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架支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8039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帐篷架支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帐篷支撑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帐篷架支脚。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帐篷已经成为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装备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犹如人们居住的活动房,可以遮阳挡雨,带来一种安逸舒适的环境,各种帐篷广泛应用于野外场景布置、展览中会场展位的布置以及露营中。

现有的帐篷一般包括篷布和帐篷架,帐篷架包括立柱和沿立柱上下活动的铰链座,活动铰链上还连接有一组成剪刀状的向内活动支杆,顶杆可在其上部铰链座和顶杆下部铰链座。

立柱的下端一般设有一体连接于立柱杆底端且沿周向凸出立柱杆侧壁的环形薄片,对于大型的帐篷,由于支撑架受力较大,特别是在风力较大时,环形薄片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支撑架的晃动甚至倒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帐篷架支脚,支脚具有较大的厚度和支撑面积,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帐篷架支脚,包括支撑于地面且呈平板状的支撑板和固定于支撑板上端用于插接固定立柱的套筒,所述立柱横截面面积与支撑板下表面面积的比例为1:3~1:20;所述支撑板厚度为0.5cm~2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厚度太薄,容易发生形变,支撑面积太小则不能支撑大型的帐篷,厚度太薄或支撑面积太小均会造成支撑不稳定的问题,厚度太大或面积过大则会造成搬运不方便的问题;支撑板厚度为0.5cm~2cm,立柱横截面面积与支撑板下表面面积的比例为1:3~1:20,可以有效支撑大型的帐篷且在风力较大时同样适用,稳定性好;同时,套筒与立柱插接,可将支撑板拆除后进行搬运,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板下表面的面积为100cm²~900cm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表面的面积为100cm²~900cm²,既保证了足够的支撑稳定性,同时,也方便搬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从靠近套筒一侧向远离套筒一侧延伸的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底部设有加强筋,有利于增加支撑板的支撑强度,减少支撑板由于受力产生的变形,加强筋从套筒一侧向远离套筒一侧延伸,有利于减少支撑板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有利于减轻支撑板的整体重量,也可以使用销钉穿过安装孔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使帐篷受到较大的力时仍能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形状为三角形,套筒靠近三角形任意顶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帐篷及支撑架下压立柱,立柱上端受到使立柱发生偏转的扭矩进而使立柱底部有偏转的趋势,调节支撑板的朝向使三角形位于立柱底部偏转趋势的反方向,有利于增大支撑板的有效支撑面积,使帐篷更加稳定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为120°,所述套筒位于顶角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支撑板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为120°,可以使支撑板各处受力更加均匀,使帐篷更加稳定的被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开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槽有利于减轻支撑板的有效重量,使搬运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与立柱连接处安装有用于固定套筒和立柱的插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件将套筒和立柱连接处固定,插接件限制立柱从套筒中脱出,使套筒与立柱的连接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支撑板厚度为0.5cm~2cm,下表面的面积为100cm²~900cm²,可以有效支撑大型的帐篷且在风力较大时同样适用,稳定性好,同时,套筒与立柱插接,可将支撑板拆除后进行搬运,更加方便;

其二,支撑板的形状为三角形,安装时,将三角形的支撑板朝向内侧安装,有利于增大支撑板的有效支撑面积,使帐篷更加稳定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帐篷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帐篷顶部通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支撑篷布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篷布架支脚结构示意图;

图5是帐篷架支脚底部结构图;

图6是连接立柱与套筒的插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帐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篷布;11、魔术贴;12、侧门;14、通风口;15、网布;16、伞布;17、支片;171、软布;172、硬片;2、支架;21、立柱;22、支杆;23、折叠架;3、支脚;31、套筒;32、插孔;33、开槽;34、加强筋;35、安装孔;36、支撑板;4、插接件;41、插杆;411、容纳腔;412、弹簧;413、挡环;42、限位套;43、活动孔;44、顶盖;441、活动腔;442、限位柱;45、弯折板;451、平板;452、折板;453、滑块;46、滑移槽;47、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帐篷,如图1所示,包括篷布1和支架2,篷布1包括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四块,四块篷布1形状均为等腰三角形,四块篷布1的等腰边依次缝接。支架2支撑于四块篷布1上及四块篷布1连接形成的顶点处。

四块篷布1上均开设有开口倾斜向下的抛物线形的侧门12。篷布1顶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2m~5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3m。侧门12最高点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m~4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2m。相邻侧门12之间形成固定脚,固定脚远离帐篷顶点的端部安装于地面使帐篷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每块篷布1靠近顶端的位置均开设有通风口14,通风口14的形状可以为星形、抛物线形、拱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抛物线形,抛物线的开口倾斜向下。通风口14处缝接有网布15,网布15上方设置有用于挡雨的伞布16,伞布16缝接于通风口14边缘处,通风口14远离帐篷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支片17,支片17包括长方形的硬片172和包覆硬片172的软布171,硬片172可以为铝片、塑料片或者钢片,本实施例优选为塑料片。软布171的一端缝接于帐篷上,另一端和伞布16上缝接有配合使用的魔术贴11。通过魔术贴11粘合使硬片172的一端支撑于帐篷上,另一端支撑于伞布16上使伞布16下端形成张开的开口。

如图3所示,支架2包括四个用于支撑的立柱21、支撑于帐篷顶部的支杆22和连接于立柱21和支杆22的剪刀状的折叠架23。

如图4和图5所示,立柱21的横截面呈六角形,立柱21底部固定有支脚3,支脚3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支撑板36和一体连接于支撑板36上的套筒31,支撑板36的厚度可以为0.5cm~2c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cm,支撑板36的顶角角度为120°,立柱21横截面面积与支撑板36下表面面积的比例为1:3~1:20,支撑板36下表面的面积可以为100cm²~900cm²,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73cm²,即三角形的等腰边长度为20cm,立柱21的横截面积为17 cm²,即立柱21横截面面积与支撑板36下表面面积的比例为1:10,三角形的支撑板36顶点处设有圆弧倒角。

支撑板36底部设有三角形的开槽33,开槽33内部设有从靠近套筒31一侧向远离套筒31一侧延伸的两条加强筋34,加强筋34可以增大支脚3的强度,使支脚3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支脚3上远离套筒31的一侧开设有三个安装孔35,安装孔35可以减轻支脚3的重量,同时,可以插入销钉使支脚3固定于地面上。套筒31位于靠近顶角处。立柱21插接于套筒31中,立柱21与套筒31的连接处开设有横向的插孔32,插孔32处设置有插接件4,插接件4包括与插孔32滑移配合的插杆41、固定于连接筒侧壁处的限位套42。限位套42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限位套42的下端开设有活动孔43,限位套42远离连接筒一侧连接有顶盖44,顶盖44、限位套42和连接筒使用螺栓连接固定。

插杆41朝向顶盖44的一端开设有圆形的容纳腔411,容纳腔411内安装有弹簧412。顶盖44上开设有活动腔441,活动腔441内设有与顶盖44一体连接的限位柱442。弹簧412的一端抵触于容纳腔411的底部,远离容纳腔411的一端延伸出活动腔441且套设于限位柱442上。插杆41上一体连接有挡环413,挡环413和连接筒侧壁之间连接有弯折板45,弯折板45包括平板451和折板452,平板451和折板452之间形成120°夹角,平板451和折板452一体连接且连接处设有倒角。平板451抵触于挡环413和连接筒之间,平板451的宽度大于活动孔43的宽度,折板452的宽度小于活动孔43的宽度。平板451底部的侧壁上一体连接有滑块453,限位套42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插孔32平行的滑移槽46,滑块453与滑移槽46滑移配合。弯折板45一端抵触于连接筒侧壁,远离连接筒的一端延伸出活动孔43。弯折板45的端部热熔有手柄47。按压手柄47,弯折板45和平板451绕连接处同向转动,推动挡环413朝向顶盖44一侧移动,使插杆41滑出插孔32,实现套筒31和立柱21的拆卸。

如图7所示,一种四角帐篷,图7中四角帐篷和图1中帐篷的不同点之处在于篷布1的形状不同,图7中篷布1顶部被支撑为四角形,但是底部的支脚3与图1中的帐篷支脚3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