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4397发布日期:2018-12-08 08:1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预制墙体施工,特别是指一种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作为一种重点推广的结构体系,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构件一般是竖向接缝,但是这种接缝结构存在接缝分散、模板类型较多、就位困难、精度差、固定不可靠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现今已有多种剪力墙接缝的浇筑模具,但是这些模具大多为固定结构,对于剪力墙本身尺寸或者安装位置存在误差的情况不能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剪力墙接缝的模具结构呆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包括左右两侧的墙体,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墙体内均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卡槽,滑端滑动设在滑槽内,卡板活动卡设在卡槽内,每侧的卡板与本侧的滑端连接,滑端为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板的另一端顶在对侧墙体上,连接板上设有长孔,对拉杆系穿过长孔将左右两侧的连接板连接。

所述的滑槽内均设有上、中、下三个卡槽,每个卡槽内均设有卡板,三个卡板与滑端连接。

所述的卡槽截面均为凸字形,卡板截面为凸字形,凸字形的卡板活动卡设在凸字形的卡槽内。

左右两侧的滑槽对角设置。

所述的对拉杆系的两端不超过墙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

所述的连接板为硅钙板。

本发明的优点:解决传统装配式建筑构件接缝分散、模板拼缝难等难题,并且可以根据接缝的尺寸,调节接缝的宽度,提高了模具的适用度,可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构件的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截面图。

图4为图3的b-b向截面图。

图中:1-墙体,2-滑槽,3-卡槽,4-卡板,5-滑端,6-连接板,7-长孔,8-对拉杆系,9-前端面,10-后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包括左右两侧的墙体1,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墙体1内均设有滑槽2,滑槽2内设有卡槽3,滑端5滑动设在滑槽2内,卡板4活动卡设在卡槽3内,每侧的卡板4与本侧的滑端5连接,滑端5为连接板6的一端,连接板6的另一端顶在对侧墙体1上,连接板6上设有长孔7,对拉杆系8穿过长孔7将左右两侧的连接板6连接。

所述的滑槽2内均设有上、中、下三个卡槽3,每个卡槽3内均设有卡板4,三个卡板4与滑端5连接。

所述的卡槽3截面均为凸字形,卡板4截面为凸字形,凸字形的卡板4活动卡设在凸字形的卡槽3内。

左右两侧的滑槽2对角设置。

所述的对拉杆系8的两端不超过墙体1的前端面9和后端面10。

所述的连接板6为硅钙板。

本发明是在预制墙体水平连接的两端预埋卡板,该卡板通过其结构卡设在卡槽内,卡板与滑端连接,滑端为连接板的一端部分,并且滑端滑动设置在滑槽内,卡板主要用于卡位,滑端主要用于滑动支撑,使得连接板与预制墙体活动连接,连接板能够在墙体内抽拉。吊装墙体并定位后,将两侧连接板拉出,根据接缝之间的距离,调整连接板的伸长度,使得连接板顶在对侧的墙体上,用穿墙螺杆将两个连接板固定,形成密封稳定的浇筑空间,浇筑混凝土,连接板作为一次性模板,不再拆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预制墙体竖向连接的可滑移式模具,包括左右两侧的墙体,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墙体内均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卡槽,滑端滑动设在滑槽内,卡板活动卡设在卡槽内,每侧的卡板与本侧的滑端连接,滑端为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板的另一端顶在对侧墙体上,连接板上设有长孔,对拉杆系穿过长孔将左右两侧的连接板连接。本发明的优点:解决传统装配式建筑构件接缝分散、模板拼缝难等难题,并且可以根据接缝的尺寸,调节模具的宽度,提高了模具的适用度,可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构件的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焦安亮;冯大阔;郜玉芬;张中善;黄延铮;张建新;李佳男;郑培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8.27
技术公布日:2018.12.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