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桁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6739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桁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桁架结构在建筑中受到大范围的应用,桁架是由多个杆体依次首尾相连而构成的平面或空间支撑结构。

传统的桁架中各个杆件之间一般是焊接而成,通过焊接的装配方式效率低下,焊接精度低,并且焊接点处具有较大的残余应力,因此降低了整个桁架的结构强度。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需焊接的装配式建筑桁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以解决现有技术桁架焊接装配时效率低下,存在残余应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包括下悬杆、套设于所述下悬杆外部的套管和与所述套管一侧连接的竖杆,其中:

所述套管与所述下悬杆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砂浆的腔体;

所述竖杆与所述套管连接的一端设有伸入所述腔体内部的连接件,所述套管上设有用于穿过所述连接件的通槽。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与所述下悬杆之间还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的内表面和所述下悬杆的外表面相抵的多个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呈板状结构,且所述支撑件垂直于所述套管。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和所述下套管之间通过锁紧组件连接,所述竖杆与所述上套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竖杆与所述上套管之间设有弹性垫。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垂直于所述套管的侧面向远离所述套管延伸的翼板;

所述翼板包括设于所述上套管两侧的上翼板和设于所述下套管两侧的下翼板,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对应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自由端设有锁紧螺母。

进一步地,沿着所述套管的延伸方向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的长度与所述套管的长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上翼板与所述上套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翼板与所述下套管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上设有灌浆孔和出浆孔,沿着所述套管的延伸方向所述套管的两端设有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下悬杆为空心方钢,所述竖杆为空心方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中,套管用于将下悬杆和竖杆固定连接,具体地,套管套设于下悬杆的外部,竖杆上设置的连接件用于穿过套管上的通槽以深入套管与下悬杆之间围成的腔体中,腔体用于填充砂浆以将下悬杆和竖杆固定在套管中。

在使用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时,首先将套管套设于下悬杆的外部,随后将竖杆上的连接件穿过套管的通槽以伸入腔体的内部,随后将砂浆填充至腔体中实现下悬杆和竖杆之间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设有套管,套管与下悬杆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砂浆的腔体,套管的上方连接有竖杆,避免了下悬杆与竖杆之间的直接接触,无需施工人员对下悬杆与套管进行焊接,避免了焊接后而产生位置误差的情况,提高了整个桁架的结构强度,并且套管上设有通槽,竖杆上的连接件能够穿过通槽伸入腔体的内部,实现了通过一次灌浆动作将竖杆与下悬杆同时与套管固定连接,无需额外进行竖杆与套管之间的连接处理,使得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装配过程更加的快速,结构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纵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横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竖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套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套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下悬杆;2-套管;21-灌浆孔;22-出浆孔;23-通槽;24-支撑件;25-上套管;26-下套管;3-竖杆;31-连接件;32-弹性垫;4-砂浆;5-锁紧组件;51-翼板;511-上翼板;512-下翼板;6-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纵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的横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竖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套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套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包括下悬杆1、套设于下悬杆1外部的套管2和与套管2一侧连接的竖杆3,其中: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砂浆4的腔体;竖杆3与套管2连接的一端设有伸入腔体内部的连接件31,套管2上设有用于穿过连接件31的通槽23。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中,套管2用于将下悬杆1和竖杆3固定连接,具体地,套管2套设于下悬杆1的外部,竖杆3上设置的连接件31用于穿过套管2上的通槽以深入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围成的腔体中,腔体用于填充砂浆4以将下悬杆1和竖杆3固定在套管中。

在使用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时,首先将套管2套设于下悬杆1的外部,随后将竖杆3上的连接件31穿过套管2的通槽以伸入腔体的内部,随后将砂浆4填充至腔体中实现下悬杆1和竖杆3之间的定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桁架设有套管2,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砂浆4的腔体,套管2的上方连接有竖杆3,避免了下悬杆1与竖杆3之间的直接接触,无需施工人员对下悬杆1与套管2进行焊接,避免了焊接后而产生位置误差的情况,提高了整个桁架的结构强度,并且套管2上设有通槽,竖杆3上的连接件31能够穿过通槽伸入腔体的内部,实现了通过一次灌浆动作将竖杆3与下悬杆1同时与套管2固定连接,无需额外进行竖杆3与套管2之间的连接处理,使得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装配过程更加的快速,结构更加稳定。

具体地,连接件31为多个,连接件31可以为2至6个,如图4所示,连接件31为4个,4个连接件31均匀的设于竖杆3的自由端,4个连接件31呈板状结构,4个连接件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竖杆3的延伸方向,设置有4个连接件31可以更加精确的保证竖杆3与套管2之间的垂直度,使得装配后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结构更加的稳定,使用寿命更长。为了提高竖杆3的生产效率,连接件31可以与竖杆3采用一体式结构,有效的提高了上述竖杆3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施工人员使用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时更加的方便,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还设置有一端与套管2的内表面相抵,另一端与下悬杆1的外表面相抵的多个支撑件24。支撑件24与套管2之间焊接,当施工人员将下悬杆1安装至套管2中时,支撑件24可以对下悬杆1的外表面进行定位支撑,限制了下悬杆1沿着垂直于套管延伸方向上的位移,使得下悬杆1能够更加稳定的设于套管中,下悬杆与竖杆之间的位置精度更高。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支撑件24的生产成本,支撑件24呈板状结构,且支撑件24垂直于套管2,上述支撑件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节约了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装配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更加方便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的装配,套管2包括上套管25和下套管26,上套管25和下套管26之间通过锁紧组件5连接,竖杆3与上套管25连接。当使用上述套管2进行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的装配时,可以将下套管26放置在地面上,随后将下悬杆1放置在下套管26上,下悬杆1与下套管26之间形成第一腔体,随后将上套管25放置在下悬杆1的上方,且上套管25与下套管26相对设置,下悬杆1与上套管25之间形成的第二腔体,最后使用锁紧组件5将上套管25与下套管26之间连接,使得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共同构成用于填充砂浆的腔体。上述结构更加方便施工人员对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的装配,能够有效的保证了套管2与下悬杆1之间的装配精度,使得具有上述套管2的装配式建筑桁架的结构更加的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竖杆与上套管25之间能够更好的连接,竖杆3与上套管25之间设有弹性垫32。弹性垫3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竖杆3与上套管25之间直接接触,避免竖杆3与上套管25之间连接处的缝隙受到外界影响而受到侵蚀,并且在将竖杆3上的连接件31穿过连接件31的通槽23时,竖杆3对弹性垫32的压力能够使得弹性垫32产生形变,使得弹性垫32能够紧密的设置于竖杆3与上套管25之间,使得竖杆3与上套管25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增长了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使得锁紧组件5的锁紧效果更好,锁紧组件5包括垂直于套管2的侧面向远离套管2延伸的翼板51;翼板51包括设于上套管25两侧的上翼板511和设于下套管26两侧的下翼板512,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对应设有螺栓孔,螺栓孔内设置有螺栓,螺栓的自由端设有锁紧螺母。当使用上述锁紧组件5时,将下套管26放置在地面上,随后将下悬杆1放置在下套管26上,下悬杆1与下套管26之间形成第一腔体,随后将上套管25放置在下悬杆1的上方,使得上套管25上的上翼板511与下套管26上的下翼板512相对设置,下悬杆1与上套管25之间形成的第二腔体,随后使用螺栓依次穿过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上对应设置的螺栓孔或依次穿过下翼板512和上翼板511上对应设置的螺栓孔,最后使用锁紧螺母锁紧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使得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共同构成用于填充砂浆的腔体。上述结构更加方便施工人员对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之间的装配,有效的提高了施工人员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锁紧螺母与翼板51之间设有垫圈,垫圈能够避免锁紧螺母与翼板51之间的直接接触,使得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防止在向腔体中填充砂浆时砂浆从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之间的缝隙溢出。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上套管25和下套管26之间能够紧密的连接,沿着套管2的延伸方向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的长度与套管2的长度相同。上述结构使得上套管25和下套管26能够有效的通过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进行紧密的连接,防止在向腔体中填充砂浆时砂浆从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之间的缝隙溢出。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生产成本,上翼板511与上套管25为一体式结构,下翼板512与下套管26为一体式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上翼板511与上套管25采用冲压成型,使得在对一片板材的多次冲压后即可形成上翼板511与上套管25的一体式结构,同时下翼板512与下套管26采用冲压成型,使得在对一片板材的多次冲压后即可形成下翼板512与下套管26的一体式结构,无需对上翼板511与上套管25之间、下翼板512与下套管26进行连接加工,有效的减少了加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施工人员进行灌浆作业,套管2上设有灌浆孔21和出浆孔22,沿着套管2的延伸方向套管2的两端设有密封件6。灌浆孔21用于向腔体中注入砂浆,出浆孔22用于将腔体内的空气排出以及提醒施工人员灌浆完成。当施工人员进行灌浆作业时,施工人员通过套管上的灌浆孔将砂浆灌入腔体中,当腔体内的空气全部排出,砂浆从出浆孔22中溢出时停止灌浆动作。灌浆孔21和出浆孔22与密封件6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对腔体进行快速灌浆,并且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出浆孔22的溢浆情况进行判定是否停止灌浆动作,有效的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6所示,灌浆孔21和出浆孔22分别设于上套管25上,沿着上套管25的延伸方向灌浆孔21和出浆孔22分别设于上套管25的两端,当向腔体中注入砂浆时,砂浆能够从灌浆孔21流入上套管25与下悬杆1之间形成的第二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砂浆由第二腔体流入下套管26与下悬杆1之间形成的第一腔体,当整个腔体被填满后,砂浆由出浆孔22溢出,此时停止灌浆,上述结构能够方便施工人员对墙体的灌浆作业,并且能够使得砂浆充分的灌入腔体中,有效的避免了由于灌浆不充分而使得下悬杆1与套管2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甚至使用时产生下悬杆1与套管2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的现象。

具体地,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上套管25上设置有灌浆孔和出浆孔,下套管26上同时也可以设置有灌浆孔和出浆孔,并且上翼板511和下翼板512之间可以设有分隔板,分割板上设有用于穿过螺栓的螺栓孔,分割板伸入腔体内部且与下悬杆1的外表面相抵,分隔板的设置将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分隔开,当施工人员进行灌浆时,首先通过下套管26上的灌浆孔对第一腔体进行灌浆,随后通过上套管25上的灌浆孔对第二腔体进行灌浆,上述结构能够分别对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进行灌浆,防止了由于砂浆的流动性差而导致灌浆不充分,使得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灌浆效果更好,避免了由于灌浆不充分而使得下悬杆1与套管2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上述装配式建筑桁架的适用性更广,下悬杆1为空心方钢,竖杆3为空心方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螺母自动上下料机构,可以由上述的各种结构组合而成,同样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