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1693发布日期:2018-10-16 19:2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飘窗。



背景技术:

吊顶对室内建筑的顶部起到装饰的作用,是室内装修不可或缺的部分,吊顶一般通过顶板安装在顶面上。

现有技术中,吊顶和窗帘盒一般整体安装形成飘窗,吊顶通过合页安装在墙面上的支撑装置上,窗帘盒通过吊挂挂接在底层顶面上。发明人在实现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上述飘窗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安装窗帘盒的顶板与吊顶的顶板在收口处不平整;第二,在后期调节顶板与支撑装置位置时,合页可转动的一侧容易旋转的角度过大,导致合页从支撑装置上脱落造成顶板滑落;第三,当顶板与支撑装置对齐后需要人工将合页上可转动的一侧旋转至支撑装置上,当支撑装置与墙面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可操作空间较小,增加了人工旋转合页的难度;第四,窗帘盒一般通过吊杆挂接在底层顶面上,窗帘盒通过吊杆吊挂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减小了空间的利用率。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飘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窗帘盒的顶板与吊顶的顶板在收口处的平整性,有利于快速施工,避免顶板从支撑装置上脱落,降低施工的难度,无需使用吊杆吊挂窗帘盒,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飘窗,包括垂直连接的墙面和底层顶面,所述底层顶面位于所述墙面的下部,还包括:吊顶,所述吊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立板、第二顶板、以及第三顶板,所述第三顶板贴合固定在所述底层顶面,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分别位于所述立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顶板安装在所述墙面上;所述立板与所述墙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板贴合在所述底层顶面上,所述第二顶板上远离所述立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顶板相对接;窗帘盒,所述窗帘盒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三顶板的对接处。

可选的,所述飘窗还包括承重件和连接件;所述承重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板和承重板,所述安装板贴合固定在所述墙面上,所述承重板朝远离所述墙面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柱、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的旋转片和连接片、以及第一弹性条;所述旋转片与所述连接柱旋转连接,所述旋转片的旋转轴线为所述连接柱的中心轴线;所述旋转片上设置有第一卷边,所述连接片上设置有第二卷边;所述第一卷边和所述第二卷边均套设在所述第一弹性条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龙骨,所述连接片安装在所述龙骨上。

可选的,所述龙骨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限位端,所述连接片安装在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卷边上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限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限位端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飘窗还包括定位件和找平件,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面和连接面,所述定位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定位面贴合在所述墙面上;所述找平件包括对接面和找平面,所述对接面与所述找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对接面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找平面平行于所述墙面;所述安装板贴合固定在所述找平面。

可选的,所述飘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相对接的第四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上远离所述墙面的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卡接接口,所述第四顶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接口相适配的卡接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条由弹簧钢制成。

可选的,所述旋转片上设置有第三卷边,所述连接片上设置有第四卷边,所述第三卷边与所述第一卷边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卷边与所述第二卷边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弹性条,所述第三卷边和所述第四卷边套设在所述第二弹性条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飘窗,安装板贴合在墙面上,为承重板支撑第一顶板提供支撑作用,连接件通过连接片安装在第一顶板上,第一顶板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承重板上,第一弹性条在弯曲状态下可以带动旋转片随之翻折到与连接片相对设置的状态,连接件处于闭合的状态,连接件的长度变短,以使带有连接件的第一顶板可以从承重板的下部移动至与承重板位于同一平面上,随后释放第一弹性条,以使第一弹性条恢复原来的状态,此时连接件处于打开的状态,旋转片伸出搭接在承重板上,操作简便,降低了连接件搭接在承重板上的难度,且在第一弹性条的支撑下旋转片与连接片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防止第一顶板从承重板上滑落。第一顶板固定在墙面上,带动第二顶板贴合在底层顶面上,窗帘盒安装在第二顶板与第三顶板的对接处,通过调整窗帘盒的位置,可以完整遮挡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的对接处,并通过改变窗帘盒的尺寸以达到窗帘盒与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相连接的效果,增加窗帘盒的顶板与吊顶的顶板在收口处的平整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承重件安装在墙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龙骨的第一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顶板通过连接件搭接在承重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嵌缝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承重件安装在墙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顶板通过连接件搭接在承重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飘窗,包括垂直连接的墙面6和底层顶面68,吊顶,位于所述吊顶上的第一顶板71、立板75、第二顶板76。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6,所述底层顶面68位于所述墙面6的下部,底层顶面68为跌级的顶面,用于安装飘窗,墙面6朝向室内,底层顶面68朝室外延伸。

吊顶,所述吊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71、立板75、第二顶板76和第三顶板78,所述第三顶板78贴合固定在所述底层顶面68,所述第一顶板71和所述第二顶板76分别位于所述立板75的两侧;所述连接片4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71上靠近所述立板75的一端,所述第一卷边31搭接在所述承重板92上;所述立板75与所述墙面6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板76贴合在所述底层顶面68上,所述第二顶板76上远离所述立板7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顶板78相对接,所述窗帘盒77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76与所述第三顶板78的对接处。第一顶板71固定在墙面6上,带动第二顶板76贴合在底层顶面68上,避免了吊杆吊挂飘窗占用较大空间的问题,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第一顶板71固定在墙面6上,带动第二顶板76贴合在底层顶面68上,避免了吊杆吊挂飘窗占用较大空间的问题,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窗帘盒77安装在第二顶板76与第三顶板78的对接处,通过调整窗帘盒77的位置,可以完整遮挡第二顶板76和第三顶板78的对接处,并通过改变窗帘盒88的尺寸以达到窗帘盒77与第二顶板76和第三顶板78相连接的效果,增加窗帘盒77的顶板与吊顶的顶板在收口处的平整性。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飘窗还包括承重件,承重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板91和承重板92,所述安装板91贴合固定在所述墙面6上,所述承重板92朝远离所述墙面6的方向延伸,用于支撑第一顶板71。可选地,安装板91垂直于承重板92,安装板91贴合在墙面6上,可使承重板92垂直于墙面6,承重板92处于水平状态,保证了贴合连接在承重板92上的第一顶板71的平整度。

所述连接件1包括连接柱2、连接在所述连接柱2上的旋转片3和连接片4、以及第一弹性条5;所述旋转片3与所述连接柱2旋转连接,所述旋转片3的旋转轴线为所述连接柱2的中心轴线;所述旋转片3上设置有第一卷边31,所述连接片4上设置有第二卷边41;所述第一卷边31和所述第二卷边41均套设在所述第一弹性条5上。

第一卷边31强化了旋转片3的强度,第二卷边41强化了连接片4的强度,当连接件1通过第一卷边31或者第二卷边41搭接在承重板92上时,可以有效地增加连接件1与承重板92在搭接处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高第一顶板71搭接在承重板92上的稳定性。

第一弹性条5具有弹性,以使第一卷边3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卷边4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弹性条5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长条状结构,受到压力后可以产生形变,并在解除压力后重新恢复长条状的结构。第一卷边31是旋转片3的边沿翻卷起形成的卷边结构,所述第一卷边31限定出了第一限位孔,第一弹性条5可以穿设进第一限位孔内;第二卷边41是连接片4的边沿翻卷起形成的卷边结构,所述第二卷边41限定出了第二限位孔,第一弹性条5可以穿设进第二限位孔内。安装时将连接片4连接在第一顶板71上,只需对第一弹性条5施力,弯曲第一弹性条5,使旋转片3与连接片4相对设置,连接件1处于闭合的状态,连接件1的长度变短。带有连接件1的第一顶板71可以从承重板92的下部移动至与承重板92位于同一平面上,随后释放第一弹性条5,使第一弹性条5恢复原来的状态,此时连接件1处于打开的状态,旋转片3伸出搭接在承重板92上,操作简便,降低了连接件1搭接在承重板92上的难度,且在第一弹性条5的支撑下旋转片3与连接片4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防止第一顶板71从承重板92上滑落。

可选地,第一顶板71上设置有龙骨8,所述连接片4安装在所述龙骨8上,连接片4可以整体贴合在龙骨8上,增加了连接片4与龙骨8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8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81和限位端82;所述连接片4固定在所述连接端81,所述第一卷边31上远离所述连接柱2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限位端8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端81与所述限位端8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卷边31搭接在承重板92上;其中第一卷边31朝向所述第一顶板71且所述第一卷边31与所述第一顶板71之间留有间隙,便于第一卷边31搭接在承重板92上。

可选地,所述飘窗还包括第三顶板78,所述第三顶板78贴合固定在所述底层顶面68并与所述第二顶板76相对接,所述窗帘盒77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76与所述第三顶板78的对接处。可选地,第三顶板78和底层顶面68之间可以设置有调节板79,调节板79固定在底层顶面68所在的混凝土中,第三顶板78固定在调节板79上。通过改变调节板79的厚度,可以调整窗帘盒77的高度,以灵活设置窗帘盒77的位置,此外,调节板79还以提高第三顶板78的平整性。

可选地,所述龙骨8连接有两个所述连接件1,两个所述连接件1中,一个连接件1连接在连接端81,另一个连接件1连接在限位端82。对于连接在所述限位端82的所述连接件1:所述连接片4固定在所述限位端82,所述第一卷边31上远离所述连接柱2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连接端8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端82与所述连接端8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卷边31平行于所述第一顶板71且所述第一卷边31与所述第一顶板71之间留有间隙,上述结构可使龙骨8的两端均通过连接件1按照上述步骤搭接在承重板92上,简化龙骨8的安装过程。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飘窗还包括定位件64和找平件61,所述定位件64包括定位面65和连接面66,所述定位面65与所述连接面66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定位面65贴合在所述墙面6上。所述找平件61包括对接面62和找平面63,所述对接面62与所述找平面6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对接面62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面66上,所述找平面63平行于所述墙面6。所述安装板91贴合固定在所述找平面63。

通过对接面62可滑移地设置在连接面66上,可以调整安装板91与墙面6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一顶板71搭接在承重板92上所需的距离,避免第一顶板71外漏的问题,提高收边的完整性,第一顶板71可以在承重板92上进行滑移调整位置,提高了窗帘盒位置调整的便捷性,有利于快速施工。

其中,对接面62可滑移地设置在连接面66上,可以是对接面62上设置有滑块,连接面66上设置有滑轨,滑块沿着滑轨可滑移,并在滑移到特定的位置后固定。

可选地,所述连接面66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挂接条,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挂接条限定出一个挂接槽;所述对接面62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挂接槽相适配的对接条,每个所述对接条均可拆卸地穿设进一个所述挂接槽内。本实施例提供了对接面62在连接面66上进行滑移的一种方式,通过使多个对接条穿设进不同挂接槽内,可以实现对接面62在连接面66上进行滑移。其中一个对接面62与一个挂接槽相适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飘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71相对接的第四顶板,所述第一顶板71上远离所述墙面6的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卡接接口72,所述第四顶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接口72相适配的卡接件。卡接后的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之间的距离固定,保证了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对接后的平整度,吊顶通过承重板92安装在墙面6上,无需使用吊杆吊挂在顶面上,减少对顶面上混凝土的破坏程度,降低现场吊挂吊顶的难度,缩短施工周期,有利于快速施工。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嵌缝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卡接件包括条形的嵌缝条73;所述第四顶板上朝向所述第一顶板71的端面上卡接有所述嵌缝条73,所述嵌缝条73上远离所述第四顶板的一边嵌设在所述卡接接口72中。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通过嵌缝条73可以实现快速拼接,提高了拼接后的平整度;且嵌缝条73、第一顶板71、以及第四顶板均可以在工厂加工成型后运输在施工现场模块化拼接,加快了施工的进度。

较佳地,所述嵌缝条73还包括嵌缝凸起74,所述嵌缝凸起74位于所述第一顶板71上朝向所述第四顶板的端面与所述第四顶板上朝向所述第一顶板71的端面之间。嵌缝凸起74的宽度即为第一顶板71与第四顶板之间的缝隙,嵌缝凸起74的宽度为定值,保证了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在拼接处保持固定的缝隙,进一步地提高了吊顶在拼接处平整度。

可选地,所述飘窗还包括气枪钉67,所述气枪钉67的一端依次穿设过所述找平件61和所述定位件64后固定在所述墙面6内。气枪钉67可以直接通过电动射钉枪穿设进墙面6内,连接稳固,省时省力。

可选地,所述飘窗还包括定位钉68,所述定位钉68的一端穿设过所述安装板91后固定在所述找平件61上。安装板91通过定位钉68安装在找平件61上,为承重板92承重提供支撑力。

可选地,所述定位面65与所述连接面66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对接面62与所述找平面63之间的夹角为30°。对接面62对接在连接面66上后可以保证找平面63平行于墙面6。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91与所述承重板92均为木塑板。木塑板具有防水防潮且高环保的特点,提高了飘窗的结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顶板71与所述第四顶板均为木塑板。木塑板具有防水防潮,环保性好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吊顶的稳固性和环保性。

较佳地,所述安装板91与所述承重板92的正面相连接,所述安装板91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承重板92的水平高度。安装板91与承重板92之间呈“L”型结构固定在墙面6上,安装板91为“L”的竖边,安装板91贴合在墙面6上,为承重板92提供拉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板71搭接在承重板92的正面。安装板91对承重板92提供拉力,第一顶板71对承重板92产生挤压安装板91的压力,可使承重板92有效地抵接在找平件61上,防止承重板92朝远离找平件61的方向移动。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板71上远离所述第四顶板的一端还可以贴合在所述承重板92的背面,第一顶板71在安装时,施工人员便于观察第一顶板71与墙面6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及时调整第一顶板71的位置,加快施工速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板71的通过螺钉与所述承重板92贴合固定。第一顶板71的位置确定后直接钉在承重板92上,施工方便,连接稳固。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所述吊顶还包括定位板,所述第一顶板71与所述第四顶板对接后均贴合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定位板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第一顶板71与第四顶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保证第一顶板71与第四顶板位于同一平面上,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吊顶整体的平整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板71与所述定位板螺栓连接,所述第四顶板与所述定位板螺栓连接。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对接后直接通过螺栓固定,防止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发生相对位移,保证了第一顶板71和第四顶板之间的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龙骨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龙骨8沿着所述第一顶板71的长度方向同向延伸,两个在龙骨8可以增加吊挂第一顶板71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条5的形状为圆柱状。圆柱状的结构与第一卷边31、第二卷边41形成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相适配,可以提高第一弹性条5与第一卷边31、第二卷边41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条5由弹簧钢制成,弹簧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受力状态下快速形变,并在解除受力后快速恢复原状,有利于控制旋转片3的旋转角度。

可选地,所述旋转片3上设置有第三卷边32,所述连接片4上设置有第四卷边42,所述第三卷边32与所述第一卷边31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卷边42与所述第二卷边41相对设置。第三卷边32可以有效地增加旋转片3的强度,第四卷边42可以有效地增加连接片4的强度,增加连接件1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1还包括第二弹性条51,所述第三卷边32和所述第四卷边42套设在所述第二弹性条51上。第二弹性条51与第一弹性条5同向延伸,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旋转片3的旋转角度,防止旋转片3从承重板92上脱落。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卷边31上远离所述第三卷边32的一边上的任意一点、与所述第二卷边41上远离所述第四卷边42上的一边上的任意一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弹性条5。上述设置方式可使第一卷边31或者第二卷边41上接触承重板92的边均垂直于连接柱2。当连接柱2垂直安装在第一顶板71上时,旋转片3搭接在承重板92上后,可以保证第一顶板71的水平度。

可选地,所述连接片4与所述连接柱2旋转连接,所述连接片4的旋转轴线为所述连接柱2的中心轴线,上述设置方式可以增加连接件1的灵活性,在实际安装过程中,连接片4和旋转片3可选其一安装在龙骨8上,简化安装,连接片4和旋转片3可设置成相同的结构,简化生产。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片4与旋转片3均可采用铰链连接的方式连接在连接柱2上。

较佳地,所述旋转片3上背向所述连接柱2的一边开设有第一开口33,所述连接片4上背向所述连接柱2的一边开设有第二开口43。第一开口33和第二开口43的上边沿均可以搭接在承重板92上,增加了连接件1的应用范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条5的外轴面与所述第一卷边31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第一弹性条5的外轴面与所述第二卷边41的内表面均过盈配合,可以提高第一弹性条5与第一卷边31、第一弹性条5与第二卷边4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飘窗还包括固定螺钉,所述连接片4上开设有安装孔44,所述固定螺钉穿设过所述安装孔44后固定在所述龙骨8上,上述连接方式,有利于保持第一顶板71与连接片4连接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连接片4上的第二卷边41和第四卷边42位于连接片4的同一侧,将连接片4上背向第二卷边41和第四卷边42的表面贴合固定在第一顶板71上,可以使连接片4更加稳固地安装在第一顶板71上。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飘窗的安装方法,包括:确定墙面6和底层顶面68的位置,使所述墙面6和所述底层顶面68垂直连接,所述底层顶面68位于所述墙面6的下部;安装吊顶,使所述吊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71、立板75、第二顶板76、以及第三顶板78,所述第三顶板78贴合固定在所述底层顶面68,所述第一顶板71和所述第二顶板76分别位于所述立板75的两侧;所述第一顶板71安装在所述墙面6上,所述立板75与所述墙面6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板76贴合在所述底层顶面68上,所述第二顶板76上远离所述立板7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顶板78相对接;安装窗帘盒77,所述窗帘盒77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76与所述第三顶板78的对接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飘窗,安装板91贴合在墙面6上,为承重板92支撑第一顶板71提供支撑作用,连接件1通过连接片4安装在第一顶板71上,第一顶板71通过连接件1安装在承重板92上,第一弹性条5在弯曲状态下可以带动旋转片3随之翻折到与连接片4相对设置的状态,连接件1处于闭合的状态,连接件1的长度变短,以使带有连接件1的第一顶板71可以从承重板92的下部移动至与承重板92位于同一平面上,随后释放第一弹性条5,以使第一弹性条5恢复原来的状态,此时连接件1处于打开的状态,旋转片3伸出搭接在承重板92上,操作简便,降低了连接件1搭接在承重板92上的难度,且在第一弹性条5的支撑下旋转片3与连接片4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防止第一顶板71从承重板92上滑落。第一顶板71固定在墙面6上,带动第二顶板76贴合在底层顶面68上,避免了吊杆吊挂窗帘盒77占用较大空间的问题,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