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7363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抹灰施工系统,特别是一种重塑古迹线条抹灰的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古建修复工程中重塑古迹线条是古建修复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修复工程的美观程度,该修复过程包括如何将设计图纸中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的抹灰线条,如何将大厚度的抹灰线条固定在墙面上,如何进行弧形线条的施工,如何保证墙面抹灰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急需一种适应古迹弧形线条重塑抹灰的施工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要解决现有古建修复工程中重塑古迹线条中存在施工效率低操作繁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的抹灰线条、无法在墙表面抹灰大厚度的线条以及无法保证抹灰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包括轨道、模具摆动杆和模具头,

所述轨道设置在抹灰区的边缘,所述模具摆动杆的后端部与轨道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该连接位置位于待抹灰弧形线条的圆心,所述模具摆动杆的前端部与连接模具头的后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模具摆动杆带动模具头在抹灰区形成与待抹灰弧形线条的相适应的弧线轨迹,

所述模具头在模具摆动杆上的相对位置可调,所述模具头包括呈扁平板状的前端抹灰成型部,还包括与模具摆动杆可拆卸连接的后端连接套筒部,所述前端抹灰成型部垂直抹灰区,其边沿设有经过剪裁、与抹灰区直接接触的抹灰成型端面,所述后端连接套筒部固定连接在前端抹灰成型部的后端中间。

所述模具头包括背板和固定在背板一侧的贴板,两者的形状相同,贴板的边沿超出背板,所述贴板包括前端抹灰成型部和后端连接套筒部,两者由整片铁皮剪裁制成,

所述抹灰成型端面在前端抹灰成型部的两侧边沿分别设置,抹灰成型端面相对边沿呈内凹型或外凸型,线形为直线或弧线。

所述抹灰成型端面在前端抹灰成型部的两侧边沿共同设置,两侧的抹灰成型端面相对边沿分别呈内凹型以及外凸型,同时两侧的抹灰成型端面的线形一致。

所述后端连接套筒部上开有成列间隔设置的套筒连接孔,所述模具摆动杆的前端部开有成列间隔设置、与套筒连接孔相配合使用、贯穿模具摆动杆的摆动杆连接孔,所述模具摆动杆的外径尺寸小于后端连接套筒部的内径尺寸,所述模具摆动杆的前端部套在后端连接套筒部内,两者通过贯穿套筒连接孔和摆动杆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连接。

所述轨道为木板。

所述模具摆动杆为木棍或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巧妙设计的模具头,可以成型各种复杂图案立体效果的抹灰,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头的与模具摆动杆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不同的模具头形成不同的抹灰效果,同时模具头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抹灰成型端面然后进行翻转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摆动杆可在模具头内前后调整位置,改变抹灰系统的抹灰半径,达到一次性可以多处抹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可用于各种复杂线条抹灰施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模具摆动杆和模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轨道、2-模具摆动杆、21-摆动杆连接孔、3-模具头、31-前端抹灰成型部、311-抹灰成型端面、32-后端连接套筒部、321-套筒连接孔、33-背板、4-抹灰区、5-待抹灰弧形线条、6-连接螺栓、7-连接件、8-钉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3所示,一种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包括轨道1、模具摆动杆2和模具头3。所述轨道1为木板。本实施例中,轨道木板的截面尺寸为100mm×10mm,长度根据情况制定。所述模具摆动杆2为木棍或钢管。所述模具头3由铁板剪裁而成。

所述轨道设置在抹灰区4的边缘,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后端部与轨道1通过连接件7可拆卸连接,该连接位置位于待抹灰弧形线条5的圆心,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前端部与连接模具头3的后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模具摆动杆2带动模具头3在抹灰区形成与待抹灰弧形线条5的相适应的弧线轨迹。

所述模具头3在模具摆动杆2上的相对位置可调,所述模具头3包括呈扁平板状的前端抹灰成型部31,还包括与模具摆动杆2可拆卸连接的后端连接套筒部32,所述前端抹灰成型部31垂直抹灰区4,其边沿设有经过剪裁、与抹灰区直接接触的抹灰成型端面311,所述后端连接套筒部32固定连接在前端抹灰成型部31的后端中间。

所述模具头3包括背板33和固定在背板一侧的贴板,两者的形状相同、通过钉子8固定,贴板的边沿超出背板33,所述贴板包括前端抹灰成型部31和后端连接套筒部32,两者由整片铁皮剪裁制成,所述铁皮前半部的边沿剪裁抹灰成型端面311形成前端抹灰成型部31,铁皮后半部在剪裁处朝向同一侧弯曲闭合形成后端连接套筒部32。所述抹灰成型端面311打磨成弧形。

所述抹灰成型端面311在前端抹灰成型部31的两侧边沿分别设置,抹灰成型端面相对边沿呈内凹型或外凸型,线形为直线或弧线。或者所述抹灰成型端面311在前端抹灰成型部31的两侧边沿共同设置,两侧的抹灰成型端面311相对边沿分别呈内凹型以及外凸型,同时两侧的抹灰成型端面311的线形一致。本实施例中为后一种情况,这种实施例可以在无需更换模具头的情况下,直接可拆卸模具头后,倒转180度形成另一种抹灰成型端面,然后再连接固定以达到不同种类的抹灰效果。

所述后端连接套筒部32上开有成列间隔设置的套筒连接孔321,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前端部开有成列间隔设置、与套筒连接孔321相配合使用、贯穿模具摆动杆2的摆动杆连接孔21,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外径尺寸小于后端连接套筒部32的内径尺寸,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前端部套在后端连接套筒部32内,两者通过贯穿套筒连接孔321和摆动杆连接孔21内的连接螺栓6连接。所述模具摆动杆2的前端部可以在后端连接套筒部32内前后调整位置,改变抹灰系统的抹灰半径,达到一次性可以多处抹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步骤一,先进行古迹线条重塑抹灰施工系统的制作,先制作模具头,将1:1的模具图纸放在铁皮上,沿着模具图外边沿在铁皮上用铅笔画出线条,然后使用铁皮剪沿着画出的线条剪切铁皮,随后将1:1的模具铁皮放在木板上,沿着模具铁皮外边在木板上用铅笔画出线条。沿着画好的线条用电锯切割木板,与铁皮形状吻合,铁皮外边缘要错位出木板外边缘大约2mm;

步骤二,在抹灰区的边缘固定轨道;

步骤三,然后将模具摆动杆固定在轨道上;

步骤四,挑选合适的模具头,然后调整模具头在模具摆动杆上的位置,然后将两者可拆卸连接;

步骤五,模具头的抹灰成型端面紧贴待抹灰弧形线条处,沿弧线轨迹来回模具摆动杆,形成弧形线条抹灰完成;

步骤六,拆卸抹灰施工系统进入下一个抹灰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