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面防潮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42475发布日期:2018-11-14 03:24阅读:34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面防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返潮现象主要发生在房屋的底层地面。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温度较高的潮湿空气遇到温度较低而又光滑不吸水的地面时,易在地面表面产生凝结水。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南方的黄梅天季节,雨水多、气温高、湿度大。一旦气候转晴干燥,返潮现象即可消除。二是地面垫层下地基土壤中的水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以及气态水向上渗透,使地面材料潮湿,并随之恶化整个房间的湿度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常年发生,难以处理。

相关技术中,一般会采取如下的措施进行防潮:

(1)防水砂浆防潮层——在防潮层位置抹一层20mm或30mm厚1:3水泥砂浆掺5%的防水剂配制成的防水砂浆;也可以用防水砂浆砌筑4—6块砖,位置在室内地坪上下,然后再到两旁涂沥青。这种防潮措施的缺点:沥青是不环保的材料,而且易燃,温度高时会融化,破坏防水结构。不适合用在温度高的地方,比如灶台的位置。

(2)油毡防潮层——在防潮层部位先抹20mm厚的砂浆找平层,然后干铺油毡一层或用热沥青粘贴一毡二油。油毡宽度同墙厚,沿长度铺设,搭接长度≥100mm。油毡防潮层具有一定的韧性、延伸性和良好的防潮性能,但日久易老化失效,同时由于油毡层降低了上下砖砌体之间的粘结力,从而减弱了砖墙的抗震能力。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利用混凝土密实性好,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并能与砌体结合为一体的特点,常用60mm厚的配筋细石混凝土防潮带。该做法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缺点:细石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易开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地面防潮处理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潮效果好的地面防潮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面防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地面的素土夯实;

步骤s2,将掺杂有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铺设于素土上;

步骤s3,所述混合物上铺设配有钢筋的混凝土,再将混凝土上表层原浆收光;

步骤s4,待混凝土凝固后在混凝土上铺一层防水薄膜;

步骤s5,在所述防水薄膜上铺设水泥砂浆,然后收光找平;

步骤s6,待水泥砂浆凝固后,刷基层处理剂;

步骤s7,在所述基层处理剂上铺设防水卷材,压平所述防水卷材,充分与所述基层处理剂贴合;

步骤s8,在所述防水卷材上铺设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未干之前再在该水泥砂浆表面刻痕;

步骤s9,铺设地砖,填缝剂擦缝。

优选的,在步骤s2中,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的混合比例为5:5:90,铺设的高度为150mm-250mm。

优选的,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铺设的高度为200mm。

优选的,在步骤s3中,混凝土的厚度为70mm-90mm。

优选的,在步骤s4中,所述防水薄膜为聚氯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者聚乙烯薄膜中的一种,所述防水薄膜的厚度为0.4mm-0.8mm。

优选的,在步骤s5中,水泥砂浆的混合比例为1:3,铺设高度为10mm-20mm。

优选的,水泥砂浆的铺设厚度为15mm。

优选的,在步骤s7中,所述防水卷材为厚度是3mm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优选的,在步骤s8中,水泥砂浆的水泥和砂土的混合比例为1:2。

优选的,在步骤s4中,还包括在铺设过程中,将所述防水薄膜拉平,并使所述防水薄膜至少延伸出所铺设的混凝土的周边。

本发明提供的地面防潮处理方法通过在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上铺设配置钢筋的混凝土,再在混凝土上铺设防潮性能好的防水薄膜,在提高防潮等级的情况下不会使防水薄膜出现刺穿的情况,有效的增强了防潮性能;再通过在防水薄膜上铺设水泥砂浆,刷上一层基层处理剂后再铺设防水卷材,然后在防水卷材上铺设一层水泥砂浆,不仅在现有技术中只有一层混凝土、防水涂料或者水泥砂浆的处理工艺上增加了包含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配筋混凝土、水泥砂浆以及防水薄膜和防水卷材的处理工艺,对地面的防潮处理实施配筋的混凝土、水泥砂浆的配合使用的两刚技术,以及防水薄膜和防水卷材配合使用的两柔技术的同时,还增加了两刚技术中的厚度处理,增加了防潮的处理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地面的防潮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房屋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面防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面防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地面防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地面的素土夯实,具体采用对地面基层进行平整、压实和收光处理,保证基层素土的表面牢固、无明水以及渗漏。强夯素土地基可以减少土的孔隙,减少水分通过素土往素土上一层上升的几率,有效的提高了防潮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素土的湿陷性,使地基得到很好的硬化。

步骤s2,将掺杂有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铺设于素土上,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的混合比例为5:5:90,铺设的高度为150mm-250mm,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铺设的高度为200mm。铺设的混合物可以有效的吸取自素土一层上升的水分,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具有很强的吸湿、吸水性,因此可以吸附自素土上升水分,防止水分上升到上一层。

步骤s3,所述混合物上铺设配有双向钢筋的混凝土,再将混凝土上表层原浆收光,具体为在先在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上架设双向钢筋,再倒入混凝土与钢筋配合,以加强防潮防水性能。该混凝土的厚度为70mm-90mm,即混凝土的厚度可以为70mm、75mm、80mm、85mm或者90mm。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混凝土的厚度为80mm;现有的做法中,配筋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为40mm,因混凝土本身具有很好的防潮防水的效果,而加厚厚度后,防潮效果更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15,钢筋的型号为ф6@250。

步骤s4,待混凝土凝固后在混凝土上铺一层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为聚氯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者聚乙烯薄膜中的一种,具体的,所述防水薄膜为聚乙烯薄膜。所述防水薄膜的厚度为0.4mm-0.8mm,即所述防水薄膜的厚度可以为0.4mm、0.5mm、0.6mm、0.7mm或者0.8mm,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薄膜的厚度为0.4mm。在铺设过程中,将所述防水薄膜拉平,并使所述防水薄膜至少延伸出步骤s3中的所铺设的混凝土的周边,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防水薄膜没有遮盖到混凝土的现象。其中,所述防水薄膜铺设在s3步骤收光后的平整混凝土上,避免了所述防水薄膜被素土中石屑扎破的风险,有效的发挥了所述防水薄膜防水的性能,进而提高了地面防潮防水的功能。

步骤s5,在所述防水薄膜上铺设水泥砂浆,然后收光找平;水泥砂浆的混合比例为1:3,铺设高度为10mm-20mm,即水泥砂浆的铺设厚度可以为10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或者20mm,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水泥砂浆的铺设厚度为15mm。

步骤s6,待水泥砂浆凝固后,在水泥砂浆上刷一层基层处理剂,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层处理剂为冷底子油。

步骤s7,在所述基层处理剂上铺设防水卷材,压平所述防水卷材,充分与所述基层处理剂贴合;在一般的做法中采用刷防水涂料的方法进行防水,但是防水涂料因质量问题以及厚度较薄,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使防水性能变差,使用寿命短,而防水卷材具有一定的韧性、延展性和良好的防水性能,有效的提高了地面的防潮性能。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卷材的厚度为3mm,具体为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通过冷底子油与水泥砂浆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水泥砂浆的粘结力。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水卷材也可以为自粘性防水卷材,当为自粘性防水卷材时,可以不需要刷所述基层处理剂,但所述防水卷材下层的水泥砂浆的上表面要处理得较为光滑,无起砂。

步骤s8,在所述防水卷材上铺设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混合比例为1:2,通过步骤s5中在所述防水薄膜上铺设水泥砂浆与此步骤中铺设的水泥砂浆进行结合,进行双重标准的防潮施工,有效的提高了防潮效果,避免了一般做法中,只在夯实的素土上铺设一层掺杂了5%的防水剂且厚度为20mm或者30mm、比例为1:3的水泥砂浆。

同时步骤s8中,水泥砂浆未干之前再在该水泥砂浆的上表面刻痕,刻痕可以使铺设在水泥砂浆上的地砖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能更好,进一步提高防潮防水性能。

步骤s9,铺设地砖,将填缝剂擦入地砖之间的缝隙中,具体的,所述填缝剂为水泥浆。

本发明提供的地面防潮处理方法通过在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上铺设配置钢筋的混凝土,再在混凝土上铺设防潮性能好的防水薄膜,在提高防潮等级的情况下不会使防水薄膜出现刺穿的情况,有效的增强了防潮性能;通过在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上铺设配置钢筋的混凝土,再在混凝土上铺设防潮性能好的防水薄膜,在提高防潮等级的情况下不会使防水薄膜出现刺穿的情况,有效的增强了防潮性能;再通过在防水薄膜上铺设水泥砂浆,刷上一层基层处理剂后再铺设防水卷材,然后在防水卷材上铺设一层水泥砂浆,不仅在现有技术中只有一层混凝土、防水涂料或者水泥砂浆的处理工艺上增加了包含石灰、粉煤灰和石屑的混合物、配筋的混凝土、水泥砂浆以及防水薄膜和防水卷材的处理工艺,对地面的防潮处理实施配筋的混凝土、水泥砂浆的配合使用的两刚技术,以及防水薄膜和防水卷材配合使用的两柔技术的同时,还增加了两刚技术中的厚度处理,增加了防潮的处理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地面的防潮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房屋的质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