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39697发布日期:2019-04-17 04:35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陶瓷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使用方便,不出现明火等有点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其广发,电磁炉给物体加热是采用了涡流感应加热的原理,在电磁炉上使用的载体要求是在电磁感应下能够产生涡流电流的金属材料。

由于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做饭或煲汤方面均喜欢使用陶瓷产品。然而,由于陶瓷产品属于非金属材料,在电磁感应下不能产生涡流电流,从而限制了陶瓷产品在电磁炉上的应用。

因此,如何使陶瓷产品应用于电磁炉上将成为本申请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所述陶瓷煲包括陶瓷本体以及在所述陶瓷本体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一圈导磁膜,所述导磁膜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组成。

可选地,所述导磁膜由60-80%的金属银粉、10-15%铁氧导磁体和10-15%的玻璃粉组成。

可选地,所述导磁膜由70%的金属银粉、15%铁氧导磁体和15%的玻璃粉组成。

可选地,所述陶瓷煲的底部、沿中心位置向外依次设置有多圈环形的导磁膜,多圈环形的所述导磁膜之间间隔距离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陶瓷煲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的陶瓷煲,包括:

步骤s1:分别通过陶瓷工艺制作陶瓷本体以及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制作导磁膜;

步骤s2:将贴有画纸的导磁膜浸泡于水中1-2分钟;

步骤s3:将导磁膜从画纸上撕下,并将导磁膜贴至陶瓷本体的底部;

步骤s4:将陶瓷煲底部的导磁膜表面的水分擦干;

步骤s5: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在常温环境下自然晾干;

步骤s6:将自然晾干后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然后将陶瓷煲自然冷却即可。

可选地,所述步骤s3包括:将导磁膜从画纸上撕下,沿着陶瓷本体底部的外侧逐渐将导磁膜均匀贴附于陶瓷煲上,保证导磁膜铺平且无偏移。

可选地,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30摄氏度、通风且无光照的环境下至少24小时,直至自然晾干。

可选地,所述步骤s6中将陶瓷煲放置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包括: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800摄氏度高温的固化窑中保温30分钟固化成型。

可选地,所述步骤s6中将陶瓷煲放置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包括:

步骤s61:将常温固化窑的温度加热到100摄氏度;

步骤s62: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100摄氏度的固化窑中;

步骤s63:在150分钟内将固化窑的温度从100摄氏度加热到800摄氏度,然后对800摄氏度的固化窑保温30分钟。

可选地,所述步骤s63进一步包括:

步骤s631:在10分钟内将1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300摄氏度,并保温20分钟;

步骤s632:在10分钟内将3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500摄氏度,并保温20分钟;

步骤s633:在20分钟内将5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700摄氏度,并保温40分钟;

步骤s634:在30分钟内将7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800摄氏度,并保温30分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该陶瓷煲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一圈导磁膜,且所述导磁膜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组成。由于在陶瓷煲外壁底部设置有一圈导磁膜,从而在陶瓷煲放置在电磁炉上之后,可以通过电磁炉内线圈与导磁膜形成涡流,通过导磁膜对陶瓷煲进行感应加热,且由于采用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的导磁膜,能够有效保证导磁膜的导热效果和电磁炉对陶瓷煲的加热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陶瓷煲的制备方法,通过对导磁膜贴附于陶瓷煲底部,并依次采用贴膜、擦干水分、自然晾干和在固化窑中固化成型,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导磁膜与陶瓷煲的有机结合,使导磁膜有效附着于陶瓷煲上使两者形成一体,由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不仅能够满足陶瓷煲的高温加热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在对陶瓷煲加热的过程中,导磁膜不会从陶瓷煲中剥离的情况,极大提高了陶瓷煲在电磁炉上使用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陶瓷煲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陶瓷煲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陶瓷煲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组成的导磁膜贴附于陶瓷煲外壁的底部,通过导磁膜在电磁炉使用过程中导磁导热的作用对陶瓷煲进行加热,从而实现陶瓷煲对食物加热的目的,以此达到陶瓷煲在电磁炉中的应用。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煲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所示的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陶瓷煲包括陶瓷本体1和导磁膜2,该导磁膜2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圆形结构,在此不做限制,其中,所述陶瓷本体1为耐高温的陶瓷产品,可通过现有陶瓷工艺加工而成,具体在此不详细阐述,所述导磁膜2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组成,通过导磁膜制作工艺将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混合均匀并制作成花纸结构的导磁膜,及导磁膜及贴纸结合,可参看相关现有技术的相关制作工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导磁膜由60-80%的金属银粉、10-15%铁氧导磁体和10-15%的玻璃粉组成,由于金属银粉和铁氧导磁体具有导磁和导热的功能,通过玻璃粉不仅能够将金属银粉和铁氧导磁体有效粘合,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银粉和铁氧导磁体的导磁和导热效果。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磁膜可以由70%的金属银粉、15%铁氧导磁体和15%的玻璃粉组成,通过15%的玻璃粉能够使15%的铁氧导磁体与金属银粉充分混合,且保证导磁膜的粘贴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导磁膜的导热效果,进而提升陶瓷煲的加热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该陶瓷煲的低膨胀效果。

实施例二

在图1的基础之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参见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陶瓷煲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陶瓷煲包括陶瓷本体1以及设置在陶瓷本体1底部的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所述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均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的中心点与陶瓷本体1底部的中心点重合,即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沿陶瓷板底部的中心点向外依次设置,且第一导磁膜21与第二导磁膜22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陶瓷煲的底部并不限于仅有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两圈导磁膜,还可以包括三圈或四圈导磁膜,本申请仅是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具体在此不详细阐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导磁膜21和第二导磁膜22的材料相等,均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组成,且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之间的重量比例为60-80%、10-15%和10-15%。其他相关实施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一,在此不详细阐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煲,通过在陶瓷煲底部设置多圈环形的导磁膜,通过设置多圈环形的导磁膜,可以使位于陶瓷煲底部的导磁膜更加均匀,从而能够有效对陶瓷煲进行导磁导热,保证陶瓷煲均匀加热,保证陶瓷煲的较热效果更好。

实施例三

在上述提供的用于电磁炉的陶瓷煲的实施例基础之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陶瓷煲的制备方法,具体可参见图3所示的陶瓷煲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分别通过陶瓷工艺制作陶瓷本体以及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制作导磁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陶瓷煲可以由透锂长石、锂辉石、锂霞石、堇青石、碳酸锂、粘土和晶核剂通过陶瓷制备工艺制备而成。导磁膜可以由金属银粉、铁氧导磁体和玻璃粉混合均匀后经过高温高压处理,通过现有技术的导磁膜制备工艺制作成贴纸式导磁膜。

步骤s2:将贴有画纸的导磁膜浸泡于水中1-2分钟。

由于制作出来的导磁膜为贴纸式导磁膜,因此,需要将导磁膜上的贴纸去除,由于导磁膜和贴纸之间是通过粘合剂粘贴,因此,可以通过将导磁膜浸泡于水中1-2分钟后,再将导磁膜中的贴纸去除,这样能够保证撕下画纸的过程中,避免对导磁膜造成损坏。

步骤s3:将导磁膜从画纸上撕下,并将导磁膜贴至陶瓷本体的底部。

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导磁膜从画纸上撕下,沿着陶瓷本体底部的外侧逐渐将导磁膜均匀贴附于陶瓷煲上,保证导磁膜铺平且无偏移。

步骤s4:将陶瓷煲底部的导磁膜表面的水分擦干。

当导磁膜在陶瓷煲底部均匀平铺时,由于导磁膜是从水中取出,在粘贴到陶瓷煲底部后,陶瓷煲的周围以及导磁膜的周围可能都存在水,因此,需要通过吸水纸将导磁膜周围的纸充分擦干,保持导磁膜的干燥性,也减少步骤s5中晾干的时间。

步骤s5: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在常温环境下自然晾干。

具体实施过程中,虽然步骤s4中陶瓷煲和导磁膜周围的水分通过吸水纸吸干,但是,此时导磁膜和陶瓷煲之间还未完全贴合,因此,需要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30摄氏度、通风且无光照的环境下至少24小时,直至自然晾干,从而有效保证陶瓷煲和导磁膜之间无水分,能够充分贴合。

步骤s6:将自然晾干后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然后将陶瓷煲自然冷却即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步骤s6中将陶瓷煲放置于固化窑中固化成型包括: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800摄氏度高温的固化窑中保温30分钟固化成型。即需要将步骤s5自然晾干后的陶瓷煲放置于高温固化窑中进行保温处理,不仅保证导磁膜能够充分附着于陶瓷煲内,而且也能够保证陶瓷煲能够在电磁炉中实现高温应用。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导磁膜牢固附着于陶瓷煲的底部,且保证陶瓷煲后期在电磁炉中长期使用,该陶瓷煲在固化窑中固化成型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将常温固化窑的温度加热到100摄氏度。

步骤s62:将带导磁膜的陶瓷煲放置于100摄氏度的固化窑中。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贴导磁膜的陶瓷煲整个浸入固化窑中进行固化成型处理,也可以仅仅将陶瓷煲的一部分浸入固化窑中进行固化成型处理,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具体的工艺以及设备进行相关操作。

步骤s63:在150分钟内将固化窑的温度从100摄氏度加热到800摄氏度,然后对800摄氏度的固化窑保温30分钟。

具体实施过程中,带导磁膜的陶瓷煲可以在150分钟之间使固化窑从100摄氏度匀速升温到800摄氏度,这样可以保证陶瓷煲在固化窑升温的过程中,使导磁膜随温度上升的过程与陶瓷煲逐渐结合,提高其牢固性;同时,带导磁膜的陶瓷煲也可以在150分钟之间使固化窑从100摄氏度阶梯式升温到800摄氏度,不仅使导磁膜随着温度上升的过程与陶瓷煲逐渐结合,提高其牢固性,而且阶梯式升温,能够保证陶瓷煲在电磁炉上更有效的实现电磁炉快速的功率变化,即保证导磁膜导磁导热效果更好。

具体的,固化窑从100摄氏度到800摄氏度之间进行阶梯式升温的过程,可参见以下步骤:

步骤s631:在10分钟内将1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300摄氏度,并保温20分钟;

步骤s632:在10分钟内将3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500摄氏度,并保温20分钟;

步骤s633:在20分钟内将5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700摄氏度,并保温40分钟;

步骤s634:在30分钟内将700摄氏度的固化窑均匀加热到800摄氏度,并保温30分钟。

通过上述阶梯式升温的步骤,能够有效保证导磁膜有效附着于陶瓷煲中,另外,由于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从800w到1200w至2000w的功率之间跳动,对应的电磁炉对陶瓷煲的加热温度也会有阶段性跳跃,因此通过阶梯式升温,能够有效保证导磁膜在固化成型后,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高温,从而保证导磁膜附着于陶瓷煲底部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果。

通过采用以上实施方式提供的陶瓷煲以及陶瓷煲制备工艺,不仅能够满足陶瓷煲的高温加热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在对陶瓷煲加热的过程中,导磁膜不会从陶瓷煲中剥离的情况,极大提高了陶瓷煲在电磁炉上使用的质量。另外,通过导磁膜也能够有效提高对陶瓷煲的加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