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6897发布日期:2018-10-19 19:1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拼装式构建物,特别是一种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多采用装配式柱、梁和墙板结构,各个装配式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成整体。但是该种预制式装配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抗侧刚度不足。在构建物的现浇施工工艺中,则是采用将柱、梁浇筑为整体的施工方法,但是该施工方法则存在施工进度慢,抗震性能差的缺陷。

中国专利文献cn106193292a记载了一种钢框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了钢柱和钢梁组成的钢框架和预制墙板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能够在实现建筑结构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现场施工的效率。但是在该结构中,钢框架存在耐腐蚀性能不足,抗压强度不足和自重大,原材料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各个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的方式连接,后期对连接件的维护较为困难,连接件也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的易损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能够在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的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钢框架存在耐腐蚀性能不足和抗压强度不足,原材料成本高的问题,在施工效率、生产成本和构件强度之间达成平衡,尤其能够提高防震等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立柱的接头位置位于楼层之间,在立柱内设有套接钢管,各层的套接钢管互相连接;

在套接钢管的周围设有立柱配筋,套接钢管的内部和外部浇筑有混凝土,在吊装过程中立柱端头的位置,套接钢管和立柱配筋的端头裸露在外;

在立柱之间还设有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组剪力墙;

在立柱中部的位置设有牛腿支撑,横梁位于立柱之间的牛腿支撑上;

所述的横梁为预应力梁,各个横梁之间通过连接张拉钢丝绳连接,在立柱相应位置设有预应力张拉孔;

所述的立柱、横梁和剪力墙的内层和外层为预制件。

优选的方案中,套接钢管之间通过钢管连接件互相连接,所述的钢管连接件为管状结构,钢管连接件套接在套接钢管内,在钢管连接件中间的位置设有直径大于套接钢管的凸缘,套接钢管在凸缘的位置焊接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套接钢管覆盖钢管连接件的位置设有调节口,从调节口的位置在套接钢管的内壁与钢管连接件的外壁之间设有调节垫板。

优选的方案中,在钢管连接件的两端设有止浆条,在套接钢管与钢管连接件之间填充有聚合物砂浆。

优选的方案中,接头位置的立柱配筋焊接或采用套筒连接,在接头位置包覆有现浇混凝土;

立柱配筋还与横向钢筋连接,横向钢筋与剪力墙的配筋通过焊接或采用套筒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横梁端头设有凹槽,张拉锚座位于凹槽内,连接张拉钢丝绳的端头设有连接套筒,连接套筒与横梁预应力筋螺纹连接;

连接张拉钢丝绳绕过立柱的套接钢管与圆周上相邻的横梁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横梁为“t”字形结构,横梁预应力筋沿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靠近横梁下方的横梁预应力筋数量多于靠近横梁上方的横梁预应力筋,至少一组横梁预应力筋为向上弯曲的圆弧形。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横梁为“n”字形结构,横梁预应力筋沿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位于横梁侧壁的横梁预应力筋数量多于靠近横梁上方的横梁预应力筋;

在横梁底部还设有部分包覆侧壁的钢结构件,钢结构件的延伸翼通过连接锚与侧壁连接;

或者钢结构件的底部通过竖向配筋与横梁的底部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在牛腿支撑上端面设有弧形凸起,在横梁的横梁端头位置相应设有弧形槽,在弧形凸起与弧形槽之间设有缓冲层;

横梁与立柱之间还通过角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在横梁之间铺设有楼板,所述的楼板为预应力楼板;

楼板的底部设有多个凹槽,楼板预应力筋位于沿长度方向的凹槽侧壁和顶部,位于凹槽侧壁的楼板预应力筋数量多于位于顶部的楼板预应力筋数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案,能够解决现有装配式结构,抗压强度较差,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也能解决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并且对施工的直线工期影响不大,采用部分预制件的方案,大幅降低混凝土模板的输送成本。本发明的结构将构建物整体结构的竖向压力和水平力进行了分解,其中对水平受力又进行了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分解,将不同应力分别分配给不同的构件,其中立柱和横梁的结构主要承受竖向力,而剪力墙的结构主要承受水平压应力与部分的水平拉应力,软连接梁的连接结构主要承受水平拉应力,并且立柱与横梁之间还具有足够的相对运动间隙,大幅提高抗震性能。由于各个结构分别承受不同的应力,也简化了结构验算难度。立柱采用在层中间设置接头的结构,能够便于吊装和设置与立柱可靠连接的剪力墙结构,也便于模块化的预制件吊装安装。虽然在每层的立柱和剪力墙的位置需要现浇,但是这些部位的现浇体积不大,立模和拆模施工迅速,而剪力墙则无需立模,质量容易保证,并且对直线工期影响较小,当前施工并不影响到其他部位的施工。优选的方案中,本例中套接钢管的结构能够大幅降低立柱的外接圆直径。采用预应力的横梁结构,能够大幅增加跨度,减少套内立柱,减少空间浪费。采用的独特的横梁结构,能够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成本,减少自重。相应的采用预应力楼板也能够增大跨度,降低自重,便于吊装和装配。经测算,本发明的方案与现有技术中拼装式结构相比,能够降低35%~50%的构件,降低20%~35%的起吊重量,而工期相比现浇式结构大幅缩短,仅比连接件拼装式结构增加10%~20%。单个预制件的结构均较为简单,且类型较少,模具种类不多,便于标准件化生产,便于实现现场预制。设置在牛腿支撑的弧形凸起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构建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尤其是便于结构变形的自复位,经计算机模拟实验,与整体现浇结构相比,抗震性能至少提升1个震级,最高达到2个震级,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尤其是本发明的软连接梁的连接结构,大幅减少梁柱结构中的混凝土承受的水平拉应力,水平拉应力主要由预应力筋承受,从而避免混凝土结构被破坏,提高整个构建物的防震性能。本发明的结构尤其适用超大室内空间的花园洋房及高层构建物。也适用于建设永久性大空间厂房构建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立柱中套接钢管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立柱中套接钢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横梁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横梁的局部端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角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牛腿支撑与横梁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十字形位置横梁端头软连接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角部位置横梁端头软连接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角部位置横梁端头软连接梁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角部位置横梁端头软连接梁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楼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套接钢管的另一种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立柱1,立柱配筋101,牛腿支撑102,套接钢管103,钢管连接件104,凸缘105,调节垫板106,调节口107,缓冲层108,弧形凸起109,止浆条110,横梁2,侧壁21,横梁预应力筋22,钢结构件23,连接锚24,横梁端头25,连接张拉钢丝绳26,张拉锚座27,连接套筒28,外套筒281,连接螺母282,锁定螺母283,锁定螺钉284,剪力墙3,角连接件4,斜角部41,楼板5,楼板预应力筋5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4中,一种连接梁式拼装建筑结构,立柱1的接头位置位于楼层之间,在立柱1内设有套接钢管103,各层的套接钢管103互相连接;本例中,接头位置可以根据施工要求自行设置,可以每层设置,也可以是两层或三层设置接头位置。在需要连接剪力墙配筋的位置,预制的立柱1上设有预留横筋。

在套接钢管103的周围设有立柱配筋101,套接钢管103的内部和外部浇筑有混凝土,在吊装过程中立柱1端头的位置,套接钢管103和立柱配筋101的端头裸露在外;吊装安装完成后,裸露的部分会被混凝土包覆。

在立柱1之间还设有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组剪力墙3;

在立柱1中部的位置设有牛腿支撑102,横梁2位于立柱1之间的牛腿支撑102上;

所述的横梁2为预应力梁,各个横梁2之间通过连接张拉钢丝绳26连接,在立柱1相应位置设有预应力张拉孔;

所述的立柱1、横梁2和剪力墙3的内层和外层为预制件。由此结构,将立柱1吊装后,在接头位置通过套接钢管103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立柱配筋101的位置也设置横筋与剪力墙3的配筋焊接连接,对于设置较少数量剪力墙3的结构,在相应的立柱1上也可以设置更多的用于与剪力墙3的配筋连接的横筋。当立柱1接头位置连接完成后,立模浇筑,由于浇筑位置较少,便于立模和拆模,也便于控制浇筑质量。横梁2位于牛腿支撑102上,并能够随着整个框架结构的变形而变化。通过连接张拉钢丝绳26将横梁2的端头互相连接,增大了梁柱结构承受水平拉应力的能力。进一步优选如图7、8、11中,在横梁2与立柱1之间设置有角连接件4,在角连接件4的弯折部位设置有斜角部41,由此结构,当发生结构变形时,角连接件4能够通过自变形加以适应。与现有技术中多为螺栓连接的拼装式建筑不同,本发明采用了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结构,大幅减少螺栓的使用量,提高安全性,因为在螺栓连接的结构中,混凝土很多构件承受的是拉应力,而混凝土很容易在拉应力的工况下被破坏。本发明的结构,克服了该困难。

优选的方案如图2、3中,套接钢管103之间通过钢管连接件104互相连接,所述的钢管连接件104为管状结构,钢管连接件104套接在套接钢管103内,在钢管连接件104中间的位置设有直径大于套接钢管103的凸缘105,套接钢管103在凸缘105的位置焊接连接。由此结构,确保套接钢管103之间的足够的连接强度,除了足以承受压应力外,套接钢管103的结构也能够比现有技术中的立柱承受更多的水平力。因此本发明的立柱1的外接圆直径能够大幅缩小10%~30%以上。

优选的方案如图3中,套接钢管103覆盖钢管连接件104的位置设有调节口107,从调节口107的位置在套接钢管103的内壁与钢管连接件104的外壁之间设有调节垫板106。由此结构,能够方便的将各层之间的套接钢管103调节为同心,并且确保套接钢管103与钢管连接件104之间套接固定受力可靠。

优选的方案中,在钢管连接件104的两端设有止浆条110,在套接钢管103与钢管连接件104之间填充有聚合物砂浆。由此结构,使套接钢管103与钢管连接件104连接为一个整体。如图2中,在套接钢管103的外壁设有注浆孔104。用于向套接钢管103内填充砂浆。

另一可选的方案如图14中,套接钢管103之间也可以采用互相套接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套接钢管103的端头设有扩径的端头,互相套接在一起,并在接头的位置设有法兰连接,该结构适合超高层,例如30层以上的建筑结构。

优选的方案中,接头位置的立柱配筋101焊接或采用套筒连接,在接头位置包覆有现浇混凝土;

立柱配筋101还与横向钢筋连接,横向钢筋与剪力墙3的配筋通过焊接或采用套筒连接。以使剪力墙3能够更好的承受水平拉应力和水平压应力。在本例的设计中,剪力墙3不作为承受竖向压力的结构,即并不作为承重结构。因此在部分优选的结构中,部分的,例如朝外的部分剪力墙可以仅需设置到套接钢管103连接的高程位置,其上的部分可以安装透明的玻璃。

优选的方案如图11中,横梁2端头设有凹槽,张拉锚座27位于凹槽内,连接张拉钢丝绳26的端头设有连接套筒28,连接套筒28与横梁预应力筋22螺纹连接;连接张拉钢丝绳26的张紧力低于横梁预应力筋22的张紧力,连接张拉钢丝绳26和横梁预应力筋22采用相同参数的钢丝绳。例如连接张拉钢丝绳26的张紧力为屈服极限的5%,而横梁预应力筋22的张紧力为屈服极限的25%。

优选的方案中,连接套筒28中,外套筒281的一端设有阶台,连接张拉钢丝绳26从该一端穿入后与两个锁定螺母283固定连接,锁定螺母283被阶台轴向限位,在外套筒281的另一端与连接螺母282螺纹连接,该连接螺母282设有同向的内螺纹和外螺纹,在外套筒28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在外套筒281的壁上还设有锁定螺钉284,以防止连接螺母282旋转。使用时,先将连接张拉钢丝绳26预埋或穿入立柱1的张拉孔,然后穿过外套筒281与锁定螺母283固定连接,然后将连接螺母282部分旋入到外套筒281内,将连接螺母282与横梁2的横梁预应力筋22的端头螺纹连接,用扭矩扳手紧固连接张拉钢丝绳26两端的外套筒281,利用锁定螺钉284使外套筒281与连接螺母282之间,连接螺母282与横梁预应力筋22的端头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深度。连接张拉钢丝绳26安装符合要求后,注浆封孔。

如图9、10中所示,连接张拉钢丝绳26绕过立柱1的套接钢管103与圆周上相邻的横梁2连接。由此结构,把横梁通过连接张拉钢丝绳26互相连接,增大了梁柱结构对水平拉应力的承受力。

在图9中十字形的梁柱连接结构中,连接张拉钢丝绳26绕过立柱1的套接钢管103与圆周上相邻90°的横梁2连接。例如,上方的横梁2两侧的连接张拉钢丝绳26分别绕过立柱1的套接钢管103与左、右侧的横梁2连接。左侧的横梁2两侧的连接张拉钢丝绳26分别绕过立柱1的套接钢管103与上、下的横梁2连接。其他方向以此类推。而在角部位置的梁柱连接结构中,有一侧的连接张拉钢丝绳26则与埋在立柱1内的张拉锚座固定连接。“t”字形位置的连接方式与此类似。

由此结构,拉应力最终被承载在套接钢管103的壁上,而非混凝土结构上,从而避免因为水平拉应力破坏混凝土结构,进而提高抗震等级。经数据分析,在地震过程中,对构建物损害最大的是产生共振,而本申请中的柔性连接的梁结构,能够作为质量块阻尼器,阻隔地基的位移传递造成的摇晃,吸收震动能量,由非刚性体非均质的结构,从而阻碍共振现象的发生。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横梁2为“t”字形结构,横梁预应力筋22沿着横梁2长度方向布置,靠近横梁2下方的横梁预应力筋22数量多于靠近横梁2上方的横梁预应力筋22,至少一组横梁预应力筋22为向上弯曲的圆弧形。图中未示出。

优选的方案如图4、5中,所述的横梁2为“n”字形结构,横梁预应力筋22沿着横梁2长度方向布置,位于横梁2侧壁21的横梁预应力筋22数量多于靠近横梁2上方的横梁预应力筋22;本例中也至少有一组横梁预应力筋22为向上弯曲的圆弧形。本例中横梁2的端头为实心的混凝土,而中间位置为“n”字形结构,之间圆弧形过度。

在横梁2底部还设有部分包覆侧壁21的钢结构件23,钢结构件23的延伸翼通过连接锚24与侧壁21连接;

或者钢结构件23的底部通过竖向配筋与横梁2的底部连接。现有的横梁多采用“t”或倒“t”形梁,这对于现有技术的横梁结构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预应力结构的横梁则不是优选的方案,经计算机模拟,在预应力条件下,横梁上部混凝土的受力主要为压力,下部混凝土的受力主要为拉力,而混凝土适合承受压力而不耐受拉力。采用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克服该问题,上部较厚的混凝土层适合承受压力而下部则采用钢结构件23来辅助承受拉力。设置的“n”字形结构则在于使张拉受力位于横梁2的两侧,而该处也是承受楼板5重量的位置,因此受力结构更佳。图中未示出的,在横梁2的顶部还设有用于限位剪力墙3内层和外层,以及楼板5位置的凹槽和阶台,以提高装配精度,这也是预制构件的优势。

优选的方案中,在牛腿支撑102上端面设有弧形凸起109,在横梁2的横梁端头25位置相应设有弧形槽,在弧形凸起109与弧形槽之间设有缓冲层108,本例中的缓冲层108为橡胶层和/或聚四氟层;当立柱和横梁结构发生变形时,立柱与横梁之间主要为摆动变形,设置的弧形凸起109便于定位摆动轨迹,并能够在摆动结束时自动还原。

优选的方案中,在横梁2之间铺设有楼板5,所述的楼板5为预应力楼板;

楼板5的底部设有多个凹槽,楼板预应力筋51位于沿长度方向的凹槽侧壁和顶部,位于凹槽侧壁的楼板预应力筋51数量多于位于顶部的楼板预应力筋51数量。由此结构,也便于提高楼板5的跨度,减轻自重。

本发明中的立柱1、横梁2、剪力墙3的内层和外层、填充墙和楼板5均为预制件,由于采用模具制作,具有极高的装配精度。在每一层先吊装立柱1,套接钢管103通过钢管连接件104互相套接,或者直接套接调整垂直度后,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在套接钢管103的接头位置填充聚合物砂浆,焊接连接立柱配筋101,焊接连接横筋,将横筋与剪力墙3的结构钢筋焊接连接,本例中的横筋主要用来承受水平拉应力,在设计过程中应校核拉应力。在立柱1外接头位置立模,吊装剪力墙3的内层和外层,其中剪力墙3的内层和外层与接头位置的立模内腔连通,图中未示出的,在立柱1和横梁2上设有用于限位剪力墙3的内层和外层的凹槽或阶台,在内层互相的连接的位置和外层的互相连接位置设有啮合的剪力键,用于使一面墙的内层和外层成为一个整体。将剪力墙3与立柱1的接头位置整体浇筑。待初凝后即可吊装横梁2,定位后,安装连接张拉钢丝绳26,检测合格后,在横梁2与立柱1之间安装角连接件4。最后吊装楼板5,即完成该层的拼接施工,达到凝期后拆模,模板循环使用。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