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0054发布日期:2018-12-01 01:4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和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和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和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和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

目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操作平台进行工作,而现有的建筑施工操作平台往往不能够根据施工人员的身高进行调节,从而无法使施工人员更加方便对建筑施工操作平台上的物件进行工作,降低了施工人员对建筑施工操作平台的使用效果,无法根据身高进行调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操作平台,它具有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无法根据身高进行调动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操作平台,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内部安装有调节机构,且基座的上部设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平台本体、空腔、旋转把手、正反螺纹杆、轴承、衬套、吸压板、压力弹簧、第二连接杆、滑杆、通槽、第二通孔、施压把手和套环。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放置板、双轴电机、螺纹杆、螺环、第一滑槽、第一连接杆、第二滑槽、升降板、强力弹簧、支撑板、缓冲垫、第一通孔、滑块、升降杆、固定块和滑轮。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内底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套设有螺环,且螺环的内圈与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所述螺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基座的内底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且滑块远离螺环的一端卡接在第一滑槽的内部,所述螺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且两个第一连接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固定块并延伸至第二滑槽的内部,所述滑轮的外表面与第二滑槽的内部相接触,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升降杆,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且升降杆的顶端贯穿第一通孔并延伸至基座的上表面,所述升降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所述升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放置有平台本体,通过设置双轴电机,能够使整体更加轻松的进行调节,有利于平台本体的调节工作,提高了双轴电机的使用效果,再由固定块开设的第二滑槽,能够使第一连接杆和滑轮对第二滑槽进行配合,实现了对平台本体的调节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平台本体的左侧面设有旋转把手,所述旋转把手右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正反螺纹杆,所述正反螺纹杆远离旋转把手贯穿平台本体并延伸至平台本体的内部,所述平台本体的内侧壁固定镶嵌有轴承,所述正反螺纹杆的外表面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平台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设有两个套环,所述套环的内圈与滑杆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套环的底面开设有螺纹,所述平台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两个所述套环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贯穿通槽并延伸至平台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设有施压把手,所述施压把手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两个所述施压把手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吸压板,通过整体的结构配合,能够使建筑材料配合吸压板对建筑材料进行夹紧工作,再由压力弹簧能够使吸压板附有压力,使吸压板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工作时更具有缓冲性,提高了对建筑材料的夹紧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强力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上表面与基座的内顶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缓冲垫,能够增加强力弹簧的缓冲效果,能够保护强力弹簧以免使强力弹簧产生压力过大,提高了缓冲垫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底脚,且两个底脚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搁置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脚,能够增加基座的稳定性,使展示板本体在进行工作时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提高了底脚的使用效果,搁置板能够放置更多的建筑工具和材料,提高了搁置板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把手的外表面设有衬套,且衬套的内圈与旋转把手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衬套能够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工作时,减少工作人员手部的摩擦程度,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进行旋转时增加手部的质感,提高了衬套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吸压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远离吸压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压力弹簧,能够使吸压板在被挤压的过程中具有缓冲性,以免挤压力度过大直接挤坏吸压板,压力弹簧具有缓冲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保护吸压板,提高了压力弹簧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正反螺纹杆的直径值大于滑杆的直径值,且滑杆位于正反螺纹杆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正反螺纹杆的直径值大于滑杆的直径值,能够增加套环在移动时的稳定性,使滑杆能够平稳的配合套环在正反螺纹杆上表面的移动。提高了正反螺纹杆与滑杆的使用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建筑施工操作平台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缓冲垫,能够增加强力弹簧的缓冲效果,能够保护强力弹簧以免使强力弹簧产生压力过大,提高了缓冲垫的使用效果,通过设置底脚,能够增加基座的稳定性,使展示板本体在进行工作时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提高了底脚的使用效果,搁置板能够放置更多的建筑工具和材料,提高了搁置板的使用效果,通过设置衬套能够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工作时,减少工作人员手部的摩擦程度,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进行旋转时增加手部的质感,提高了衬套的使用效果。

2、本发明通过设置压力弹簧,能够使吸压板在被挤压的过程中具有缓冲性,以免挤压力度过大直接挤坏吸压板,压力弹簧具有缓冲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保护吸压板,提高了压力弹簧的使用效果,通过正反螺纹杆的直径值大于滑杆的直径值,能够增加套环在移动时的稳定性,使滑杆能够平稳的配合套环在正反螺纹杆上表面的移动,提高了正反螺纹杆与滑杆的使用效果,通过整体结构配合能够实现对建筑施工操作平台的便于调节,能够使建筑操作平台能够调节符合施工人员的身高,提高了整体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座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为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基座,201-衬套,202-旋转把手,203-正反螺纹杆,204-平台本体,205-空腔,206-通槽,207-套环,208-滑杆,209-轴承,210-第二连接杆,211-施压把手,212-第二通孔,213-吸压板,214-压力弹簧,301-放置板,302-双轴电机,303-螺纹杆,304-第一通孔,305-支撑板,306-强力弹簧,307-缓冲垫,308-滑块,309-第一滑槽,310-螺环,311-第一连接杆,312-升降杆,313-升降板,314-滑轮,315-第二滑槽,316-固定块,317-搁置板,318-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操作平台,包括基座1,基座1的内部安装有调节机构3,且基座1的上部设有夹紧机构2,夹紧机构2包括平台本体204、空腔205、旋转把手202、正反螺纹杆203、轴承209、衬套201、吸压板213、压力弹簧214、第二连接杆210、滑杆208、通槽206、第二通孔212、施压把手211和套环207。

调节机构3包括放置板301、双轴电机302、螺纹杆303、螺环310、第一滑槽309、第一连接杆311、第二滑槽315、升降板313、强力弹簧306、支撑板305、缓冲垫307、第一通孔304、滑块308、升降杆312、固定块316和滑轮314。

基座1内底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301,放置板3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302,双轴电机302即有两个伸出轴的异步电动机,双轴电机302的主要用途是电气控制里面便于测速,一边是动力传动,一边安装速度继电器、变速箱或电磁抱闸,双轴电机3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03,螺纹杆303的外表面套设有螺环310,且螺环310的内圈与螺纹杆303的外表面螺纹连接,螺环3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308,基座1的内底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309,且滑块308远离螺环310的一端卡接在第一滑槽309的内部,螺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11,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通过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314,且两个第一连接杆31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有固定块316,固定块316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滑槽315,且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贯穿固定块316并延伸至第二滑槽315的内部,滑轮314的外表面与第二滑槽315的内部相接触,固定块3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板313,升降板3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升降杆312,基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304,且升降杆312的顶端贯穿第一通孔304并延伸至基座1的上表面,升降板313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306,升降杆31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05,支撑板305的上表面放置有平台本体204,通过设置双轴电机302,能够使整体更加轻松的进行调节,有利于平台本体204的调节工作,提高了双轴电机302的使用效果,再由固定块316开设的第二滑槽315,能够使第一连接杆311和滑轮314对第二滑槽315进行配合,实现了对平台本体204的调节工作。

平台本体204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5,平台本体204的左侧面设有旋转把手202,旋转把手202右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正反螺纹杆203,正反螺纹杆203远离旋转把手202贯穿平台本体204并延伸至平台本体204的内部,平台本体204的内侧壁固定镶嵌有轴承209,正反螺纹杆203的外表面与轴承209的内圈固定连接,平台本体20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滑杆208,滑杆208的外表面套设有两个套环207,套环207的内圈与滑杆208的外表面相接触,套环207的底面开设有螺纹,平台本体204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206,两个套环207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210,第二连接杆210的顶端贯穿通槽206并延伸至平台本体204的上方,第二连接杆210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212,两个第二连接杆210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设有施压把手211,施压把手211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212并延伸至第二连接杆210的外表面,两个施压把手211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吸压板213,通过整体的结构配合,能够使建筑材料配合吸压板213对建筑材料进行夹紧工作,再由压力弹簧214能够使吸压板213附有压力,使吸压板213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工作时更具有缓冲性,提高了对建筑材料的夹紧效果。

进一步的,强力弹簧30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垫307,缓冲垫307的上表面与基座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缓冲垫307,能够增加强力弹簧306的缓冲效果,能够保护强力弹簧306以免使强力弹簧产生压力过大,提高了缓冲垫307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基座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底脚318,且两个底脚318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搁置板317,通过设置底脚318,能够增加基座1的稳定性,使平台本体204在进行工作时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提高了底脚318的使用效果,搁置板317能够放置更多的建筑工具和材料,提高了搁置板317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旋转把手202的外表面设有衬套201,且衬套201的内圈与旋转把手2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衬套201能够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202工作时,减少工作人员手部的摩擦程度,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旋转把手202进行旋转时增加手部的质感,提高了衬套201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两个吸压板213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压力弹簧214,压力弹簧214远离吸压板21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21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压力弹簧214,能够使吸压板213在被挤压的过程中具有缓冲性,以免挤压力度过大直接挤坏吸压板213,压力弹簧214具有缓冲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保护吸压板213,提高了压力弹簧214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正反螺纹杆203的直径值大于滑杆208的直径值,且滑杆208位于正反螺纹杆203的上方,通过正反螺纹杆203的直径值大于滑杆208的直径值,能够增加套环207在移动时的稳定性,使滑杆208能够平稳的配合套环207在正反螺纹杆上表面的移动。提高了正反螺纹杆203与滑杆208的使用效果。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双轴电机302与市政电源相连通,利用双轴电机302的工作带动螺纹杆303,使螺纹杆303进行旋转带动外表面螺纹连接的螺环310,再由滑块308和第一滑槽309与螺环310上表面的固定连接,能够使螺环310只能够左右移动不能够进行旋转工作,从而使螺环310进行回拉带动螺环310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杆8,使连接杆8一端固定铰接有滑轮314在固定块内部开设的第二滑槽315进行移动,由滑轮314在第二滑槽315的内部进行滑动带动固定块316进行上移,使固定块316对升降板313进行上压带动升降板313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升降杆312进行上压对平台本体204进行调节,从而完成了调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引用结构”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