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5230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通信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塔。



背景技术:

通信塔是用来进行无线通信信号交互的基站或中转站。目前的通信塔为了充分利用塔身的高度,常会沿塔身高度设置多层天线,并且通常每一层天线沿塔身径向延伸的长度是相同的,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施工,但经研究和测试发现,多层在轴向上平齐的天线在通信时可能会互相干扰,或降低通信的识别效率。

同时,由于天线等设备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因此一般在塔身中间设有供维护人员攀爬的爬梯。而这种方式的爬梯不但显著增加了通信塔的施工量,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材料,不利于节省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塔,可有效提高通信效率,避免天线间的相互干扰,并且使塔身结构更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通信塔,包括由支撑段和与支撑段上端部连接的天线段构成的塔身,沿天线段的径向方向设有连接天线的操作平台,沿天线段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3层天线,其中最顶层的天线设于第一操作平台的外侧方向,中间层的天线直接设于天线段上,底层的天线设于第二操作平台的外侧方向,并且第二操作平台比第一操作平台长1.5~2倍。

将天线的层数设为3层,而不是传统的4至6层,这样既能够有效利用天线段的高度,也能够避免天线的层数过多而发生信号紊流或重叠等现象。同时,将3层天线分别设为不同的径向长度,并且从上倒下依次设为“次长—短—长”的结构,这样在避免了相邻的天线层在信号通信时信号区域有重叠和干扰的同时,还使信号的接收/发射点在高度上呈波浪形而不是沿梯度的递增或递减,极大降低了产生畸变谐波或共振的可能性。经实际测试,第二操作平台比第一操作平台长1.5~2倍的结构在通信效率上最好,同时也不会使第二操作平台的延伸长度过于长。

进一步的,塔身的两个相邻侧面分别设有爬梯,在两个设有爬梯的塔身相对侧分别设有支撑架。通常塔身是具有4个侧面的,沿塔身的周向,依次在这4个侧面上设有爬梯、爬梯、支撑架和支撑架。这样将爬梯直接设在塔身侧面上,不但利用了塔身本身的结构,节省了从塔身底部到顶部的爬梯架,同时爬梯也起到了对该侧面的加固作用。而将两个设有爬梯的塔身相对侧分别设置支撑架,支撑架通常为若干个交叉结构,通过支撑架对塔身进行横向和竖向的加固,同时将爬梯和支撑架在塔身的向对面进行设置,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避免两个相对侧都是同样的加固结构而产生同向的加固缺陷。

优选的,由于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都是沿塔身径向向外延伸的,天线长时间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易使操作平台产生变形、弯曲,操作平台变形会增加操作人员在操作平台上工作时的安全隐患,也会增加天线意外掉落的可能性。因此在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分别与塔身之间设有支撑杆,用于在竖向上对操作平台进行支撑。

在此基础上,所述的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分别通过连接架与天线连接。

进一步的,在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的侧面分别设有护栏,在最少增加操作平台重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操作人员位于操作平台中时的安全。

进一步的,天线段的顶部设有避雷针,以保证天线的安全及塔身周围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通信塔,能够有效提高通信效率,避免天线间的相互干扰,并且通过在塔身侧面的爬梯和支撑架的设置方式使塔身结构的稳固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以下结合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信塔的爬梯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信塔的支撑架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通信塔,包括由支撑段1和与支撑段1上端部连接的天线段2构成的塔身,在天线段2的顶部设有避雷针8。沿天线段2的径向方向设有连接天线5的操作平台,沿天线段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3层天线5,其中最顶层的天线5通过连接架10设于第一操作平台3的外侧方向,中间层的天线5直接设于天线段2上,底层的天线5通过连接架10设于第二操作平台4的外侧方向,并且第二操作平台4比第一操作平台3长1.5~2倍。在第一操作平台3和第二操作平台4的侧面分别设有护栏11,以保证操作人员在操作平台中时的安全。

塔身的两个相邻侧面分别设有爬梯6,在两个设有爬梯6的塔身相对侧分别设有支撑架9,分别从横向和竖向对塔身进行加固,同时也利用了塔身本身的结构进行爬梯6设置。为了避免操作平台因长期受天线5和风力等影响产生变形或弯曲,在第一操作平台3和第二操作平台4分别与塔身之间设有支撑杆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