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覆盖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59704发布日期:2018-08-14 10:47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屋面覆盖件及其安装方法、屋面覆盖件与光伏组件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屋面覆盖件,通常成为屋面瓦,其按照材质主要分为粘土瓦、油毡瓦、金属屋面瓦和树脂瓦四种。粘土瓦包括普通表面瓦和釉面瓦,粘土瓦的铺设采用砂浆作为粘结剂;油毡瓦采用热油膏或者自带的粘接面与屋顶基面粘接;金属屋面瓦采用自攻螺丝固定,并在自动螺丝的帽部与金属屋面瓦之间设置密封垫,利用帽部紧压密封垫,强化自攻螺丝钻孔处的密封性能;树脂瓦的安装与金属屋面瓦相同。

上述四种屋面瓦中,粘土瓦的缺陷在于耗费土地资源、易碎、自重较重;油毡瓦和树脂瓦的耐老化性能差,使用年限短,常用作临时搭建建筑;金属屋面瓦和树脂瓦的缺陷还在于,自攻螺丝连接处的密封垫易老化,防水性能差。

另外,随着家庭式光伏发电的日益推广和普及,还出现了光伏瓦,但是上述光伏瓦在出现损坏时需要及时更换,维护比较繁琐。光伏组件的常用固定方式按照基面的材质不同,分为混凝土基础安装、夹具安装和支架屋顶链接安装,其中夹具安装主要针对彩钢瓦,而支架屋顶链接安装主要针对粘土瓦屋顶,首先将挂钩固定连接在屋面的预制板或者檩条上,然后在挂钩顶端固定导轨,导轨与光伏组件的铝合金框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对于传统的瓦屋顶来说,光伏组件铺设前需要对屋顶进行局部的防水处理。因此,上述夹具安装和支架屋顶链接安装过程繁琐,且容易损伤屋顶。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屋面板及安装方式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屋面覆盖件,质轻且机械性能强,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屋面覆盖件,其特征在于,包括smc材质的覆盖板本体和快装基座,覆盖板本体上设置有波形条状隆起和/或一体连接的加强筋,分体式的快装基座粘接设置在覆盖板本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快装基座内嵌设有第一预埋件,第一预埋件用于屋面覆盖件与建筑基面和/或光伏组件之间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覆盖板本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有导向槽,快装基座配合设置在导向槽中。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加强筋为条状,导向槽的轴向与条状加强筋和/或波形条状隆起的轴向一致。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预埋件为螺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覆盖板本体的一侧边突出设置有表层连接条,覆盖板本体的另一侧边突出设置有内层连接条,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的轴向一致;两屋面覆盖件并排连接状态下,表层连接条叠合设置在内层连接条的上方,或者表层连接条叠合设置在内层连接条以及屋面覆盖件侧边的上方;覆盖板本体外表面还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内层连接条相邻设置,两屋面覆盖件并排连接状态下凹槽的槽底低于表层连接条的外缘侧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快装基座与内层连接条相邻并与覆盖板本体内表面粘接连接,或者粘接设置在内层连接条的内表面;快装基座与外层连接条相邻并与覆盖板本体外表面粘接连接,或者粘接设置在外层连接条的外表面。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叠合处的强度高,优选方案有助于增强屋面覆盖件的叠合密封效果,增强屋面的结构稳定性和对于光伏组件的承重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屋面覆盖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安装覆盖板的基面,得出屋面覆盖件的基面连接点位置;

s2:将快装基座粘接到覆盖板本体内表面的s1所得基面连接点位置上;

s3:位于覆盖板本体内表面的第一预埋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基面上的固定件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屋面覆盖板在基面上呈并排状分布,且相邻两屋面覆盖板的侧边叠合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屋面覆盖件与光伏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光伏组件的大小,确定屋面覆盖件上的光伏组件连接点位置;

s2:将快装基座粘接到覆盖板本体外表面的s1所得光伏组件连接点位置上;

s3:第一预埋件通过第二连接件与光伏组件的框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s2中快装基座粘接到覆盖板本体外表面的导向槽中,第二连接件包括导轨,导轨的轴向与导向槽的轴向相垂直。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采用smc作为屋面覆盖件,利用smc质轻、强度高、绝缘、耐老化、隔热等优点,所得smc材质的屋面覆盖件可作为墙面板、屋顶瓦、屋内隔断板材使用,符合建材轻量化、节能的趋势;

第二、采用粘接式的快装基座,根据安装基面的实际情况调整快装基座的位置,通过连接件与快装基座中第一预埋件的固定连接,将屋面覆盖件稳定的连接在建筑基面上,和/或实现屋面覆盖件上端光伏组件的安装,包括屋顶在内的建筑表面覆盖板本体上无通孔,杜绝因密封件或者自攻螺丝锈蚀导致的漏水问题;

第三、smc材质的屋面覆盖件通过模压或者挤压成型,成型速度快,生产效率高,预埋件的连接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屋面覆盖件实施例1覆盖板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屋面覆盖件实施例2覆盖板本体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本发明屋面覆盖件实施例3覆盖板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覆盖板本体横截面与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4覆盖板本体横截面与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实施例5覆盖板本体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5并排拼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覆盖板本体;2、快装基座;3、第一预埋件;31、预埋部;32、u形连接部;33、紧固螺栓;4、加强筋;5、加强筋夹槽;6、导向槽;7、第二连接件;71、导轨;72、定位螺栓;73、导轨支架;74、锁紧螺栓;8、凹槽;9、内层连接条;10、表层连接条;11、;a、波形条状隆起;b、光伏组件;c、c型钢檩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波形条状隆起】

与彩钢瓦结构类似,不改变覆盖板本体的厚度,通过模压或者挤压在覆盖板本体形成条状隆起,条状隆起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但不限于为抛物线形、梯形、侧边为折线状的近似梯形、半圆形。

【加强筋】

为了减少屋顶覆盖板的拼接缝,优选覆盖板的跨度为由屋脊延伸至屋檐,对于厂房等建筑物来说,覆盖板本体跨度较大,一体连接的加强筋可增强覆盖板本体的机械强度,利于覆盖板本体的减薄。加强筋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中的条状、格栅状、网状,加强筋的形状不限于横截面细长的凸条状。

【第一预埋件】

由于覆盖板本体和快装基座呈分体状,因此运输过程中无需考虑预埋件对于覆盖板本体的损伤及堆叠的影响,第一预埋件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件、卡接件、插接件、铆接件,还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已知的与条状或板状固定件连接的连接件。

【导向槽】

优选导向槽的轴向可为垂直或者平行于屋脊至屋檐的方向,垂直与屋脊至屋檐方向的导向槽即为水平状,导向槽的作用在于限位快装基座的运动,便于快装基座的定位,进一步的还可以增加快装基座与覆盖板本体的粘接面积。基于上述技术效果,导向槽的横截面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燕尾槽形、倒t形、三角形、梯形。燕尾槽形和倒t形的导向槽具有扣合作用,模压生产无法得到,需选择smc挤压工艺制备。

【第二预埋件】

第二预埋件可为模压一体式预埋,也可为通过相应的基座粘接预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案,第二预埋件为螺母、内层连接条上的安装件为通孔,锁紧件为螺栓,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母配合连接。由于第二预埋件设置在表层连接条的内表面,未贯穿表层连接条,因此若干个屋面覆盖件并排拼接成的屋面上无贯穿孔。

【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的位置】

为了保证表层连接条叠合设置在内层连接条的外表面,并且方便采用同一模具得到形状一致的屋面覆盖件,屋面覆盖件的外轮廓为矩形,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分别设置在矩形屋面覆盖件的平行的侧边上,表层连接条的轴向与屋脊至屋檐的方向一致。

【凹槽】

凹槽的作用在于引导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接缝处的水流流入凹槽中,减少隙入接缝的水量。进一步的,表层连接条和内层连接条之间还夹设有密封条或者填充有密封胶。

【smc粘接剂】

smc粘结剂采用能保证使用年限和粘接效果的粘结剂,例如北京天山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结构粘接系列ts812等。

上述的内表面均为朝向建筑内腔的表面,外表面均为朝向建筑外部空间的表面。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实施例1的屋面覆盖件,包括smc材质的覆盖板本体1和快装基座2,覆盖板本体上设置有波形条状隆起a,分体式的快装基座2粘接设置在覆盖板本体1的内表面,快装基座2内嵌设有第一预埋件3,第一预埋件3用于屋面覆盖件与建筑基面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屋面覆盖件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安装覆盖板的基面,得出屋面覆盖件的基面连接点位置;

s2:将快装基座粘接到覆盖板本体内表面的s1所得基面连接点位置上;

s3:位于覆盖板本体内表面的第一预埋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基面上的固定件可拆卸式连接。

实施例1的连接件包括预埋部31、u形连接部32和紧固螺栓3,预埋部31和u形连接部32一体连接,u形连接部32的两垂直面插接设置在c形钢檩条4的两侧,u形连接部32的两垂直面设置有螺孔,螺孔中分别配合设置有紧固螺栓33,紧固螺栓33的螺纹段端部与c型钢檩条c的竖向面相顶压。

波形条状隆起a的轴向与屋脊至屋檐的方向一致。波形条状隆起呈周期状,快装基座2呈矩形阵列状设置在覆盖板本体1的内表面。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覆盖板本体的结构,具体的:覆盖板本体1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一体连接的加强筋4,加强筋4之间形成轴向与屋脊至屋檐的方向一致的加强筋夹槽5,覆盖板本体的内表面为平面状,内表面设置有导向槽6,导向槽6的轴向与加强筋4相垂直,即导向槽6为水平横向槽,导向槽6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导向槽6模压制得并且便于脱模。

实施例3

如图6-8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导向槽6设置在覆盖板本体1的外表面,导向槽6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状;快装基座2配合设置在导向槽6中,粘接状态下快装基座2的侧面与导向槽6的槽侧面粘接。

第一预埋件3为螺母。基础的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的框架支脚用过螺栓与螺母连接。

实施例1-3的跨度较大,小型建筑采用单片屋面覆盖件作为单侧的屋顶瓦。

屋面覆盖件与光伏组件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光伏组件的大小,确定屋面覆盖件上的光伏组件连接点位置;

s2:将快装基座粘接到覆盖板本体外表面的s1所得光伏组件连接点位置上;

s3:第一预埋件3通过第二连接件7与光伏组件的框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实施例3中的覆盖板本体1外表面的快装基座2直接通过连接件与光伏组件b连接。

实施例4

如图9-10所示,基于实施例3,为了实现光伏组件的横向自由排布,第二连接件7包括导轨71,导轨71的轴向与导向槽6的轴向相垂直。具体的,第一预埋件3螺母通过定位螺栓72与导轨支架73连接,导轨支架73上穿设有与导轨71相顶压的锁紧螺栓74,光伏组件b与导轨71连接。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实现光伏组件在屋顶二维空间中的排布。

实施例5

如图11-13所示,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屋面覆盖板在基面上呈并排状分布,且相邻两屋面覆盖板的侧边叠合并固定连接。

具体的叠合固定连接结构为:覆盖板本体1的一侧边突出设置有表层连接条10,覆盖板本体1的另一侧边突出设置有内层连接条9,表层连接条10和内层连接条9与波形条状隆起a的轴向一致;相邻两覆盖板本体1并排连接状态下,表层连接条10叠合设置在内层连接条9以及与内层连接条9相邻的覆盖板本体1侧边的上方。覆盖板本体外表面还设置有凹槽8,凹槽8与内层连接条9相邻设置,凹槽8的槽底低于表层连接条10的外缘侧边。

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