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1986发布日期:2018-06-28 03:27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站台的钢结构。



背景技术:

交通站台主要用来供乘客换乘,为了避免乘客换乘等待时的日晒雨淋,交通站台通常会设置用于遮阳挡雨的建筑结构。

传统的交通站台一般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因重量大而需要设置大面积的底部支承墙,导致交通站台的不通透,影响乘客的视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通站台的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支承结构占用面积小、视野开阔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交通站台的钢结构,包括:深入道路两侧地面设置的、沿道路延伸方向间隔排列的固定基座;固定装配在所述固定基座上的支承柱,所述支承柱的远离地面端设置有若干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的末端设置有若干第二支撑臂;装配在所述第二支撑臂上的承重梁,所述承重梁呈拱形;装配在所述承重梁的远离地面侧的、相互平行的檩条;以及,装配在所述檩条的远离地面侧的屋面层,所述屋面层包括非透面层和透明面层。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支承柱上设置若干个第一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上设置若干个第二支撑臂,承重梁装配在第二支撑臂上,这样可以使用少量的支承柱承载更多的承重梁,从而减小承重结构的占用面积,使乘客的视野更加开阔;檩条装配在承重梁上,屋面层承载在檩条上,屋面层可以用于遮阳或挡雨,其中,透明面层可以用来采光;支承柱、承重梁、檩条均使用钢结构,可以降低自重。

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柱垂直于地面设置,所述支承柱设置有两个延伸方向朝向远离地面方向的所述第一支撑臂,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臂相对于所述支承柱轴向对称;所述第一支撑臂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臂,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臂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臂轴向对称。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第一支承柱上设置两个第一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上又设置两个第二支承臂,使得一支承柱上设置有四个第二支撑臂,增大了支承柱的可装配承重梁数。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二支撑臂装配处设置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支撑臂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铰接部相匹配的第二铰接部。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承重梁和第二支撑臂之间通过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铰接的方式装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两端均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臂相装配。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每一承重梁与四个第二支撑臂相装配,可以使承重梁与支承柱装配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端部均呈朝远离地面方向弯曲的弧状。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承重梁的端部设置成弧状的结构更加便于与第二支撑臂的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横截面呈方形。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方形横截面的承重梁与檩条相装配处可以相对平坦,装配时更加方便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檩条垂直于所述承重梁,所述檩条的远离地面侧设置有间隔排列的、与所述檩条相垂直的、用于承载所述屋面层的桁条。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间隔排列的桁条用于承载屋面层时可以均匀地将重力分散到承重梁上,避免局部所受重力过大,从而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面层设置在所述承重梁拱顶的上方,所述非透面层设置在所述透明面层的两侧;所述透明面层和所述非透面层均由板材拼接而成。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透明面层可以用于采光,透明面层和非透面层使用板材拼接成,便于装配以及维修时的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靠近地面侧还设置有用于吊挂指示面板的吊顶柱。

实现上述方案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设置吊顶柱用于吊挂指示面板,避免从地面设置支承结构对指示面板进行支承,在保证对乘客的的指示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使乘客通道更加通畅。

有益效果:

1.支承柱上设置若干个第一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上设置若干个第二支撑臂,承重梁装配在第二支撑臂上,这样可以使用少量的支承柱承载更多的承重梁,从而减小承重结构的占用面积,使乘客的视野更加开阔。

2.支承柱、承重梁、檩条均使用钢结构,可以降低自重。

3.设置的透明面层可以用于采光,使交通站台更为明亮。

4.设置吊顶柱用于吊挂指示面板,避免在底部设置支承结构而阻碍乘客行走,在保证对乘客的的指示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使乘客通道更加通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1、固定基座;2、支承柱;21、第一支撑臂;22、第二支撑臂;23、第二铰接部;3、承重梁;31、第一铰接部; 4、檩条;5、屋面层;51、非透面层;52、透明面层;6、吊顶柱;7、桁条;8、指示面板;9、固定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交通站台的钢结构,包括:深入地面设置的固定基座1;固定装配在固定基座1上的支承柱2,支承柱2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支撑臂21,第一支撑臂21的末端设置有若干第二支撑臂22;装配在第二支撑臂22上的承重梁3;装配在承重梁3上的檩条4;以及,装配在檩条4的远离地面侧的屋面层5,屋面层5包括非透面层51和透明面层52。

如图1所示,固定基座1设置在道路的两边,沿道路延伸方向等距间隔排列,支承柱2固定装配在固定基座1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柱2垂直于地面设置,支承柱2的横截面轮廓呈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承柱2可以倾斜设置,支承柱2的横截面轮廓可以是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为了使支承柱2承载更多的承重梁3,从而减少支承柱2的所需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柱2的远离地面端设置有延伸方向朝远离地面方向的两个第一支撑臂21,两个第一支撑臂21相对于支承柱2轴向对称,第一支撑臂21的末端设置有两个第二支撑臂22,第二支撑臂22相对于第一支撑臂21轴向对称,第一支撑臂21和第二支撑臂22可以为弯曲型,也可以是非弯曲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承柱2上可以设置四个第一支撑臂21,第一支撑臂21可以设置在支承柱2的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第一支撑臂21上可以设置三个第二支撑臂22,第二支撑臂22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臂21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

如图2所示,承重梁3的中部呈拱形且等距间隔排列,为了适于装配,承重梁3的两端设置为朝远离地面方向弯曲的弧形,承重梁3的横截面外轮廓呈方形,弧形部分的靠近地面侧设置有两个第一铰接部31,为了防止承重梁3的倾倒,第一铰接部31与承重梁3呈一预定角度,第二支撑臂22的末端设置有与第一铰接部31相适配的第二铰接部23,承重梁3通过第一铰接部31和第二铰接部23相铰接的方式装配在支承柱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承重梁3的横截面外轮廓可以是圆形,承重梁3的两端可以设置为平行于地面且两端的靠近地面侧均设置有三个或四个第一铰接部31,第二支撑臂22的末端设置为与承重梁3平行且设置有与第一铰接部31相对应的第二铰接部23,通过这种方式将承重梁3装配在支承柱2上更加稳定。

如图1-2所示,为了避免从地面设置支承结构装配指示面板8而阻碍乘客通道,在本实施例中,承重梁3的靠近地面侧设置有吊顶柱6,指示面板8装配在吊顶柱6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指示面板8也可以装配在支承柱2上。

如图1、3所示,檩条4设置在承重梁3的远离地面侧,为了使重力均匀地分散到承重梁3上,檩条4等距间隔排列且垂直于承重梁3,为了方便采光,承重梁3的拱形顶的中部区域上不设置檩条4以供光线通过,为了承载承重梁3拱顶的屋面层5,拱形顶的中部区域两侧的檩条4之间垂直设置有固定梁9;在本实施例中,屋面层5使用板材拼接而成,屋面层5包括非透面层51和透明面层52,透明面层52装配在固定梁9的远离地面侧,用于挡雨和采光,透明面层52可以使用玻璃材料,也可以使用透明塑料材料,为了将非透面层51装配在檩条4上,檩条4的远离地面侧垂直设置的桁条7,桁条7等距间隔排列,这样可以将非透面层51的重力均匀地传递给檩条4,非透面层51可以使用金属板,也可以使用复合板,复合板的中部可以设置聚氨酯层或石棉层进行隔热或保温。

本实施例的交通站台的钢结构的使用原理大致如下述:支承柱2上设置第一支撑臂21,第一支撑臂21上设置第二支撑臂22,承重梁3通过铰接方式装配在第二支撑臂22上,檩条4、桁条7、屋面层5再依次设置在承重梁3上,使用梁架结构建造交通站台的顶部,可以降低自重,同时支承柱2上设置多个第二支撑臂22可以承载更多的承重梁3,这样可以减少支承柱2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小占用面积,使乘客的视野更为开阔;屋面层5设置的透明面层52可以进行采光,使交通站台内更加明亮;吊顶柱6用于吊挂指示面板8,可以避免在地面阻碍乘客行走,从而使乘客通道更为通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