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5923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属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剪力墙通常采用凸凹结构和钢筋进行相互插接,用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性能。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受力和传力不合理,凸凹结构容易断裂;仅有一侧的钢筋,震后不易修复、耗能性能差;没有灌浆孔或者存在四个及以上的灌浆孔,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采用纵向的凸凹结构纵向装配,具有受力传力明确合理的优点;采用横向、纵向的预制钢筋及预制槽相互插接,具有震后易于修复、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采用精简的灌浆孔,无需四个灌浆孔,仅需两个灌浆孔,具有施工速度快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包括剪力墙,还包括沿剪力墙纵向设置的凸凹结构、沿剪力墙四周设置的预制钢筋槽结构,以及在剪力墙正面设置的两个灌浆孔;凸凹结构位于剪力墙长轴的两端,一端包括燕尾凸Ⅰ、菱形槽和燕尾凸Ⅱ,另一端包括燕尾槽Ⅰ、菱形凸和燕尾槽Ⅱ,燕尾凸Ⅰ与燕尾槽Ⅰ相对应,菱形槽与菱形凸相对应,燕尾凸Ⅱ与燕尾槽Ⅱ相对应;预制钢筋槽结构包括位于燕尾凸Ⅰ左侧的预制钢筋Ⅰ、位于燕尾凸Ⅱ右侧的预制槽Ⅰ、位于燕尾槽Ⅱ右侧的预制钢筋Ⅱ、位于燕尾槽Ⅰ左侧的预制槽Ⅱ,预制钢筋Ⅰ与预制槽Ⅱ相对应,预制钢筋Ⅱ与预制槽Ⅰ相对应。短轴的预制钢筋槽包括左侧上部的预制钢筋Ⅲ、左侧下部的预制槽Ⅱ、右侧上部的预制槽Ⅰ、右侧下部的预制钢筋Ⅱ;灌浆孔分别为覆盖预制槽Ⅰ中部和预制槽Ⅲ端部的灌浆孔Ⅰ,覆盖预制槽Ⅲ中部和预制槽Ⅳ端部的灌浆孔Ⅱ。

优选地,所述相对应的凸凹结构插接后形成紧密贴合的缝隙。

优选地,所述预制钢筋Ⅰ、预制钢筋Ⅱ的长度均大于预制钢筋Ⅲ、预制钢筋Ⅳ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预制钢筋槽结构在剪力墙四周各设置有一根预制钢筋和一个预制槽,其中剪力墙长轴的预制钢筋槽位于凸凹结构两侧,剪力墙短轴的预制钢筋槽位于短轴中轴线两侧。

优选地,所述灌浆孔除了作为灌浆孔,还作为观察口,观察钢筋和槽之间的插接是否到位。

优选地,所述预制槽Ⅰ和预制槽Ⅱ均为开设在剪力墙表面的槽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预制槽Ⅲ和预制槽Ⅳ为开设在剪力墙侧边的孔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其核心点为:纵向的凸凹结构、预制钢筋槽结构、精简的灌浆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的凸凹结构纵向装配,具有受力传力明确合理的优点;采用横向、纵向的预制钢筋及预制槽相互插接,具有震后易于修复、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采用精简的灌浆孔,无需四个灌浆孔,仅需两个灌浆孔,具有施工速度快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沿纵向叠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沿横向叠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沿纵向和横向叠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燕尾凸Ⅰ;2、菱形槽;3、燕尾凸Ⅱ;4、燕尾槽Ⅰ;5、菱形凸;6、燕尾槽Ⅱ;7、预制钢筋Ⅰ;8、预制钢筋Ⅱ;9、预制槽Ⅰ;10、预制槽Ⅱ;11、预制钢筋Ⅲ;12、预制钢筋Ⅳ;13、预制槽Ⅲ;14、预制槽Ⅳ;15、灌浆孔Ⅰ;16、灌浆孔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其核心点为:纵向的凸凹结构、预制钢筋槽结构、精简的灌浆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的凸凹结构纵向装配,具有受力传力明确合理的优点;采用横向、纵向的预制钢筋及预制槽相互插接,具有震后易于修复、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采用精简的灌浆孔,无需四个灌浆孔,仅需两个灌浆孔,具有施工速度快的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主要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凸凹结构,沿剪力墙四周设置的预制钢筋槽结构,以及在剪力墙正面设置的两个灌浆孔。

凸凹结构位于剪力墙长轴的两端,各包括三部分,其中一端包括燕尾凸Ⅰ1、菱形槽2和燕尾凸Ⅱ3,另一端包括燕尾槽Ⅰ4、菱形凸5和燕尾槽Ⅱ6。燕尾凸Ⅰ1与燕尾槽Ⅰ4相对应,菱形槽2与菱形凸5相对应,燕尾凸Ⅱ3与燕尾槽Ⅱ6相对应,相对应的两个部分插接后形成紧密贴合的缝隙。

预制钢筋槽结构在剪力墙四周各设置有一根预制钢筋和一个预制槽,其中剪力墙长轴的预制钢筋槽位于凸凹结构两侧,剪力墙短轴的预制钢筋槽位于短轴中轴线两侧。长轴的预制钢筋槽包括位于燕尾凸Ⅰ1左侧的预制钢筋Ⅰ7、位于燕尾凸Ⅱ3右侧的预制槽Ⅰ9、位于燕尾槽Ⅱ6右侧的预制钢筋Ⅱ8、位于燕尾槽Ⅰ4左侧的预制槽Ⅱ10。预制钢筋Ⅰ7与预制槽Ⅱ10相对应,预制钢筋Ⅱ8与预制槽Ⅰ9相对应。短轴的预制钢筋槽包括左侧上部的预制钢筋Ⅲ11、左侧下部的预制槽Ⅱ10、右侧上部的预制槽Ⅰ9、右侧下部的预制钢筋Ⅱ8。预制钢筋Ⅲ11与预制槽Ⅲ13相对应,预制钢筋Ⅳ12与预制槽Ⅳ14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预制钢筋Ⅰ7、预制钢筋Ⅱ8的长度均大于预制钢筋Ⅲ11、预制钢筋Ⅳ12的长度。

精简的灌浆孔用于给插接好的预制钢筋槽进行二次灌浆,进一步地固定。而现有技术往往有几个插接位置,即有几个灌浆孔,施工时间长。本实用新型采用圆形灌浆孔,分别为覆盖预制槽Ⅰ9中部和预制槽Ⅲ13端部的灌浆孔Ⅰ15,覆盖预制槽Ⅲ13中部和预制槽Ⅳ14端部的灌浆孔Ⅱ16。而另外两个本应该设置灌浆孔的位置,通过提前预制钢筋,避免了二次灌浆,节省时间。灌浆孔除了作为灌浆孔,还作为观察口,观察钢筋和槽之间的插接是否到位。

实施例二:

两个剪力墙沿纵向插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纵向的凸凹结构相互对应插接的同时,预制钢筋和预制槽也相互插接。具体地,燕尾凸Ⅰ1与燕尾槽Ⅰ4相对应,菱形槽2与菱形凸5相对应,燕尾凸Ⅱ3与燕尾槽Ⅱ6相对应,预制钢筋Ⅲ11与预制槽Ⅲ13相对应,预制钢筋Ⅳ12与预制槽Ⅳ14相对应。实际上,由于燕尾凸与燕尾槽只能上下对齐后插接,因此预制钢筋和预制槽也只能上下对齐插接。因此预制槽之所以不是预制孔,就是需要在剪力墙表面开设一槽状结构,后面通过灌浆孔进行二次灌浆固定。

实施例三:

两个剪力墙沿横向插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二中的预制槽只能开设在剪力墙表面不同,预制槽Ⅲ13和预制槽Ⅳ14由于是可以采用插接形式,而并非一定要上下对齐插接,因此可以采用预制孔,可以不必开设在剪力墙表面,而仅需要开设预制孔即可。实施例一提及的灌浆孔,在此处作为观察口实际主要看预制槽Ⅲ13和预制槽Ⅳ14内的预制钢筋是否插接到位。

实施例四:

四个剪力墙沿纵向和横向插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先通过实施例二进行插接,再通过实施例三插接,两两插接后再拼合。或者先通过实施例三插接,再通过实施例二插接,两两插接后再拼合。但是不能在按照实施例二插接后,再将一个剪力墙插入侧部,不然最后一个剪力墙因为预制槽为孔状,并非开设在表面,导致预制钢筋挡住拼合不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是有先后顺序的。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运用于抗震的装配式建筑等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