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7194发布日期:2018-09-11 20:08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



背景技术: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一些历史建筑和人类遗址,由于历史久远,且长期受到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使得一些历史建筑和遗址出现损坏的情况。例如猿人洞,猿人洞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依据,然而,一般猿人洞口以及洞口附近的山体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因为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猿人洞口出现损坏的情况,以及猿人洞的内部受到自然力的影响会出现坍塌的现象。

可以为建筑或遗址搭建一个顶棚,避免或尽量减小自然力的破坏,通常顶棚包括钢结构、下叶片面板和龙骨结构,钢结构可以根据待保护区域的实际情况搭建,龙骨结构通过连接结构与钢结构连接,下叶片面板设置在龙骨结构上且下叶片面板位于钢结构的内侧,然而,现有的下叶片面板的形状均为板状结构,顶棚内侧看起来与山洞周围的山体不协调。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存在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山洞或山包的钢结构罩住该下叶片面板,该下叶片面板包括褶皱部和幕板连接部,其中,

所述幕板连接部通过龙骨结构与山洞或山包的钢结构相连接,所述龙骨结构为刚性材料制成;所述褶皱部内侧与所述幕板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褶皱部的外侧为褶皱结构,所有的所述褶皱部的外侧共同朝向山洞口、山包或山岗的人员行走通道,且至少部分所述褶皱部的外侧能形成山包或山岗的部分岩壁结构。

优选地,所述下叶片面板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下叶片面板还包括中间框型部,所述中间框型部连接所述褶皱部和所述幕板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褶皱部、所述中间框型部和所述幕板连接部均采用树脂和玻璃丝布制成。

优选地,所述褶皱部包括第一凹凸面板层、第二凹凸面板层和第三凹凸面板层,所述第一凹凸面板层、所述第二凹凸面板层和所述第三凹凸面板层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凹凸面板层和所述第二凹凸面板层均采用树脂材料制成,所述第三凹凸面板层采用玻璃丝布制成。

优选地,所述中间框型部包括第一中间框型部层、第二中间框型部层和第三中间框型部层,所述第一中间框型部层、所述第二中间框型部层和所述第三中间框型部层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中间框型部层和所述第二中间框型部层均采用树脂材料制成,所述第三中间框型部层采用玻璃丝布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幕板连接部的外边缘凸出对应侧的所述中间框型部的外侧壁,所述幕板连接部凸出所述中间框型部的部分用以与龙骨结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间框型部与所述幕板连接部通过树脂胶粘接连接;所述幕板连接部凸出所述中间框型部的部分卡接在龙骨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龙骨结构包括主龙骨和与所述主龙骨相连接的副龙骨,所述主龙骨和所述副龙骨均为铝型材形成的框型结构;所述龙骨结构通过幕板卡接结构与所述幕板连接部卡接连接;所述幕板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幕板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均与所述副龙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叶片面板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所述下叶片面板以矩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龙骨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褶皱部的模具通过拓样山洞所在的山体岩壁制得;所述下叶片面板的顶面和侧面的颜色与山洞周围山体的颜色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存在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至少部分褶皱部的外侧能形成山包或山岗的部分岩壁结构,使得下叶片面板不仅具有阻挡自然力侵害山洞的作用,同时,使得顶棚的内侧与山洞所在的山体相协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下叶片面板的剖视图;

图2是下叶片面板以矩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龙骨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叶片面板以矩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龙骨结构上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幕板连接部与幕板卡合部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幕板卡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褶皱部;2-中间框型部;3-幕板连接部;4-龙骨结构;41-主龙骨;42-副龙骨;5-幕板卡接结构;51-第一卡合部;52-第二卡合部;53-卡合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山洞或山包的钢结构罩住该下叶片面板,该下叶片面板包括褶皱部1和幕板连接部3,其中,幕板连接部3通过龙骨结构4与山洞或山包的钢结构相连接,龙骨结构4为刚性材料制成;褶皱部1内侧与幕板连接部3相连接,褶皱部1的外侧为褶皱结构,所有的褶皱部1的外侧共同朝向山洞口、山包或山岗的人员行走通道,且至少部分褶皱部1的外侧能形成山包或山岗的部分岩壁结构,使得顶棚从内侧看起来与山洞所在的山体为“一体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存在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下叶片面板不仅具有阻挡风、雨等自然力侵害山洞的作用,同时,顶棚的内侧结构看起来与山洞所在的山体相协调。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下叶片面板为内部中空结构;下叶片面板还包括中间框型部,中间框型部连接褶皱部1和幕板连接部3。制成的下叶片面板为内部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是为了节省成本,同时,中空结构的下叶片面板重量轻,减小幕板连接部3受到的作用力

关于下叶片面板的制作过程:

制作褶皱部1的模具:一是拓样。选好山洞所在山体岩壁的位置,岩层要丰富化、要有层次美;根据山体岩壁的高低,安装钢架,保证拓样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在选好的山体上刷一层隔离剂,保证制作出的下叶片面板模具容易脱模。二是制作第一模具。在刷好隔离剂的岩层上开始刷硅胶,刷一层硅胶凝固后再刷第二层硅胶,在第二层硅胶上贴玻璃丝布,把玻璃丝布敦实在第二层硅胶上,待第二层硅胶凝固后在刷第二层硅胶同时贴玻璃丝布并将玻璃丝布敦实,再刷第四层硅胶凝固形成第一模具。三是制作褶皱部1的模具。在制作好的第一模具上刷一层脱模剂,把树脂与滑石粉调匀,将适当的促进剂,搅拌均匀,在第一模具上刷第一层混合好的树脂,待第一层树脂凝固后,在刷第二层混合好的树脂并贴两层玻璃布,然后用清树脂将玻璃布敦实,这里提到的清树脂是指为添加滑石粉和促进剂的树脂,待第二层树脂凝固后,再涮第二层混合好的树脂并贴两层玻璃布,然后用清树脂把玻璃布敦实,待第三层树脂凝固后将制作好的褶皱部1模具取下来即可使用。

制作褶皱部1的过程:在做好的褶皱部1模具上刷一层脱模剂,把树脂和滑石粉调匀,加适当的促进剂,搅拌均匀,在褶皱部模具上刷第一层搅拌好地树脂,在第一层树脂凝固好刷第二层搅拌好地树脂并贴两层玻璃丝布,用清树脂敦实,做完后从模具上取下来即为褶皱部,第一层树脂即为第一凹凸面板层,第二层树脂即为第二凹凸面板层,第三层玻璃丝布即为第三凹凸面板层。

中间框型部2的模具:用竹胶板制作一个方框型结构(一个没有底部和顶盖的盒子),且竹胶板之间用螺栓连接,形成制作中间框型部2的模具。

下叶片面板制作过程:将褶皱部1放置在方框型结构内且且位于方框型结构的底部,褶皱部1的内侧壁与方框型结构相配合,在方框型结构的内侧壁上刷第一层搅拌好地树脂,凝固好地树脂即为第一中间框型部层,然后在第一层树脂上刷第二层树脂并在二层树脂上贴玻璃丝布,用清树脂将玻璃丝布敦实,第二层树脂和玻璃丝布分别为第二中间连接层和第三中间连接层,待中间框型部2制作完成后,用树脂将已经做好的幕板连接部3与中间框型部2连接,凝固好后将方框结构拆卸,取出下叶片面板,并对下叶片面板进行缝隙处理。

幕板连接部3为平板状结构,其制作过程与制作顶部凹凸1的过程类似,都是采用树脂和玻璃丝布制成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下叶片面板的顶面和侧面的颜色与山洞周围山体的颜色相一致,使得褶皱部1达到很好的岩石效果。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幕板连接部3的外边缘凸出对应侧的中间框型部2的外侧壁,幕板连接部3凸出中间框型部2的部分用以与龙骨结构4相连接,幕板连接部3凸出中间框型部2的部分卡接在龙骨结构4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龙骨结构4包括主龙骨41和与主龙骨41副龙骨42,主龙骨41和副龙骨42均为铝型材形成的框型结构;龙骨结构4通过幕板卡接结构5与幕板连接部3卡接连接;幕板卡接结构5包括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之间,幕板连接部3设置在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之间,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均与副龙骨42相连接。参见图4,第一卡合部51可以是副龙骨42的一部分,第二卡合部52为单独的部件固定在副龙骨42上,将幕墙侧面面板放置在第二卡合部52上,此时第一卡合部51为平板状,然后施力于第一卡合部51,使得第一卡合部51弯曲并使得幕板连接部3夹设在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之间;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参见图5,幕板连接结构5还包括卡合连接部53,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设置在卡合连接部53的同一侧且均匀卡合连接部53连接,卡合连接部53与副龙骨42相连接,第一卡合部51、第二卡合部52和卡合连接部53形成为一个单独的部件。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下叶片面板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下叶片面板以矩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龙骨结构4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以保护山洞的下叶片面板,使得下叶片面板不仅具有阻挡自然力侵害山洞的作用,同时,使得顶棚的内侧结构与山洞所在的山体相协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