窗户外的水流渗入到窗户内,Z字形渗流板5的末端设置有倒弧形流道,下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V形溢流管6,倒弧形流道和V形溢流管6相互配合,形成连续的导流通道,保证了水流快速稳定的向下引流,建筑结构框架在施工时,可有效阻止框架外侧的水流向内侧渗水的问题,使得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保证建筑施工质量,且大大减少了因为金属模板开模复杂、费用高及周期长的问题,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实用性强;上腔3和下腔1内均嵌设有呈循环排布的支撑柱,支撑柱设置为中空圆柱体结构,造价低,加工方便快捷,支撑稳定性强,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的抗压性;中腔内沿纵向循环排布设置有U形支撑架2,受力均匀,承重性强,同时起到了防震作用,U形支撑架2内设置有蜂窝形隔板,蜂窝形隔板内填充保温棉,保温棉和蜂窝形隔板的协同作用,起到保温、隔热、吸音的作用,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