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时建筑的平板房屋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150发布日期:2018-11-28 00:00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创造属于临时建筑防水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临时建筑的平板房屋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房屋屋顶大多采用水泥浇筑屋顶、夹芯板屋顶或是瓦屋顶。虽然瓦屋面隔热效果最理想,但是采用粘土制作,是国家命令禁止的,烧制红砖青瓦过程中,本身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并且,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目前,瓦屋面材料已经逐渐的在退出屋顶材料市场。而水泥浇筑屋顶在施工时,需要专门的施工设备,进行水泥搅拌和浇灌,劳动量大,在条件有限的工况环境下,比如偏远山区、地震后的震区,是没有条件进行此类施工的。虽然普通的夹芯板屋顶施工较为方便,但是,其缺陷也尤为明显,其隔热、隔音效果极差,并且,防水性极差(尤其是接缝处),在快速搭建临时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无法保证防水性。因此,亟需改进用于临时建筑物的屋顶设计,兼顾施工效率的同时,使用效果还需得到可靠的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临时建筑的平板房屋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临时建筑的平板房屋顶,包括通过铰链铰接的左防水板和右防水板;

所述左防水板上侧设有左外护层结构,其下侧设有左内护层结构;所述左防水板上由左侧铰接端向左侧外檐端方向上设有至少三道左侧冲压槽,各左侧冲压槽在左侧外檐端处汇聚于左排水槽;所述左侧冲压槽横截面呈U形,其槽深由靠近左侧铰接端的一侧向左侧外檐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左侧排水槽的槽底低于左侧冲压槽的最低处;

所述右防水板上侧设有右外护层结构,其下侧设有右内护层结构;所述右防水板上由右侧铰接端向右侧外檐端方向上设有至少三道右侧冲压槽,各右侧冲压槽在右侧外檐端处汇聚于右排水槽;所述右侧冲压槽横截面呈U形,其槽深由靠近右侧铰接端的一侧向右侧外檐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右侧排水槽的槽底低于右侧冲压槽的最低处;

所述左内护层结构和右内护层结构相同,均包括紧贴左防水板下表面的隔热保温层、隔热保温层下方的降噪层、以及将隔热保温层和降噪层包裹在内的面层;所述隔热保温层和降噪层之间平行设有若干新风管,且隔热保温层与降噪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新风管直径,各个新风管均不与隔热保温层以及降噪层接触;所述面层上设有与各个新风管连通的风口。

进一步,所述右侧冲压槽数量与左侧冲压槽数量相同。

进一步,所述左防水板的最外缘设有左内弯檐,该左内弯檐包括左弧状内弯部和左斜向挡水部,左斜向挡水部设置在靠近左侧铰接端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右防水板的最外缘设有右内弯檐,该右内弯檐包括右弧状内弯部和右斜向挡水部,右斜向挡水部设置在靠近右侧铰接端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折弯结构,所述折弯结构包括垂直于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竖直连接部、以及竖直连接部上端平行于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水平安装部;所述水平安装部上设有若干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左防水板上,至少每侧有一个左侧冲压槽延伸至其边缘的折弯结构。

进一步,所述右防水板上,至少每侧有一个右侧冲压槽延伸至其边缘的折弯结构。

进一步,所述左防水板和右防水板上均设有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上设有若干辅助固定孔。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整体刚性好,不易变形,同时,安装布置操作简便,施工效率高。尤其是,能够同时兼顾防雨、保温以及隔音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的利用室内热量,形成热量的交换,提高进入房屋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即使在寒冷的条件下,屋内热量损失也较小,节能环保,使用舒适度高,成本低。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屋顶结构,针对临时建筑物进行了优化设计,兼顾施工效率的同时,使用效果还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2)本发明创造在相应的防水板外端均设有内弯檐结构,其弧状内弯部可以有效的避免雨水回流至防水板下侧,而靠近内侧设置的斜向挡水部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越过弧状内弯部的雨水回流,二者配合,能够杜绝雨水回流造成的屋内渗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创造中左防水板和右防水板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创造中左/右内护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创造中折弯结构部分的示意图。

图中:1-左防水板;2-右防水板;3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4-左外护层结构;5-左内护层结构;6-左侧冲压槽;7-左排水槽;8-左侧铰接端;9-左侧外檐端;10-铰链;11-右外护层结构;12-右内护层结构;13-右侧冲压槽;14-右排水槽;15-右侧铰接端;16-右侧外檐端;17-隔热保温层;18-风口;19-降噪层;20-面层;21-新风管;22-左内弯檐;23-左弧状内弯部;24-左斜向挡水部;25-右内弯檐;26-右斜向挡水部;27-折弯结构;28-竖直连接部;29-水平安装部;30-右弧状内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一种临时建筑的平板房屋顶,如图1至6所示,包括通过铰链10铰接的左防水板1和右防水板2;

所述左防水板1上侧设有左外护层结构4,其下侧设有左内护层结构5;所述左防水板上由左侧铰接端8向左侧外檐端9方向上设有至少三道左侧冲压槽6,各左侧冲压槽在左侧外檐端处汇聚于左排水槽7;所述左侧冲压槽横截面呈U形,其槽深由靠近左侧铰接端的一侧向左侧外檐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左侧排水槽的槽底低于左侧冲压槽的最低处;

所述右防水板2上侧设有右外护层结构11,其下侧设有右内护层结构12;所述右防水板上由右侧铰接端15向右侧外檐端16方向上设有至少三道右侧冲压槽13,各右侧冲压槽在右侧外檐端处汇聚于右排水槽14;所述右侧冲压槽横截面呈U形,其槽深由靠近右侧铰接端的一侧向右侧外檐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右侧排水槽的槽底低于右侧冲压槽的最低处;

外护层结构可以采用耐老化的塑钢材料制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轻质材料,只要有效的对防水板形成初步的防护即可。各防水板本身可以采用不锈钢板或具有静电喷涂层的镀锌板。各冲压槽既起到导流作用,同时,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所述左内护层结构和右内护层结构相同,均包括紧贴左防水板下表面的隔热保温层17、隔热保温层下方的降噪层19、以及将隔热保温层和降噪层包裹在内的面层20;所述隔热保温层和降噪层之间平行设有若干新风管21,且隔热保温层与降噪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新风管直径,各个新风管均不与隔热保温层以及降噪层接触;所述面层上设有与各个新风管连通的风口18,在风口上连通风机,用于通风换气。至于封口设置一个还是多个,实际上,只要实现与各新风管连通即可,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作具体限定,属于现有技术范畴。

隔热保温层具有极佳的隔热保温作用,采用市售材料(保温板或保温棉等材料)制成。降噪层也采用市售的降噪材料制成。面层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如碳纤维、尼龙等材料)制成,起到保持内部的隔热保温层、降噪层及二者间新风管相对位置关系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与主体结构(即左防水板或右防水板)连接,模块化的装配结构形式,大大提高了搭建临时房屋时的施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设置在隔热保温层以及降噪层之间,并且新风管均不与隔热保温层以及降噪层接触,由于隔热保温层与降噪层之间形成了“热交换腔”,能够有效的保证通入到“热交换腔”的热气以及房子内部的热量被储存在隔热保温层以内,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热量的流失。

同时,从新风管通入到室内的新鲜空气,通过“热交换腔”后,能够有效的吸附热量,保证了进入到房屋内的新鲜空气具有初使的温度,不至于过冷引起不舒适,而无需加装具有加热功能的空调新风系统,简单易于装配和使用,成本低,并且,还能有效的利用室内原有的热量,节能环保,使用舒适度高。

上述右侧冲压槽数量与左侧冲压槽数量相同。结构对称性好,整体稳定性高,相当于没有正反方向,安装布置操作省时省力。

本发明创造未使用状态下,可以分别将将左/右防水板上的内/外护层结构拆卸下来,之后将左、右防水板沿铰接位置折叠收纳在一起即可。

当需要搭建房屋时,先筑墙(墙体也可以是模块式的预制式板件),然后将本发明创造运至屋顶位置,将一侧防水板固定在墙体顶端,之后打开另一侧防水板,将所打开的这一侧防水板搭设在相对应的墙体上即可。

搭设完上述的主体结构后,在相应的防水板上下两侧安装固定内、外护层结构,采用模块式的装配方式,大大提高了临时建筑施工的效率,能够快速安家,本发明创造非常适用于工地临时房屋建设以及防灾抗灾(地震等灾害)临时避难房屋的搭建,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有保障,并且,居住舒适度高,可以作为过渡房屋使用。

上述左防水板的最外缘设有左内弯檐22,该左内弯檐包括左弧状内弯部23和左斜向挡水部24,左斜向挡水部设置在靠近左侧铰接端的一侧。上述右防水板的最外缘设有右内弯檐25,该右内弯檐包括右弧状内弯部30和右斜向挡水部26,右斜向挡水部设置在靠近右侧铰接端的一侧。

需要指出的是,斜向挡水部均朝向内弯部一侧倾斜,最佳的方案是,斜向挡水部最下端外缘部分处于内弯部下侧,这样的结构设计,保证了即使有雨水越过内弯部,从内弯部流向房屋墙体,也会被斜向挡水部阻挡,同时,顺内弯部下缘流淌的雨水,会流淌在斜向挡水部上,有向房屋外侧排水的趋势,而不至于向屋内溅水,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向屋内淋雨的问题。

弧状内弯部可以有效的避免雨水回流至防水板下侧,而靠近内侧设置的斜向挡水部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越过弧状内弯部的雨水回流,二者配合,能够杜绝雨水回流造成的屋内渗水问题。

上述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折弯结构27(此长度方向的折弯结构,还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板宽度方向的刚性),具体的可以是:所述折弯结构包括垂直于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竖直连接部28、以及竖直连接部上端平行于左防水板/右防水板的水平安装部29;所述水平安装部上设有若干安装孔。

上述左防水板上,至少每侧有一个左侧冲压槽延伸至其边缘的折弯结构。即,左防水板垂直于铰链长度方向的两侧,各分别设有一折弯结构,而对应每一侧的折弯结构,都分别有至少一个左侧冲压槽延伸至此,相当于左侧冲压槽横向覆盖了左防水板的面积最大化,覆盖范围更全面。

正是由于上述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雨水等全部可以经防水板流淌汇集到左排水槽内,达到全部排到本屋顶外部的目的,不会积水。

上述右防水板上,至少每侧有一个右侧冲压槽延伸至其边缘的折弯结构。即,右防水板垂直于铰链长度方向的两侧,各分别设有一折弯结构,而对应每一侧的折弯结构,都分别有至少一个右侧冲压槽延伸至此,相当于右侧冲压槽横向覆盖了右防水板的面积最大化,覆盖范围更全面。正是由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雨水等全部可以经防水板流淌汇集到右排水槽内,达到全部排到本屋顶外部的目的,不会积水。

上述左防水板和右防水板上均设有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3,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上设有若干辅助固定孔。

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相应的防水板(长度方向)的刚性;加之各个冲压槽的加强作用、以及折弯结构的加强作用,防水板在宽度方向上端刚性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综上,有效的避免了防水板出现挠曲变形,使用可靠度高。同时,横向加强固定连接板还额外的提供了若干与护层结构连接的辅助固定孔,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

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整体刚性好,不易变形,同时,安装布置操作简便,施工效率高。尤其是,能够同时兼顾防雨、保温以及隔音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的利用室内热量,形成热量的交换,提高进入房屋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即使在寒冷的条件下,屋内热量损失也较小,节能环保,使用舒适度高,成本低。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创造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创造。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创造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创造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