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及其铺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24026发布日期:2018-06-19 03:12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人造石铺贴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及其铺贴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人造石行业发展迅猛,近年来人造石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均大幅增加。人造石作为一种新型装饰材料,具有美观大气、无辐射、抗菌防霉、节能环保、可资源再利用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业主的青睐。目前在各类建筑装饰工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已逐渐成为城市综合体、商业广场等首选地面装饰材料。

人造石带来全新装饰效果的同时,因其在生产、加工、铺装、养护等环节中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加上某些国内生产厂家人造石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施工单位工艺不规范,施工辅料不完善等原因,暴露出了诸多质量隐患和缺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起拱、空鼓、翘角、鼓包、鸡爪纹开裂、腐蚀泛白、变形、开裂等,这些问题在卫生间、地铁站、商场地下层等潮湿区域表现得尤为显著,直接影响到了人造石的装饰效果与使用功能,给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损失。

采用传统铺贴工艺容易导致人造石常见质量通病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造石具有较高的线膨胀系数,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因基层、水泥砂浆、人造石之间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造成人造石出现翘角、开裂。

(2)人造石因其含不饱和聚酯树脂,容易受水、碱、酸等介质的侵蚀而发生腐蚀现象,若使用传统的水泥砂浆铺贴,人造石长期受到砂浆中碱性成分的腐蚀,造成人造石出现腐蚀。

(3)人造石吸水率低、背面相对光滑,若使用传统的水泥砂浆铺贴,因砂浆自身粘结力不足、耐水强度差、柔性不足,导致人造石出现空鼓、脱落。

(4)卫生间、一层、地下室等潮湿区域基层含水率较高,若未做防水或防水处理不到位,基层中大量的水汽透过粘结层聚集到人造石底面,并伴随一定的水压,导致人造石出现鼓包、鸡爪纹开裂。

(5)人造石铺贴时未设置合理的伸缩缝和板缝,且未使用柔性填缝材料处理,当受热膨胀时应力无法释放,造成人造石起拱、变形。

现已有采用防水背胶来控制人造石质量病变的相关报道,但经过工程实践验证,仍无法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人造石铺贴工艺,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人造石铺贴稳定性、延长人造石使用寿命的人造石铺贴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层,还包括人造石层和粘结层,人造石层由多个人造石铺设而成,人造石层通过粘结层设置在基层上,粘结层包括位于基层上的粘结下层和位于人造石背面的粘结上层,粘结上层与粘结下层相贴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层上的刚性防水层和位于刚性防水层上的柔性防水层。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防水层上设有柔性界面层或者撒有一层中粗砂。

进一步的,在所述柔性防水层上的柔性界面层或者中粗砂上设有砂浆保护层。

进一步的,所述砂浆保护层上设有渗透硬化层,所述粘结上层设置在渗透硬化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上层与所述人造石背面之间设有背胶层或者掺有中粗砂的耐碱防护剂层。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人造石之间设有变形缝,变形缝的最大长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Lmax=3*f*ΔT*a

Lmax为变形缝的最大长度(mm);

f为热膨胀系数;

ΔT当地环境的年温差(℃);

a为人造石的长度或者宽度(mm),当计算两个人造石长边之间的变形缝时,a为人造石的宽度,当计算两个人造石短边之间的变形缝时,a为人造石的长度。

进一步的,人造石层上还设有伸缩缝,伸缩缝向下延伸至所述基层。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缝内设有可伸缩机构;

所述可伸缩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板,两个支板之间形成一伸缩空间,伸缩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条。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支板分别为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第一支板的内壁凸出形成一第一钩板,第二支板的内壁凸出形成一第二钩板,第二钩板与第一钩板钩合在一起;

第一钩板和第二钩板均包括一横板和位于横板端部的钩合部,钩合部形状为L型、弧形或者与横板垂直的直线形,第一钩板和第二钩板通过钩合部钩合在一起。

本发明粘结层由粘结上层与粘结下层贴合在一起形成,采用“双面粘结法”进行人造石铺贴,可以增加粘结层的粘结力,能够提升人造石的粘结强度,提升人造石铺贴的稳定性,避免人造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移动、翘角、开裂、空鼓、脱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人造石铺贴稳定性、延长人造石使用寿命的一种人造石铺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处理人造石:(1)将粘结结合剂均匀地涂布于人造石背面形成粘结结合层;(2)将人造石进行平放晾干;

处理基层:(1)对混凝土基层进行修补、找平,清理混凝土基层的污物,然后对混凝土基层进行润湿;(2)将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的粉体组分与水按照1∶0.35~0.4的重量比例混合,然后涂刷在混凝土基层上形成刚性防水层;(3)将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或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涂刷在刚性防水层上形成柔性防水层;(4)将柔性界面处理剂按照液体组分:粉体组分=1∶2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涂刷在柔性防水层上形成柔性界面层;或者在柔性防水层未干透前涂撒干燥的中粗砂形成砂层;(5)按照灰砂比为1∶2进行混合后形成砂浆,并将砂浆涂刷在柔性界面层或者砂层以形成砂浆保护层。

人造石铺贴:(1)将粘结浆料涂覆在人造石的粘结结合层上形成粘结上层以及涂覆在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形成粘结下层;(2)将人造石按压到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并使粘结下层和粘结上层粘结在一起形成粘结层。

进一步的,处理基层还包括以下步骤:(6)将渗透硬化剂涂刷在所述砂浆保护层上以形成渗透硬化层。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结合剂为背胶浆料或者耐碱防护剂,在涂刷耐碱防护剂时,需要涂刷两遍,在涂第一遍耐碱防护剂干透后再涂第二遍,并要在涂第二遍时,向未干透的耐碱防护剂上撒中粗砂。

进一步的,将背胶按照液体组分:粉体组分=1∶3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形成所述背胶浆料。

进一步的,在处理人造石中涂刷粘结结合剂时,需要在人造石背面的四周预留5~10mm的空余。

进一步的,在人造石铺贴时,是通过采用锯齿抹刀将粘结浆料涂覆在经处理后的人造石背面形成粘结上层以及涂覆在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形成粘结下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用锯齿抹刀的非锯齿边(直边)在粘结结合层上和经处理后的基层上涂覆一层粘结浆料;

(2)将锯齿抹刀倾斜45度,然后用锯齿抹刀的锯齿边再涂覆一层粘结浆料,以在经处理后的人造石背面和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形成饱满无间断的锯齿状条纹,同时使经处理后的人造石的背面上和经处理后的基层上的锯齿状条纹交叉设置,此时需要将粘结浆料涂覆至人造石的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浆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柔性粘结增强宝以及水泥与中粗砂;

(2)将柔性粘结增强宝倒入搅拌桶内;

(3)将一半的水泥与中粗砂加入搅拌桶内;

(4)搅拌1min,搅拌器的转速为300r/min,同时边搅拌边加入剩余的水泥与中粗砂;

(5)再搅拌3min,搅拌器的转速为300r/min;

(6)静置10min,将气泡排净;

(7)用抹刀挑起混合后的浆料,5s左右能坠落,粘结浆料制备完成。

本发明具有与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伸缩结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3为可伸缩结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4为可伸缩结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5为可伸缩结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6为可伸缩结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7为可伸缩结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其中:10:基层,11:人造石层,12:粘结层,13:刚性防水层,14:柔性防水层,15:柔性界面层,16:砂浆保护层,17:渗透硬化层,18:变形缝,19:伸缩缝,21:弹性伸缩条,22:凸条,23:凸台,24:支撑座,25:第一支板,26:第二支板,27:第一凸板,28:第二凸板,29:第一钩板,30:第二钩板,31:背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一种人造石铺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基层10,还包括人造石层11和粘结层12,人造石层11由多个人造石铺设而成,人造石层11通过粘结层12设置在基层10上,粘结层12包括位于基层10上的粘结下层和位于人造石背面的粘结上层,粘结上层与粘结下层相贴合,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5~10mm。

本实施例粘结层由粘结上层与粘结下层贴合在一起形成,采用“双面粘结法”进行人造石铺贴,可以增加粘结层的粘结力,能够提升人造石的粘结强度,提升人造石铺贴的稳定性,避免人造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移动、翘角、开裂、空鼓、脱落,同时可以延长人造石的使用寿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层10上的刚性防水层13和位于刚性防水层13上的柔性防水层14。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刚性防水层,能够大幅提升混凝土结构基层的抗渗能力。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柔性防水层,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水抗渗能力,另外柔性防水层延伸率高、弹性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提升基层的弹性能力,避免人造石开裂,环境适用性好。

对于卫生间、一层、地下室等潮湿区域基层含水率较高,本实施例中设置刚性、柔性防水层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避免人造石出现鼓包、鸡爪纹开裂。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柔性防水层14上设有柔性界面层15或者撒有一层中粗砂。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柔性界面层或者撒有一层中粗砂,可以增加柔性防水层的粗糙度,提升人造石的粘结效果,避免人造石发生空鼓、脱落,同时能大幅增加粘结层与防水层之间的相容性,有效避免柔性防水层界面空鼓、脱落的产生。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在所述柔性防水层14上的柔性界面层15或者中粗砂上设有砂浆保护层16。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砂浆保护层,可以起到保护防水层和柔性界面层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防水层的粗糙度,提升人造石的粘结效果,避免人造石发生空鼓、脱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砂浆保护层16上设有渗透硬化层17,所述粘结上层设置在渗透硬化层17上。

若砂浆保护层表面出现粉化、起砂等现象,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渗透硬化层,能迅速渗透并强力固结骨料等组分,大幅提升砂浆保护层表面的粘结强度、抗裂性能和抗磨性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粘结上层与所述人造石背面之间设有背胶层31或者掺有中粗砂的耐碱防护剂层。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背胶层或者耐碱防护剂层,可以增强人造石的粘结效果,避免人造石脱落、变形。另外还能避免基层和粘结层中的碱性成分对人造石底面长期侵蚀而造成的人造石腐蚀,避免人造石粘贴界面剥落问题的产生,延长人造石的使用寿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人造石之间设有变形缝18,变形缝18的最大长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Lmax=3*f*ΔT*a

Lmax为板缝的最大长度(mm);

f为热膨胀系数;

ΔT当地环境的年温差(℃);

a为人造石的长度或者宽度(mm),当计算两个人造石长边之间的变形缝18时,a为人造石的宽度,当计算两个人造石短边之间的变形缝18时,a为人造石的长度。

现有技术通常也希望追求合理的变形缝宽度,不会使得变形缝过大,同时可以实现很好的变形效果,以不会影响人造石应力的扩散,但是现有技术不能发现怎样精确或者极大限度准确的计算出合理的变形缝宽度,只是在铺贴时,大体上按照自己的感觉留置伸缩缝,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知道变形缝的设置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每个地方环境的差异,使得变形缝的宽度并不合适,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地方。

本实施例通过该公式能得出合理的变形缝宽度,从而可以对变形缝的宽度进行预先设计。通过设置合理的变形缝,便于人造石受热膨胀时释放应力,避免人造石起拱和变形,预留合理的变形缝,能缓冲因温度变化、基层变形等产生的破坏性应力,从而保证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变形缝18内填有柔性填缝剂。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柔性填缝剂能够提升变形缝的变形能力。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人造石层11上还设有伸缩缝19,伸缩缝19向下延伸至所述基层1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伸缩缝,更有利于人造石应力的释放,避免人造石起拱和变形,另外伸缩缝延伸至基层,便于处理后的基层以及人造石层的应力扩散,整体上都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得人造石和处理后的基层同时伸缩,整体性能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缝19包括若干个分别沿纵向和横向布置的第一伸缩缝单元和若干个分别设置在装修区域四周边缘的伸缩缝单元,沿纵向和横向的相邻两个第一伸缩缝单元之间的间隔均为6~8m。

本实施例通过合理的设置伸缩缝单元,可以实现人造石应力的均匀释放,避免不同位置的人造石发生起拱和变形。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伸缩缝单元的宽度为5~8mm,所述第二伸缩缝单元的宽度为3~5mm。

本实施例通过合理的设置伸缩缝单元宽度,可以保证人造石的应力释放,避免应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预留合理的伸缩缝,能缓冲因温度变化、基层变形等产生的破坏性应力,从而保证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缝19内设有可伸缩机构;

如图2~7所示,所述可伸缩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板,两个支板之间形成一伸缩空间,伸缩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条21,弹性伸缩条可以为“三元乙丙”橡胶条,该材质具有耐候性强、防水性能优异等特点。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可伸缩机构,能够进行可伸缩调节,进而保证伸缩缝的伸缩性能,同时可以避免杂物落进伸缩缝中。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支板活动设置,由于两支板之间设置弹性伸缩条,一方面两个支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进行调节,另一方面依靠弹性伸缩条的弹性可以使两个支板进行复位,从而提高和改善伸缩缝的伸缩性能。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两个支板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凸出形成一凸条22,所述弹性伸缩条21分别向两个支板的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凸条22之间凸出形成一条形凸台23。

本实施例通过使弹性伸缩条的条形凸台配合在两个凸条之间,可以对弹性伸缩条进行限位,避免弹性伸缩条发生移动或者滑移,避免影响伸缩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两个支板分别为第一支板25和第二支板26,第一支板25的内壁凸出形成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凸板27,第二支板26的内侧壁凸出形成一第二凸板28,第二凸板28配合在两个第一凸板27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第二凸板配合在两个第一支板之间,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伸缩过程中,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凸板28的端部与第一支板25的内壁隔开设置,第一支板25上和第二支板26下分别设有一弹性伸缩条21。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弹性伸缩条,依靠弹性伸缩条的弹性,可以增强伸缩缝的伸缩性性能。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两个支板外侧的底部分别向外凸出形成一支撑座。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撑座能够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6~7所示,所述两个支板分别为第一支板25和第二支板26,第一支板25的内壁凸出形成一第一钩板29,第二支板26的内壁凸出形成一第二钩板30,第二钩板30与第一钩板29可分离地钩合在一起。

本实施例当伸缩缝收缩时,两个支板相互靠近,两个钩板分离,当伸缩缝复位,两个支板相互远离,两个钩板钩合,能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不影响伸缩缝的收缩。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6~7所示,第一钩板29和第二钩板30均包括一横板和位于横板端部的钩合部,钩合部形状为L型、弧形或者与横板垂直的直线形,第一钩板29和第二钩板30通过钩合部33钩合在一起。

本实施例钩合部的多样性能增加钩板的可选择性,不同的钩合部形状均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钩合,当然,钩合部优选的采用L型,因为L型钩合部不仅能实现相互之间的钩合,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结构稳定性更好。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6~7所示,所述第一钩板29与第二钩板30上下设置,第一钩板29上方与第二钩板30下方分别设有一弹性伸缩条21。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弹性伸缩条,依靠弹性伸缩条的弹性,可以增强伸缩缝的伸缩性性能。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所述弹性伸缩条21的两侧与两个支板均隔开设置。

本实施例中弹性伸缩条的两侧与两个支板均隔开设置,预留一定的缓冲间隙,能提高和改善缓冲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所述弹性伸缩条21内沿其延伸的方向设有贯通的伸缩孔。

本实施例通过在弹性伸缩条中设置伸缩孔,能进一步改善弹性伸缩条的伸缩性能,进而改善伸缩缝的伸缩性能。

为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人造石铺贴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处理人造石:(1)将粘结结合剂均匀地涂布于人造石背面形成粘结结合层;(2)将人造石进行平放晾干;

处理基层:(1)对混凝土基层进行修补、找平,清理混凝土基层的污物,然后对混凝土基层进行润湿;(2)将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的粉体组分与水按照1∶0.35~0.4的重量比例混合,然后涂刷在混凝土基层10上形成刚性防水层13;具体的,其中“水泥基渗漏结晶防水涂料”以特种水泥、石英砂为基料,掺入活性化学物质制成;其中“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以特种水泥、石英砂为基料,再与丁苯、丙烯酸等聚合物乳液以1∶4~5的比例混合;(3)将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或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涂刷在刚性防水层13上形成柔性防水层14;(4)将柔性界面处理剂按照液体组分:粉体组分=1∶2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涂刷在柔性防水层14上形成柔性界面层15,具体的,“柔性界面处理剂”液体组分为:30~40份醋酸乙烯-乙烯乳液、10~20份丙烯酸乳液、45~55份水、0.25~0.5份色浆和助剂,“柔性界面处理剂”粉体组分为:P042.5或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或者在柔性防水层14未干透前涂撒干燥的中粗砂形成砂层,具体的,中粗砂为洁净的粒径为0.25~1mm的中粗砂粒;(5)按照灰砂比为1∶2进行混合后形成砂浆,并将砂浆涂刷在柔性界面层15或者砂层以形成砂浆保护层16。

人造石铺贴:(1)将粘结浆料涂覆在人造石的粘结结合层上形成粘结上层以及涂覆在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形成粘结下层;(2)将人造石按压到经处理后的基层上,并使粘结下层和粘结上层粘结在一起形成粘结层12。

本实施例通过在人造石底面加设粘结结合层,避免基层和粘结层中的碱性成分对人造石底面长期侵蚀而造成的人造石腐蚀,避免人造石粘贴界面剥落问题的产生,延长人造石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粘结层由粘结上层与粘结下层贴合在一起形成,采用“双面粘结法”进行人造石铺贴,可以增加粘结层的粘结力,能够提升人造石的粘结强度,提升人造石铺贴的稳定性,避免人造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移动、翘角、开裂。

本实施例通过在卫生间、地铁站、商场地下层等潮湿区域设置复合防潮防水层,隔绝基层潮气、渗漏水源对饰面人造石产生的腐蚀。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刚性防水层,能够大幅提升混凝土结构基层的抗渗能力。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柔性防水层,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水抗渗能力,另外柔性防水层延伸率高、弹性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提升基层的弹性能力,避免人造石开裂,环境适用性好。

对于卫生间、一层、地下室等潮湿区域基层含水率较高,本实施例中设置刚性、柔性防水层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避免人造石出现鼓包、鸡爪纹开裂。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柔性界面层或者撒有一层中粗砂,可以增加柔性防水层的粗糙度,提升人造石的粘结效果,避免人造石发生空鼓、脱落,同时能大幅增加粘结层与防水层之间的相容性,有效避免柔性防水层界面空鼓、脱落的产生。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处理基层10还包括以下步骤:(6)将渗透硬化剂涂刷在所述砂浆保护层16上以形成渗透硬化层17,具体的,“渗透硬化剂”包括主剂和固化剂,其中主剂为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高渗透改性聚氨酯树脂等高渗透性树脂类聚合物,其中固化剂为脂肪胺、芳胺类固化剂。

本实施例在砂浆保护层表面加设渗透硬化层,具有密封固化速度快、渗透型强、封闭性好、强度高等特点,解决砂浆保护层出现的表面粉化、起砂、吸水率高等问题,有效避免基层界面空鼓、脱落的产生。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结合剂为背胶浆料或者耐碱防护剂,在涂刷耐碱防护剂时,需要涂刷两遍,在涂第一遍耐碱防护剂干透后再涂第二遍,并要在涂第二遍时,向未干透的耐碱防护剂上撒中粗砂。

本实施例通过背胶浆料或者耐碱防护剂,可以增强人造石的粘结效果,避免人造石脱落、变形。另外还能避免基层和粘结层中的碱性成分对人造石底面长期侵蚀而造成的人造石腐蚀,避免人造石粘贴界面剥落问题的产生,延长人造石的使用寿命。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将背胶按照液体组分:粉体组分=1∶3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形成所述背胶浆料,具体的,“背胶”液体组分为丁苯乳液35~45%,苯丙乳液30~40%,水20~30%,增强剂1.5~2.5%,防霉剂0.5~1%,消泡剂0.5~1%,憎水剂0.5~1%,“背胶”粉体组分:硅酸盐水泥40~50%,河砂45~55%,纤维素醚0.5~1%,减水剂0.5~1%,有机硅粉末1~1.5%,纳米氧化硅1~1.5%。

本实施例通过这种比例配制背胶胶料,粘结性好,工艺简单、制作效率高。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处理人造石中涂刷粘结结合剂时,需要在人造石背面的四周预留5~10mm的空余。

本实施例通过预留一定的空余,避免粘结结合剂从人造石的四周溢出。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人造石铺贴时,是通过采用锯齿抹刀将粘结浆料涂覆在经处理后的人造石背面形成粘结上层以及涂覆在经处理后的基层10上形成粘结下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用锯齿抹刀的非锯齿边(直边)在粘结结合层上和经处理后的基层10上涂覆一层粘结浆料;

(2)将锯齿抹刀倾斜45度,然后用锯齿抹刀的锯齿边再涂覆一层粘结浆料,以在经处理后的人造石背面和经处理后的基层10上形成饱满无间断的锯齿状条纹,同时使经处理后的人造石的背面上和经处理后的基层10上的锯齿状条纹交叉设置,此时需要将粘结浆料涂覆至人造石的边缘。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锯齿抹刀来涂覆粘结浆料,便于操作,作业方式简单,作业效率高。当铺贴好人造石后,还可以用锯齿抹刀刮去多余胶浆。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浆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柔性粘结增强宝以及水泥与中粗砂,优选的,“柔性粘结增强宝”组分为聚合物乳液:40份~60份,水:190份~210份,纤维素醚:1.5份~2.5份,淀粉醚:0.5份~1.5份,消泡剂:0.65份~1.2份,防霉剂:0.15份~0.35份;

(2)将柔性粘结增强宝倒入搅拌桶内;

(3)将一半的水泥与中粗砂加入搅拌桶内;

(4)搅拌1min,搅拌器的转速为300r/min,同时边搅拌边加入剩余的水泥与中粗砂;

(5)再搅拌3min,搅拌器的转速为300r/min;

(6)静置10min,将气泡排净;

(7)用抹刀挑起混合后的浆料,5s左右能坠落,粘结浆料制备完成。

本实施例通过在常规粘结材料中加入柔性粘结增强宝形成具有柔韧性的粘结层,有效避免原粘结层因自身强度不足、收缩开裂或耐老化、耐冻融性差带来的质量问题;通过“双面粘贴法”(一抹、一刮、一贴、一压)工艺保证粘结层的满浆率,有效避免粘结层局部空鼓的产生。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人造石铺贴时,相邻两个人造石之间要留有变形缝,变形缝的最大长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Lmax=3*f*ΔT*a

Lmax为变形缝的最大长度(mm);

f为热膨胀系数;

ΔT当地环境的年温差(℃);

a为人造石的长度或者宽度(mm),当计算两个人造石长边之间的变形缝时,a为人造石的宽度,当计算两个人造石短边之间的变形缝时,a为人造石的长度。

现有技术通常也希望追求合理的变形缝宽度,不会使得变形缝过大,同时可以实现很好的变形效果,以不会影响人造石应力的扩散,但是现有技术不能发现怎样精确或者极大限度准确的计算出合理的变形缝宽度,只是在铺贴时,大体上按照自己的感觉留置伸缩缝,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知道变形缝的设置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每个地方环境的差异,使得变形缝的宽度并不合适,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地方。

本实施例通过该公式能得出合理的变形缝宽度,从而可以对变形缝的宽度进行预先设计。通过设置合理的变形缝,便于人造石受热膨胀时释放应力,避免人造石起拱和变形,预留合理的变形缝,能缓冲因温度变化、基层变形等产生的破坏性应力,从而保证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为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沿纵横方向每间隔6~8m或者在装修区域四周边缘还设有5~8mm的伸缩缝19,伸缩缝19向下延伸至所述基层1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伸缩缝,更有利于人造石应力的释放,避免人造石起拱和变形,另外伸缩缝延伸至基层,便于处理后的基层以及人造石层的应力扩散,整体上都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得人造石和处理后的基层同时伸缩,整体性能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