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车库顶板薄壁方箱上浮控制锚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0488发布日期:2018-09-18 20:07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地下车库顶板薄壁方箱的抗浮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

薄壁方箱是一种全内置芯模,能有效约束现浇混凝土的变形和挠度,具有自重小而刚度大的优点。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有规则埋入内置薄壁方箱模,使钢筋混凝土楼盖内部形成一定间隔双向网格现浇肋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其大幅抽空砼,减轻楼板自重,增加钢筋到截面中性轴的距离,从而大幅增加楼板的抗弯刚度,减少钢筋用量。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薄壁方箱自重很小,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其上浮,常常导致施工进度缓慢,且成型后的混凝土外观平整度质量较差,严重影响了板面的外观质量和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车库顶板薄壁方箱上浮控制锚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地下车库顶板薄壁方箱上浮控制锚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马凳、第二马凳、第三马凳、抗浮压筋和竖直牵拉筋;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薄壁方箱之间分别布置两个第一马凳,所述第一马凳的开口向上且其上端固定在板顶筋上;每个薄壁方箱底部的两侧分别支撑一个第二马凳,所述第二马凳的下端固定在底板筋上;每隔一个薄壁方箱上设置一个第三马凳,所述第三马凳开口向下扣住对应的薄壁方箱,第三马凳的下端固定在底板筋上;每两个相邻的薄壁方箱的顶面相连有一抗压浮筋4连接;相邻薄壁方箱之间设有两个竖直拉筋,竖直拉筋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筋和底板筋上。

进一步的,所述抗压浮筋垂直于其所连接的薄壁方箱的侧边且抗压浮筋位于该侧边的中部。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薄壁方箱顶面四角上与顶板筋之间均设垫有相同的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马凳包括第一底边、两个连接在第一底边两端的第一侧边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一侧边上端的第一顶边,两个第一顶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马凳2包括第二顶边、两个连接在第二底边两端的第二侧边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二侧边上端的第二底边,两个第二底边边垂直于第二顶边和第二侧边22组成的平面且位于该平面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马凳是包括第三底边、两个连接在第三底边两端的第三侧边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三侧边上端的第三顶边,两个第三顶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对薄壁方箱进行整体控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薄壁方箱的局部和整体上浮,且能够严格控制每个薄壁方箱的所处位置,相对于现有情况,大大减少了此类情况引起的返工,提高了生产速度并改善了成型后的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固定薄壁方箱的一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固定薄壁方箱的俯视图。

图3为马凳示意图。其中,(a)为第一马凳的结构示意图;(b)为第二马凳的结构示意图;(c)为第三马凳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目前使用薄壁方箱建造空心楼盖过程中由于其上浮不易控制导致的施工进度缓慢,成型后混凝土外观平整度质量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是:在地下车库顶板空间内使用薄壁方箱8建造空心楼盖,使用提前准备的钢筋马凳固定薄壁方箱8,该空间的顶面设有网状的顶板筋9,空间的底面上设有底板筋10,底板筋10通过多个双股铁线7与其下方的支模架11拉结固定。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地下车库顶板薄壁方箱上浮控制锚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马凳1、第二马凳2、第三马凳3、抗浮压筋4和竖直牵拉筋6;如图3所示,在每两个相邻的薄壁方箱8之间分别布置两个第一马凳1,所述第一马凳1的开口向上且其上端固定在板顶筋9上,用于隔开两个相邻的薄壁方箱8,使得相邻的薄壁方箱8间距固定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分布稳定且均匀。每个薄壁方箱8底部的两侧分别支撑一个第二马凳2,所述第二马凳2的下端固定在底板筋10上,第二马凳2用于由下向上支撑薄壁方箱8,从而控制薄壁方箱8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此外,每隔一个薄壁方箱8上设置一个第三马凳3,所述第三马凳3开口向下扣住对应的薄壁方箱8,第三马凳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筋10上。每两个相邻的薄壁方箱8的顶面相连有一抗压浮筋4连接。相邻薄壁方箱8之间设有两个竖直拉筋6,竖直拉筋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筋9和底板筋10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第一马凳1控制相邻薄壁方箱的间距固定,由第二马凳2控制每个薄壁方箱8与底板之间的间距固定,由第三马凳3由上向下卡住薄壁方箱8控制薄壁方箱8的局部和整体上浮,通过连接相邻薄壁方箱8的抗压浮筋4使得所有的薄壁方箱8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通过竖直拉筋6将顶板筋9、薄壁方箱8和底板筋10固定为一个整体。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对所有的薄壁方箱8进行整体控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薄壁方箱的局部和整体上浮,且能够严格控制每个薄壁方箱8的所处位置,大大减少了由于薄壁方箱上浮不易控制状况引起的返工,提高了生产速度并改善了成型后的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优选的,为了使所有薄壁方箱8组成的整体更加稳固,所述抗压浮筋4垂直于其所连接的薄壁方箱8的侧边且抗压浮筋4位于该侧边的中部。

优选的,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每个所述薄壁方箱8顶面四角上与顶板筋9之间均设垫有相同的垫块5。用于控制所有薄壁方箱8和顶板的间距相等,且能够与第三马凳3配合,进一步控制薄壁方箱8在施工过程中的上浮。

优选的,第一马凳1包括第一底边11、两个连接在第一底边11两端的第一侧边12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一侧边12上端的第一顶边,两个第一顶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采用这样结构的第一马凳1设计使其能够稳固地固定在顶板筋上,从而对薄壁方箱8间的间距控制更加严格。

第二马凳2包括第二顶边21、两个连接在第二底边11两端的第二侧边22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二侧边12上端的第二底边23,两个第二底边23边垂直于第二顶边21和第二侧边22组成的平面且位于该平面的两侧。采用这样结构的第二马凳2能够使其对薄壁方箱8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第三马凳3包括第三底边31、两个连接在第三底边31两端的第三侧边32以及两个连接在第三侧边32上端的第三顶边,两个第三顶边3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采用这样结构的第三马登3使其能够稳固地固定在底板筋10上,从而对薄壁方箱8的整体进行有效的上浮控制。

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马凳1的第一底边11、第一侧边12、第一顶边13的长度分别为100mm、300mm和100mm;第二马凳2的第二顶边21、第二侧边22、第二底边23的长度分别为400mm、100mm和100mm;第三马凳3的第三顶边31、第三侧边32、第三底边33的长度分别为600、400、200mm。垫块5采用加铅丝的C35细石砼垫块5,并将其与顶板筋9绑扎牢固。

经实际工程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对薄壁方箱进行上浮控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薄壁方箱的局部与整体上浮,且能够严格控制其所处位置,相对于现有情况大大减少了此类情况引起的返工,降低3%-8%工程造价,减少水泥、砼高能耗材料40%-6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