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328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铁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



背景技术:

通讯铁塔由塔体、平台、避雷针、爬梯、天线支撑等钢构件组成,并经热镀锌防腐处理,主要用于微波、超短波、无线网络信号的传输与发射等。

现有的有些通信铁塔在维护时需要工作人员利用脚钉攀爬,也有一些铁塔的塔身上设有爬梯,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种,都要依靠工作人员的人力攀爬,十分浪费体力,而一旦在攀爬时过度劳累将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包括塔基、塔身、驱动机构、升降机构和保护机构;

所述塔身设置在塔基上,所述塔身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驱动机构位于塔身的内部,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位于塔身的外部,所述升降机构的另一端经开口伸入塔身的内部且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下方;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减速机、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同步带和连接块,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位于塔身的底部,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位于塔身的顶部,所述第一电机通过减速机与第一同步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与第二同步带轮传动连接,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同步带上;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柱、底板和轿厢,所述支柱竖向设置在塔基上,所述支柱有两个,两个支柱关于开口对称设置,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柱穿过底板且与底板滑动连接,所述轿厢设置在底板的上端面,所述底板的一侧经开口伸入塔身的内部且通过连接块与同步带连接;

所述保护机构有两个,两个保护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柱上,所述保护机构包括支盘、第一弹簧和卡接组件,所述底板的下端面设有套筒,所述套筒有两个,所述支柱穿过套筒且与套筒滑动连接,所述支盘位于套筒的下方,所述支盘套设在支柱上且与支柱滑动连接,所述支盘的周向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棘齿,所述支盘的下端面通过第一弹簧与塔基的上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支柱上,所述卡接组件有两个,两个卡接组件关于支柱对称设置;

所述卡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板、第二支板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支板竖向设置在塔基上,所述第二支板位于支柱与第一支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板的顶端与第一支板铰接,所述第二支板的一侧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一支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板的另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棘齿,所述第二棘齿与第一棘齿匹配。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升降机构坠落,两个所述支柱的顶部均设有防坠器,所述底板的上端面对称设有两个拉环,所述防坠器通过拉环与底板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使保护机构具有复位功能,所述卡接组件上设有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二电机、收线器和拉绳,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板上,所述收线器套设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拉绳的一端卷积的在收线器上,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板连接,所述拉绳与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支板的同一侧。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支柱的坚固度和抗腐蚀性,所述支柱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雷击损坏铁塔,所述塔身的顶部设有避雷针。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架设天线,所述塔身顶部设有天线平台。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飞行物误撞铁塔,所述塔身的顶部设有信号灯。

作为优选,为了使减速机带有自锁功能,所述减速机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作为优选,为了精确控制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为伺服电机。

作为优选,为了按需控制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为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设计巧妙,可行性高,利用电机驱动的同步带轮机构实现载人轿厢的升降,相对于人力攀爬,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还解决了人力攀爬的安全隐患。另外,该通信铁塔还设有保护机构,既可防止升降机构急速坠落,又可在升降机构较快速坠落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底板与轿厢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的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基,2.塔身,3.开口,4.第一电机,5.减速机,6.第一同步带轮,7.第二同步带轮,8.同步带,9.连接块,10.支柱,11.底板,12.轿厢,13.支盘,14.第一弹簧,15.第一棘齿,16.第一支板,17.第二支板,18. 第二弹簧,19.第二棘齿,20.防坠器,21.拉环,22.第二电机,23.收线器, 24.拉绳,25.避雷针,26.天线平台,27.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4所示,一种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包括塔基1、塔身2、驱动机构、升降机构和保护机构;

所述塔身2设置在塔基1上,所述塔身2的一侧设有开口3,所述驱动机构位于塔身2的内部,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位于塔身2的外部,所述升降机构的另一端经开口3伸入塔身2的内部且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下方;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4、减速机5、第一同步带轮6、第二同步带轮 7、同步带8和连接块9,所述第一同步带轮6位于塔身2的底部,所述第二同步带轮7位于塔身2的顶部,所述第一电机4通过减速机5与第一同步带轮6 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6通过同步带8与第二同步带轮7传动连接,所述连接块9设置在同步带8上;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柱10、底板11和轿厢12,所述支柱10竖向设置在塔基1上,所述支柱10有两个,两个支柱10关于开口3对称设置,所述底板11 水平设置,所述支柱10穿过底板11且与底板11滑动连接,所述轿厢12设置在底板11的上端面,所述底板11的一侧经开口3伸入塔身2的内部且通过连接块9与同步带8连接;

所述保护机构有两个,两个保护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柱10上,所述保护机构包括支盘13、第一弹簧14和卡接组件,所述底板11的下端面设有套筒27,所述套筒27有两个,所述支柱10穿过套筒27且与套筒27滑动连接,所述支盘13位于套筒27的下方,所述支盘13套设在支柱10上且与支柱10滑动连接,所述支盘13的周向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棘齿15,所述支盘13的下端面通过第一弹簧14与塔基1的上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套设在支柱10上,所述卡接组件有两个,两个卡接组件关于支柱10对称设置;

所述卡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板16、第二支板17和第二弹簧18,所述第一支板16竖向设置在塔基1上,所述第二支板17位于支柱10与第一支板16之间,所述第二支板17的顶端与第一支板16铰接,所述第二支板17的一侧通过第二弹簧18与第一支板16连接,所述第二支板17的另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棘齿19,所述第二棘齿19与第一棘齿15匹配。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升降机构坠落,两个所述支柱10的顶部均设有防坠器 20,所述底板11的上端面对称设有两个拉环21,所述防坠器20通过拉环21与底板11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使保护机构具有复位功能,所述支撑组件上设有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二电机22、收线器23和拉绳24,所述第二电机22设置在第一支板16上,所述收线器23套设在第二电机22的输出轴上,所述拉绳24 的一端卷积的在收线器23上,所述拉绳2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板17连接,所述拉绳24与第二弹簧18位于第二支板17的同一侧。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支柱10的坚固度和抗腐蚀性,所述支柱10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雷击损坏铁塔,所述塔身2的顶部设有避雷针25。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架设天线,所述塔身2顶部设有天线平台26。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飞行物误撞铁塔,所述塔身2的顶部设有信号灯。

作为优选,为了使减速机带有自锁功能,所述减速机5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作为优选,为了精确控制电机,所述第一电机4为伺服电机。

作为优选,为了按需控制电机,所述第二电机22为步进电机。

该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中,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为:第一电机4通过减速机5驱动第一同步带轮6,第一同步带轮6通过同步带8与第二同步带轮7传动连接,由于连接块9设置在同步带8上,因此连接块9可实现上下移动。升降机构的工作原理为:由于底板11的一侧经开口3伸入塔身2的内部且通过连接块9与同步带8连接,因此底板11可在同步带8的作用下实现升降,设置在底板11上的轿厢12用于维护人员乘坐。保护机构的工作原理为:当同步带8发生断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底板11下坠时,若下坠速度过快,则底板11将被防坠器20卡住,若底板下坠速度为达到防坠器20的阈值,则在底板11坠下时,设置在底板11下端面的套筒27与支盘13抵靠,并对其造成一定压力,此时支盘13下降,此时第二支板17上的第二棘齿19不与设置在支盘13周向的第一棘齿15卡接,第一支盘13可顺利下降,套设在支柱10上的第一弹簧14起到缓冲的作用,而当支盘13触底后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第一棘齿15与第二棘齿19卡接,防止第一弹簧14将底座11向上弹出。复位单元的工作原理为:当故障排除后,第二电机22驱动收线器23转动,从而拉动第二支板17,使第二棘齿19与第一棘齿15分离,从而使支盘13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易于攀爬的通信铁塔设计巧妙,可行性高,利用电机驱动的同步带轮机构实现载人轿厢的升降,相对于人力攀爬,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还解决了人力攀爬的安全隐患。另外,该通信铁塔还设有保护机构,既可防止升降机构急速坠落,又可在升降机构较快速坠落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