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连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98482发布日期:2019-03-02 01:33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建筑结构连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结构连接装置和一种用于将至少一个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第一建筑元件例如可以是板条元件,其中并排布置的多个这种板条元件可以在建筑物中提供地板或屋顶。这种板条元件具有由第一端部分限定的长度、由第二端部分限定的宽度和由顶侧和底侧限定的厚度。第二建筑元件可以例如是支撑件(诸如壁、柱、支撑横梁或基座),其构造成用于支撑第一建筑元件的至少端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知道,板条和支撑件必须相互连接以实现所需的稳定性。对于包括钢元件的建筑结构,通常借助于焊接和/或螺栓连接来提供所需的稳定性。对于由原位浇注的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结构,通常可以借助于使元件(诸如壁和地板)相互连接的加强筋来提供所需的稳定性。

由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物可以由预制元件制成,其中地板或屋顶由预铸板条元件或由并排放置以形成板条的“横梁”制成。混凝土墙通常通过并排放置两个或更多个壁元件来制造,通常借助于舌部和凹部布置相互连接。

为了在这种预制壁元件之间以及壁元件与板条元件之间提供所需的连接,通常使用所谓的“焊接板”。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混凝土浇注到模架中之前,必须使焊接板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架设期间,对接的焊接板焊接在一起以提供所需的连接。然而,这种连接不被认为能够在壁元件和板条元件之间传递弯矩。因此,板条必须被设计为自由地支撑,即,板条支撑在端部上并且自由旋转并且不具有阻力矩。

此外,借助于焊接板提供的连接需要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在模架中精确地定位焊接板,以及在焊接之前对元件的定位的全面检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或减少现有技术的缺点中的至少一个,或者至少为现有技术提供有用的替代方案。

通过在下面的描述和随后的权利要求中指定的特征来实现该目的。

本发明由独立权利要求限定。从属权利要求限定了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连接装置,用于将具有一定厚度的至少一个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接头元件,其用于连接到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第一接头元件具有的长度基本上对应于第一建筑元件的厚度;

-用于连接到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的第二接头元件;以及

-至少一个细长构件,其用于与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滑动地接合,使得防止了第一接头元件与第二接头元件之间的相对移动。

细长构件具有的长度可超过第一接头元件的长度。这具有如下效果:滑动成与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接合的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提供了能够传递弯矩的刚性连接。因此,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建筑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建筑元件的结构可以设计为刚性框架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建筑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建筑元件分别包括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细长构件可以是具有h形或i形梁剖面的梁。至少第一接头元件可以设置有用于接收梁的凸缘的凹部和用于接收梁的腹板的狭槽。优选地,狭槽延伸通过第一接头元件的至少一个端部分,从而布置成能够允许细长构件或梁相对于第一接头元件的滑动移动。然而,延伸通过第一接头元件的两个端部分的狭槽允许细长构件从两个端部分延伸并且是优选的,因为这提供了更大的使用范围。

第二接头元件可包括用于接收并支撑细长构件的端部分的空腔。因此,第二接头元件可以为细长构件的端部分提供闭合件。第二接头元件可设置有底板,用于支撑细长构件的端面。

在第二实施例中,细长构件(20)可以是螺栓,其构造成用于接收螺母以在第一接头元件与第二接头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提供螺栓连接。

第一接头元件可包括集成在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中的箱部段。箱部段设置有用于接收螺栓的至少一个穿孔。

连接装置的第二接头元件可包括形成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的一部分的板构件,该板构件设置有与箱部段中的穿孔配对的至少一个穿孔。因此,螺栓可以将箱部段与板构件连接。

第一建筑元件可以是板条元件,并且第二建筑元件可以是用于支撑板条元件的支撑件。板条元件可以形成地板的一部分,并且支撑件可以形成壁的一部分。然而,支撑件可以替代地或另外地布置在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上,即由板条元件支撑。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可以提供第一建筑元件(诸如地板元件)与支撑第一建筑元件的第二建筑元件(诸如壁元件)之间的刚性连接,和/或在第一建筑元件与由第一建筑元件支撑的另外的第二建筑元件之间的刚性连接,即其中第二建筑元件布置在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上。

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可以由混凝土制成。优选地,这种混凝土元件是预制的。混凝土元件可以是实心的。然而,实心混凝土具有通常为大约2400-2500kg/m3的密度。这种高密度存在若干缺点。缺点之一是处理可能重达数吨的这种元件需要相对强大的提升装备。在建筑工地,布置用于在板条元件与壁元件的安装期间可能需要的强力提升装备的入口可能是有问题的。与重型结构相关的另一个缺点是对于道路网上允许的轴压力的限制,这可能导致从制造商到建筑工地的更多行程。在难以提供足够容量的提升装备的地方,重型预制板条元件的缺点甚至更大。另外,如果道路标准是差的,则道路运输可能是最有挑战性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知道,包括高静载荷的建筑元件的建筑结构,例如上述实心板条元件和壁元件,在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可能比具有较低密度的结构显著地更容易受到影响。这连同基础设施和对合适的提升装备的有限接近可以是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存在上述类型的板条元件的相对较少使用的事实的解释。

因此,为了减少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的静载荷,混凝土的集料可以包括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

本申请人的专利申请pct/no2016/050083公开了一种用作建筑物中的地板的板状板条元件。板条具有由第一端部分限定的长度,由第二端部分限定的宽度和由顶侧和底侧限定的厚度。板条元件由具有包括发泡塑料材料的集料的混凝土制成,并且板条元件设置有包括上网格加强件和下网格加强件的加强件。板条元件至少在第一端部分的部分中由支撑元件支撑。板条元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开的桁架梁,每个桁架梁至少在第一端部分之间的二维范围内延伸。至少两个间隔开的桁架梁分别在上部分和下部分处连接到上网格加强件和下网格加强件。所有加强件都嵌入混凝土中,其中混凝土的集料包括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在pct/no2016/050083中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混凝土的集料仅由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组成。

在下文中,在其中混凝土的集料包括或由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组成的这种类型的混凝土也被称为eps混凝土。作为除了加强件之外的材料的eps混凝土的使用具有板元件的效果,从而获得的密度大约为由实心加强混凝土制成的对应的板条的密度的20-25%,并且获得的密度大约为作为由掐丝板条制成的对应板条的密度的40-50%。减小的密度将继而具有允许关于对应的较高密度的板条所需的加强量被减小的积极效果。减少的加强量继而对该结构的总重量具有积极影响。

嵌入eps混凝土中的桁架梁通过eps混凝土和上网格加强件及下网格加强件稳定地抵抗压缩应力的屈曲。因此,重要的是这些中的每个都牢固地固定至桁架梁。eps混凝土与加强件之间的附着力确保了加强件的拉伸能力的利用。

二维桁架梁可以由丝线形成,并且包括下弦杆、上弦杆以及在第一端部分之间以锯齿形在下弦杆和上弦杆之间延伸的倾斜构件。倾斜构件的目的是吸收剪切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桁架梁可以在第一端部分之间以三维方式延伸。除了别的之外,这具有增加与二维桁架梁的屈曲能力相关的屈曲能力的效果。

这种三维桁架梁可以由丝线形成,并且包括下弦杆、上弦杆以及在下弦杆和上弦杆之间以锯齿形延伸的倾斜构件,上弦杆和下弦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两个间隔开的丝线。从端部分看,以间隔开的方式布置的至少两个桁架梁因此可呈现v形或λ形,或其组合。

为了在桁架梁与上网格加强件及下网格加强件之间提供坚固的接头,可以借助于焊接提供加强件的接头。

申请pct/no2016/050083进一步公开了一种生产板状板条元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提供模架;将具有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至少两个桁架梁定位成基本平行,并将网格加强件结合到桁架梁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中的每一个,以便产生完整的加强件;将完整的加强件放置在模架中的期望位置;以及制备均匀的混凝土块,其中混凝土的集料包括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并将混凝土填充到模架中,使得完整的加强件嵌入均质混凝土块中。

pct/no2016/050083中公开的板状板条元件特别适合用作用于承载第一接头元件的第一建筑元件,和用于承载第二接头元件的第二建筑元件,两者形成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一部分。

因此,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开的桁架梁,每个桁架梁在端部分之间至少在二维范围内延伸,至少两个间隔开的桁架梁可以分别在上部分和下部分处连接到上网格加强件和下网格加强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混凝土板条元件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开的三维桁架梁,所述三维桁架梁在上部分和下部分处连接到上网格加强件和下网格加强件。

混凝土壁元件可以设置有类似的加强装置,或者依靠至少两个间隔开的二维桁架梁,所述二维桁架梁在上部分和下部分处连接到上网格加强件和下网格加强件。

为了实现能够传递弯矩的刚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必须分别固定到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和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根据建筑元件的材料,接头元件可以借助于机械连接装置(诸如螺栓、丝线等)、焊接、粘合剂装置或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来固定。

在其中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由混凝土制成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可借助于焊接分别固定到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的加强件的一部分。替代地,接头元件可借助于丝线固定到加强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桁架梁的端部分设置有第一接头元件或第二接头元件。

然而,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可以替代地借助于例如从接头元件延伸到建筑元件中的杆或角钢固定到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这种杆或角钢必须被设计成抵抗作用在接头元件上的力。所述杆或角钢和/或接头元件本身必须在将混凝土浇注到模架中之前、例如通过将接头元件连接到模架而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建筑元件(例如壁元件)可以设置有延伸通过侧面(即,其厚度)并通过第二接头元件的至少一个元件孔。可以通过细长构件的一部分提供对应的构件孔。所述孔布置在允许所述孔在细长构件滑动到第二接头元件的空腔中之后对准的位置处,使得用于防止细长构件移出空腔的锁定装置可以被插入到所述孔中。锁定装置通常可以是杆,例如螺栓。这种螺栓可以设置有螺母,以防止螺栓移出孔。

因此,在第二建筑元件、第二接头元件和细长构件中的孔可以被预制并布置在允许孔在使用位置对准的位置处。替代地,用于接收锁定装置的孔可以通过在安装之后钻穿所述元件和构件来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连接装置的建筑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连接装置连接建筑元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使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元件与第二接头元件相互对准;

-使细长构件滑动成与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接合。

在架设情况下,第一建筑元件比如是被承载在第二建筑元件(例如壁元件)的顶部上的地板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可以相互对准,使得它们达至用于接收细长构件的相互正确的位置。此后,细长构件可首先滑动成与第一接头元件接合并进一步与第二接头元件接合。

替代地,细长构件可首先插入为与第二接头元件接合,使得该细长构件从第二接头元件向上突出。此后,第一建筑元件的第一接头元件可以滑动成与细长构件接合并下降,直到第一建筑元件支撑在第二建筑元件的顶部上。

如果第二建筑元件(例如壁元件)替代地或另外地需要在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上(如多层建筑物的情况下,其中地板元件为壁元件提供支撑),那么细长构件可以具有提供从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表面向上突出的长度。然后,另外的第二建筑元件(例如,壁元件或柱)的第二接头元件可以滑动成与突出的细长构件接合。

如上所述,为了锁定被支撑在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上的第二建筑元件,锁定装置可以插入通过从其延伸的孔、通过第二接头并通过细长构件。

只要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相应地在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中正确布置,则连接装置将确保建筑元件的正确的相互位置以及此外能够传递弯矩的刚性连接。此外,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组装的建筑结构可以容易地拆卸。这种拆卸的可能性对于临时建筑结构特别有用。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描述了附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连接装置的间隔开的物件的透视图;

图2以较大比例示出了连接到图1中右侧所示的第一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的第一接头元件;

图3以较大比例示出了连接到图1中所示的最下面的第二建筑元件的最上端部分的第二接头元件;

图4示出了在第二建筑元件的顶部上彼此对准并且对接的两个第一建筑元件,并且进一步示出了在将第一建筑元件的第一接头元件与第二建筑元件的第二接头元件互锁之前的细长构件;

图5a示出了在图4中所示的第一建筑元件的顶部上下降而且在细长构件已经插入之后的第二建筑元件;

图5b以较大比例示出了在安装细长构件之后的图5a中所示的第一建筑元件的俯视图;

图5c以较大比例示出了图5b中所示的连接装置的替代实施例;

图6示出了图5a中所示的第二建筑元件已经被连接之后的建筑结构;

图7示出了组装之后的建筑结构的一部分;

图8a示出了典型的板状混凝土板条元件,其在相对的端部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接头元件,从其中示出了桁架梁的顶侧观察混凝土板条;

图8b示出了沿图8a的i-i的剖视图中的图8a的板条元件,以及支撑板条元件的另外的壁元件;

图9a以较大比例示出了沿图8a的线ii-ii的剖面;

图9b示出了图9a中所示的桁架梁的替代实施例;

图10a示出了在连接接头元件之前相应地连接到第一建筑元件和第二建筑元件的端部分的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的替代实施例,第二建筑元件是外壁;

图10b以较大比例示出了连接在一起的图10a中的接头元件;

图11a以较大比例示出了如图10a所示的类似的接头元件,但是其中第二建筑元件是内壁;

图11b示出了连接在一起的图11a中的接头元件;

图12a-图12b示出了图10a和图10b中的接头元件的替代实施例;

图12c示出了图11b中的接头元件的替代实施例;

图13a以较大比例示出了沿图10a中a-a的剖切;

图13b以较大比例示出了沿图10a中b-b的剖切;

图13c以较大比例示出了沿图10a中c-c的剖切;

图14a示出了在图11a中所示的建筑元件中使用的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

图14b示出了在图11b所示的建筑元件中使用的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

图14c示出了沿图14b中d-d的剖切,即从上方看到的第一接头元件;以及

图15示出了类似于图10b所示的实施例的连接在两个第二建筑元件之间的第一建筑元件的主要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位置说明,诸如上方、下方、上、下、顶部、底部、右侧和左侧,是指附图中所示的位置。

在附图中,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为清楚起见,一些图中的一些元件可以没有附图标记。

出于说明的原因,一些元件的相对比例可能有些失真。

在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建筑结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1被构造为用于将至少一个第一建筑元件5的端部分3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建筑元件9的端部分7。在图中,第一建筑元件5被示出为板状混凝土板条5,而第二建筑元件9被示出为板状混凝土壁元件9。如将在下面讨论的,每个板条5和壁元件9设置有加强件r。

混凝土板条具有长度l5、宽度w5和厚度t5。类似地,混凝土壁元件9具有长度l9、宽度w9和厚度t9。应当注意,在图1至图7和图10a至图13c中,仅示出了每个板条5和壁元件9的一部分。通常,如图8a所示,长度l5和l9相应地大于板条5和壁元件9的宽度w5和w9。

应当注意,板条5的宽度w5可以不同于壁元件9的宽度w9,尽管在图1、图4、图5a和图6中示出是相同的。

在图1至图8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包括与混凝土板条5的端部分3一体连接的第一接头元件11,即,第一接头元件构成混凝土板条5的端部分的一部分。第一接头元件11具有的长度基本上对应于混凝土板条5的厚度t5,即第一接头元件11的纵向轴线在混凝土板条5的顶部表面与底部表面之间延伸。

连接装置1进一步包括与壁元件9的端部分7一体连接的第二接头元件13,即第二接头元件13构成壁元件9的端部分7的一部分。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头元件13具有与在第二建筑元件9的端部分7之间延伸的纵向轴线平行延伸的纵向轴线。

在图1至图5a中,混凝土本身被示出为透明的,但是示出了加强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进一步包括用于与至少一个(比如一个或两个)第一接头元件11和至少一个(比如一个或两个)第二接头元件13互锁的细长构件20。细长构件20具有的长度超过第一接头元件11的长度,即超过板条5的厚度t5。

在图1、图4、图5a和图5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细长构件20是具有h形梁剖面的梁20,梁20包括由如图5b所示的梁腹板24间隔开的梁凸缘22。作为图5b中所示的h形梁剖面的替代,细长构件20可具有如图5c中的较大比例所示的i形梁剖面。

第一接头元件11设置有用于接收梁20的梁凸缘22中的一个的一部分的凹部111,以及用于接收梁腹板24的一部分的狭槽113。凹部111和狭槽113是开放式的,使得梁20可以相对于第一接头元件11滑动。例如参见图4。

具有h形或i形梁剖面的细长构件20的优点在于,细长构件20可以连接两个第一建筑元件5,所述两个第一建筑元件5在第二建筑元件9的顶部上彼此对准并且对接。

第一接头元件11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有顶部凸缘115和底部凸缘117,顶部凸缘115和底部凸缘117例如借助于焊接在第一接头元件11的端部分处连接。顶部凸缘115和底部凸缘117相应地平行于板条元件5的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延伸。凸缘115、177的主要目的是在第一接头元件11与板条5之间提供刚性连接。杆119借助于焊接连接到凸缘115,117的内端部分。杆119的一个目的是用作加固件,用于使凸缘115、117相对于混凝土板条5的表面保持在正确位置处。杆119的另一个目的是用作混凝土和第一接头元件11之间的粘合剂,从而在受到例如弯矩时降低拉出第一接头元件11的风险。

凸缘115、117可以进一步设置有多个摩擦或接合增加装置,比如延伸到混凝土板条元件5中的突出部(未示出)。

在只有一个第一建筑元件5连接到第二建筑元件的情况下,例如当将板条5连接到建筑物的外壁元件9时,h形或i形梁20可以由例如rhs-梁(rhs矩形中空剖面)替换。则第一接头元件中的狭槽113可能是多余的。

在例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接头元件13包括用于接收和支撑细长构件20的端部分的空腔13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腔131由矩形中空部段133限定,该矩形中空部段133被构造为对梁凸缘22提供支撑。矩形中空部段133的纵向轴线与在第二建筑元件9的端部分7之间延伸的纵向轴线平行地延伸。在外端部分处,矩形中空部段133设置有从矩形中空部段133成矩形地向外延伸的rhs凸缘135,使得rhs凸缘135与第二建筑元件9的端部表面7是共面的。rhs凸缘135的目的类似于第一建筑元件5的凸缘115、117的目的。

如上所述,第二接头元件13可以设置有底板(未示出),用于支撑细长构件20的端部表面,并且用于在制造第二建筑元件9期间防止未固化的混凝土流入到空腔中。

为了将来自混凝土加强件r的力传递到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所述接头元件11、1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例如借助于焊接连接到加强件r。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其中两个混凝土板条5由壁元件9支撑。在安装两个混凝土板条5之后,将其他壁元件9放置在其顶部上。为了提供能够传递弯矩的刚性连接,元件5、9通过h形梁20相互连接。

h形或i形梁20可以以至少三个替代步骤连接。

在第一替代方案中,在将板条5布置在下壁元件9的顶部上之后,h形梁20滑动成与板条5的第一接头元件11的凹部111和狭槽113接合,并且然后滑动到下第二接头元件13的空腔131中。此后,上壁元件9下降到板条5上,使得h形或i形梁20滑动到第二接头元件13中的空腔131中。第一替代方案在图4和5a中示出。

在第二替代方案中,在将板条5安装到壁元件9上之前,h形或i形梁20可以插入到下第二接头元件13的空腔131中。然后,板条5中的每一个通过使第一接头元件11“螺纹连接”到h形或i形梁20的顶部部分中然后滑动板条5直到其对接下壁元件11的顶部部分7而被连续地连接到h形或i形梁20。此后,上壁元件9下降到板条5上,使得h形或i形梁20滑动到第二接头元件13中的空腔131中。

在第三替代方案中,h形或i形梁20可以插入到上壁部分9的第二接头元件13的空腔131中并连接到其上。然后上壁部分9下降,使得h形或i形梁20同时滑动成与安置在下壁元件9上的板条5的第一接头元件11接合并进一步与下第二接头元件13的空腔131接合。

独立于上述替代方案,可以借助于锁定装置防止上壁元件9与下壁元件9竖直移动。在附图中,如主要在图6和图7中的示出的,锁定装置被示出为螺栓26,螺栓26通过延伸通过壁元件9、第二接头元件13的孔28和延伸通过h形或i形梁20的孔29插入。

在图1至图5a和图7中,板条5和壁7用于说明性目的,显示为具有通常表示为r的加强件的透明混凝土元件。

图5b和图5c分别示出了h形梁20和i形梁20形式的细长构件20。图5c中所示的i形梁20的腹板24通过螺栓连接到第一接头元件11的一部分的角钢30(示出了四个)来支撑。

图8a、图8b、图9a和图9b示出了合适的加强件的主要附图。壁元件9中的加强件未在图8b中示出。

图8a、图8b和图9a示出了在板条5的第一端部分3之间在宽度上和高度上以锯齿形延伸的桁架梁140。为了清楚起见,在图8b中未示出在壁部分中的加强件。

如在图9a和9b中最佳看到的,上网格加强件142借助于焊接连接固定到桁架梁140的上部分140'。相应地,下网格加强件144借助于焊接连接固定到桁架梁140的下部分140”。

桁架梁140包括下弦杆146、上弦杆148和沿着板条元件5的长度l5在下弦杆146与上弦杆148之间以锯齿形延伸的倾斜构件150。

在图9a中,桁架梁140以第一、三维变型示出。桁架梁140被示出为以λ形和v形交替地布置。

λ形的桁架梁140(图9a中示出三个)在其下部分140”中设置有两个下弦杆146,所述两个下弦杆146以平行且以间隔开的方式布置。在其上部分140'中,桁架梁140设置有一个上弦杆148。倾斜构件150围绕弦杆146、148的纵向轴线以锯齿形“缠绕(wrapped)”。

呈v形的桁架梁140(图9a中示出两个)在其下部分140”中设置有一个下弦杆146。在其上部分140'中,桁架梁140具有以平行且间隔开的方式布置的两个上弦杆148。这里,倾斜构件150也围绕弦杆146、148的纵向轴线以锯齿形缠绕。

在图9b中,桁架梁140以第二、二维变型示出,其中下弦杆146由一根丝线构成,并且上弦杆148由一根丝线构成。倾斜构件150沿着弦杆146、148的纵向轴线以锯齿形缠绕。

壁元件9可以设置有类似布置的加强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混凝土板条5设置有图9a所示的加强布置,而壁元件9设置有如图9b所示的加强布置。

在图1至图7中,在每个板条5中仅示出了一个桁架梁140,而在图9b中示出了所示类型的两个桁架梁。这是为了清楚的原因。然而,如图8a、图9a和图9b中最佳看到的,板条5和壁元件9设置有多个桁架梁140。

现在转向图10a至图15,其示出了图1至图7中示出并且还在图8a和图8b中指示的连接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的替代实施例。该替代实施例将表示为第二实施例。

在图10a至图15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尽管第一实施例的细长构件20是具有的长度超过第一接头元件11的长度的构件的形式(诸如h形或i形梁),但第二实施例的细长构件20是构造成与例如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中的至少一个可滑动地接合的螺栓或多个螺栓20的形式。

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通常由诸如钢的金属制成。

例如参见图13c和图15,如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第一接头元件11包括集成在并形成第一建筑元件5的端部分3的一部分的箱部段111。箱部段111设置有用于接收呈螺栓20形式的细长构件20的穿孔112。

在第二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二接头元件13包括形成第二建筑元件9的端部分7的一部分的板元件13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板构件132设置有用于与箱部段111中的穿孔112配对的穿孔112'(参见图14a)。然而,在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板构件可以设置有通常借助于焊接固定地连接到板构件132的外部分的螺栓,使得螺栓从所述部分突出并且可以滑动到箱部段111的穿孔112中。

图10a示出了在组装之前的以加强混凝土板条5形式的第一建筑元件5和以外壁元件9形式的两个第二建筑元件9。外壁元件9中的一个将形成用于板条5的支撑件,而另一个将由板条5支撑。壁元件9由加强混凝土制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板条5和壁元件9的加强件类似于图9b中所示的加强件。

所示的两个壁元件9中的最下面的一个将由本身已知的基座f支撑,基座f设置有从基座f的顶部部分突出的螺栓20f。

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的板构件132进一步设置有相应地延伸到板条5和壁元件9的混凝土中的突出构件120。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突出构件120呈角钢构件120的形式,其例如借助于焊接固定地连接到箱部段111和板构件132中的每个。在将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布置在模架中之前,突出构件120连接到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的板元件132。因此,突出构件120可例如例如借助于丝线或优选地借助于焊接连接到加强件146、148的一部分。将突出构件120焊接到加强件146、148的优点是由加强件146、148、150承载的力相应地直接传递到角钢元件120和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及第二接头元件13的板构件132。当连接时,该连接能够在一个或更多个壁元件9与一个或更多个板条元件5之间传递弯矩。

当混凝土的集料包括或由颗粒状发泡聚苯乙烯组成时,即当板条5和壁元件9由eps混凝土制成时,这种解决方案特别令人感兴趣,其中张力和压缩力基本上仅由加强件r承载,并且eps混凝土提供用于处于压缩中的加强件的支撑,从而防止压缩加强件的屈曲。

应当注意的是,突出构件120可以作为角钢的替代,例如由钢杆制成。然而,由角钢制成的突出构件120是优选的,因为这种角钢构件120将提供比由钢杆制成的连接更刚性的连接。当需要能够在一个或更多个壁元件9和一个或更多个板条元件5之间传递弯矩的连接时,刚性连接是特别期望的。

在图10a和10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的形成板条端部分3的端面的一部分的端部分设置有可拆卸端板111'。端板111'在图10a中被示出为是拆卸的,并且在图10b中是连接到箱部段111的。可拆卸端板111'的用途是接近箱部段111的内部,使得螺母可以连接到从第二接头元件13延伸的螺栓20,并且在架设包括连接装置1的建筑结构期间通过穿孔112滑动到箱部段111中。类似地,如果需要拆除包括连接装置1的建筑结构,则可拆卸端板111'可以接近接头。第一接头元件11可以设置有其它加固装置,诸如例如连接到一个或更多个壁并且也可以连接到可拆卸端板111'的加固肋,以增加第一接头元件11的承载能力。

图13b是来自图10a中的剖面b-b的视图,并且示出了四个端板支撑件111”,所述端板支撑件用于支撑借助于螺钉(未示出)连接的端板111。拆卸的端板111'表示在图10a中的箱部段111的右侧。

在图10a中,构成用于可滑动地接合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的细长构件的螺栓20在壁元件9的制造期间(即在将混凝土浇注到模架中之前),通过穿孔112'被预先安装在第二接头元件13的板构件132中。

在板条5下方的壁元件9的下端部分设置有由虚线表示的切口9'。切口9'的目的是获得使螺母连接到从基座f突出的螺栓20f的入口。在紧固螺栓和螺母连接之后,切口9'可以通过合适的密封装置密封。

图10b以更大比例示出了在借助于连接装置1组装建筑结构之后的如图10a所示的相同元件。

图11a示出了在组装之前的以两个加强混凝土板条5形式的第一建筑元件和以内壁元件9的形式的第二建筑元件。下内壁元件9将形成用于板条5的支撑件,而上壁元件9将由板条5支撑。

图11a中所示的建筑结构连接装置1具有与图10a中所示的特征共同的若干特征。例如,从箱部段111和板构件132中的每一个突出的角钢120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与其连接并连接到加强件146、148。

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设置有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而不是图10a所示的可拆卸的端板111'。在图14a和14c中最佳看到的,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用附图标记114表示。箱部段111的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114的目的是进入两个箱部段111的内部部分,用于将螺母连接到从下壁元件9延伸到箱部段11中的螺栓20,以及连接到示出为“水平”的螺栓。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114仅在将上壁元件9下降到板条5上之前是可用的。

箱部段111的顶部部分设置有用于支撑螺栓(未示出)以滑动成与由板条5支撑的上壁元件9的板构件132接合的螺栓支撑唇部20'(图14c中所示的四个)。

螺栓20通常借助于螺纹连接而连接到支撑唇部20'。

图11a所示的下壁元件9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0a示出的下壁元件9相同。

在板条5上方的壁元件9的下端部分设置有类似于10a中示出的切口的切口9',以用于在板条5下方的壁元件9的下端部分。切口9'的目的是获得用于将螺母连接到从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的支撑唇部20'突出的螺栓20的入口。在紧固螺栓和螺母连接之后,切口9′通常将用合适的密封装置密封。

应当注意的是,如图10a所示,板条5上方的壁元件9的下端部分可以类似于图11a中示出的下端部分,即,螺栓20可以从图10a所示的箱部段111的内部滑动并且进入到板条5上方的上壁元件9的板构件132的穿孔112'中(参见图14a)。

图11b示出了在借助于连接装置1组装建筑结构之后的与图11a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从上文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图10a和10b中所示的建筑元件5、9的组装过程不同于图11a和11b中所示的建筑元件5、9的组装过程。

在图10a和10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的内部部分始终是可进入的直到可拆卸端板111'固定到箱部段111。因此,借助于螺母紧固螺栓可以但不是必须的在上壁元件9安置在搁置在下壁元件9上的板条5上之后执行。

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元件11的箱部段111的内部部分仅是可进入的,直到上壁元件9下降到板条5上,使得上壁元件9的端部分7覆盖箱部段111的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114。因此,将板条5连接到下壁元件9的螺栓20和每个箱部段111的端部分(螺栓20水平布置)必须设置有螺母并在使上壁元件9下降到板条5上之前被紧固。此后,用于使上壁元件9连接到板条5的螺栓20必须设置有螺母并被紧固。

应该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每个箱部段111的端部分的水平螺栓20(见图11b)可能是多余的。替代地,所述水平螺栓20可以由合适的接合装置替换,诸如例如挂钩装置,该挂钩装置被布置为当使设置有挂钩装置的板条5中的一个的端部分相对于也设置有挂钩装置的板条5中的另一个的端部分滑动时相互连接。

现在转到图12a至图12c,尤其示出了细长构件20(即,在图10a至图11b中示出的螺栓)的替代实施例。

在图12a至图12c中,具有竖直延伸的纵向轴线的细长构件20中的每个具有的长度超过第一接头元件11的长度。通过术语第一接头元件11的“长度”是指箱部段111的高度,其基本上对应于板条5的厚度。

图12a至图12c中所示的细长构件20被示出为螺栓20,该螺栓20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从下壁元件9的板构件132延伸。由于它们的长度超过板条5(图12a和图12b)或板条(图12c)的箱部段111的长度,细长构件或螺栓20中的每个将在壁元件9与板条元件5两者之间提供连续连接。因此,螺栓还可以在上壁元件9和下壁元件9之间传递竖直载荷。

细长构件20因此将提供与第一接头元件和第二接头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可滑动接合,使得即使在螺栓20设置有螺母之前,也防止了第一接头元件11与第二接头元件13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

在板条5上方的壁元件9的下端部分设置有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切口9'的切口9',以允许螺母接合到螺栓20的端部分。

图12a和12b中所示的细长构件或螺栓20可使可拆卸板111'变得多余。因此,箱部段111可设置有焊接端部分。由于在该实施例中不需要进入箱部段111的内部,所以可以在箱部段111的内部部分中设置进一步的承载装置,诸如例如一个或更多个加固肋。

如上所述,如果图11b中公开的水平螺栓20是多余的,或者如果所述水平螺栓20被合适的接合装置替换,那么例如图11a、图11b和图14c中所示的箱部段111的部分敞开的顶部部分114可以被替换为仅设置有用于螺栓20的穿孔的实心部分。螺栓引导装置,诸如例如管(未示出)可以在箱部段111的穿孔112之间延伸。

图13a示出了沿图10a中的aa的剖切。加强件146、148被焊接(未示出)到上突出构件120和下突出构件120。倾斜加强构件150在突出构件120之间延伸,并且倾斜加强构件150的一部分可以焊接到突出构件120。第一接头元件11借助于虚线示出。

图13b示出了从图10a中的b-b看到的第一建筑元件的第一接头元件11和端部分3。

图13c示出了沿图10a中的c-c的剖切。加强件146、148被焊接(未示出)到突出构件120并且在其间延伸。

图14a、图14b仅示出了分别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建筑元件中使用的第一接头元件11和第二接头元件13。

图15示出了连接在两个第二建筑元件9之间的第一建筑元件5的主要透视图,类似于图10b所示的实施例。建筑元件5、9示出为是透明的。从下第二建筑元件9延伸到第一建筑元件5的箱部段111中的螺栓20设置有螺母,而用于从上第二建筑元件9向下延伸的螺栓20的螺母在与螺栓20接合之前被示出。加强件r焊接(未示出)到突出构件,在所示实施例中,突出构件是角钢的形式。

应当注意,上述实施例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且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能够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设计许多替代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放置在括号之间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权利要求。动词“包括”及其词形变化的使用不排除除了在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元件或步骤之外的元件或步骤的存在。元件前面的冠词“一”或“一种”不排除存在多个这种元件。

在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列举了某些措施的单纯事实并不表明这些措施的组合不能被有利地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