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柱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8543阅读:1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柱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立柱支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建造了起来,同时建筑模具的需求量非常大,根据建筑物的施工需要将模板应用到建筑物不同的位置。

虽然模具的形状不太相同,但是大多数的固定方式都一样,都是通过大量的固定架进行固定,模板的传统固定方式都非常的复杂,尤其是在对立柱等一些特殊的部位进行支模时,需要固定好几层,并且通过固定杆交叉固定,但是往往立柱需要设立在建筑的拐角处,拐角处的固定空间非常有限,安装和拆除都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柱支模结构,其优点是可以简单稳定地对立柱进行支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立柱支模结构,包括设在预浇筑部位四周的四块模板,四块所述模板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纵向的第一木方,所述第一木方的外侧套有多个对第一木方和模板进行夹紧的夹紧机构,在第一木方上还套有多个对模板进支撑的支撑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模板立在立柱钢筋结构的四周,然后在每一块模板的外表面上放上三根第一木方,然后将夹紧机构套接在第一木方外面,并将第一木方均匀的压紧在模板上,然后再将支撑机构支撑在立柱模板上,这种模板支撑固定方式既简单又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由两根平行的第二木方和两根平行的对拉螺栓形成的矩形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块第二木方对应的通槽内固定有一根对拉螺栓,对拉螺栓可以在两块第二木方上对应的通槽内滑动,进而改变夹紧进的夹紧范围,对拉螺栓突出两块第二木方的部分与螺母螺纹连接,通过拧动螺栓可以带动两块第二木方相对运动,实现夹紧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木方的两端设有通槽,对拉螺栓的两端分别穿过两根第二木方上对应的通槽后,再在第二木方的外侧与螺母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拉螺栓可以在通槽内左右滑动,进而可以对夹紧机构的夹紧范围进行调节,更具立柱的横截面积不同对对拉螺栓进行调节,使夹紧机构更好的达到加紧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矩形支撑架和四根支撑杆,支撑架套在第一木方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一木方压紧,支撑杆通过建筑卡扣固定在支撑架的四角上,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固定部固定在混凝土地面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机构可以对整个立柱支模机构进行支撑,四根支撑杆从四个方位对固定架进行支撑,进而对模板进行支撑,可以防止支好的模板发生倾倒现象,同时也防止立柱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部包括固定板和膨胀螺丝,固定板水平固定在支撑杆远离支撑架的一端,四根膨胀螺丝穿过固定板的四个角固定在混凝土地面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地面与固定板上的固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盲孔,膨胀螺丝的膨胀部穿过固定板伸入盲孔中,然后通过拧动膨胀螺丝上的螺母,使膨胀部发生变形,进而对盲孔的侧壁进行挤压,进而将固定板固定在混凝土地面上,方法简单同时固定效果还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由四根钢管通过建筑卡扣首尾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管相互之间可以调节位置,让后用建筑卡扣进行相互固定,根据不同的立柱可以制成不同大小的支撑架,简单实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块所述模板外表面均匀设有三根第一木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模板外表面的第一木方具有使模板受力均匀的效果,设置太少达不到效果,设置太多浪费材料,优选设置三根,一根设在中间,其他两根设在模板两侧,就可以充分的达到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对拉螺栓与螺母的表面涂有一层油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前沾油处理可以减少对拉螺栓与螺母在使用时被水泥腐蚀可能性,保证立柱干燥后螺母和对拉螺栓可以拆卸下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机构为三个,第一个支撑机构靠近模板底端设置,第二个支撑机构设置在模板的中间部位,第三个支撑机构靠近模板顶端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模板的上中下设置三个支撑机构就可以很好的对立柱模板进行支撑,同时这样设置的话也可以使立柱模板受力更加均匀进而达到支撑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有夹紧机构和支撑机构,可以使立柱模板又简单又牢固的固定在立柱周围;

2、模板外表面的两侧和中间纵向设有第一木方,第一木方可以使模板受力更加均匀,防止模板受力不均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体现夹紧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体现支撑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地面;2、模板;3、第一木方;4、夹紧机构;41、第二木方;411、通槽;42、对拉螺栓;421、螺母;5、支撑机构;51、支撑架;511、钢管;52、建筑卡扣;53、支撑杆;6、固定部;61、固定板;62、膨胀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立柱支模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模板2,模板2立在混凝土地面1上,且围在立式钢筋结构的四周,形成一个竖直的矩形腔,从混凝土地面1延伸到建筑顶部,每块模板2的外表面设有三根纵向的第一木方3,三根第一木方3等距离平行设置,第一木方3优选截面为50x100mm,每根第一木方3和模板2一样高。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木方3外侧均匀地套有多个夹紧机构4,夹紧机构4包括两根第二木方41和两根对拉螺栓42,两根对拉螺栓42和两块第二木方41形成一个矩形框,两根第二木方41两端对应的部位均设有通槽411,两根第二木方41对应的通槽411内固定有一根对拉螺栓42,对拉螺栓42可以在两根第二木方41上对应的通槽411内滑动,进而改变夹紧机构4的夹紧范围,对拉螺栓42突出两块第二木方41的部分与螺母421螺纹连接,通过拧动螺栓42可以带动两块第二木方41相对运动,实现夹紧功能。根据模板2的截面不同可以对夹紧机构4内部的夹紧范围进行调节,对拉螺栓42与螺母421在使用前进行沾油处理,形成油膜。提前沾油处理可以减少对拉螺栓42与螺母421在使用时被水泥腐蚀可能性,保证立柱干燥后螺母421和对拉螺栓42可以拆卸下来。

当需要对模板2外的第一木方3进行固定时,将夹紧机构4均匀的套接在立柱模板2外的第一木方3上,然后根据立柱的横截面积调节夹紧机构4的夹紧范围,然后通过拧动对拉螺栓上的螺母421,实现夹紧机构4的夹紧功能。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模板2的外表面设有三个支撑机构5,三个支撑机构5分别设在模板2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第一个靠近模板2底端设置,第二个设在模板2的中部,第三个设在靠近模板2顶端的位置,三个支撑机构5对整个模板机构进行支撑,防止支好的模板2发生倾倒,同时也防止立柱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支撑机构5包括矩形支撑架51和支撑杆53,支撑架51由四根钢管511通过建筑卡扣52固定成形,四根支撑杆53分别固定在钢管511两两相交的交互处,支撑杆53的上端通过建筑卡扣52固定在钢管511上,支撑杆53从支撑架51的四个角对模板2进行支撑,支撑杆53下端通过固定部固定在混凝土地面1上,固定部包括固定板61,支撑杆53的下端与固定板61连接,固定板61四角设有通孔,膨胀螺丝62穿过通孔将固定板61固定在混凝土地面1上。

工作过程:首先将模板2立在钢筋结构的四周,然后在每一块模板2的外表面上放上三根第一木方3,然后将夹紧机构4套接在第一木方3外面,并将第一木方3均匀的压紧在模板2上,然后再将支撑机构5支撑在立柱模板2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最后向模板2内浇筑混凝土,等到混凝土干燥到一定程度后将模板2拆除掉。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