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板及墙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498发布日期:2018-07-11 01:4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接板及墙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建筑物的风格越来越多样,给市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令城市越来越美丽,其中,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是建筑物的衣服,更直观的代表了建筑物的形象。

现在的城市建筑物中,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一直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插接板及墙面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墙面系统,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接板,包括板体;

所述板体包括相对应的第一边和第二边;

所述第一边设置有第一弯板,且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二边设置有第二弯板,且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第二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板体沿厚度方向的两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和/或,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一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体包括依次相围接的所述第一边、第三边、所述第二边和第四边,且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相对应;

所述第三边设置有第三弯板,且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四边设置有第四弯板,且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第四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板体沿厚度方向的两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和/或,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和/或,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三边的两端之间;所述第四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四边的两端之间;

或者,所述第一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一边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二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二边的两端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体为钛锌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体为钢板,且所述钢板表面镀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的角度和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的角度相等。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墙面系统,所述墙面系统由多个所述的插接板拼接而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使用时,将两个插接板进行拼合,其中,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配合,例如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或者卡接拼合。具体而言,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钝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或者,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锐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卡接拼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综上所述,实现了相邻两插接板之间的零缝隙,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面系统,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标:1-板体;2-第一弯板;3-第二弯板;4-第三弯板;5-第四弯板;6-插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板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板,包括板体1;

所述板体1包括相对应的第一边和第二边;

所述第一边设置有第一弯板2,且所述第一弯板2和所述板体1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二边设置有第二弯板3,且所述第二弯板3和所述板体1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一弯板2和所述第二弯板3分别设置于所述板体沿厚度方向的两侧。

现在的城市建筑物中,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一直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本实施例的插接板在使用时,将两个插接板进行拼合,其中,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配合,例如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或者卡接拼合。

具体而言,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钝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或者,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锐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卡接拼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

综上所述,实现了相邻两插接板之间的零缝隙,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一弯板2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二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和/或,所述第二弯板3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一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弯板2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二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或者,所述第二弯板3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一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或者,所述第一弯板2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二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二弯板3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一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一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参见图3和图4所示,实现了令相邻插接板之间能够卡接拼合,提高了墙面或者屋面的结构强度,以及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所述板体1包括依次相围接的所述第一边、第三边、所述第二边和第四边,且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相对应;

所述第三边设置有第三弯板4,且所述第三弯板4和所述板体1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四边设置有第四弯板5,且所述第四弯板5和所述板体1之间有角度;

所述第三弯板4和所述第四弯板5分别设置于所述板体沿厚度方向的两侧。

通过相邻插接板之间缝隙全方位防护,实现了插接板之间各个角度的零缝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三弯板4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和/或,所述第四弯板5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具体而言,所述第三弯板4和所述板1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或者,所述第四弯板5和所述板体1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或者,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从而令相邻插接板之间能够卡接拼合,提高了墙面或者屋面的结构强度,以及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和/或,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或者,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圆滑过渡。

或者,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四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四弯板和所述板体靠近第三边的一侧之间呈锐角,以避免相邻插接板之间相互划伤,而缩短插接板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三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三边的两端之间;所述第四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四边的两端之间;

或者,所述第一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一边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二弯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二边的两端之间。

从而令相邻插接板之间拼接配合不会发生干扰。

优选地,所述板体为钛锌板。

钛锌板的使用寿命长,金属面层具80—100年的生命期;依靠本身形成的碳酸锌保护层保护,可防止面层进一步腐蚀,无须涂漆保护,具真正的金属质感,并有划伤后自动愈合不留划痕、免维护等特点。

或者,所述板体为钢板,且所述钢板表面镀锌。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的角度和所述第二弯板和所述板体之间的角度相等。

从而提高了插接板拼接而成的墙面系统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强度、稳定性。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墙面系统,所述墙面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插接板,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插接板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插接板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墙面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体现在图1-图4中,因此,结合图1-图4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墙面系统由多个所述的插接板6拼接而成,具体而言,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配合,例如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或者卡接拼合。

举例来说,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钝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交叉重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或者,当第一弯板和板体靠近第二边的一侧呈锐角时,将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和另一个插接板的第一弯板或者第二弯板进行卡接拼合,实现了两个插接板的拼合。

综上所述,实现了相邻两插接板之间的零缝隙,提高了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从而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物的屋面或者墙面结构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差的技术问题。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墙面系统包括混凝土墙体,混凝土墙体通过锚栓固定有角钢,角钢上固定有主龙骨,主龙骨上固定连接有次龙骨,次龙骨上通过自钻钉固定连接有所述插接板6,相邻插接板6之间相互配合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的墙面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插接板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