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697发布日期:2018-09-14 20:5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板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社会生活噪音排放源边界噪声排放限值,对于Ⅰ类噪声敏感建筑物昼间不超过55dB,夜间不超过45dB,而对于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同样对Ⅰ类噪声敏感建筑物,如住宅卧室或者宾馆客房,昼间不超过40dB,夜间不超过30dB,同样对于倍频声带压级也提出了要求。

对于健身中心、娱乐场所等敏感建筑物临界的敏感建筑物房间楼板、楼板高要求的标准限值为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不大于45dB。而一般建筑楼板的撞击声压为80dB左右,装修后,铺设地板或者地砖,楼板撞击声压一般也在75dB,距离高要求声学设计标准,尚需要改善的撞击声压限值不小于30dB。

为了有效预防消除敏感性建筑物室内噪声与振动排放限值超标的影响,在设计的前期阶段针对特殊要求需要特级隔声楼板,以适应上述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其具有隔音性能优异、减振效果好,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稳定且实用性好,满足了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包括:

楼板基体,其由楼板底板和沿所述楼板底板的两端向上延伸的楼板侧壁组成,所述楼板底板和两个所述楼板侧壁围成第一U型腔;

第一填充结构,其固定在所述第一U型腔内,所述第一填充结构由填充板和沿所述填充板的两端向上延伸的填充侧壁组成,所述填充板和两个所述填充侧壁围成第二U型腔,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与所述楼板侧壁的上端齐平,所述填充板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盲孔,所述填充侧壁的内侧壁开设有若干个第二盲孔;

第一隔音结构,其固定在所述第二U型腔内,所述第一隔音结构由第一吸音棉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一体成型的第二吸音棉板,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与两个所述第二吸音棉板围成第三U型腔,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上端位于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的下方,所述第一吸音棉板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一盲孔相连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内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二盲孔相连通的第二贯通孔;

第二填充结构,其固定于所述第三U型腔内,所述第二填充结构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二填充结构的下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一贯通孔相连通的第三盲孔,所述第二填充结构与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相接触的外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二贯通孔相连通的第四盲孔;

第二隔音结构,其固定在所述第二U型腔内,所述第二隔音结构的上端面与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齐平;

固定结构,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隔音结构上端面的细石混凝土层和铺设在所述细石混凝土层上端面的大理石层;

第一减振结构,其包括若干个,所述第一减振结构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盲孔的内侧壁,且上端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三盲孔的内侧壁;

第二减振结构,其包括若干个,所述第二减振结构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盲孔的内侧壁,且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并固定在所述第四盲孔的内侧壁。

优选的是,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和所述第二减振结构均为弹簧。

优选的是,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所述第二隔音结构为隔音减振垫。

优选的是,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填充结构和所述第二填充结构均为陶瓷纤维板。

优选的是,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填充结构和所述第二填充结构均为橡胶板。

优选的是,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棉板的厚度为2~4cm,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厚度为1~3cm。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通过第一隔音结构、第二隔音结构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实现了优异的隔音性能,隔音效果达到使用需求,满足了各种建筑楼群的使用,同时结构稳固。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的第一减振结构和第二减振结构的结合实现了优异的减振性能,能够实现全方位防振。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音减振结构的各结构的材料易得,降低了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楼板用隔音减振结构,包括:

楼板基体1,其由楼板底板和沿所述楼板底板的两端向上延伸的楼板侧壁组成,所述楼板底板和两个所述楼板侧壁围成第一U型腔;

第一填充结构2,其固定在所述第一U型腔内,所述第一填充结构2由填充板和沿所述填充板的两端向上延伸的填充侧壁组成,所述填充板和两个所述填充侧壁围成第二U型腔,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与所述楼板侧壁的上端齐平,所述填充板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盲孔,所述填充侧壁的内侧壁开设有若干个第二盲孔;

第一隔音结构3,其固定在所述第二U型腔内,所述第一隔音结构3由第一吸音棉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一体成型的第二吸音棉板,所述第一吸音棉板与两个所述第二吸音棉板围成第三U型腔,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上端位于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的下方,所述第一吸音棉板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一盲孔相连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内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二盲孔相连通的第二贯通孔;

第二填充结构4,其固定于所述第三U型腔内,所述第二填充结构4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二填充结构4 的下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一贯通孔相连通的第三盲孔,所述第二填充结构与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相接触的外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若干个第二贯通孔相连通的第四盲孔;

第二隔音结构5,其固定在所述第二U型腔内,所述第二隔音结构5的上端面与所述填充侧壁的上端齐平;

固定结构,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隔音结构5上端面的细石混凝土层6和铺设在所述细石混凝土层6上端面的大理石层7;

第一减振结构8,其包括若干个,所述第一减振结构8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盲孔的内侧壁,且上端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三盲孔的内侧壁;

第二减振结构9,其包括若干个,所述第二减振结构9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盲孔的内侧壁,且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并固定在所述第四盲孔的内侧壁。楼板基体1、第一填充结构2、第一隔音结构3、第二填充结构4、第二隔音结构5、细石混凝土层6和大理石层7纸巾通过各种适合的胶水粘接在一起,或者第一填充结构2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楼板基体1。第一填充结构2和第二填充结构4的设计有利于对第一减振结构8和第二减振结构9的固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同时第一隔音结构3位于第二U型腔内,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吸音,保证了吸音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振结构8和所述第二减振结构9均为弹簧。或者第一减振结构8和第二减振结构9均为弹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音结构5为隔音减振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填充结构2和所述第二填充结构4均为陶瓷纤维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填充结构2和所述第二填充结构4均为橡胶板。第一填充结构2的厚度大于第二填充结构4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音棉板的厚度为2~4cm,所述第二吸音棉板的厚度为1~3cm。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